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1931:債務、危機與希特勒的崛起

1931:債務、危機與希特勒的崛起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591123
托比亞斯.史卓曼
石一久
世潮
2025年4月02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9862591123
  • 叢書系列:閱讀世界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閱讀世界


  • [ 尚未分類 ]











    從信心到絕望,1931年債務、危機與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個新生的德國正在艱難地重建。

    這是一個關於希望與失落、改革與倒退、民主與極權之間拉鋸的故事,

    更是一部揭示金融如何影響政治的深刻歷史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迫承擔巨額賠款,這些賠款以金本位貨幣計價,對德國經濟構成沉重負擔。為了履行這些義務,德國政府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被迫採取削減開支、提高稅收和降低工資等緊縮政策。然而,這些措施引發了國內強烈的反對,導致開始質疑其債務義務。此舉引發外國投資者的恐慌,紛紛拋售德國資產,進一步加劇了貨幣危機。



      想當然這場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全球經濟大蕭條。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加之希特勒和納粹黨因其對賠款制度多次表達強烈批評,而使民眾轉而支持納粹黨的極端主張。



      隨著金融體系的崩潰,希特勒對外國債權人及德國政府所謂共謀的猛烈抨擊,比以往更能引起選民的共鳴。不幸的是,德國的債權人猶豫不決,未能及時提供債務減免,從而未能削弱希特勒的影響力。



      德國的危機帶來的啟示,不僅在於政治家有時缺乏果斷行動,更在於忽視國內政治動態可能對國際協定和機構運作造成的風險。只有當國內選民願意為跨國合作讓渡部分主權,國際機構與協定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並經受時間的考驗。在當今全球化時代,這一教訓尤為重要,因為各國的政策決策不僅影響自身,也深刻牽動全球經濟與政治的穩定。



    本書特色



      本書以三個階段:信心、猶豫不決、絕望,勾勒出威瑪共和國從建立到崩潰的完整軌跡。



      在「信心」階段,能夠看到德國如何在《凡爾賽條約》的重壓下,試圖通過金融改革和國際合作重建國家信用。

    ?? ?

      在「猶豫」階段,隨著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來襲,德國進入了充滿「猶豫不決」的階段。深入分析了這一時期德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的搖擺不定,以及各政治派系之間的激烈較量。展現了國際金融合作與政治現實之間的複雜互動。



      在「絕望」階段,見證了威瑪共和國最後的掙扎。失業率攀升、銀行危機蔓延,激進政治力量崛起。本書細緻描繪了從布呂寧擔任總理到希特勒最終上台的過程,揭示了經濟危機如何為極權主義的興起提供了溫床。



      作者運用大量第一手史料,包括央行文件、外交電報、私人書信等,重現了這段歷史的細節。通過對各方決策者的深入分析,展現了在面對危機時的思考與抉擇。



    各界媒體好評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最佳書籍之書評家選書」



      《1931》獲選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二零一九年年度最佳書籍之書評家選書」



      「瑞士歷史學家托比亞斯.史卓曼所寫的這本書,牢牢地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一年的戲劇性發展,帶領讀者直視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脆弱不堪的全球政治及金融秩序分崩離析的那一刻……敘事節奏明快、文章結構簡練……如果說約翰.肯尼斯.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於一九五五年出版的經典記述已將一九二九年華爾街股市崩盤事件永遠刻印在歷史的意識之中,那麼史卓曼筆下描述的一九三一年,便是每一位歐洲決策者皆應拜讀的巨作。」-亞當.圖茲(Adam Tooze),《金融時報》特約編輯



      「托比亞斯.史卓曼寫的這本書很精彩地為歷史的解讀增添了全新的角度……史卓曼以高明的手法揭示德國危機的進展,以及這段過程與爭議性議題或戰爭賠款之間的緊密關聯……史卓曼不使用大量的專門術語,而是以一般讀者容易理解的方式,把錯綜複雜的事件描述地非常清楚,顯得氣宇非凡。很少有人能夠以不那麼沉悶的方式來講述經濟學這門沉悶的科學。對於想要撰寫納粹主義的興起此一主題的人來說,現在有一本好讀易懂、以非專家角度來解釋當時經濟層面的作品問世,著實叫人開心。」-羅傑.穆爾豪斯(Roger Moorhouse),《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專欄作家



