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系統思考+系統思考實作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0011015022
唐內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
邱昭良
經濟新潮社
2025年3月06日
323.00  元
HK$ 290.7  






叢書系列:經營管理
  • 規格:平裝 / 760頁 / 23 x 16.8 x 3.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0歲
    經營管理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組織/管理











    ********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
    光有善意與熱情無法解決問題,你需要的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以整體、動態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

      是複雜動態系統中「化繁為簡」的智慧。

      提升系統思考的能力,才能克服思考盲點,

      面對複雜性的挑戰,進而徹底解決問題。



      工作,其實就是不斷地解決問題,然而,有些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或是即使換人想方設法也找不到對策因而疲於奔命。事實上,這是因為面臨「複雜性」的挑戰,牽涉到「系統性的問題」。



      這本書就是希望帶領讀者進入系統思考的世界,掌握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從了解「系統」開始。



      究竟什麼是系統?任何一個系統都包括三大構成要件:要素、連接與功能(或目標)。系統是一組互相連結的事物,在一定期間內,以特定的行為模式互相影響。系統可能引起外力觸發、驅動、衝擊或限制,而系統對於外力的影響,會產生反饋(feedback)的力量。系統可以是一棵樹、一片森林、一個人、一座花園、一家公司,甚至一個城市、經濟體、生態系或地球。



      當我們了解系統的定義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問題無法解決,代表這個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它牽涉到整個系統的整體行為,而不是單一行為。唯有在適當的時機、正確的施力點找到對策,才能一舉解決。



      系統思考就是循環式的整體思考,系統內各部分的連結關係形成反饋循環,當系統接受輸入之後,輸出結果會再度回到系統中造成影響。當系統愈複雜,反饋就需要愈久的時間才會出現,形成動態循環。



      作者唐內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是系統思想家、環境科學家,師承系統動力學的創始人、知名的「世界模型Ⅲ」主要創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她也是「學習型組織之父」、《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Peter Senge)的老師。她參與合著的《成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冊,引領全球關注永續發展的議題,是帶動社會觀念變革的經典著作。



      本書是作者超過30多年的智慧結晶,書中詳述系統思考的3大特徵、6大障礙、8大陷阱與對策與12項變革方式,以及系統共舞的15則生存法則。在生活、工作、組織、環境、政策、社會和經濟等領域應用系統思考,好處包括:



      ◎掌握循環思考的訣竅,跳脫線性思考的限制。

      ◎找到「槓桿點」借力使力解決問題,以免事倍功半。

      ◎掌握發生各種事件的模式,從整體的視野採取長遠對策。

      ◎深入理解狀況與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問題本質對症下藥。

      ◎避免「好心卻幫倒忙」,以防善意介入系統反而造成更大的破壞。

      ◎了解事情的結果取決於系統而不是個人,脫離怪罪他人或自責的陷阱。

      ◎掌握系統整體的運作模式,面對複雜性的挑戰,從生活到工作都能有所準備。



    ◎各界讚譽



      ●以永續發展領域的厚實基礎,作者唐內拉•梅多斯將系統思考應用於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公共政策、企業管理等橫跨自然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豐富案例闡釋,以及身為當代組織決策者及個體公民,如何因應動態複雜系統的實用建議與智慧領悟,絕對是本書相較於同類型書籍的最大焦點。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蕭乃沂



      ●系統思考是動態的、整體的、化繁為簡的思考模式,讓管理者能以全面鳥瞰整個系統的癥結,讓決策者以深刻洞視的思考找到問題根本,而本書是引導大家一窺系統思考的入門。

    ——陳勁甫,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



      ●系統思考是成功的主管與領導者必備的核心能力之一,職位愈高,愈需要「見樹又見林」的能力,唯有如此,方能規畫與洞悉系統運作的機制,進而做出正確甚至更創新的決策。

    ——蔡惠卿,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任何一位希望創辦並成功管理一家公司、一個社區或國家的管理者,都需要閱讀這本書。如今,學習如何在系統中思考,已經成為實現變革的基本素質之一。本書是系統思考領域最好的一本書。

