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好好吃魚:從產地到餐桌,從市場進廚房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60101
黃之暘
sandsbook散冊
2025年5月26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9960101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行走的魚鮮百科全書——黃之暘教授

    從選購、處理、料理到品嚐

    為你完整解析河鮮海味的心動密碼



    如果你站在魚攤前會手足無措;

    如果你對選一筐螺貝沒有自信;

    如果你面對活生螃蟹亂了手腳;

    如果你猶豫要怎麼煮花枝海藻;

    ——跟著最會吃魚的教授一起尋美味,吃樂趣!



      懂魚,也懂得吃魚的水產養殖學系黃之暘老師,在食魚教育推廣不遺餘力,是銜接學術研究與庶民飲食文化的橋梁,繼《怪奇海產店I、II》後最新力作,帶你從觀察挑選、採購打理,到烹飪調味,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的分享豐富又美味的水產世界。



      期許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在吃好吃飽之餘,也能關注風土,以魚蝦蟹貝藻等河鮮海味的飲食日常,用輕鬆但不隨便,節約卻仍充滿隨興自在的方式,從餐桌往產地,因料理而進廚房,為自己與所愛之人,打理以水產為動物性蛋白質優先選項的每一餐,好好吃魚,吃魚好好!



      「食當令、吃在地,已經成為當代人們感受季節更迭與踏查風土時的必要元素??以真實紀錄並充分反映時空更迭美好的各類河鮮海味,絕對可以同時滿足身心靈,並成為無時無刻的滋潤與撫慰。」——黃之暘(本書作者)



      Q. 水產哪裡買?

      A.??? 菜市場、超市、漁獲產地、觀光魚市、海鮮電商,找對地方買好魚!

      point? 在傳統市場看準下手,先訂後拿;在漁獲產地勿任意拍照打卡,勿打擾拍賣活動。

      point? 在觀光魚市先告知店家預算再點餐。吃當季當令,活魚活蝦活蟹淺嚐輒止。



      Q. 水產怎麼挑?

      A.??? 不同種類有不同挑選標準,有神、晶亮、硬挺、無臭,最新鮮!

      point? 魚類應從外觀、氣味、觸感與質地等,進行綜合全面的檢視。

      point? 不食用非市場購買、罕見或未經確認之蟹類,以外觀完整,活力十足且重量沉甸的活蟹優先。



      Q. 水產如何處理?

      A.??? 刮魚鱗、挑蝦腸泥、拆卸螃蟹、處理小卷花枝,樣樣均有訣竅!

      point? 買回來的蝦子,若當天不食用,嚴禁以自來水沖洗,分裝冷凍!

      point? 貝類須靜養於稍具深度的碗盆之中,額外添加鹽分,以利吐沙。



      Q. 水產有哪些烹飪選擇?

      A.??? 生食、汆燙、清蒸、乾煎、油炸、烘烤,水產料理技巧一把通∼

      point? 滾沸並產生大量蒸氣後才入鍋清蒸,全程鍋蓋蓋緊緊。

      point? 酥炸時,白肉魚比紅肉魚好,體型小比大塊魚肉好;有甲殼的蝦蟹會比剝了殼的來得具有風味。



      Q. 有哪些隱藏版,讓水產美味不漏接?

      A.??? 魚腸蝦殼,蟹黃蟹膏,龍珠墨囊,跳脫舒適,怪奇珍味饕餮嚐!

      point? 循序漸進感受蟹類美味:下而上、由遠至近、再從裡到外。

      point? 不妨試試看俗稱為「龍珠」的頭足類口球,與胴部內側的墨囊。



    本書特色



      1.??? 重點單元,讓教授為你劃重點,水產五顆星星必備知識!

      2.??? 專欄單元,分辨保鮮與保存,調味料與蘸醬能怎麼變化!

      3.??? 插畫家草間白鳥細膩圖解,簡單明瞭小撇步!

      4.??? 第一現場彩圖真實照片,帶你紙上逛選水產!



    名人推薦



      生活在親海及多樣水產品選擇繁多、上天恩賜之地——臺灣,同種魚隨區域、漁場、季節、養殖捕撈及大小不同,衍生數萬種不同的滋味。光是想著如何烹飪品嚐才會幸福滿滿,怎麼採買搭配才能吃得安全又健康,學會識魚、懂吃魚,便是身為臺灣人值得貫徹一生的功課!——陳建佑|農業部漁業署副署長、(財)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專文推薦



      你的魚販永遠告訴你「這個加薑絲,煮湯最好」,你還是跟大家搶著買白鯧?紅喉嗎? 現在你只要聽黃老師的話,買這本書,你(和全家人)就會活得更有滋有味!——王嘉平|Solo Pasta 創辦人�主廚(還有在煮)



