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母職永不下班,但我累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

母職永不下班,但我累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536041
泓舟
臺灣商務
2025年2月09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0536041
  • 叢書系列:Ciel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2.4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iel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媽媽的人生也是!

    「當媽媽,可不可以不偉大?」

    母職的真實心聲完全揭露

    ────寫給所有────

    永遠下不了班的媽媽

    擔心自己不夠愛孩子的媽媽

    職場焦慮的媽媽



      「這不是一本告訴女性應該做什麼的捷徑指南,而是一段探討女性正在經歷什麼、渴望什麼的深刻對話。」──泓舟(本書作者)



      ◎母親就是要承受(育兒的)一切嗎?

      ◎無法符合理想的母親形象,就不是好母親嗎?

      ◎可不可以只當一個及格的母親就好?

      ◎可不可以期待孩子的爸爸也多投入一點?

      ◎當媽媽沒問題,問題是,當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你會是一個全心投入的媽媽──包括你自己。而你自己的才華、事業、成就、自我,都將因此犧牲。



      這是一本挑戰母職天生認知的訪談集。在本書中,作者訪談二十餘位女性,有些人是全職媽媽、有些人是職業婦女,還有兩代人共同照顧等,不同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在作者的引導下,她們卸下心防,去談那些看起來不夠正向、不夠光明,甚至令人覺得「當媽媽怎麼可以這麼想?」的心聲與想法。



      「如果將母親們進退兩難的複雜處境置於不斷變遷的社會大環境中分析,會發現她們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而落在每一個個體身上,又是複雜而幽微的。像大海一樣,儘管看起來都是一望無際的蔚藍,若仔細聆聽,可以發現每一片海浪打落在礁石上所激起的潮水聲不盡相同。」──泓舟(本書作者)



      本書記錄了居住於城市的職場媽媽、單親媽媽、全職媽媽、兩代人共同育兒等育兒條件下的女性,希望透過她們相似又不相同的故事,來探討母職背後的本質;以及,拋開母親的身分,她們渴望成為的那個自己究竟是誰;並試著尋找解決女性如此疲憊與困擾的線索……。還有家裡的那位隊友,究竟是「神」?是「家具」?還是完美的「皇帝企鵝爸爸」……



      ★關於人生規劃★

      如果我沒有結婚、沒有生孩子,甚至是沒有生第二個孩子,我的人生是不是會完全不同?肯定會。我配偶在職場上的成就,是不是也是我本應享有的成就?



      ★關於孩子I★

      結婚、生子後,孩子就是我唯一的價值嗎?除了育兒之外的所有成就,是不是都會因為我花比較少的時間在孩子身上,我沒有親手替孩子做早餐,甚至是我為了能夠早日回歸職場而放棄餵母乳,所以被質疑:「妳是不是花了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所以疏忽家庭,疏忽孩子?」



      ★關於孩子II★

      就算是心甘情願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的母親,也得面對「孩子就是媽媽的成績單」的壓力。更可怕的是,這種壓力除了可能是外來的,也可能是內建的。也就是說,外人看著小孩,評語往往是「媽媽有沒有教好」;媽媽看著小孩,也往往會自我審查:「我把孩子帶好了嗎?」



      ★關於爸爸★

      爸爸們──是在討論母職時,一個時常被忽略的主題,原因大多是在:爸爸與媽媽之間究竟該如何分工?而在過去的價值觀與社會視線下,爸爸通常在家庭中是隱形的。本書中,作者透過訪談,釐清相對於媽媽們,爸爸面對時代轉變,會如何思考自己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



      ★媽媽永不下班★

      孩子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後,媽媽就從「媽媽」的照顧責任中退休了嗎?答案是很難。現代化工業社會中,許多媽媽花了幾十年撐持家庭,照拂兒女。年老時也很難從母職當中辭退,而必須扮演兒女的後盾,幫忙照顧孫子孫女。媽媽從不退休,直到媽媽凋零。



      「在書中,我試圖呈現母親的多重面向。職場媽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分身乏術的掙扎;全職媽媽在看似安穩的生活中默默承受的孤獨感;單親媽媽在育兒責任與追求自我之間來回搖擺......這些真實的敘述,旨在讓人們理解,當我們談起母親時,不僅有愛的光環,還有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泓舟(本書作者)



      【金句搶先看──育兒與教育】

      ▍我們習慣於歌頌母親的偉大,認定女性天生能夠勝任母親的身份,是孩子們的主要照顧者、陪伴者,但是極少有人會在一個女性成為母親之前,願意坐下來,面對面,耐心地告訴她,今後要為之付出怎樣的代價,生活重心將如何難以逆轉地改變。

