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最佳卡夫卡.作家逝世100年特選】

卡夫卡:變形記──六部指標作品【最佳卡夫卡.作家逝世100年特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818532
法蘭茲.卡夫卡
宋淑明等
?子文化
2025年1月22日
156.00  元
HK$ 132.6  






ISBN:9786269818532
  • 叢書系列:Suchen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2.8 x 19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uchen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只有卡夫卡能懂/你的卡夫卡世界──

    現代人精神困境的完美詮釋者



    他的作品有如預知一般,

    提早完美詮釋現代人面臨人際疏離,被誤解,

    探索異化,及不公義或不人道的荒謬世界。



    本書收錄卡夫卡眼中最亮眼,精彩指涉的6個指標,

    卡夫卡最後信件(被視為遺囑)提到,

    「即使作品全燒毀也要留下」的代表作選。

    超越時代,超越經典,

    被稱為「現代作家中的作家」,

    影響包括馬奎斯、卡繆、納博可夫、村上春樹等無數重要現代作家。



    一生必讀,「未必」荒謬的虛實樂章!

    犀利洞察X幽默警世,

    存在主義大師給虛無地表,現代人類世的精彩起手式



    「他(卡夫卡)將所有的生物/生命都包含在他的觀察中,

    猶如聖徒為所有生靈祈禱一般。」──班雅明



      法蘭茨.卡夫卡最著名的故事,非《變形記》莫屬。

      作品講述了格雷戈爾•薩姆沙的故事,有一天早晨,他醒來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醜陋而巨大的害蟲。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對非人性無聲反抗的怪誕寓言,更是跨時代的經典。無聲的抗議呼聲,最終無能為力,卻超越時空,至今仍是世界文學中最令人激動的作品之一。而他令人驚奇的文學成就,與對現代重要作家的深遠影響,無法一一細數。



      作家逝世100年之際,

      我們該如何勾勒,紀念卡夫卡?



      本書以六部傑作選為主軸,看見最佳卡夫卡,期以作者眼中之最佳作品向他致敬。



      在卡夫卡在人生最後兩年,完成最後作品〈飢餓的藝術家〉後,在寫給編輯好友的信(被視為第二封遺囑),甚至提及作品在他心中的排名,這幾本書尤其在他的創作中「算數」,即便要銷毀亦可先放過的清單,流露作品在他心中的份量。這幾部作品 (有的是為作品結集之代表作書名),分別是:〈判決〉,〈司爐〉,〈變形記〉,〈在流放地〉,〈鄉村醫生〉,與〈飢餓的藝術家〉等。



      本書期以特選新編版,勾勒卡夫卡樣貌,以作家自選之深刻筆觸,供讀者典藏。這些他生前出版的書目定名之作,堪稱代表名篇。當然卡夫卡深刻且驚艷世人之作,絕不止於此。



      作家逝世百年,對世事洞察眼眸仍目光如炬,筆鋒銳利。當今世人需要卡夫卡,或許更甚以往。我們期待能一再重新與卡夫卡相遇,同時審視現代人身處世界的各種難題,無論人際疏離或異化,或一切荒謬的不合理不人道。



      我們深信,與卡夫卡的初遇是一種必要。而第二次的遇見,會更加美好!



    本書特色



      •全球獨家首發,精選代表名作,以6篇卡夫卡眼中的最佳作品為主軸。

      •現代小說家先鋒作品必讀,透視現代人的精神困境與危機。

      •特別收錄,名作點評:班雅明談卡夫卡逝世十周年文。

      •國內名家推薦與重磅專序,特邀林勝正 /繪製部分內頁插圖。

      •以專屬中文版,回應跨越百年經典,值得珍藏。



    國內名家推薦



      專序推薦

      萬壹遵(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聯合揪心力推

      紀金慶(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耿一偉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潘怡帆(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

      鄭慧君 (輔仁大學德語系助理教授) ?

