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說到人類的存在,我們最熟悉也最難以捉摸的層面是意識流。人的內心世界,有無數種展現方式,每天不盡相同。這經常害我們分心,忘了正事,並踏上意外的旅程,頓時身在意想不到之處(例如早就該轉彎,卻繼續往前開了幾哩路)。我們常常沉浸於幻想,不時冒出黑暗的念頭。醒著的時候,一直有念頭浮現,但其本質卻難以掌握。知名哲學家兼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早在一個世紀前就觀察到了,「嘗試自省分析??就像抓住一顆旋轉的陀螺,試圖捕捉它某一刻的動態,或像快速打開煤氣燈,試圖一睹黑暗的真面目」。
思緒隨意飄散,讓內省(introspection)變得困 難,對科學研究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在上個世紀,有好長一段時間,行為科學家始終認為意識流是無法分析的。一直到1960年代初期,一小群勇敢的科學家開始研究意識流,探索心智如何偏離手邊的任務。然而「走神」(mind wandering)的主題,大致仍被主流學術圈所忽視,因為太難以捉摸,無法進行嚴謹的科學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只要翻閱十多年前的心理學書籍,甚至是認知心理學(專門研究思維領域)的教科書,根本不提走神,但我們醒著的時候,卻有多達50%的時間都在走神。
然而,近年來,關於走神的研究大幅增加。正如德洛姆的這本好書中所詳述的,我們現在總算更明白何時會分心,以及分心的原理與原因。生活中的許多事不只有一個定義,走神的概念也是如此,沒有一種定義可以囊括所有情況。儘管如此,人們只要接受適當的指導,就能夠主動回報自己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手上的任務,還是飄向無關的念頭。我們能夠做出這種非常基本的自省判斷,確認思緒的焦點是放在內部或外部,這促進了走 神的科學研究。現在,研究人員明確證實,雖然內省並不容易,但個人確實能夠辨別自己是在走神,還是專心做正事,無論從行為或神經科學來看,這兩種狀態都存在許多差異。
德洛姆憑藉這些卓越的新研究,帶領大家踏上一段奇妙的旅程,解釋了我們都非常熟悉,卻不夠了解的心理狀態,讓我們得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什麼是走神,該如何辨識?正在走神時,頭腦處於什麼狀態?思緒飄忽不定,對於表現和情緒有什麼影響?我們的心會飄到哪些主題?在什麼情況下最容易走神,又是為什麼?走神是不是問題,如果是,有什麼方法可以克制?如果真的有問題,為什麼我們經常走神?這種不起眼的心態,到底有沒有潛在的價值?
德洛姆提供嚴謹卻淺顯易懂的科學觀點,來解釋走神的現象,還分享許多寶貴的哲學見解和啟示,讓我們活得更幸福、更充實。他指出,思緒所反映出來的,不僅僅是「頭腦機器」的運作,目前主流的神經科學家通常忽視這種觀點,但少數知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此深信不疑。人類的意識或許不是大腦所生成,反之,頭腦的角色更像是換能器,負責捕捉意識場,就像是收音機負責接收電磁波。這種說法仍認為意識要靠頭腦引導(如果收音機壞了,可是會嚴重扭曲信號),不過,至少讓我們領悟到,走神背後的因子有可能超出主流科學的研究範圍。
德洛姆看待意識與頭腦的關係有別於一般人(我倒是覺得耳目一新),讀者閱讀本書時,不一定要接受他的觀點,也可以獲得深刻的智慧。在整本書中,分享了一系列強大的技巧和練習,讓我們更熟悉自己走神的心,並學會高效管理。我們會見識到靜觀的力量,學到一些基本技巧,避免念頭凌駕於我們之上(提示:某個念頭浮現了,我們不一定要接受)。我們會學習認知重構(Cognitive Restructuring)的大原則,以免陷入災難化思考的深淵。我們會探索一些寶貴的方法,並學會與身體合作,把念頭化為圖像,加強後設覺察(meta-awareness,即時認清自己當下的想法)。我們還會接觸一系列鮮為人知的方法,例如幸福的技巧(happiness technique),有助於發現根深蒂固的謬誤,讓我們真正獲得幸福。此外,還有輕敲法(tapping technique), 只要用兩根手指頭輕敲身體,就可以擺脫令人受困的念頭。
讀完本書,你將對每天造訪的內在領域有全新的理解,雖然這是你熟悉的地標,但是會換一種方式駕馭它。書中提供的觀點和工具,可以幫助讀者培養兩種能力,一是有效控管自己的走神,二是覺察自己的意識流,並發現獨特的流動方式。
──喬納森.斯庫勒(Jonathan Schooler)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學暨腦科學傑出教授、
正念暨人類潛能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