    ——亨特•洛文斯(Hunter Lovins),美國自然資本管理諮詢公司創始人和主席



      ●唐內拉•梅多斯是我所認識的最睿智的人之一,她幾乎對於任何問題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其潛在的本質,並發現新的問題。本書闡述了她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因此對於我們這些經常困惑於她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人來說,無異於無價之寶;這確實是一部經典。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作者



      ●本書清晰易讀,有助於各行各業的讀者把握我們這個複雜世界到底是如何運作的,並善加利用。

    ——盧安武(Amory Lovins),洛磯山研究所(RMI,Rocky Mountain Institute)主席暨首席科學家



      ●梅多斯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她引導人們超越複雜的概念,洞悉系統的神秘之美。在這本她去世後才出版的書中,她分享各種不同的系統如何以相似的規律運作,並為我們提供了改變內在的系統結構以取得更好結果的具體方法。本書是過去10年間系統思考領域10部必讀著作之首。

    ——珍妮絲•莫洛伊(Janice Molloy),《系統學習通訊》(Reflections: The SoL Journal)主編、Espira Editorial董事總經理



      ●本書的出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重塑人類對社會生態系統的理解,其影響方式就如同20世紀1960至1970年代《寂靜的春天》一書,教會人類理解生態系統的本質一樣。

    ——奧蘭•揚(Oran Young),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IHDP科學委員會主席



      ●在閱讀本書時,我始終感受得到大多數決策者和合格的系統思考者之間的巨大差距。如果本書有助於縮小這一差距,這將是作者最偉大的貢獻。

    ——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地球政策協會創始人兼主席



      ●系統思考雖然出自於系統動力學的方法,但其哲學基礎卻根植於東西方智慧深處之真善美。基於創造性系統思維的領導力是解決當今世界各種複雜問題、實現永續發展的關鍵策略。本書為重塑我們的創造性系統思維,並且提供「生生之美」(Creativity in Beauty)的哲學基礎和實踐工具,既能在求真的過程中體悟系統之美,又可基於系統觀反思現實問題、汲取系統智慧,防微杜漸,並提供盡善盡美的系統設計。借此跨學科的遠見卓識,可以實踐「生生之德」(Creative Creativity)的智慧,應對各種複雜性挑戰,創造更廣大、和諧與健康的社會—生態—經濟(Socio-eco-nomic)的永續發展之道,為人類謀福利。

    ——孟慶俊(Stephen Meng),美國生成創造領導力研究發展中心

    ?





    ********

    《系統思考實作篇:一眼看清規律背後的結構和邏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A Manager’s Guide to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

    ********
    如果你看過《系統思考》、《第五項修練》,



    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

    ?



    以系統思考俯瞰整體、突破框架,



    進而做出決定、邁向成功!



    ?



      員工流動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每天面對一大堆找不到原因的問題?



      一再錯失讓公司成長的機會?



    ?



      面對變化快速的環境,為了能了解全貌、找出結構、掌握先機,每個人都需要一種全新語言,以便了解彼此的觀點、掌握互動關係。



      這種語言,就是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俯瞰整體、看清事件背後的結構的思考方式,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每個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找出建構和解構的線索。



      本書作者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是系統思考的專家,擔任許多企業的顧問,指導他們如何以系統思考建構競爭優勢。書中詳述如何以精確的常識應用在組織的策略思考中。舍伍德以有趣的方式,告訴讀者如何使用「系統循環圖表」和系統思考技術,將我們熟悉的常識加以精確化、結構化,以一種易於管理和理解的方式來解決複雜的策略問題。



    ?



