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經濟學的決策思想:300年來,思想家們如何追問與解答:風險,選擇及不確定?

經濟學的決策思想:300年來,思想家們如何追問與解答:風險,選擇及不確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93850
喬治.史皮婁
劉凡恩
大寫出版
2025年2月24日
200.00  元
HK$ 160  






ISBN:9786267293850
  • 叢書系列:catch On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5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atch On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三個世紀以來,經濟思想的智力工作者不停追問:

      人類如何決策?能用數學推演出來嗎?或是從心理學求答案?



      早在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誕生前,人們早就想探究人類如何決策,又如何更好地決策。

      早已作古的英國大學者邊沁試著計算「最大幸福原則」;而當代電影《大賣空》裡的經濟學家理查?塞勒則試著打開行為經濟視野,看見人類的「可預期不理性」。

      從賭場擲骰子到不理性的金融市場,關於人類利益決策行為,有許許多多經濟學史上的「方法學論戰」;這之間到底在爭論什麼?又有何影響?



      說到底,經濟學就是在探討人們「應該」怎麼做決定?人們「實際」怎麼做決定?諸多智者絞盡腦汁,發想出一套套理論,試圖解釋大家面臨限制、風險、匱乏時,如何做出最佳決定。作者史皮婁爬梳三百年來針對決策的研究,從白努利的聖彼得堡悖論,傑文斯、瓦拉斯、孟格爾、戈森、裘布依等人的邊際效用理論,到二十世紀馮紐曼與摩根斯坦的期望效用理論、特維斯基和康尼曼的展望理論,與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等,細細追溯重要思想的形成,描繪關鍵經濟學思想家其人其事,深入淺出地呈現這段宏觀歷史。



    本書特色



      本書縱橫三百年,考察了那些「研究人怎麼做決策」的故事、理論及應用可能。

      在風險、選擇與不確定面前,決策不但是經濟學人的最終極思索,也關乎你我每日生活的行動品質……;由於現實中人們的選擇不盡合邏輯,強調行為理性面與不理性面的研究者長期劍拔弩張。一邊提出理性的效用最大化模型,另一派則根據行為科學證明人類舉止傾向非理性……



      ★ 哪些因素決定一件物品的價值?

      ★ 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找出最佳選擇?

      ★ 人生各種選擇的終極目標是什麼?衡量的標準是什麼?

      ★ 我們的選擇關乎自身的信念,那麼一個人的信念強度要怎麼衡量?

      ★ 如何將個體的偏好轉化成集體的偏好?

      ★ 為什麼我們願意花錢買保險,卻又熱愛買彩券、喜歡賭博?

      ★ 給大富翁一百元和給窮人一百元,兩者的意義為什麼大不相同?



    好評推薦



      「談論風險抉擇,史皮婁《經濟學的決策思想》一書沒有冷僻艱澀的數學,淺顯易懂,令人驚艷。」——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學的決策思想》是學術傳記類的傑出著作,史皮婁至今最佳作品,行文兼具機智與風彩,令這本爬梳歷來思想名家之書引人入勝、輕鬆好讀。」——西爾維雅?娜薩(Sylvia Nasar),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商業新聞教授,著有《偉大的追尋:經濟學天才與他們的時代》(Grand Pursuit: The Story of Economic Genius)、數學家納許(John Forbes Nash))的傳記《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經濟學理論認為人類是『效用極大化者』。但何謂「效用」?三百年前,丹尼爾?白努利說那是財富的相對增長,後來演變成衡量偏好的抽象工具,但這假定的「理性」涉及實際行為時卻出現悖論與爭議。史皮婁就此議題展開的宏觀導覽,娛樂性高,長人見識。」——伯恩哈德?馮?斯坦格爾(Bernhard von Stengel),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數學教授,賽局理論家



      「從個人決策角度切入,橫跨期望效用至展望理論,《經濟學的決策思想》爬梳三百年來的經濟史,井然有序且妙味橫生。一般讀者及莘莘學子都能深刻體會其中的趣味。」——瑪麗亞?皮亞?帕格尼里(Maria Pia Paganelli),三一大學(Trinity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



      「以嶄新的眼光看待經濟思想史,精彩鋪陳人類決策的歷來研究。」——《經濟文獻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前言



    第一部:幸福與財富效用

    1. 一切始於一則悖論

    2. 愈多愈好??

    3. ??程度遞減



    第二部:數學乃眾學科之后

    4. 邊際學派三巨頭

    5. 被遺忘的前人

    6. 我信故我賭

    7. 經濟學家的遊戲

    8. 波浪曲線

    9. 比較那不可比較者



    第三部:??但,人是萬物的量尺

    10. 更多悖論

    11. 夠好即可

    12. 沉沒成本、賭徒謬誤等差錯

    13. 出錯、不理性,或純粹就是蠢?



    註釋

    參考書目



    ?