      「托比亞斯.史卓曼的《1931》就有如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一般,陰鬱而引人憂慮;重要且充滿嘲諷意味。」-大衛.馬克思(David Marx),《書籍評論》(Book Reviews,暫譯)撰稿人



      「本書透過迷人的敘事、明快的節奏與深度的調查,精準勾勒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在威瑪時期德國民主的覆滅過程中,金融恐慌與政治垮台之間的關聯性。」-哈羅德.詹姆斯(Harold James),普林斯頓大學歐洲研究學教授



      「頂尖的瑞士經濟史學家史卓曼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檢視了阿道夫.希特勒崛起與掌權的關鍵因素。」-《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



      「我近十年讀過最棒的作品。」-詹姆斯.布拉德福德.德隆(J. Bradford DeLong),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


     





    地圖清單 ?

    圖示清單 ?

    附圖清單 ?

    表格清單 ?

    縮寫 ?

    簡介 ?



    第I部:自信

    第一章 孤掌難鳴的渡鴉 ?

    第二章 外交壯舉 ?

    第三章 「勝券在握」 ?



    第II部:猶疑

    第四章 希特勒的勝利 ?

    第五章 力挽狂瀾 ?

    第六章 「繼俾斯麥以來,第一位名符其實的總理」 ?



    第III部:絕望

    第七章 回天乏術 ?

    第八章 華盛頓伸出援手 ?

    第九章 終局 ?

    第十章 希特勒崛起 ?

    後記 ?

    註釋 ?

    參考文獻 ?

    圖片出處









      這本書要談論的主題是發生於當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九三一年德國經歷的財政危機。一九三一年夏天,德國銀行體系分崩離析,政府宣布停止償還部分外債,德國貨幣的可自由兌換性也在一夕之間被勒令中止。這一連串令人震驚的舉措引起了全球資產流動性危機,導致當時以黃金價格為標準的國際金融體系崩盤,美國因而面臨了嚴重的銀行危機,一舉加重了全球經濟負擔,使經濟衰退期迅速惡化為蕭條期。德國在一九三一年面臨的財政危機在政治上也釀成了極具破壞力的後果,不僅削弱了民主政黨打下的基礎,更助長了希特勒的勢力及崛起。



      本書的撰寫構想是發現到,一般大眾對於一九三一年發生的德國財政危機,及其對於希特勒意外勝選所發揮的關鍵作用,知之甚少。然而,驅使我振筆疾書的動機,是來自於我看到二○一○年希臘爆發歐元危機引起社會公眾的激烈爭論,及此議題進一步擴展到了其他南歐國家和愛爾蘭,所令我產生的焦慮不安。因為在一九三○年代,便是由涉及主權債務(sovereign? debt)、私人債務、銀行倒閉,以及瑕疵金融體系等一系列在劫難逃的事件,引發了一場財政危機,才動搖了當時西歐國家的政治根基。



      而在我看來,那場震撼所帶來的影響仍持續至今。不過,一九三一年德國財政危機與今日議題的相關性,並不僅止於上述這幾個明顯的相似點。引爆德國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德國政黨無力按照其國內的政治現況來解決國際協議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意圖制定一套足以懲罰德國、又不至於將之徹底擊垮的賠償方案,為了達此目的,有許多立意良善的外交官及政治人物曾多次嘗試為德國訂定更寬容的賠款計畫,最終於一九三○年訂定了《楊格計畫》(Young Plan)。但是,《楊格計畫》的議定者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德國當時的經濟及政治局勢正在快速走下坡。始於一九二九年的經濟衰退期迫使時任德國總理的海因里希.布呂寧(Heinrich Bruning)一再調降薪資、削減開支,並提高稅金,以償還戰敗賠款及其他外債,結果加劇了經濟衰退的情況,等於變相幫了希特勒一把。