      書中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什麼是系統思考,作者強調,如果失去對於整體的關照,團隊將無法有效運作。藉由系統思考,就能了解複雜的世界,進一步讓團隊集體學習,成為學習型組織。



      第二部分詳述系統循環圖表工具的使用,讓讀者了解什麼是增強迴路(系統思考的基本迴路)。作者以案例說明,即使分屬不同業種的組織,面臨的變數也不盡相同,卻擁有共通的循環。



      第三部分是系統思考工具的實際應用,藉由案例說明,讓我們了解公司的成長結構和城市人口的增長,都不會毫無限制地成長,而是存在著成長上限的系統作用。



      第四部分提到系統思考的進階應用,也就是如何運用電腦模擬技術,建立更精確的系統模型,並以量化的方式加以分析,進而幫助中大型企業,快速分析異常複雜的競爭環境和組織動態,做出更好的系統決策。



    ?



      對於上班族來說,系統思考是在職場發展的必備工具,幫助我們學會從整體的觀點面對問題。對於主管而言,系統思考有助於看清並處理更複雜棘手的問題。



      身處複雜多變、難以預測的時代,想要解決組織面臨的問題、保持競爭優勢,就要學會系統思考,從整體的觀點面對複雜事件,找到背後簡單的結構,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

    推薦序: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系統思考�蕭乃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推薦序:認識系統思考,避免「好心卻幫倒忙」�陳勁甫(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

    推薦序:了解系統思考,從看穿表象開始�張國洋(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共同版主)

    推薦序:系統思考是一種競爭力�蔡惠卿(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編者識



    前言:系統稜鏡



    第一部分 系統的結構和行為

    第一章 系統基礎

     總體大於部分之和

     從關注要素到透視遊戲規則

     理解系統行為的動態性

     反饋:系統如何運作

     自動洄游的魚:調節迴路

     脫韁的野馬:增強迴路

    第二章 系統大觀園

     單存量系統

     雙存量系統



    第二部分 系統思考與我們

    第三章 系統之美:系統的三大特徵

     適應力

     自組織

     層次性

    第四章 系統之奇:系統的六大障礙

     別被表象所迷惑

     在非線性的世界裡,不要用線性的思維模式

     恰當地劃定邊界

     看清各種限制因素

     無所不在的時間延遲

     有限理性

    第五章 系統的危險與機會:系統的八大陷阱與對策

     政策阻力:治標不治本

     公地悲劇

     目標侵蝕

     競爭升級

     富者愈富:競爭排斥

     轉嫁負擔:上癮

     規避規則

     目標錯位



    第三部分 改變系統

    第六章 系統之槓桿點:系統的十二項變革方式

     數字:包括各種常數和參數

     緩衝器:比流量力量更大、更穩定的存量

     存量—流量結構:實體系統及其交叉節點

     時間延遲:系統對變化做出反應的速度

     調節迴路:試圖修正外界影響的反饋力量

     增強迴路:驅動收益成長的反饋力量

     資訊流:誰能獲得資訊的結構

     系統規則:激勵、懲罰和限制條件

     自組織:系統結構增加、變化或進化的力量

     目標:系統的目的或功能

     社會典範:決定系統之所以為系統的心智模式

     超越典範

    第七章 與系統共舞:系統的十五大生存法則

     跟上系統的節拍

     把你的心智模式攤開在陽光下

     相信、尊重並分享資訊

     謹慎地使用語言,並用系統的概念去豐富語言

     關注重要的,而不只是容易衡量的

     為反饋系統制定帶有反饋功能的政策

     追求整體利益

     聆聽系統的智慧

     界定系統的職責

     保持謙遜,做一名學習者

     慶祝複雜性

     擴展時間的範圍

     打破各種清規戒律

     擴大關切的範圍

     不要降低「善」的標準

    附 錄

     系統術語說明

     系統原理概要

     常見的八大系統陷阱與對策

     採取干預措施的槓桿點

     系統世界的生存法則

     模型公式

     延伸閱讀與相關資源



    ?







