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廖老師書中我們知道檢場的出現,是從戲曲發展、經濟、歷史等脈絡產生而成。檢場和容妝、行頭、砌末、文武場等輔助因素,結合京劇演員運用生活提煉成的表演藝術唱、唸、做、打發展出的程式化美學,是和諧且相輔相成的。可是從西方戲劇以自然主義主流時代的角度來看,這種呈現是前衛大膽又充滿想像力,非劇中人物的前台檢場人,當著觀眾面前擺設一桌二椅,從容布置環境場域轉換時間空間,淡定地闖入發生故事的時空,卻不涉入劇情,觀眾視而不見、習以為常。我可以想像布萊希特(Eugen Bertholt Friedrich Brecht)看到檢場不禁喝采,對其敘事詩劇場必有重大啟發作用。
1992年紐約州「停機坪劇場」(Hangar Theater)製作的百老匯名劇《蝴蝶君》(M. Butterfly),我擔任顧問及編舞,這是1998年第一位得到百老匯東尼獎的華裔編劇黃哲倫(David Henry Hwang)的劇作。在進劇組前我向導演麥克梅耶(Michael Mayer)介紹京劇的歷史和概念。我進劇場工作後,麥克說,他在了解戲曲舞台時空處理方法後,改變原有設計,只用椅子布置舞台。我佩服這位立即吸收戲曲美學的導演,難怪多年之後我曾連續三年,在電視東尼獎頒獎典禮上,看到他被提名的鏡頭,最終贏得東尼導演獎。
我曾經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下一波藝術節(BAM Next Wave Festival,世界四大前衛表演藝術節)看過一場用檢場人、京劇演員、歐裔舞者,穿梭在中國傳統的七巧板放大做成巨型道具中的表演,七巧板道具由檢場人搬動變化場景。這是以西方前衛眼光,用現代舞、京劇身段及檢場為元素,展現一場獨特的中西劇場對話。我與外子史蒂芬•凱派林(Stephen Kaplin)1995年在美國創辦「紐約美華劇坊」(Chinese Theatre Works),宗旨是保存與發揚中國傳統藝術;融合中西文化創作新作品。編、導、演及製作四十多齣,在傳統京崑戲曲或皮影戲或布袋戲的基礎上,融合西方戲劇及文化的跨界跨文化原創劇目,其中如《京崑小紅帽》、《玩具劇場牡丹亭》等,或沿襲或靈活運用檢場概念,都贏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好評,榮獲多項國際獎項,肯定我們在美學上的選擇。1988年在紐約成立後不斷演出的海外崑曲社,副社長鄧崇德先生表示:一般有二道幕的劇場不多,暗場有時也不自然,而且還是要有微亮的光以保安全,所以絕大部分都是用檢場。其他紐約市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社如紐約梨園社、童小苓劇坊,負責人也都表示由於類似原因而保留檢場,則說明檢場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