      鴻鴻(詩人)???? ?



      推薦語

      卡夫卡總能精準描繪:

      人究竟如何孤獨地活在他自己想像的關係之中。

      ──紀金慶(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這本書以卡夫卡最後遺囑所挑選六篇代表作為編輯概念,

      讓我們看到,卡夫卡文學創作的核心,在於刻畫了做為人的恥辱。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接近卡夫卡,一如接近孤獨的本質。

      卡夫卡不只是孤獨,而是孤獨如同卡夫卡。

      ──潘怡帆(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卡夫卡作品中的世界就是薛西弗斯故事的翻版:

      在世上,每人都有專屬於他的困擾——儘管拚命努力,終將徒勞。

      但這個過程卻也能讓人有機會深刻體會「絕望卻幸福地活著」的滋味。

      ──鄭慧君 (輔仁大學德語系助理教授)



      沒錯,這六部短篇是卡夫卡的核心,

      每一行的速度感、臨場感、夢一般的神奇

      和現實一般的殘酷,都直擊人心。

      ──鴻鴻(詩人)



      編輯室小語

      卡夫卡逝世滿一百年了,依舊影響力十足,堪稱「現代作家中的作家」。他的作品除了直視荒謬,還有一種寬慰人心的力道。



      卡夫卡生前出版為數不多,似也乏人問津,卻在他於四十歲離開人世之後,廣受重視,更深深影響現代幾乎所有重量級的作家與思想家,無論寫作道路與思考,或一切神秘的牽動。馬奎斯更聲稱,因為卡夫卡他才知道可以這樣寫作。例子不勝枚舉。



      本書收錄的六部指標代表作選,根據他遺囑的信中提到在意或「算數」之作,是「就算全部作品焚毀,也可留下的」,希望勾勒出某種卡夫卡式的樣貌。(他生前所認可的全都是中短篇作品集,在卡夫卡過世之後,所有長篇與未完成的作品與手稿信件等,都在其編輯好友主導下全部出版,曾掀起波瀾,卻也看見卡夫卡的影響力。)



      這部以卡夫卡眼中最好的作品來嚴選之中文版,有如以作家視角出發窺看,將重要代表作再次精選,可說非常卡夫卡。提前翻閱一世紀,他早看見了現代人各種疏離、被誤解,與異化的孤寂世界。



      紀念卡夫卡逝世百年,我們相遇在收藏卡夫卡,並被他所理解的時代。

    ?


     





    推薦序

    卡夫卡迷宮中的泥沼地景??????????? /萬壹遵



    輯一? 刑罰



    變形記???? (宋淑明譯)

    「怎樣都好,就是不要像廢物一樣躺在床上,」格雷戈爾說。



    判決???????? (吳佳馨譯)

    「這只是一件小事,不值一提,你不要騙我,

    你真的有個朋友在聖彼得堡嗎?」



    在流放地???? (宋淑明譯)

    「他沒有機會為自己辯護,」軍官移開視線,彷彿在自言自語,

    他不想因講述這些對他來說再自然不過的事而讓旅人難堪。





    輯二 人相



    飢餓的藝術家??????? (宋淑明譯)

    「在他心中這種不滿足啃噬著他,他從未在一場飢餓展演之後,

    自願離開牢籠。一場飢餓展演最多只能四十天……」



    司爐????? (何文安譯)

    「這裡的勤務並不那麼繁重,他卻不能有所發揮,獲得升遷,當然也沒得到理當應得的對待,受阻原因必然只有一個,那就是惡意欺壓。」



    鄉村醫生?? (宋淑明譯)

    「男孩從被子下起身,他把手掛在我的脖子上在我耳邊低語:『醫生,讓我死吧。』我環顧四周,沒人聽見這句話。」



    附錄



    致卡夫卡:在他的逝世十周年紀念日?? ?

    ???????????????????? 文/班雅明 (宋淑明譯)



    ?





