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轉型正義不僅具有抽象概念的論理,亦有具形體物質的存在,因此本期《向光》期望透過臺灣的「人福紀念碑」、「紀念墓園」這些實質存在物體、場址,來像達轉型正義的抽象意涵,如同走讀歷史現場一般,不僅是透過文字來傳授知識與理念,更希望透過論理與實體的聯?,讓讀者擁有更多的共感。
?
潘宗億的《後冷戰與後威權時代臺灣記憶文化臺灣化下的紀念碑、紀念墓園與轉型正義〉作為總論,揭起這一系列的思辨討論,從紀念本身切入,探討人類設立紀念碑、紀念館的意涵,並進一步闡述臺灣在後冷戰時期的轉變與歷史意義的反思。
?
曹欽榮的〈走讀紀念碑帶來的思辨挑戰:從二二八紀念碑到白色恐怖受難者紀念碑〉則透過文字帶領續者去進行一場時間與空間旅行,去認識戰後國家紀念碑發展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脈絡。詹素娟則從原住民族的紀念性建築切入,探討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性和歷史記憶,有別於傳統史觀,傳達原住民「我族」歷史書寫的重要性及對於原住民轉型正義的意涵。張維修和蔡宏明則探討臺灣挖掘白色恐怖歷史過程中,政治受難者墓園與十三中隊即便兩處空間遙遠,藉著借鑒韓國經驗與歷史梳理,即使是不同場域卻有著相似的課題,究竟我們應怎麼做進一步思考。崔含牽的文章,則很好地梳理國家人權博物館近年來積極推動人權紀念碑的更新的意涵與方法,以更全面地呈現政治受難者的資訊。
?
同時,推動轉型正義著力甚深的政治受難者察寬裕於2024年9月5日與世長辭,但轉型正義仍是現在進行式,即使哲人日已遠,其過往的推動臺灣轉型正義與受難者平反的身影仍留在我們心中,引國家人持續在這條道路上奮鬥。
?
再次感謝作者們與圖像提供者,讓本期《向光》得以圓滿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