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詩葉片片(精裝)

詩葉片片(精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7053477
許定銘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4年12月27日
147.00  元
HK$ 132.3  






ISBN:9789887053477
  • 叢書系列:本創文學
  • 規格:精裝 / 118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本創文學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我們在這本詩集看到詩人用『心』去編織『夢』,追求的過程充滿困頓、曲折,而這卻吊詭地成為他寫詩的原動力。當年的他無疑借用了當時台灣的現代主義詩藝,但卻不是一種單純的模仿,相反他在寫自己的詩。最後,詩人追尋到了期望已久的『夢』,無疑是值得高興的。可是,『夢』一旦成功追尋,則頓時失去了追尋詩的興趣。當然,這可能只是我強作解人,但證諸詩人在〈伊之眸色〉之後創作銳減,甚至覺得『我頹然老了�這不是一九六九�是一九九九』,失去了年輕時的寫詩衝勁,似乎又可以是言之成理了。」——黎漢傑


     





    那個年代追尋的心與夢?????? 黎漢傑

    寫在《詩葉片片》前頁

    荒園子的拓墾(代序)



    ●一九六二

    徬徨者



    ●一九六三

    你告訴我



    三月裡的記憶

    於琴弦上

    午夜

    等待

    擺動夜

    樊籠

    失眠夜

    異鄉人

    黃昏

    微波

    長亭

    往事







    ●一九六四

    今夜.今夜

    夜市

    愛的故事

    靈感不來

    未題

    夜訴

    女海盜與我

    昨日之一

    昨日之二



    神像的背面

    除夕夜

    雨下的時候

    斷念

    晨步

    逝水東流

    斷弦曲

    末世某日某事錄





    拾夢者

    寄生蟲

    焚書節



    鬱的解剖

    與維愛娜書

    東方

    降調的組曲



    ●一九六五

    冷呀冷呀

    塑像

    東向

    死線

    浪人吟

    霧暮.夏力道



    ●一九六六





    ●一九六八

    未開始的終結

    夏日.晌午



    雨夜的變奏

    伊之眸色



    ●1969

    長堤.在那季節裡

    聖夜



    後記









    那個年代追尋的心與夢——寫在《詩葉片片》再版之前

    黎漢傑




      許生的詩集《詩葉片片》曾在二?一六年出版,但正如他在當時寫的後記所言:「作為少年時代生活的足跡,印量甚少,僅百冊。」今日坊間已難尋覓,遂向他建議再版,同時修正個別錯別字。許生非常爽快,一口答應,不過有個條件:「請你寫一篇序,想知道你這一代人對我們六十年代『詩』的看法。」於是,只好硬著頭皮,妄言一些不成熟的偏見了。



      橫的移植:來自台灣的影響與模仿



      雖然自英美新批評以降,作者對自己的作品已沒有權威的解釋權,但是作者對自己創作的解說,仍然值得注意,若配合作品實證真有其事,這仍然是一個具說服力的角度。許生在本書前言寫道:



      那時候我喜歡讀《文藝》、《好望角》和台灣的《創世紀》、《星座》、《海洋》、《藍星》、《葡萄園》、《筆匯》及《現代文學》等前衛詩刊及發表詩作較多的雜誌;喜歡餘光中、?弦、楚戈、周夢蝶、鄭愁予、雲鶴、楊喚等人的詩作。初學寫詩,大多經過模仿的學習階段,形式、語法、意象、節奏類似某些詩人的作品在所難免……



      這其實也正是他那一代人的?讀趣味。相比香港五十年代的詩人如徐訏、林以亮、力匡、齊桓,寫的大多是格律詩,當時的文青無疑都會讀他們的作品,但會不會跟從,甚至模仿?詩這文類有些奇怪,後來者總喜歡推翻前一代人的寫法。証諸詩史,唐詩之後,宋人寫的是講才學、講議論的宋詩。唐詩雖然是一份極度寶貴的遺產,但同時也是一股令人揮之不去的威脅,套用布魯姆(Harold Bloom)的說法,就是一種「影響的焦慮」(The Anxiety of Influence)。放在許生年輕的時代,格律詩雖然普遍,但新進作家如果照搬過來寫詩,永遠不會有人覺得他們是特別的。因此,要借鑒另一些傳統,當時台灣有新的詩風冒起,自然成為香港青年學習的對象。



      說到模仿,一九六五年間西西曾在《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批評過模仿?弦風格寫詩的也斯和柏美:「再擺脫不了?弦的影子就有危險;柏美同樣是。要知道,風格成為藝術家之神物利器的同時,也是他自己的陰影。」(見一九六五年十月一日《中國學生周報.詩之頁》。)回看《詩葉片片》,本書大部分詩作都是寫在六三至六五年之間,那究竟許生會不會也有?弦的影子?



