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田野特調:調查地方的手法、配搭與尾韻

田野特調:調查地方的手法、配搭與尾韻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52229
邱星崴,陳冠彰,王麗蘭,佘岡祐,王昱登,蔡念儒,劉書甫,吳宗澤
游擊文化
2025年5月06日
167.00  元
HK$ 141.95  






ISBN:9786269952229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1.7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社會科學總論/研究方法











    第一線實作淬鍊的結晶,寫給地方工作夥伴的共享指南



      臺灣的每一個地方,就像是一杯杯的「特調」飲品,各有其自然風土條件(飲料基底),且受社會制度、市場區位、族群互動(甜度、冰塊、加料)等因素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調和成獨特的滋味。這股滋味,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追求方式;而在當代,我們格外渴求文化的意義感,受必然或偶然的因素觸動而投身行動,成為某種意義的地方工作者,為此展開一次次的「特」別「調」查。這樣的田野調查實作,是地方工作者在觸動與行動之間必備的探照燈,藉此得以看清問題現象、評估方案成效。



      本書結集第一線扎實豐厚的實作方法、心路歷程及批判反思,致力建構從「地方特調」到「特調地方」的方法論——前者是領略每個地方的特別滋味,後者是因其滋味(各式場域和主題)而來的特別調查方式。然而,本書不只是知識上的交流,更是心境上的共享。由此路徑,邀請大家進入地方來思考與生活,一起思考地方、活出地方,發展地方共作的可能,在其中讓自身也能共好。期待本書成為某種陪伴與交會,在地方工作的漫漫長路上,一起特調地方,有機會也來一杯彼此的特調!



      【目標讀者】

      無論是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社區大學的從業人員,或者想要返鄉從事文創、小旅行的青年,又或是各層級學校參與地方課程的師生,只要有志於探索、進入地方,都是我們想邀請的讀者與協作者。



      【篇章特色】

      第一篇是針對田野調查實作的具體方法論,實際演練與回答「地方作為整體」、「地方之所以是地方」等關鍵的地方性問題。共分成「整體掌握與團隊建立」、「區域探索與特質說明」及「主題取徑與實地操作」三部分叢集,採取從觀念建立到具體分析的作法,用現場的視角說明如何融會貫通操作。為此,設定了每一章的意象(包括彈珠檯、組隊打怪、候選人幕僚、產品專案經理、奇幻作品等),以方便讀者進入情境,服貼該主題的特質,掌握特定的方法論。



      第二篇則提供多重理解地方工作者的角度,是作者群的現身說法,分享實作路上的心路歷程。由具備多元身分與社會位置的作者群,依照各自能發揮的角度,從不同面向來書寫關於地方的所思所想。在章節安排上,溯源地方工作者的發展軌跡,先處理基本認知,再描繪從進入、困惑、受挫到反思的階段,力求真實展現第一線的生活點滴。本篇是寫作後臺的安排,讓讀者能一窺作者群的思路,更加理解種種作法背後的由來為何。



      【閱讀建議】

      本書並不將自身定位為教科書,而是在地方實作路上的陪伴與對話,所以更鼓勵多重組合的閱讀方式。建議讀者除了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還可以嘗試以下數種閱讀方式:



      層次閱讀:各章先安排為首次基本閱讀,就像清粥白麵一樣好消化,但為避免「欠一味」的單調感覺,還準備了其他更複雜或專精的佐料,供搭配選用。讀者可以按照自身需求加入,來增加閱讀層次,每次都會有不同領會。



      關聯閱讀:翻閱完第一篇各章之後,可嘗試將調查目標放入對應的章節,按圖索驥進行細讀,如此就能顯現調查的方向、步驟和注意事項,以及可能的田野圖像。讀者可以用研究題目為核心,盡情在本書中探索、擴大認識。



      交叉閱讀:第一篇各部分叢集與每章之間,都設定為互相呼應的構件,每個概括式論述都能找到更進階的應用和更聚焦的作法;反之,詳盡的作法也能回推到比較全局的視野。讀者可照需求調整不同的焦距,更清楚地釐清調查對象。



      主題閱讀:跨章的交叉閱讀,還能進一步發展成主題閱讀,即讀者依照關鍵字,組成自己的研究主題群,透過主題來進行各種排列組合。例如,調查老市區廟宇旁的夜市小吃,便可結合市街調查、信仰調查、飲食調查及團體田野。

    ?