    ********

    《系統思考實作篇:一眼看清規律背後的結構和邏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複雜問題??》

    (See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A Manager’s Guide to Applying Systems Thinking)

    ********



    【越洋專訪】關於幾個關鍵問題的對話

     譯者邱昭良訪問作者丹尼斯·舍伍德(Dennis Sherwood)



    【推薦序一】以系統思考超越隔閡、建立關係

     文�劉兆岩|羽白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二】見樹又見林

     文�約翰·斯皮德(John Speed)|歐洲審計師委員會主任



    【緒論】什麼是系統思考

     0.1 系統思考是個重要概念

     0.2 什麼是系統思考

     0.3 連接

     0.4 為什麼必須從整體上研究系統

     0.5 系統思考工具箱

     0.6 系統思考的益處

     0.7 本書的結構



    第一部分 處理複雜性

     第1章 系統視角

      1.1 系統

      1.2 湧現與自組織

      1.3 回饋

      1.4 系統思考

      1.5 繼續我們的學習之旅



     第2章 撬起內勤之石

      2.1 故事

      2.2 環境

      2.3 問題

      2.4 圖表表示

      2.5 讓圖表充實起來

      2.6 錯誤帶來的惡果

      2.7 惡性循環

      2.8 還有哪些處理能力的驅動力

      2.9 成本如何

      2.10 仍然遺漏了一個東西

      2.11 重歸睿智



     第3章 品質、創造力和削減成本

      3.1 故事

      3.2 環境

      3.3 圖片

      3.4 另一個惡性循環

      3.5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3.6 誰是正確的

      3.7 制定政策



    第二部分 工具和技術



     第4章 回饋迴路

      4.1 回饋迴路的重要角色

      4.2 增強迴路

      4.3 調節迴路

      4.4 懸擺、邊界和真實系統

      4.5 只存在兩種連接:S型連接和O型連接

      4.6 分辨調節迴路和增強迴路

      4.7 兩種基本構造塊

      4.8 語言的重要性

      4.9 是否所有的連接都是非S即O

      4.10 模糊變數

      4.11 單方向起作用的S/O型連接

      4.12 最後一點思考



     第5章 成長引擎,也是衰退引擎

      5.1 惡性循環和良性迴圈

      5.2 它們具有相同的結構

      5.3 成長引擎

      5.4 成長的模式

      5.5 指數成長非常快

      5.6 明確的懸擺和隱含的懸擺

      5.7 繁榮和衰退

      5.8 增強迴路可以相互連接



     第6章 制定目標,尋找目標

      6.1 關於調節迴路的更多內容

      6.2 商業中的調節迴路

      6.3 調節迴路通常相互關聯

      6.4 調節迴路和時滯

      6.5 差異的定義

      6.6 用武之地馬上到了



     第7章 如何繪製系統循環圖表

      法則1:瞭解問題的邊界

      法則2:從有趣的地方開始

      法則3:詢問「它將驅動什麼?」和「它的驅動力是什麼?」

      法則4:不要陷入混亂

      法則5:不要使用動詞,請使用名詞

      法則6:不要使用類似於「在……方面成長�降低」這樣的詞

      法則7:不要害怕從未出現過的項目

      法則8:隨著進展及時確定連接類型

      法則9:堅持就是勝利,持續前進吧

      法則10:好圖表必須反映實況

      法則11:不要愛上你的圖表

      法則12:沒有已經完成的圖表



    第三部分 應用



     第8章 刺激成長

      8.1 現實生活中,指數成長無法永續

      8.2 突破限制

      8.3 城市人口成長

      8.4 不用猛踩油門,鬆開?車就夠了



     第9章 決策、團隊工作和領導力

      9.1 人才問題

      9.2 太明顯了

      9.3 心智模式

      9.4 團隊工作

      9.5 外包、合夥和跨邊界衝突



     第10章 控制桿、成果和策略

      10.1 控制桿

