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打造幸福腦【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科普書】:大腦如何操控身體與心理健康,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

打造幸福腦【金融時報年度最佳科普書】:大腦如何操控身體與心理健康,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7527
卡蜜拉.諾德
孟令函
悅知文化
2025年1月06日
183.00  元
HK$ 146.4  






ISBN:9786267537527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7 x 23 x 1.5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自然科普 > 大腦科學

















    ★金融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最佳科普書★

    ★已售出美、韓、俄、德等10國版權★

    ★亞馬遜4.3顆星好評★



      倫敦?學學院博士、劍橋大學精神醫學系認知神經科學助理教授

      英國神經科學家──卡蜜拉.諾德──強勢處女作

      最深入、最完整地剖析「幸福」這回事



      ▲吃下肚的食物、做出的各種行動,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與心情?

      .多巴胺其實不是「愉悅化學物質」!

      .你的腸道,在偷偷影響你的心理健康狀態!

      .為什麼人在興奮時,不會覺得痛?

      .運動真的可以讓心情變好嗎?

      .電療是不是會讓人失憶又變笨?

      .為什麼我吃了抗憂鬱劑,卻一點用也沒有?

      .對身心有益的生活方式,真的存在嗎……?



      ▲對大腦來說,「幸福」到底是什麼?

      談到建立幸福感這件事,沒有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途徑。比起冥想和運動,有些人確實更能透過吃巧克力而得到巨大的快樂——每個人都能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幸福感」,因為我們的大腦都是獨一無二。



      那些與幸福相關的主張,是否都能有科學研究佐證?

      快樂、欲望及痛苦,在大腦中究竟是怎樣的存在,而我們又對此有多少了解?



      在這本有趣且富含知識的書中,榮獲Brainbox年輕研究人員獎的腦科學家卡蜜拉.諾德,將以大腦的科學原理及最新研究來破解一般人對快樂和幸福感的困惑與迷思。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從認識大腦、疼痛管理、從經驗中學習;到探討?腦影響身體及?靈的路徑、各式心理治療?法的原理,以及日常中能提升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無論你是否正在經歷痛苦,或只是努?保持心情平靜,這本書都是一個邀請,讓我們有機會發現如何感覺更好,以及原因何在。



    口碑推薦



      白明奇�成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心理學博士

      沈政男�腦科學博士、精神科醫師

      陳璿丞�文心樂丞診所院長

      賴文崧�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台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前理事長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教授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姓名筆畫排序)



      「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取決於我們自己』。而心智與大腦的研究是當今科學的最前沿。心智科學不僅揭示心智功能,還可應用於治療精神疾患。《打造幸福腦》一書幫助我們瞭解身心與大腦,並運用大腦提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賴文崧教授



      「作者以腦神經科學為基礎,挑戰我們對愉悅、痛苦、壓力以及心理健康的既有認知,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令人寬慰的發現。不論是相關領域的專業讀者,還是初次接觸心理健康議題的人,都能在本書中獲得豐富的啟發與收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國外好評



      「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解釋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關聯,例如為什麼腸道微生物群會影響情緒、為什麼關節過度靈活的人更容易罹患焦慮症,以及為什麼跟朋友一起大笑使用的大腦系統與海洛因一樣。」──《泰晤士報》



      「諾德將她個人與職業生涯的故事巧妙地融入眾多治療方法的科學分析中。」──《金融時報》,2023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這本出色的處女作,深入地探討了大腦的預測系統如何影響心理健康,以及身體與情緒之間出人意表的聯繫。你將以嶄新的目光審視自己。」──《展望》,2023年度最佳圖書評語



      「引人入勝、耳目一新且不偏不倚……它解釋了大腦如何感知世界,包括痛苦、快樂、身心之間的聯繫,以及經歷如何影響觀點。」──《新政治家》



      「對心理健康神經科學的清晰闡述……《打造幸福腦》是一部發人深省的綜論,總結了科學家對大腦運作的認識以及研究方法。」──《經濟學人》



      「令人信服……樂觀……她對憂鬱症的處理極其細緻,卻不影響論點的清晰。」──《觀察家報》



      「這本優秀的書令人耳目一新……任何人閱讀完之後,都會對自己有更溫柔、更好的了解。一位站在研究前線的科學家對心理健康領域的清晰介紹,深入淺出地探索了身體和心靈如何影響感受──無論是好是壞。」──露西.福克斯(Lucy Foulkes)�《心理疾病究竟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暫譯)》作者



      「太出色了。這是科學寫作的巔峰之作。如果想真正了解心理健康,就一定要讀這本書。」──妮可拉.雷哈尼(Nichola Raihani)�《群居本能》作者



      「令人著迷……卡蜜拉.諾德是最具創意的思想家之一,她生動地講述了大腦和心理健康的複雜性,介紹了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見解,包括大腦如何創造心理狀態、想法、情緒及感覺,以及當問題發生時會怎麼樣。這本發人深省的書是必備的。」──莎拉-珍.布萊克莫爾(Sarah-Jayne Blakemore)�《創造自我(暫譯)》作者


     





    序言



    第一部分 大腦如何構築心理健康

    第一章??? 演化而來的優勢:疼痛引起的亢奮和憂鬱

    第二章??? 身體會說話:大腦和身體的交互作用

    第三章??? 預測快樂:驚喜、驚嚇、多巴胺

    第四章??? 我「想」活下去:動機與驅力建構幸福感



    第二部分 運用大腦提升心理健康

    第五章??? 安慰劑:期待,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第六章??? 抗憂鬱劑:改變看待世界的角度

    第七章??? 其他的「藥」:酒精和大麻不一定是壞東西

    第八章??? 認知行為治療:想像自己是快樂的

    第九章??? 電刺激治療:透過觸電振奮大腦

    第十章??? 改變飲食、睡覺和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更快樂嗎?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與相關疾病的變化



    謝詞

    參考書目



    ?





