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睿文(Michael Berry)是當代英語世界裡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專著《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A History of Pain: Trauma in Modem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 2016)縱論20世紀中國與華語世界的暴力與傷害,以及文學與電影作為見證不義、救贖傷痕的方法,出版即贏得廣泛關注。行有餘力,白睿文致力翻譯兩岸四地名家作品,從王安憶《長恨歌》到余華《活著》;從張大春《野孩子》、《我妹妹》到舞鶴《餘生》,再到近期方方的《軟埋》、韓松「醫院三部曲」,都出自他的筆下。除此,白睿文長期關注當代華語世界電影及通俗文化,推介賈樟柯、侯孝賢、張藝謀作品不遺餘力。他的識見與活力遠遠超過一般認知的學院型教授,堪稱一位眼光獨到的公共知識分子。
這樣的「當代」觀讓我們想到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歷史和時間的看法:歷史過去的某一個時刻,因緣際會,與此刻當下相遇,並產生了一種爆炸性過去所蘊藏的力量,居然在某一刻的「今天」、「現在」爆發出來,賦予我們新鮮的、震撼的「革命」感。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論述也可以帶來啟發:所謂當代感,就是時間皺褶中所發生的「不合時宜」的現象;就是從直面現實,在光明中看到黑暗,而在黑暗中反而看見不能逼視的光束的能量。更有意義的是魯迅所言:當代作家緊緊逼視他的時代,「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夜頌〉),他們的作品乃能發散灼熱的「黑暗之光」(beam from darkness)。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想像中國的方法》、《如何現代,怎樣文學?》、《眾聲喧嘩以後》、《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歷史與怪獸》、《後遺民寫作》、《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可畏的想像力:當代中文小說31家》、《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等書。
如果作者是魔法師,這本書好比《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裡桃樂絲揭開隱藏魔術師的大幕時,突然間看到歐茲魔法師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而且跟桃樂絲一樣,也是一個逃亡者。作者也算是逃亡者,在寫作的過程中逃亡到另一個世界,而讀者像這個旅程中的乘客。有一點不同的是《綠野仙蹤》的魔法師是個騙子,作家也是騙子嗎?雖然他們一直不斷地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變造各種各樣的故事和傳說、講述各種各樣從來沒有發生過也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但是在「字裡行間」中傳達的情感或許是真實的,而且不論變出來的故事多麼地神奇或離譜,它們還是會帶動我們的哭泣和笑聲。揭開大幕之後,這本書試圖提供一個空間,讓我們這些「乘客」竊看魔術師是如何逃到另外那個世界:追隨他們的閱讀和寫作的旅程,了解他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是從何處而來,聆聽他們作品中從沒有告訴過我們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