      10.2 成果

      10.3 控制桿和成果是如何連接的

      10.4 控制桿、成果和系統思考

      10.5 控制桿、成果和迴路

      10.6 將兩個迴路連接起來

      10.7 最後一個連接

      10.8 其他控制桿作用如何

      10.9 通用商業模型

      10.10 完整的圖像

      10.11 激發雄心、遠見和想像力

      10.12 如何具有創造性

      10.13 回到控制桿和成果



     第11章 公共政策

      11.1 系統思考同樣適用於公共政策事務

      11.2 重提人口

      11.3 經濟活動的後果

      11.4 系統的結構和行為

      11.5 蓋亞

      11.6 全球變暖

      11.7 將迴路連接到一起

      11.8 暴風雨的影響

      11.9 天啟四騎士再次降臨

      11.10 超越全球變暖

      11.11 我們能做些什麼



    第四部分 創建未來實驗室



     第12章 加速系統思考

      12.1 系統動力學

      12.2 系統動力學和電子資料工作表

      12.3 存量和流量

      12.4 商業中的存量和流量

      12.5 另外兩個概念

      12.6 系統循環圖表和水管圖

      12.7 用ithink建模



    第13章 業務成長建模

      13.1 一個業務例子

      13.2 模糊變數

      13.3 為答案而建模,為學習而建模

      13.4 管理行銷組合

      13.5 尋找優化業務的對策

      13.6 80?20的分配比例是否最佳



    【結語】駕馭複雜性

    謝辭

    參考書目

    譯者後記





    ********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

    ********



    【推薦序一】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系統思考

    文�蕭乃沂(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中華系統動力學學會 秘書長、台灣電子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雖然《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初稿完成於1993年,作者唐內拉•梅多斯(Donella H. Meadows)教授在本書中對於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的深刻洞察,在今天看來仍具備極高的穿透力與前瞻性。更難得的是,除了以永續發展領域的厚實基礎,她將系統思考應用於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公共政策、企業管理等跨自然與人文社會領域的豐富案例闡釋,以及作為當代組織決策者及個體公民如何因應動態複雜系統的實用建議與智慧領悟,絕對是本書相較於同類型書籍的最大焦點。



      全書以精簡卻環環相扣的三大部分共七章,圓滿達成上述的全面成就。



      首先,第一部部分的兩章奠定了系統的定性特質(第一章)與相對應的定量原理(第二章),透過作者深入淺出的引導,一般讀者可以毫無困難地理解看似複雜的系統動態行為如何連結至簡潔的反饋結構,這些定性與定量基礎也可引領有意深入鑽研系統思考的進階讀者,由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進入模式建構(formal modeling)。



      以第一、二章為基礎,第二部分進一步描述動態反饋系統的外顯特質與管理挑戰,包括我們經常觀察到的適應力、自組織與層級性等運作特徵(第三章),以及動態複雜的反直覺行為與其理解障礙(第四章);最後,透過系統基模(archetypes)闡釋多樣化的陷阱(traps)與內隱的反饋結構,並提議化解這些陷阱的可能機會(第五章),例如廣納多元意見參與、跨部門協力運作、差異化管理、鼓勵學習與創新等。而這些跳脫系統陷阱的可能方案,更呼應了許多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觀點與實際解方。



      最後兩章則提議了具體的系統管理與變革方針(第六章),以及身為組織決策者及個體公民如何與動態複雜系統圓融共存所需的全面觀照與智慧(第七章),這些組織管理方針與個人處世智慧,如果直接陳列出來常被視為老生常談;不過,當梅多斯教授將其連結至本書前述各章的系統特質時,則賦予了它們扎實的反饋結構及運作基礎,也使得這些包容傳統與創新的組織管理方針與個人處世智慧,成為得以持續被驗證且修正的假說與命題。