      孟樊、楊宗翰在《台灣新詩史》提到?弦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重複,並歸納了幾個表現形式,細心的讀者同樣也可以在《詩葉片片》找得到。首先,首詞重複,如?弦〈在中國街上〉頭段與末段的「且」字重複,這種手法在《詩葉片片》也有不少。例如〈你告訴我〉「翻開」不斷重複,配搭「第一頁」、「第二頁」、「第三頁」等層層遞進,每句緊接「你」字開頭的句子,用以渲染情緒。又像〈擺動夜〉每段結束時以「擺動」起首:



      擺動? 屠子的刀

      斷尾巴猴子

      踏印第安人野火會

    ??????? ……

      擺動? 迎風起舞

      裸體冰雪下

      沒有旋律的狐步

      ……

      擺動? 印度人蛇腰舞

      解剖一個像我的生物

      二十世紀充滿擺動夜



      每一段的「擺動」之後,隔一個空格,接著必定出現三行都可以說是名詞的句子,三行均齊頭,表明是擺動夜所「擺動」的事物。詩行如此處理如果說是一種形式,那其實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讓特定的字句排列組合,引起一種動感,呼應題目。



      另外一種比較複雜的手法則是「反覆迴增」,即詩作若干句子甚至整段重複,當中有若干詞語轉換。?弦的〈斑鳩〉頭兩段詩句:「女孩子們滾著銅環�斑鳩在遠方唱著��斑鳩在遠方唱著�我的夢坐在樺樹上」以及末二段詩句:「斑鳩在遠方唱著�夢從樺樹上跌下來��太陽也在滾著銅環�斑鳩在遠方唱著」正是運用了這種類似民歌的修辭技巧。許生寫的〈異鄉人〉都有這種民歌式的句子:



      那邊? 有吹自故鄉的風

      和流自那裡的水

      這裡? 有吉蔔賽人舞躍

      及猶太人在討飯

      異鄉人

      這曾否激發你思鄉之情



      ……



      這裡? 有吹自故鄉的風

      和流自那裡的水

      異鄉人

      這曾否激發你思鄉之情



      看首尾兩段,末段則比首段少兩行,其餘四句基本重複,僅更易一字,類似歌詞的「副歌」,重複而又所變化。這種對節奏的追求,也見於其他詩作,如〈往事〉:



      消逝吧? 如煙的

      往事 而

      你的影子昨夜仍於我心房上掠過



      ……



      消逝吧? 如煙的

      往事

      而你的影子仍於心湖泳遊



      首尾兩段的詩句,句子意思基本一樣。但每段最後一句的詞語有更換,加上「而」這個字第一次出現在首段第二行最尾,第二次卻調動到尾段第三行開首,作用有如歌手演唱副歌時,每次音節不一造成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一樣,避免過於重複,流於沉悶。



      第三種是所謂「複遝句法」,在?弦的〈水手.羅曼斯〉、〈耶路撒冷〉、〈羅馬〉、〈赫魯雪夫〉、〈一般之歌〉都可以見到。而我們也可以在許生的詩作找到,例如〈鏡〉上段:「看到我的�影子」對下段:「看到你的�影子」,僅改一字,主客互換。〈冷呀冷呀〉四段的末句,均以「冷呀冷呀」結尾,但句首則每次稍有變化:「有的樹要挺直腰板。」、「有的樹要落葉了。」、「有的樹要哭了。」、「有的樹現在才開始生長。」,展現的是四種不同的生存狀態。另一篇的〈醉〉,則是複遝之餘,靈動變化:



      我們便說著如何抽刀斷水

      說著如何散髮扁舟

      說著如何小謝

      說著如何得意盡歡

      說著說著

      躍然



      看題目,再看句子的來歷:「抽刀斷水」、「散髮扁舟」、「小謝」,均出自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當然是向詩仙、酒仙的李白致敬了。



      第三種是反覆性修辭(palilogy),即單純的字或詞語重複出現。例如?弦的〈蛇衣〉中的頭段第三(行尾)與第四行(行首)的「洗了又洗�洗了又洗」就是例子。這種修辭技巧,在《詩葉片片》亦隨處可見。〈網〉就有比較精煉的表現,全詩如下:



      我在編織一個網

      這不是用來捕魚

      網雀的

      而是

      網我自己

      呵呵

      網我自己



      兩次重複,情緒表達是有些微不同。第一次的「網我自己」,比較像是陳述句,語調平淡。但第二次出現,則是跟在「呵呵」之後,有了這兩個字的鋪陳,情感有了一個轉折。在敘述者的角度,第二次明顯是一種經過自省之後,而出現的感嘆句。他所感嘆的,當然就是自己編織的「網」居然不是用來捕捉外物,而是作繭自縛。這個情感,放在現代主義詩潮的脈絡,當然可以解讀為對工業文明來臨,社會推崇「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純粹以效果、利益作行為的準則,導致所謂人的「異化」(Alienation)。



      以上的解詩角度,當然可以成立。但是引用某種主義、某個理論來解讀新詩,則很有可能見林不見樹,將一個一個有血有肉的詩人,化成一堆主義、一堆概念。即使,那一代的詩人寫得再好,也只不過是優秀的模仿者,看不到詩人自己的面目。



      寫自己的詩,尋自己的心與夢



      許生有一首詩:〈塑像〉,我覺得頗可以說明詩人本身是怎樣看待寫作的:



