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金剛般若非外來,三心四相當下開,
此岸彼岸本不二,實相無相真心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因佛弟子須菩提啟請釋迦牟尼佛開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乃為大眾說此一甚深般若法門。此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用金剛鑽的光明堅利性質來形容般若。般若為眾生本具佛性所含最高的、第一義諦的、能顯實相的智慧,「波羅蜜」意為「到彼岸」,當般若智慧現前,就從生滅、妄想的這一岸到達不生滅、實相的這一岸,此時此岸與彼岸不二。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當中流傳很廣、影響很深遠的一部經典,尤其和禪宗有很深的淵源。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為聽到有人誦《金剛經》,當下契悟本心,便往黃梅拜謁五祖弘忍大師。後來五祖命惠能三更入室,為其講解《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乃受法及衣缽為禪宗第六祖。從六祖以後,禪宗便以《金剛經》來印心,後世禪宗學人大都以此經典的知見為修證的依據。
「離三心四相而見性」是《金剛經》的要義,離相不是不要相,而是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四相即有能所、內外,便有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而分割實相,所以金剛經的大意就是離開因無明而造成妄想執著的三心四相,契入自己本具的心性。許多人以為《金剛經》講「空」、講破相,只強調般若看破一切法空,卻不明白佛法講「如是」,「如是」就是真空、妙有不二。如經文提到的:「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應如是布施」; 「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講的就是空有不二、空有一如、安住當下而起用利他的理。所以修行先破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夠體現出實相、一合相。因為心不隨相轉、不隨境轉,心能夠作主,也才能夠依本性起用而隨處作主,修一切善、不執著一切善,最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證到無上正等正覺。
經文提到,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金剛經》,能夠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這樣的功德遠勝過用無量無邊珍寶或身命來布施的功德,因為佛法的核心知見是心生一切法,而《金剛經》講的正是心生一切法是實相無相、無住生心的甚深義理。能夠真正明白並實踐這樣的理,般若就能夠現前而時時到彼岸,也就能夠真正行自利利他的菩薩道,自然能夠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清淨果報。因此修行人若能如實受持、讀誦、廣為人說《金剛經》,定能對自身修行有很大的?益。本書乃以禪宗的觀點來闡述金剛經,希望本書能夠有助於學人理解並實踐經中義理,破三心四相、現實相,進而行菩薩道自覺覺他、圓滿佛道,願與諸學人共勉之。
有緣共乘般若舟,自性金剛勉力修,
一朝花開靈山臺,香馨亙古十方幽。
?
歲次甲辰年冬月初一
沙門 釋妙參
序於加州毗盧禪寺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