      更重要的是,這些可以被持續驗證且修正的假說與命題,即為本書將系統思考連結至各領域實務與研究的關鍵貢獻,也就是讓系統思考成為各領域理論視角(theoretical perspectives)的系統稜鏡(systems lens),例如演化論、總體或個體經濟模型、公共政策變遷、組織變革等,只要其問題範圍與本質包涵隨著時間演變的動態行為,以及其背後增強迴路、調節迴路、時間延遲的基本元件,系統思考都有可能將這些多元理論視角以反饋結構呈現出來,不但使得系統思考導向的問題理解與解方透過實證而得以與多元學理對話,也使得它具備了超越各領域典範的潛力。



      對於具備豐富管理經驗的各專業領域讀者而言,除了循序閱讀本書各章之外,也可嘗試先閱讀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先快速掌握動態反饋系統的外顯問題特質與管理困境,並透過系統思考觀點的槓桿解方(第六、七章)與其實務經驗相互對照體會,最後再以深入理解動態複雜系統的定性與定量基礎(第一、二章),對於管理實務經驗相對欠缺的讀者(例如各科系的大學部與碩博班學生),則足以發揮提綱挈領的引導功能。



      最後,對於有意深入鑽研的讀者,這些定性與定量基礎更提供了衍生系統思考的系統動力學(system dynamics)模式建構與模擬分析的法門,相信修習者將更能領略動態複雜問題本質並設計驗證如何與其圓融共舞的系統思考。



    【推薦序二】認識系統思考,避免好心卻幫倒忙

    文�陳勁甫(哈佛大學決策科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系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中華談判管理學會副理事長、葡萄王生技公司獨立董事)



      過去,我們總是相信善有善報,凡事本於善意努力去做就對了。然而,英國經濟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就指出「通往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善意所鋪成的」。就像《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第二章〈系統大觀園〉提到「好心辦壞事」的觀念,當系統出現問題時,人們通常基於善意,想要插手干預或借助政策,試圖修補系統。然而,干預愈多問題愈加惡化,將系統推向錯誤的方向,愈多的善意對於系統的負面影響也愈大,結果出於好心的干預反而幫倒忙。



      為什麼會這樣?



      2010年,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艾德蒙•賽法拉倫理中心(Edmond J. Safra Center for Ethics)啟動一項名為「機構腐壞」(institutional corruption)的五年研究計畫,探討普遍存在現今社會的現象與問題。研究一個機構與組織在當時的系統或策略影響下,執行合法甚至符合倫理規範的作為,卻導致該機構效能不彰、人民對該機構的信任降低。



      舉例來說,2008年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起源,是美國政府讓人民有能力買房以圓美國夢並提振經濟的「善意」。又如1994年台灣推動教育改革,源於教育當局希望減輕學生升學壓力、提高多元學習與教育品質的「善意」。然而,結果卻是從1995年起的二十年間,台灣的大學院校成長四倍(大部分從專科升級)。但是,學生的升學壓力仍大,而畢業薪資、教育品質卻未能有效提升(甚至不增反降),必須在未來再次裁併三分之一的學校,引發另一場危機,也降低人民對高等教育體系的信任。



      顯而易見地,這些都是基於「善意」的源頭,過程中各方也都努力推動,結果卻帶來近於災難的傷害。



      為什麼系統中的每個要素或事物都在忠實且理性地運作,但是,這些基於「善意」的行動,結果卻弄巧成拙?



      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系統思考!