    前言



      西元前一世紀有兩種猶太思潮當道,領銜者分別是希列(Hillel)及沙買(Shammai)兩大拉比(rabbi)。據猶太經典《塔木德》(Talmud),後者嚴厲、易怒且缺乏耐性,希列則個性溫和、善於調解。某天,一位陌生人來到沙買面前想改信猶太教,他形色匆忙如此要求:「在我能單腳站立的時間內,傳授我全部的《妥拉》(Torah)【譯注:猶太律法書】,讓我成為猶太教徒吧。」好大的膽子!八字還沒一撇,竟已這般放肆!震怒的沙買掄起手杖一陣好打,將此人逐出門外。這個陌生人毫不氣餒,來找希列試試運氣。面對這個挑戰,希列泰然自若。在那無禮的未來猶太信徒單腳站立時,這位拉比說道:「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整個《妥拉》,其餘都是註解。現在你可以離開,好好去研讀吧。」



      我講這則故事做什麼?因為經濟學其實很類似:人們總想得到更多,但擁有愈多,就愈沒那麼看重額外增加的部份。這就是整個經濟學,其餘都是註解。現在你可以離開,好好去用功吧。



      經濟學的演變



      幾乎不管什麼東西,人們總想得到更多,但得到更多時慾望也逐漸減低;古希臘人早已觀察到這個事實。許久之後,十八世紀時,在俄國聖彼得堡教書的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以此來解答堂哥尼可拉斯(Nikolaus Bernoulli)提出的一則賭博問題。他與同儕數學家加布里爾?克拉瑪(Gabriel Cramer)——各自獨立成事——想出的聰明解答,正是根據上述事實:財富效用(也就是財富帶來的樂趣)會隨著財富增加而遞減。畢竟,額外增加的一塊錢,對街頭乞丐的效用要比百萬富翁大的多。



      對這些數學家來說,聖彼得堡悖論(St. Petersburg Paradox)不過就是討論博弈的有趣問題;他們並未將這數學難題扯上經濟學。實際上,十八世紀時的經濟學幾乎都是偶然觀察後發表的論述。拿亞當?史密斯這位奠定古典經濟學基礎的大師來說,他就是以製針工廠的工作為例,推導出分工與規模經濟的概念。早期的經濟學者確實也提經濟模型,但除了一些運算說明與舉例,主要是靠文字建立論述:描繪觀察、詳述軼事趣聞、闡明結論。



      因此,和例如物理、醫學、化學相比,當時大家並不認為經濟學是門嚴謹的科學學科、無需認真看待——至少在數學進入這門領域之前。唯有在用數學模型解釋如何將財富、利潤或金錢效用最大化,這門學問才得以並列為嚴肅的學科。要等到十九世紀,在新古典經濟學者開始將數學方法與工具派上用場時,才有這樣的演變。(阿佛烈?諾貝爾〔Alfred Nobel〕於1895年設置諾貝爾獎項時,當中並沒有經濟學。)



      這就要再說到白努利家族。除了解決聖彼得堡悖論,丹尼爾?白努利和他那傑出科學家族中的幾位成員,更是率先應用微積分的先驅;這門由牛頓與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發展出來的數學技巧,最初是要研究物體(如:行星及運動物體的軌道)的連續變化。十九世紀末,三位各自發展的經濟學者——英國的史丹利?傑文斯(Stanley Jevons),瑞士的里昂?瓦拉斯(Leon Walras),奧地利的卡爾?孟格爾(Carl Menger)——開始把微積分用在經濟學,展開此門學科的數理化,從而開啟經濟學的豐盛年華。但這些數學工具日趨複雜,最終,經濟領域的研究幾乎與數學研究沒什麼分別,經濟學簡直要成為純數學的一個分支。



      這樣的光景到二十世紀末,又隨著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的形成而發生變化。大約1970年代後,這個領域採用相當行為取向的手法;於是在過去半個世紀左右,探討人們的實際作為成了經濟學的目標,而且相較於數學,心理學成為經濟學更重要的依靠。(換言之:196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剛設立的十幾年來,獎項全部頒發給數學理論;反觀近期,頒給非數學模型蔚為風潮。)



      本書概覽



      這本書談人怎麼做決策。決策如果不是經濟學最重要的根本,也是極為重要的基石;因此,本書算是透過一種嶄新的視角探看經濟思想史。



      本書分為三部曲。第一部奠定討論基礎,介紹十八世紀、十九世紀初的思想家及其財富效用理論。第二部呈現隨後登場的人物以及他們提出的理論、模型,時間主要橫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這些理論家提出的模型主要用來表現理性的行為人如何做出最佳決策(也就是規範經濟學〔normative economics〕)。在此,數理及公理系統(axiomatic system)不可或缺。第三部則涵蓋二十世紀後期迄今的發展及代表人物,描述人們實際怎麼行事(也就是實證經濟學〔positive economics〕)。實際觀之,人們通常並不理性。美麗的數理模型受到冷落,心理學才是王道。



      此書不在闡述經濟學已過度偏向數學,反作用力正方興未艾。恰恰相反——數學確實是,也必須要是,規範經濟學的根基——我們要談的是,應當如何決策。而事實上,行為模式也須仰賴數學。



      話說回來,在談人們實際怎麼決策的情況時,數學的地位確實不比以往。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近期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等名家的主張,正是決策者有限的計算能力以及對規範模型的無知,使人們顯得「不理性」。



      致謝



      我要感謝安娜-瑪麗亞?西蒙(Anna-Maria Sigmund)幫忙謄寫奧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難以辨識的手寫書信。也要感謝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的邁爾斯?湯普森(Myles Thompson)給我的鼓勵;同樣來自哥大出版社的布萊恩?史密斯(Brian Smith)以及勝威出版(Cenveo)的班?柯斯達(Ben Kolstad),感謝二位編輯上的費神。特別向紐約市的伯格里亞斯科基金會(Bogliasco Foundation)致謝:感謝基金會於義大利地中海港口城熱那亞(Genova)提供一處別緻的住所,讓我得以徹底放鬆、整理思緒,全神貫注於書寫。



      如同我所有的成就,我要歸功妻子佛契妮(Fortunee),她總說自己數學不行,但往往都算對??誤差範圍正負十個百分點。人生有妳才精彩!



      我希望此書不僅寓教於樂,且能讓讀者意識到自身的偏見,包括來自認知與各方面的偏見??就是這一切,讓我們成為人。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