      希特勒極力主張,是外國勢力造成德國經濟面臨如此難關。



      而由於威瑪(Weimar)政客幾乎全數都對戰敗賠償方案抱有不滿,因此面對希特勒的論調,只是在表面上予以反駁。想當然耳,希特勒並沒有受到多麼嚴重的批評,更不用說,還有其他因素在為他的成功推波助瀾。例如,希特勒的個人魅力與政治長才、社會上普遍瀰漫的反猶太風氣、他反對布爾什維主義(Bolshevism)的立場、他堅定捍衛民族主義的形象,以及以救世主自居、誓言要團結德國人民的風範等等。儘管如此,在分析希特勒的演說聲明與競選活動時,他持續不斷地對戰敗賠償方案提出嚴厲譴責所取得的成功,還是令人深感意外。外債、財政緊縮與希特勒的崛起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在建構本書所欲提出的論點時,我從自己與朋友及同事的許多對話過程中汲取了不少靈感。我最重要的夥伴是馬庫斯.迪姆.梅爾(Markus? Diem? Meier)、馬庫斯.索姆(Markus Somm)和奧利佛.齊默(Oliver Zimmer)。他們督促我以更加銳利的角度來呈現本書的論證,也要求我多加解釋過去所曾發生過的一次財政危機對當今社會所具有的意義。除此之外,奧利佛是我所認識、對社會變遷及其政治影響最具敏銳觀察力的人士之一,他也是第一個鼓勵我去跨越一九三一年財政危機的經濟層面,深入探討其他面向的人。他一路以來的支持是鞭策我完成這項計畫的莫大助力。我與多位同對一九三一年的危機抱持深厚研究興趣的經濟史學家之間的交流,也令我受益匪淺,他們分別是:奧利維爾.阿科米諾蒂(Olivier Accominotti)、亞歷山大.阿波斯托利德斯(Alexander Apostolides)、約翰內斯.巴爾(Johannes Bahr)、西蒙.班霍爾澤(Simon Banholzer)、文森.比格農(Vincent Bignon)、奧伊溫德.艾特海姆(Oyvind Eitrheim)、馬克.弗蘭德羅(Marc Flandreau)、胡安.弗洛雷斯(Juan Flores)、盧卡.弗羅利徹(Luca Froelicher)、佩爾.漢森(Per Hansen)、克萊門斯.喬布斯特(Clemens Jobst)、拉斯.喬農(Lars? Jonung)、德魯.基林(Drew? Keeling)、揚.托爾.克洛夫蘭(Jan Tore Klovland)、彼得.庫格勒(Peter Kugler)、馬蒂亞斯.莫里斯(Matthias Morys)、拉斯.奧格倫(Lars Ogren)、拉斯.弗雷德里克.奧克森達爾(Lars Fredrik Oksendal)、瑪麗.奧沙利文(Mary? O’Sullivan)、詹盧卡.帕爾迪尼(Gianluca? Pardini)、亞歷山大.拉斯克(Alexander Rathke)、阿爾弗雷德.雷肯德里斯(Alfred? Reckendrees)、薩馬德.薩費拉茲(Samad? Sarferaz)、馬克.斯波勒(Mark Spoerer)、史特凡諾.烏戈里尼(Stefano Ugolini)、史考特.厄本(Scott? Urban)、漢斯-約阿希姆.沃特(Hans-Joachim Voth)、弗洛里安.韋伯(Florian? Weber)、烏爾里希.沃伊泰克(Ulrich? Woitek),以及尼古拉斯.沃爾夫(Nikolaus Wolf)。另外,我要特別感謝哈羅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和阿爾布雷希特.里奇爾(Albrecht Ritschl),獲得他們兩人的認可是本書定稿的重要關鍵。最後,我很感激伊恩.羅傑(Ian Rodger)的協助,讓通曉英語的讀者也能閱讀這本書,並幫助我釐清想法,我也很感謝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盧西亞娜.奧弗拉赫蒂(Luciana O’Flaherty)及其團隊出色的經營管理與支持。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