      今天人類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來自工業時代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認為一切事物都可被拆解和還原,形成一種獨立的系統。然而,管理者所面對的問題,通常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影響。不能只以了解系統的各個構成部分來認識系統整體的行為,造成陷入瞎子摸象的迷思;更要注意的是,部分最佳化的總和往往小於整體效益。



      本書第一章〈系統之基礎〉提到,系統會對各種錯誤或不足之處進行修補、改善和調整,以實現其目標。甚至藉由局部瓦解來進行自我修復,而具有調適性。像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之後,人們始終相信自由競爭市場是一種設計得當可以自我調適的系統,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將個體的自利推向公眾共同的利益。縱使系統沒有,也可以藉由人的發現與介入進行矯正。然而,自由市場與法律規範仍有失靈的時候,像是2008年金融風暴,即未能及時修正。



      前美國聯準會(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主席葛林史班(Alan Greenspan)在美國眾院的聽證會時,坦承金融風暴是「過度信任金融機構的自我保護與自律能力,輕忽政府監督管制的重要性」。如果把時間軸拉長一些,這或許這正是系統以局部的瓦解進行自我修復。



      在個體層次上,因為人們的有限理性又傾向於從自己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出發,但如果系統成員過分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了整體的目標,每個人的行為匯集起來常導致每人都不樂見的結果,正像癌症細胞過分膨脹而傷害人體系統導致衰亡。如同世界銀行(World Bank)環境部高級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所說的「看不見的腳」(invisible foot)的力量壓過「看不見的手」。



      因此,如果我們不能體認正處在一個系統交錯(systems of systems)的世界,所有的要素都是互相連結彼此交錯影響的複雜動態系統,不只無法將關鍵資源投入重要槓桿點,最後白費心力、適得其反。又因為目標錯置、規避規則、轉嫁負擔等現象,導引系統往錯誤方向發展,或有形無實扭曲系統動力,削弱系統維持狀態的能力,也減低解決根本問題的努力,最終耗盡干預者的能力或資源。



      書中指出,人們常能判斷系統槓桿點,卻往錯誤的方向推動。如同系統動力學創始者傑•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在《城市動力學》(Urban Dynamics)指出,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是一個槓桿點,他主張「補貼愈少的城市發展愈好」。當時,美國許多城市大規模推行補貼政策,最後都邁向沒落。又如教育體系通常不是激發而是限制了兒童的創造力;經濟政策往往傾向於支持現有大企業而不是激發創新企業。



      最後,本書第六章〈系統的槓桿點〉提醒我們要了解系統典範,但也要能跳脫典範,必須以赤子之心對待整體現實,保持謙虛的學習與堅守善的美德境界,進入謙卑「空」的開悟境界,看似無為卻能更優雅地與系統共舞。



      系統思考是動態的、整體的、化繁為簡的思考模式,讓管理者能以全面鳥瞰整個系統的癥結,讓決策者以深刻洞視的思考找到問題根本,而本書是引導大家一窺系統思考的入門。



    【推薦序三】了解系統思考,從看穿表象開始

    文�張國洋(「大人學」聯合創辦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暨商業流程顧問、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共同版主)



      前陣子搭計程車,司機正在收聽廣播電臺的政論節目,我閒來無事,也就跟著聽。



      當天節目聊的主題是電價問題。其中一位名嘴提到,今年台電盈餘將超過新台幣550億元!但為何會賺這麼多錢呢?他補充說明,這是因為今年國際能源價格下跌,所以台電平白無故地賺了一大筆錢。接下來,他就批評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台電應該立刻把這盈餘反映在電價上,所以,他訴求隔年電價應該要大幅降價。其他的名嘴當然有的支持、有的反對,一群人鬧哄地吵成一團。可惜因為路程不夠長,後面我沒聽完,就下車了。



      不過這整串討論,很典型就是只見問題的部分表象、掉入「事件」陷阱的辯論。



      我們大部分的人,因為要搞懂「整個系統」有困難,所以往往有兩個傾向。一是把系統切割,每次只看其中一小塊,也就是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另一個是跟著當下的「事件」做出反射性的反應,像是台電盈餘高,立刻就想要處理這一事件。



      然而,這兩個過度重視事物部分表象的習慣,很容易讓我們忽略問題全貌,導致最後決策失當,或是明明想撥亂反正,卻總是無意間擾動系統,讓系統的後續反應跟自己期待的結果天差地遠。