      他是蓄短髭的尋屍者和「食屍的人」。他慣於獨處。他不是中國風的奴隸也不是現代主義的盲目信徒,但他是食詩的人。他告訴我他是雲。



      前文分析過,許生正如那一代的詩人一樣,從台灣的詩人借鑒句式、修辭、意象等等,也許他自己當年都有自覺,例如〈塑像〉另一段詩句這樣寫道:「那雲常以霧水把希冀寫在星上。他掉頭,我看到他真誠的火燄暗淡了。他染有?弦的病症;在〈深淵〉之中,他說他是〈異客〉裡的陌生人。在等著死神的降臨。但他又畏懼死的親吻,所以他走了。」染有?弦病症的他,是否詩人自喻,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首詩他明確提到?弦及其詩作,而且清楚明白?弦的路,不是他自己的路:「但他又畏懼死的親吻,所以他走了。」那麼,這位香港詩人究竟想寫怎樣的詩呢?



      檢視整本詩集,有兩個字是經常出現的,一個是「心」,另一個是「夢」,兩者都出現三十多次。寫詩,用字是特別精煉的,如此重複出現,當然是詩人有意為之,甚至是一個極力經營的象徵。



      先看「心」,詩人有時候會在同一首詩用幾次,自然這個「心」對詩人是有特殊意義的,例如單是一九六三年寫就的〈往事〉一首就出現了四次:「你的影子昨夜仍於我心房上掠過」、「願你沖去那刻在心上的」、「收拾赤子之心」、「而你的影子仍於心湖泳遊」。這裏的「往事」,可以解作一個具體的女性,也可以看成是理想的對象,甚至是期盼已久的理想。至於所指究竟是虛是實,全看讀者的感覺。最重要的是詩人一再提到的「心」,是指一個抒情的主體。它想「收拾赤子之心」,但是你的影子如雁過留痕,總是在「心」浮現:「而你的影子仍於心湖泳遊」。這個年輕詩人的「心」是渴望去愛,只是如果追求這份愛最後不成功,卻會更加倍空虛:「我悄悄地告訴你,我走了,朋友�沒有帶走一枚貝殼和沙粒�僅是,僅是我虛空了的心」。因此,這本詩集,從早期的作品來看,詩人的「心」幾經頓挫,因此也想過「僅記收拾? 一顆�赤子之心及過度的疲勞」(〈夜訴〉),甚至曾陷入失魂的焦慮:「女海盜掠去我的心�留下一具沒有靈魂的殘軀」。那份熱切追求過後的失落,才是當年那個詩人真正追尋的詩。



      至於「夢」,在這本詩集,當然可以看作是失落的理想,例如〈三月裡的記憶〉所寫:「帶醉的日子有一個破碎的夢」、「留下一個破碎的夢」。但,也可以推而廣之,視作一個和諧的有情世界。例如一九六四年的〈夢〉:



      回憶? 痛苦沉悶的往事

      我欲一敲現實的幕

      尋求古往的一刻

      海潮擊不爛礁石

      歲月沖不淡古夢

      雖往事似煙雲消去

      試問夢境何處可尋



      所謂「痛苦沉悶的往事」,當然和早一年〈往事〉的內容相關。「雖往事似煙雲消去�試問夢境何處可尋」,往事所追求的,並不成功,詩人希望達到的夢境無處可尋,只能嘆息,提出疑問。而這個遲來的「夢」,幸好最後還是圓滿的。 在〈伊之眸色〉這首詩,因為「伊」的到來,她的眸色,就成了詩人那個和諧的有情世界:「妳來。自九月的雲啟我夢於夢中。而夢是採霞的雲片。晚祭時。鐘聲喚我們的名字於雲外。遂把雲疊成希望交給明日。」這次的「夢」,是開「啟」了的,還可以「把雲疊成希望交給明日」,有希望,自然是喜悅的,有明日可以交付,無疑代表這個「夢」是可以長長久久的了。詩人歷年的追尋,終於有了成果,因此當「伊」問到他「爾之夢呢?」詩人這樣回答:「而我再沒有甚麼夢了。夢在西城。故事裡已不再是銅馬像和伊之無名指。僅是心中一團無以名之的茫茫。」「夢」已經因為「伊」的到來,確實擁有了一個和諧的有情世界,所以不再有「夢」了。



      結語



      我們在這本詩集看到詩人用「心」去編織「夢」,追求的過程充滿困頓、曲折,而這卻吊詭地成為他寫詩的原動力。當年的他無疑借用了當時台灣的現代主義詩藝,但卻不是一種單純的模仿,相反他在寫自己的詩。最後,詩人追尋到了期望已久的「夢」,無疑是值得高興的。可是,「夢」一旦成功追尋,則頓時失去了追尋詩的興趣。當然,這可能只是我強作解人,但證諸詩人在〈伊之眸色〉之後創作銳減,甚至覺得「我頹然老了�這不是一九六九�是一九九九」,失去了年輕時的寫詩衝勁,似乎又可以是言之成理了。


    二?二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