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京劇檢場

京劇檢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326336
廖燦輝
新銳文創
2025年3月03日
127.00  元
HK$ 101.6  






ISBN:9786267326336
  • 叢書系列:新美學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美學


  • 藝術設計 > 戲劇 > 各類戲劇 > 東方戲劇











      他們走上台擺設砌末,推動各場景之間的時空轉換。

      他們在台上支援演員裝扮,同時應對各種演出突發狀況。

      他們掌握獨家密技「撒火彩」,為舞台打造或雲霧繚繞、或火樹銀花般的酷炫視覺效果。



      演出時,他們默默在台上台下穿梭,他們是「檢場人」。



      檢場,即當著觀眾的面前更換場景。元雜劇開始,工作人員上台擺設桌椅砌末、布置場景,兼職「檢場人」於焉誕生。清朝中葉,京劇戲班組織已臻完備,檢場也逐漸成為一種專業職位。民國初年,上海新式舞台興起,檢場遂逐漸隱藏幕後。中國大陸「戲改」後,因提倡「二道幕」換場、淨化舞台的概念,檢場人自此從舞台消失。時至今日,在台灣僅有國光劇團、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復興京劇團等少數劇團,仍會於「老戲舊演」時使用檢場。——檢場從無至有、從兼任、專職到廢止,此一職位的興衰浮沉,儼然成為中國戲曲舞台榮枯演變之見證。



      作者廖燦輝已研究京劇檢場數十年,書中詳盡記載京劇檢場的興起、工作範疇、運作模式及存廢歷史等,同時結合國內外之劇場經驗,分析檢場一職存廢的利弊,肯定檢場作為京劇藝術表現的一環,在當代京劇演出時,仍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本書特色



      ★特別收錄──舞台砌末的各類擺法、撒火彩的各式花樣與施放時機,一窺京劇檢場如何配合演員、劇情,共同打造一齣齣精彩的演出。



    各界推薦人



      馮光宇(「紐約美華劇坊」藝術總監�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


     





    新版序�馮光宇



    壹、緒論



    貳、檢場之興起

    一、前言

    二、檢場興起的緣由

    三、結語



    參、檢場之工作

    一、前言

    二、檢場的沿革

    三、檢場人的修養

    四、檢場前的準備功夫

    五、檢場人的職責

    六、結語



    肆、景物造型

    一、前言

    二、舞台的景物造型

    三、結語



    伍、撒火彩

    一、前言

    二、材料與工具

    三、訓練與火候

    四、名稱與式樣

    五、戲碼與時機

    六、火彩與表演

    七、絕活與絕跡

    八、結語



    陸、檢場之運造──《長?坡》為例

    一、前言

    二、劇情大要

    三、場次編排

    四、檢場運造

    五、時空關係

    六、人物簡述

    七、結合表演

    八、結語



    柒、檢場之存廢

    一、前言

    二、二幕由來

    三、檢場末路

    四、舞台淨化

    五、二幕反思

    六、他山之石

    七、檢場效益

    八、檢場再生

    九、結語



    捌、結論



    附錄一、插圖

    附錄二、檢場之演化

    附錄三、京劇檢場人名錄

    附錄四、京劇檢場人素寫



    參考文獻



    ?





    新版序



    文�馮光宇




      廖燦輝老師在中國文化大學主修西方戲劇,我主修中國戲劇,兩人因為擔任助教相識。廖老師鍾情傳統表演藝術,多年前李咸衡老師在文大中國戲劇系開檢場課程,廖老師幫忙記錄及整理教材之後,對檢場之職發生興趣,進而深究歷史及理論。中國大陸的戲曲演出,數十年來用二道幕或暗場等方式取代檢場,原本冷門又消逝無蹤的檢場乏人問津,對其研究自然興趣缺缺,所以此書可能是中國戲曲有史以來唯一的檢場專書。