      ▍經過無數個抱著嬰孩一夜無眠的夜晚,她充分體認到:全職媽媽是一份從早到晚、沒有下班時間、沒有年假的工作。

      ▍生孩子、養孩子,本就應該得到家庭的支持,把所有事都壓在媽媽一個人身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僅需要媽媽,也需要爸爸的教育和陪伴。

      ▍教育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學什麼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是媽媽本身的提升。當媽媽的視野放寬、身心平衡的時候,引領孩子的成長就是副產品,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金句搶先看──關於婚姻】

      ▍在婚姻中,妻子或丈夫都不能百分百地做從前的自己。只要任何一方必須藉由壓抑個人需求來成全另一方,對一段長期關係而言,都是不公平的。

      ▍無論從事何種工作的女性,即使家庭事務再費力費心,她們依然會讓自己站在問題的核心,主動成為家庭裡那個解決問題的人,而大部分的丈夫不會有這樣的認知,也不會主動自我要求。

      ▍時間長了,妻子會慢慢從希望得到丈夫的傾聽、善解人意和力所能及的支持,逐步轉變為「他只要不和我唱反調,就太感謝了」。

      ▍她們在一段關係中、一個家庭中,經年累月反覆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便有時候看起來是抱怨、是憤怒,像一個閥值很低的壓力鍋──事實上都在表明她們渴望被看見、被重視,以及得到尊重和有效的支持。



      【金句搶先看──個人自由】

      ▍「孩子三歲之前由母親照料,能成長得更健康。」這一觀點的影響力非常之深遠,也讓很多女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由。

      ▍身為女性,我們已經在職場、家庭、各種人際關係和生活的縫隙裡,進行了太多的自我反思,做出了太多看不見的選擇。

      ▍一切的變化都發生在她成為母親以後。她不再是她,是另一個被重組的人,不得不放棄、打碎一部分舊有的自我,才能和外界的軌道重新取得連接。

      ▍比起成為一個別人口中「偉大的母親」,她們更加希望能夠「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孩子付出一切;她們更加渴望突破「母職終身制」的命運,嘗試不同於上一輩女性的人生。



      【金句搶先看──職場媽媽】

      ▍顧此失彼才是職業女性日日面對的難題。

      ▍企業期待一名全身心付出的理想員工,家庭需要一個能盡力照顧孩子的理想媽媽,而大部分女性,走鋼絲般地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掙扎,忍受著兩難的壓力。──《職場媽媽生存報告》,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凱特琳.柯林斯著



      【金句搶先看──媽媽的媽媽】

      ▍兩代人在觀念、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得不為代際育兒模式貼上「相愛相殺」的標籤。他們彼此之間的愛有多深,羈絆就有多深,相伴而來的矛盾和衝突,亦浮現在兩代人同一屋簷下的朝夕相處之中。

      ▍上一代女性深度參與下一代的育兒工作......等同於將母職再度延續。對於這部分女性而言,母職幾乎是終身制的,一旦開啟,就彷彿像個陀螺,在一代又一代的身邊,旋轉不停歇。

      ▍徐阿姨在得知女兒懷孕後,毫不猶豫地前來幫忙,甚至將本應該屬於女兒的母職,本應屬於女婿的父職部分積極主動地一手包攬。母親的責任感幾乎刻在了她的血液裡,無法移除。



      【金句搶先看──單親】

      ▍有一天,女兒問起:「別的小朋友都是跟爸爸生活在一起的,為什麼我就不是呢?」立雯早就知道,這一天終歸會到來,於是選擇實話實說:「因為爸爸和媽媽離婚了,所以分開住了,我們還是很愛你,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後來,讓她從擔心中解脫出來,並感到釋然的原因,是女兒的原生家庭有所缺失是既成的事實,而望向四周,身邊那些在婚姻裡的中年朋友,夫妻之間也各有各的煩擾和問題,其實完美的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並不存在。



      【金句搶先看──共學團】

      ▍為人之母是很多女性開始「社區參與」的起點,「一起遛小孩」使她們與社區中的鄰里產生了更多深度的關聯,譬如通過定期組織活動、學習資源分享等,大人和孩子都重新發現了社區,在原本陌生而熟悉的環境中共同成長。

      ▍女性在踏入社會、職場、婚姻、母職後,更加系統地認識到性別背後的含義,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差異,還有那些隱祕的選擇和為之付出的真實代價。



      【金句搶先看──爸爸去哪兒】

      ▍當爸爸們在家庭領域裡向前進一步時,男女在育兒中的勞動和情感付出,才有望達成一定程度的平衡;當我們不再用「偉大」、「超人」等詞語定義母親時,她們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鬆綁。