      以電價是否該調降而言,如果我們只著眼於台電今年的盈餘,這靠著國際能源價格下跌賺來的利潤確實沒道理。可是如果我們直接把明年電費大刀一砍,卻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後遺症。



      比方說,盈餘其實可以改善既有的發電設備。很多設備都老舊了,不趁著有錢時汰舊更新,難道要等到虧損時才處理嗎?而且,改善是需要時間的,不趁著現在有盈餘、今年電力又不吃緊的時候處理,只是急忙把這盈餘換成便宜的電費,之後整個電力供給不就可能很危險嗎?



      此外,我們再繼續思考,調降電費直接的影響是讓民眾養成「電很便宜,可以任意揮霍」的印象。但是,國際能源價格未必能長期維持低廉,等到日後能源價格往上調漲,民眾習慣卻未必能輕易改變。更何況,台灣的發電能力其實會愈來愈困難。以目前的社會意識,核能發電不受擁護、風力發電興建遭到抵抗、太陽能發電推廣成效不彰,再加上因為PM2.5的議題延燒,罪魁禍首火力發電肯定也將愈來愈不受到主流接受。換言之,長期台灣的電力看來將愈來愈難以開源,所以這時候似乎更該培養民眾節流的意識。



      所以,若把這整個系統的全貌都思考過,我們就會發現調降電費,雖然短期或許滿足了某些公平正義的觀點,但長期而言卻對整個社會有害無益。



      而這類系統思考的例子,不需要偉大到國家民族的層面,事實上,更多狀況是發生在你我的周圍。舉例來說,設計不良的關鍵績效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容易造成部門對立,甚至造成員工為了達標而做出一些違背組織利益的事情。再如大部分的人容易傾向今天吃油膩的高熱量食物以獲得眼前的快樂,而忽略這樣行為長期對健康的危害。又如醫療體系即將崩壞,但我們只從事件上看到醫生的抱怨、醫病關係的破壞、國際藥廠撤離台灣,但卻少有人能想出系統面的策略解法。我們也常常容易在面對小爭議時對親人任意發怒,而忽略了這樣一時的勝利,可能影響長期關係的健康性。



      總之,人們直覺的決策以及針對事件的立即反應,通常都是錯的。也因為都是錯的,太多的人很容易受困於關係不順利、經營阻礙、社會問題、慢性病,以及愈來愈大的生活壓力。



      然而,大部分人不懂得如何看懂人生的每個局,以至於愈是直覺地對個別事件反應,愈讓自己狀況惡化,越讓自己卡住無法動彈。這是因為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有其脈絡以及積累在其中,通常不可能只靠單點突破。舉例而言,身體的病痛,常是時間造成的痕跡。像是胃痛不是突然發生的,常是因為我們生活、姿勢或飲食不正常所累積的慢性結果。



      由於身體有自癒能力,所以如果只是偶爾不正常,身體會慢慢調整過來;但若讓這些異常狀況持續,當超過身體自癒能力,最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轉為慢性疾病;而我們卻到這個時候才注意到警訊。人又因為容易對事件的警訊過度反應,所以往往做出錯誤的處置,像是買止痛藥服用。但我們若不能退後一步搞懂這整個系統脈絡,只是消極止痛,問題不但不能化解,反而因為關閉了身體的警告系統,我們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直到身體再也無法自癒為止。



      換句話說,系統思考聽起來好像是某種學術專業才該研究的知識,但實際上,這是一個每個人都該理解的觀點。



      這也是為何我看到《系統思考》(Thinking in Systems: A Primer)這本書的譯稿,立刻就愛不釋手地把它整個讀完。雖然這本書對普羅大眾是會有一點硬,但如果你想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可將這本書列入必讀書單之中。讀完之後,你一定會對各類系統全貌,有不同的觀點;對於日後遇到的各類系統問題,也會有全然不同的思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