      從廖老師書中我們知道檢場的出現,是從戲曲發展、經濟、歷史等脈絡產生而成。檢場和容妝、行頭、砌末、文武場等輔助因素,結合京劇演員運用生活提煉成的表演藝術唱、唸、做、打發展出的程式化美學,是和諧且相輔相成的。可是從西方戲劇以自然主義主流時代的角度來看,這種呈現是前衛大膽又充滿想像力,非劇中人物的前台檢場人,當著觀眾面前擺設一桌二椅,從容布置環境場域轉換時間空間,淡定地闖入發生故事的時空,卻不涉入劇情,觀眾視而不見、習以為常。我可以想像布萊希特(Eugen Bertholt Friedrich Brecht)看到檢場不禁喝采,對其敘事詩劇場必有重大啟發作用。



      1992年紐約州「停機坪劇場」(Hangar Theater)製作的百老匯名劇《蝴蝶君》(M. Butterfly),我擔任顧問及編舞,這是1998年第一位得到百老匯東尼獎的華裔編劇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的劇作。在進劇組前我向導演麥克梅耶(Michael Mayer)介紹京劇的歷史和概念。我進劇場工作後,麥克說,他在了解戲曲舞台時空處理方法後,改變原有設計,只用椅子布置舞台。我佩服這位立即吸收戲曲美學的導演,難怪多年之後我曾連續三年,在電視東尼獎頒獎典禮上,看到他被提名的鏡頭,最終贏得東尼導演獎。



      我曾經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下一波藝術節(BAM Next Wave Festival,世界四大前衛表演藝術節)看過一場用檢場人、京劇演員、歐裔舞者,穿梭在中國傳統的七巧板放大做成巨型道具中的表演,七巧板道具由檢場人搬動變化場景。這是以西方前衛眼光,用現代舞、京劇身段及檢場為元素,展現一場獨特的中西劇場對話。我與外子史蒂芬•凱派林(Stephen Kaplin)1995年在美國創辦「紐約美華劇坊」(Chinese Theatre Works),宗旨是保存與發揚中國傳統藝術;融合中西文化創作新作品。編、導、演及製作四十多齣,在傳統京崑戲曲或皮影戲或布袋戲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戲劇及文化的跨界跨文化原創劇目,其中如《京崑小紅帽》、《玩具劇場牡丹亭》等,或沿襲或靈活運用檢場概念,都贏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好評,榮獲多項國際獎項,肯定我們在美學上的選擇。1988年在紐約成立後不斷演出的海外崑曲社,副社長鄧崇德先生表示:一般有二道幕的劇場不多,暗場有時也不自然,而且還是要有微亮的光以保安全,所以絕大部分都是用檢場。其他紐約市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社如紐約梨園社、童小苓劇坊,負責人也都表示由於類似原因而保留檢場,則說明檢場的實用性。



      不論在中國大陸或台灣,中國傳統戲曲在大學的課程,現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但1975年我入校時,「中國戲劇系怎配登入大學殿堂?」還停留在傳統不入流行業的舊思維中。飲水思源,我特別要感謝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的真知灼見,提供了保存知識教學相長的平台;加上原本專攻西方戲劇的廖老師,跨界吸收傳統藝術養分,才有了這本研究珍貴文化遺產的記載。



      *馮光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戲劇系學士,美國紐約大學戲劇教育碩士,1995年與夫婿Stephen Kaplin成立「紐約美華劇坊」,親自編、導、演約40齣跨界跨文化原創戲劇作品,並與其他劇團及大學戲劇系合作超過10齣原創劇。這些作品除了長年在美國藝術節、劇場、大學、博物館演出外,也在德、英、希臘、比利時、荷蘭、加、韓、中、港、台巡迴演出及教學。曾任紐約大學駐校藝術家、佩斯大學助理教授、馬里蘭州立大學戲劇系博士班客座教授,現任「紐約美華劇坊」藝術總監,北京中國戲曲學院客座教授。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