      ▍與「職場媽媽」相對的應該是「職場爸爸」,但我們幾乎沒有看到過這一說法。這或許隱含了某種預設: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後,就自然地要被劃分成「為了工作奉獻」的媽媽和「為了家庭奉獻」的媽媽。



    好評推薦



      作者泓舟以一支溫暖的筆觸,寫盡千千萬萬女性的心坎。女孩到女人,再到「人」這條路上,歷經許多角色(女兒、老婆、媳婦、媽媽、職業女性)的挑戰。

      穿山越嶺後,方才明白先做好「一個人」的角色才能平衡所有角色。所以,學會尊重自己、看重自己、栽培自己、造就自己,所有的挫折感即可一一克服。

      路途有點遙遠,但成長的方向不變,泓舟寫出了每個案例破繭而出的幸福。── 吳娟瑜(國際演說家、兩性專家)



      關於母職的真實經驗,總是值得認識。── 許菁芳(作家)



      本書呈現的母親群像如此真切鮮活,帶著切膚之感傳達出那些被漠視已久的期待、困頓與掙扎。作者從具體而微的生活肌理著手,延伸到社會結構與觀念的分析。精微的觀察,犀利的質疑以及審慎的思考,挑戰著固化的母職身份與傳統的兩性關係模式,同時也蘊含著朝向未來的新希望。── 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採訪日常,千倍難於採訪戰地,因為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溫柔的體察。泓舟這份珍貴的社會觀察,展現了中國城市女性,作為母親的生命細節。卸下「偉大」的包袱,每一個人都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找到意料之外的可能性。── 周軼君(紀錄片導演、戰地記者)



    ?


     





    好評推薦

    作者序……006

    探討女性正在經歷與渴望與深刻對話



    第一章 看不見的選擇……015

    「我一直試圖平衡一切,

    而生活卻彷彿一只咧開嘴的玩偶,

    惡作劇般地嘲笑著我。」

    ────

    018 為什麼是「她們」?

    024 找尋的脈絡



    第二章 生育:重塑的自我……035

    「這樣或者那樣做,是不是一個好媽媽?」

    她不再是她,是另一個被重組的人。

    「我是不是太自私了,沒有考慮小孩的感受?」

    她希望自己是一個全能的知識型媽媽。

    ────

    037 「為什麼他還是他,我就不一樣了呢?」

    047 儘量做一個快樂的媽媽

    054 「離開了主流的生活」



    第三章 永不下班的職場媽媽……069

    在某種意義上,

    她可能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好媽媽,

    甚至可能會得到這樣的指責──

    「她總是在工作,不夠關心孩子」。

    ────

    070 「如果妳沒有生第二個,可能就會先提拔妳升職」

    077 「我是這個家裡的專案經理」

    083 「像男人一樣工作」

    093 每一次的決定都是抉擇

    099 「我到底應該怎麼做,他才滿意呢?」



    第四章 沉重的離婚時代……105

    她常常在情緒接近潰堤的時候,

    逼著自己多想想兒子,

    於是馬上又讓自己表現得像個女戰士,

    守好兩人的堡壘,盡力讓愛充滿其間。

    ────

    106 「拼了命把孩子生下來的」

    111 總覺得對孩子很愧疚

    116 離婚不離家

    119 「現在話語權在我這裡」

    123 「對成立完美的家庭,沒有特別的執念」

    128 沒必要營造幸福原生家庭的假像



    第五章 全職媽媽:沒有第二個選擇?……137

    「孩子三歲之前由母親照料,能成長得更健康。」

    這一觀點的影響非常之深遠,

    也讓許多女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自由。

    ────

    139 「從來沒有想過會變成一個全職媽媽」

    148 一次溫柔的提醒

    153 「沒有第二個選擇」

    160 「希望自己能早點獨立」



    第六章 沒完沒了的母職……171

    「我覺得老人們實際上是沒有什麼界限的,

    哪些是你應該管的,哪些你不應該管。

    包括家裡的陳設什麼的,他們都會插手管。

    他們覺得自己能侵入孩子的任何領域。」

    ────

    174 「沒有什麼界限」

    180 「她從來沒有試過別的人生 」

    188 「相當於半個媽媽 」



    第七章 母職焦慮:教育與被教育的……171

    作為母親,女性無論曾經對自己的生活

    有著怎樣的想像與規劃,

    當孩子步入正式學習的軌道,

    免不了需要和同齡人競爭之後,

    都會不由自主地開啟「密集母職模式」。

    ────

    204 「她怕什麼呢?」

    208 「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穫 」

    215 「我往前推一步,他會往後退三步 」

    220 「我放下了手裡的尺 」



    第八章 隱形的父親?……231

    「我覺得我老婆比我更擅長做這些事。」

    ────

    233 家具爸爸

    237 週末爸爸

    241 救火隊員爸爸

    246 皇帝企鵝爸爸 ?