    序言(節錄)



      「喜悅是專屬於人類的瘋狂。」——莎娣.史密斯(Zadie Smith)



      你上一次感到絕對的喜悅,是什麼時候?



      2019年的夏天,我在劍橋郊外的小森林裡結了婚,當時我29歲。現在回想,那真是絕佳的時機,一年後,我身邊滿30歲的友人紛紛訂了婚,但他們的婚禮卻都因為疫情而不得不取消、延遲,或只有結婚證人能夠到場參加。



      婚禮前一晚,發生了就客觀角度來看,其實沒有很嚴重的問題——外頭下起了大雨。凌晨兩點,我聽著雨聲,雨勢聽起來大到像《聖經》裡記載的可怕暴風雨那樣。於是我走到了屋裡另一個空房裡,整晚夜不能寐,胃部因焦慮感而翻騰,腦海中則不斷想像著當天才在森林裡佈置好的桌椅、草垛、沙發,通通都被暴雨打得濕透的模樣,內心也浮現了我的家人、另一半的家人全身泥濘,對我們竟然如此愚蠢地決定在英國的夏季舉辦戶外婚禮,極不諒解的表情。



      隔天中午,置身於森林中的我們,卻絲毫看不出前一晚狂風暴雨的痕跡。陽光優雅地自葉片間灑落,照耀在我多年來不敢想像會出現在我婚禮的家人頭頂;我看著妻子,接下來的10個小時,我的整副身心都沉浸在全然的喜悅之中,直到闔上雙眼沉睡的那一刻(我徹底沉沉睡去——根本不曉得當晚有沒有下雨)。



      ***



      喜悅(joy)這種感受稍縱即逝,且無法量化。喜悅本質上就是一種稀有且無法預料的情緒——它絕對不凡,是超乎日常生活一切、令你無法預期,且心兒砰砰跳的歡快感受。生活中的多數日常經歷,都不足以帶來稱得上是喜悅的體驗。我們的每一天或許有好有壞,有可預期、也有突如其來的事件:可能是成功的意外之喜,也可能是不可預見的損失。



      究竟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在預測周遭世界所帶來的、複雜且不斷變動的多樣訊息之後,進一步建立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各種感受?這便是本書想要探討的核心議題。



      另一種比喜悅較能量化的感受,則是愉悅(pleasure)。平均而言,我們每人每天至少會感受到愉悅一次。 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愉悅是令人聯想到「幸福感」(wellbeing)的具體指標,而所謂幸福感,通常被定義為兩大基本類別:第一種是在某個時刻感覺良好;第二種則是在生活中整體感覺良好。



      幸福感的這兩種要素,通常會分別被歸類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所提出的兩個詞彙之下:第一種幸福感,稱為「快感」(hedonia) ,也就是快樂、愉悅的感受;心理學家在實驗中測量的通常是這種情緒。同時它也與快樂的兩大知名定義有關——傑瑞米.邊沁(Jeremy Bentham)對快樂的定義是「愉悅而沒有痛苦」;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則認為,快樂是我們對每個當下所感受到的愉悅或痛苦長期累積的記憶。



      至於比較各國快樂程度的社會科學家,則通常會選擇測量亞里斯多德所提出的另一種快樂指標——「充實的滿足感」(eudaimonia) ,也就是對生活感到滿意,且能夠自我實現的狀態。因此,社會科學家的相關研究便能解答「有錢人是否更滿意自己的生活?」這樣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某種程度上沒錯 。詳情請見第十章。)



      就我的觀點而言,幸福感的兩種傳統分類之間的共通性,比起相異性要來得高。研究發現,日常生活越愉悅的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也越高——快感與充實的滿足感相互交織、密不可分。 正因如此,我們並不意外這兩種幸福感對個體而言確實息息相關,也因此,或許不可能分別測量其高低程度。倘若運用不一樣的問卷,為世界各地的研究對象測量快感與充實的滿足感,則會發現測量結果近乎一致(0.96)。



      這令我們不禁懷疑,也許兩者真的無法徹底區別。 觀察受試者分別針對快感與充實的滿足感等問題所做的回答,我們發現,從數學的角度來看,將兩者視為單一種幸福感,會比視為幸福感的兩種不同要素,更能解釋結果。 這表示「愉悅」與「對生活感到滿意」或許是不同的概念,但在實作上,卻能反映出同一種概括性的幸福感。



      數十年、好幾世紀,甚至是千年來,人類不斷尋求能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時至今日,這仍是人類社會與科學家亟欲解決的問題。我將在本書中帶你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探討暫時性或持續性地讓自己感覺更好,對人類來說,分別有什麼樣的意義?而這也表示,我們得深入挖掘人類心理健康狀態的源頭:是什麼讓我們從日常生活裡微小的愉悅體驗中得到快感?我們對每件事的正面與負面感受,又是如何構築出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而在產生各種感受的過程中,有哪些微小變動,可能導致心理健康惡化?藥物、運動或心理治療等手段,又是如何在過程中,提升心理健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