    推薦序



    卡夫卡迷宮中的泥沼地景

    文 / 萬壹遵 (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卡夫卡的遺願?



      有個幾乎被認為是事實的說法: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在去世前要求友人布羅德(Max Brod)將自己所有寫過的作品全部銷毀,而布羅德「背叛」了卡夫卡的遺願,於是為這個世界留下獨一無二的文學寶藏。這個說法不啻為卡夫卡的命運又增添了幾份悲愴,宛如悲劇英雄在人生邁入終焉之際、再次對命運進行最後的反抗。然而,這整件事的真相其實沒有那麼戲劇性:卡夫卡寫下的(非正式)「遺願」有兩張,一張寫在他去世前三年(應為1921年秋冬),一張寫在他去世前兩年(1922年11月29日),託付的對象都是布羅德,但是兩封信都沒有直接寄出,而是夾雜在卡夫卡身後留下的文件堆裡。從卡夫卡躊躇、徘徊與矛盾的性格來看,去世兩、三年前寫下的遺願究竟有多少能算數?這個問題也許沒有答案,但肯定已經讓「完全銷毀」站不住腳。更何況他在寫下遺願之後又跟出版社簽了新的合約,陸陸績續發表包括〈飢餓藝術家〉(Ein Hungerkunstler)、〈女歌手約瑟芬或老鼠的族群〉(Josefine, die Sangerin oder Das Volk der Mause)……等名篇,他真的不想要有自己的傳世作品嗎?



      如果再細究兩份「遺願」的內容,也可以看到有趣的差異。卡夫卡在第一封信裡寫著:



      我最後的請求:我身後所有找得到的〔……〕日記、手稿、信件、別人或我自己畫的塗鴉……等等,不要去讀,而且要全部燒燬,一件不留。



      隔年的第二封信裡寫的則是:



      在我寫過的所有作品裡面,只有這幾本書算數:判決(Das Urteil)、司爐(Der Heizer)、變形記(Die Verwandlung)、在流放地(In der Strafkolonie)、鄉間醫生(Ein Lnadarzt)、以及短篇小說(飢餓藝術家)。〔……〕�反之,其他的一切都必須燒燬,沒有例外,而且我要請你儘快完成這件事。



      我們在兩封信的一來一往之間,明顯可以看得見卡夫卡的搖擺不定,更別說同時發現兩封信的布羅德會有多遲疑了。可以確定的是,所謂的全部銷毀只是迷因般的傳說;不僅如此,卡夫卡還間接為讀者指明了一條閱讀他的途徑。



      六個路標指引,典型的卡夫卡地景



      這六個標題與其說是途徑,不如說是一扇門前的路標,這扇門的背後是無數蜿蜒曲折的道路,既不曉得會通往哪裡,而且怎麼都走不出去。這是典型的卡夫卡地景(或說卡夫卡式的地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形容的很好,卡夫卡的小說宛如「泥沼世界」,愈掙扎就會陷得愈深。但是人類必然會掙扎,掙扎是人類的天性,人類偏要在沒有答案的世界裡找答案,否則不只無法行動,還會感到莫名的恐懼;就像卡夫卡筆下躲在〈巢穴〉(Der Bau)中的動物,無論在巢穴內外都顯得侷促不安——這就是卡夫卡的人類學。逃不出去的困境與尷尬其實是人類自身的執著使然,雖然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終點,但又說什麼也不願意離開(例如〈辯護人〉〔Fursprecher〕的主角給的理由:否則會浪費時間)。卡夫卡筆下的角色幾乎都困在永無止盡的徒勞無功,困在時間和空間(例如〈日常的混亂〉〔Eine alltagliche Verwirrung〕),然後困在自身的被害妄想中(例如〈鄰居〉〔Der Nachbar〕)。