    255 「時間貧窮 」的男人



    第九章 女性的未來是媽媽嗎?……261

    母性幻想才是女性幻想的核心,

    對女性來說,來自內心的母性幻想,

    是束縛自己的最強烈幻想。

    ────

    263 放棄一些母性的幻想

    271 退後一步:為父親們留出空間

    279 走出家庭:互助式育兒

    285 不生,還是生一個、兩個?

    289 女人的未來



    ?





    作者序



    探討女性正在經歷與渴望與深刻對話




      很開心我的書即將以繁體版與更多讀者見面,因為一些客觀原因,已有五年多未能造訪臺灣,這兩年間臺灣熱播的影視劇,尤其是涉及女性題材的作品,我格外關注,甚至如數家珍。這源於發自內心的好奇:當女性主義的風潮席捲全球,作為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兩岸社會,在育兒、婚姻和家庭等議題上,會呈現出怎樣不同的應對和敘事?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下,我們的家庭成員之間有著密不可分又複雜微妙的關係。家,既是充滿愛意的避風港,同時也是一個權力博弈和價值觀交鋒的場域。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姊妹之間,矛盾與張力往往不可避免。過去我們習慣用「忍」來迴避衝突,試圖用沉默掩蓋分歧。然而,愈來愈多人開始勇敢直面這些問題,反思傳統價值體系的侷限,試圖在舊有的關係裡探索和重建一個新的世界。



      如今一幅更為多元的家庭圖景正在展開:在公園或遊樂場,年輕的爸爸陪伴孩子玩耍的場景不再罕見,那些曾經在育兒事務中「隱形」的父親,開始與妻子共同分擔家庭責任,這變化背後,是兩性對彼此角色期待的逐步更迭。「男主外,女主內」不再是家庭分工的唯一模板,愈來愈多人認識到,育兒不僅僅是母親的責任,讓父親更深入地參與進來,家庭中的權力與情感關係才能達到一個平衡點。透過新的合作模式,我們正在重新定義「家庭」的意義:它不再是被固化角色束縛的場所,而是一個彈性、共生、互助的共同體。



      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透過不同的母職狀態,重新審視「母親」這一角色。在當下社會,「職場媽媽」「全職媽媽」「單親媽媽」等標籤,構成了女性母職身分的主要定義方式。這些標籤不僅傳遞對母親角色的某種期待,也在無形中製造身分困境。而在女性主義風潮的語境下,「現代獨立女性應該如何」的倡導性論調,更是為她們增添了另一層迷惘與壓力。



      在雙重夾擊之下,一些身處婚育階段的女性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方面渴望忠於自我的主體價值,另一方面卻不得不為了滿足家庭和社會的種種期待,而將自己客體化。她們的實際困境常常被忽略,微弱的聲音在宏大敘事中容易被稀釋:她們正在經歷什麼?哪些結構性因素限制著她們向前?她們需要怎樣的支持和幫助?這些問題不僅關乎女性個體,也關係到整個社會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多元化的母職狀態。



      在書中,我試圖呈現母親的多重面向:職場媽媽在工作和育兒之間分身乏術的掙扎,全職媽媽在看似安穩的生活中默默承受著孤獨感,單親媽媽在育兒責任與追求自我之間來回搖擺……這些真實的敘述,試著讓人們理解,當我們談起母親時,不僅有愛的光環,還有她們真實的喜怒哀樂。



      我始終相信,「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和論調,而是認識她們的故事,理解她們的掙扎,這種「看見」是承認每一位女性的獨特性,而非試圖將她們納入某種統一模板,儘管性別的認知變革正在發生,深層次的挑戰依然存在於細微之處。例如,社會對於「好母親」與「好父親」的要求仍然不對等,職場對育兒父親的支持力度也還遠遠不夠,想要在家庭的小範圍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平等,不僅需要個體的覺醒,還需要突破現有家庭結構、育兒政策與社會觀念中的種種侷限,這些系統性的變化,才是決定女性在母職中能否獲得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面鏡子,讓母親們在其中看見自己的身影,也為那些期待成為母親的女性提供一個真實的參照,這本書不是一分告訴女性應該做什麼的捷徑指南,而是一段探討女性正在經歷什麼、渴望什麼的深刻對話。

    ?
    二○二五年一月

    泓舟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