     





    前言:地方、特調與特別調查



    第一篇? 地方調查方法

    第1章? 田野調查這回事:調查實作的事項與環節

    第2章? 如果地方是一個人:地方文化的交陪與探索

    第3章? 一群人走更遠:團體田野操作心法

    第4章? 觀其形而會其意:地景判讀調查方法

    第5章? 尋找更迭中的傳承:市街田野調查方法

    第6章? 挖掘村田氏的秘密:鄉村田野調查方法

    第7章? 認識島嶼的另類國度:部落田野調查方法

    第8章? 知性美食家養成記:飲食文化調查方法

    第9章? 價值與財富的野帳:地方產業調查方法

    第10章? 開啟奇幻世界的儀式:地方信仰調查方法



    第二篇? 現身、反身的後臺

    第11章? 地方工作者群像

    第12章? 我與地方的距離

    第13章? 關於地方,我們說的其實是……

    第14章? 在隱現之間的地方工作倫理

    第15章? 地方實踐的焦慮與希望

    第16章? 如同重力的地方政策



    後記:一起成為地方工作者



    ?





    前言



    地方、特調與特別調查




      如果用「本地普遍繁多、外地稀缺單調」為特色判準,放在國際上,近年來最能代表臺灣的事物,應該是「手搖飲料店」。手搖店不僅發源於臺灣,相比於其他國家,還遍布在全國各地,無論是市街、鄉村、部落或離島,多能點上一杯,依照自己的喜好特調。而臺灣的每一個地方,何嘗不是一杯杯的「特調」呢?



      每一個地方都有其自然風土條件(飲料基底),受社會制度、市場區位、族群互動(甜度、冰塊、加料)等因素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調和成獨特的滋味。這股滋味,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追求方式; 而在當代,我們格外渴求文化的意義感,受必然或偶然的因素觸動而投身行動,成為某種意義的地方工作者,為此展開一次次的「特」別「調」查。



      當然,為此展開的「特調」,也正是一種田野調查,是地方工作者在觸動與行動之間必備的探照燈,否則無法看清問題現象,也無從評估方案效果。因此,地方工作的田野調查,是出於實用或應用的導向,尋求現實介入或問題解決,通常將調查結果訴諸地方內部(團隊自身、利害相關人等);並受工作條件所限,往往採取短時間、多次、多方向的方式。這種作法好比速度快、種類多的街頭小吃,相較於此,其他常見的田野調查類型(學術研究或深度報導),就像是製作耗時繁複、富有飲食哲學的精緻料理。



      藉此比喻,當然不是要區分高低優劣,而是要點出,地方工作的田野調查確實有其特殊性:我們必須非常在乎社會關係的維繫與地方社群的共生,也因此必須以累積、有機的方式來推動進度;而其如此自成一格的原因,正是來自地方工作本身的特質所致。以上體悟讓我們決議共同寫作本書——是作者群寫給自己,以及其他地方工作夥伴的共享指南。無論是地方創生、社區營造、社區大學的從業人員,或者想要返鄉從事文創、小旅行的青年,又或是各層級學校參與地方課程的師生,只要有志於探索、進入地方,都是我們想邀請的讀者與協作者。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建構從「地方特調」到「特調地方」的方法論,前者是領略每個地方的特別滋味,後者是因其滋味(不同主題和場域)而來的特別調查方式。為此,我們整理第一線的實作方法、心路歷程及批判反思,希望打造第一本地方工作的「特調」之書。而本書的定位並不只是提供技術或專業,事實上,在地方或地方工作的前提下,「特調」應該更接近素養的概念,是發展地方共作的可能,在其中讓自身也能共好。所以,我們更期待本書是某種陪伴與交會,在地方工作的漫漫長路上,一起特調地方,有機會也來一杯彼此的特調。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