      當然,人類不會無端陷在困局裡,人類自己對於「意義」的糾結讓自己看不到出口的存在,而且也錯讀了卡夫卡(這裡指的是不斷想在卡夫卡沒有意義的地方找意義、沒有答案的地方找答案)。人類的行動需要踏足的根基,而「意義」則提供了想像中的立場,為了讓想像中的立場化為真實,人類會有尋找終極因的傾向。只是卡夫卡所處的年代已經不再無條件將終極因歸給神,也沒有哪位君主能將一切操之在手並負起全責;市井小民最能感受到的反而是一雙看不見的手,這雙手決定了大家的生計,甚至把人變得不再像人(異化),但是大家終其一生都看不見那雙手到底在哪裡。這種意義來源不明卻要為意義疲於奔命的現象也表現在卡夫卡筆下,尤其是〈中國長城建造時〉(Beim Bau der Chinesischen Mauer),精準地呈現出「分工」與「意義不明」的當代困境。



      荒謬本質,卻足以承載生命力



      但是卡夫卡的作品並不虛無,也不總是走投無路。其實卡夫卡的「解方」很簡單:不要執著,因為執著都不會有好下場。與卡夫卡同一個時期的德國作家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在讀過《在流放地》之後說:「毫無疑問,就像克萊斯特。」這個評論非常準確,因為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同樣擅長拿人的執著做文章,在他筆下的執著總會落入血淋淋的下場,例如腦漿噴滿牆壁或是徒嘴分屍(大概是那根穿過額頭的鋼針讓圖奮爾斯基聯想到克萊斯特)。不過卡夫卡並沒有克萊斯特這麼血腥,他反而傾向用不動聲色的筆觸將徒勞無功的執著表現出來,讓人類透過他的作品照見自己的模樣,並且時不時為人類指明離開迷宮的出口:「放棄吧,放棄吧。」(〈放棄吧!〉〔Gibs auf!〕)、「你只要換個方向跑就好了」(〈小寓言〉〔Die kleine Fabel〕)、「這只是一場測驗。沒辦法回答問題的人就能通過測驗」(〈測驗〉〔Die Prufung〕)。如果人類的世界已然荒謬到不知去向、徒勞無攻、沒有意義,那麼只要拋開人(Person)的身份、重新回歸人類(Mensch)或與動物無異的本質就好了。



      問題是,〈變形記〉也告訴我們,在自己的小世界(房間)裡可以當隻蟲子,但是只要開始與人互動,就無法維特這種原始的模樣——更何況人類必須仰賴他人才有辦法存活(在分工的社會裡尤其如此)。人類最終極的痛苦就在於永遠無法化解「生命」與「生命力」之間的辯證,變形本是生命力的展現,卻必須以生命作為代價。然而,就像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認為古希臘的悲劇能帶來心靈的清洗(Katharsis),班雅明認為德意志的悲劇是一種指向重生的雙重獻祭:也許人世從來就沒有終極的解方,但是世人肯定能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找到承載著生命力的餘地。



      本書收錄了卡夫卡指名的這六篇小說(其中〈判決〉、〈司爐〉、〈變形記〉、〈在流放地〉是單行本,〈鄉間醫生〉、〈飢餓藝術家〉(是小說集的代表篇名),祝福像K(讀音:卡)一樣卡在泥沼的人們,都能藉由卡夫卡的美學空間得到暫時的釋放。







    ?




    其 他 著 作
    1. 審判(卡夫卡逝世百年紀念版)
    2. 失蹤者(卡夫卡逝世百年紀念版)
    3. 卡夫卡:藍色八開本筆記簿
    4. 懲罰 卡夫卡自選集:判決、變形記、在流刑地
    5. 懲罰 卡夫卡自選集:判決、變形記、在流刑地
    6. 城堡(卡夫卡逝世百年紀念版)
    7. 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
    8. 變形記及其他: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逝世百年紀念.德語文學名家新譯精選】
    9. 變形記及其他:卡夫卡中短篇小說選【逝世百年紀念.德語文學名家新譯精選】
    10. 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