      臺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我不認同這個口號,因為文化除了是生活的共識之外,關鍵在於態度。 怎樣的餐桌態度才有海洋文化的觀點?之暘兄這本書便以知味、品味和玩味的架構,說清楚講明白了。——徐仲|飲食文化研究者



      黃之暘是海大水產養殖系教授,他身體力行「有魚不吃肉」的飲食習慣,並把他對各種魚、蝦、蟹、貝、藻的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從選購、處理到烹飪的方法,以至於食物里程、永續漁業的理念,讓我們感受在臺灣吃魚是何等幸福之事。——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臺灣靠海吃海,之暘老師可說是臺灣的食魚行動百科,從實際採買到烹煮,從野生到養殖、從常見經濟型到隱藏版水產,本書集老師過去食魚之大全,和大海相聚的美好時刻,從好好吃魚開始!——黃紋綺|「洄遊吧FISH BAR」摸魚長



      海島子民怎麼可以不懂海鮮,魚蝦蟹貝藻,哪裡產?又要到哪裡買?更重要的是連嚐來如何都先試過了,從裡到外此書都幫你準備好!這是一本臺灣米其林餐廳必須要放進員工訓練的指南,更是生活在臺灣必備的一本書。——郭庭瑋|米其林綠星餐廳EMBERS主廚



      我很喜歡吃魚卻不懂魚,記得和老師第一次半夜到魚市場見學時,除了佩服老師滿滿的學識,更感動於他和在地魚販的互動及產業脈絡的見解。在外食為主及氣候緊急的年代,我們的餐桌已經變得不一樣。這本書將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海味並開始有意識的消費。——蘇小真|家樂福永續長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番紅花|飲食作家

      韓良憶|飲食生活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做伙來食魚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


     





    推薦序|幸福,從健康吃好魚開始(陳建佑)

    推薦語|王嘉平、徐仲、曹銘宗、黃紋綺、郭庭瑋、蘇小真

    自 序|吃好,也好吃



    【第一章】買魚去──準備出發!

    魚從哪裡來?

    魚去哪裡買?

    為自己挑條好魚

    菜市場篇|美味搖滾接地氣

    超級市場篇|速成美味不馬虎

    漁獲產地篇|第一手新鮮滋味

    觀光魚市篇|當地特色風味餐

    網路採購篇|低溫配送超方便



    【第二章】選魚去去──看鮮度、挑種類、嚐美味!

    組成水產品的種類有哪些?

    如何區分水產品的形式與樣態?

    魚類篇|新鮮直挺挺

    蝦類篇|美味硬邦邦

    蟹類篇|橫行霸道是關鍵

    螺貝類篇|吃常見的,阿貝不出事

    頭足類篇|澄透有神保證鮮

    藻類篇|藻吃藻享受



    【第三章】大刀闊斧──開動前,請這樣處理!

    魚類篇|三清、輪切各有撇步

    蝦類篇|剝蝦技巧不求人

    蟹類篇|迅速打理快狠準

    螺貝類篇|請給牠一個吐沙的時間

    頭足類篇|頭頭是道美味

    藻類篇|快洗快煮有訣竅

    乾貨篇|泡發時間是關鍵



    【專欄一】什麼是保鮮?

    【專欄二】什麼是保存?



    【第四章】食指大動──家常宴客一把罩!

    生食篇|生鮮食用衛生第一

    ?燙篇|將滾未滾火候得宜

    清蒸篇|滾水大火下鍋蒸

    乾煎篇|熱鍋熱油少翻動

    烹炸篇|外酥裡嫩有訣竅

    烘烤篇|高溫直火是王道

    調味與提鮮篇|鹹鮮風味妙無窮



    【專欄三】水產烹調常用調味料

    【專欄四】搭配水產常用佐料與蘸醬



    【第五章】大隱於市──隱藏版美味就在此!

    魚類篇|魚肉外,還可以吃哪些部位?

    蝦類篇|蝦頭、蝦殼、蝦卵、尾扇再利用

    蟹類篇|蟹膏蟹黃是大人的滋味

    螺貝類篇|試試內臟團的奇異風味

    頭足類篇|龍珠、肉鰭、墨囊勇敢嚐

    遺珠之憾篇|臺灣各地怪奇海產點點名





    ?





    推薦序



    幸福,從健康吃好魚開始

    陳建佑|農業部漁業署副署長、(財)台灣養殖漁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眾所皆知,魚具高優質蛋白、低脂肪,富含各類營養素與四PA、DHA等不飽和脂肪酸,是追求健康飲食的國人首選,但要怎麼選、吃與料理好魚?推薦讀者們可以從選讀這本書開始,依本書各篇前框起的「重點」按部就班,很快快就能成為比一般人還懂得多的「魚達人」!



      我因為職務上需要常與漁業界互動、長期推動「食魚文化」等因素,用餐時若有魚料理上桌,經常會被同桌的親朋好友「拷問」:「這是什麼魚?新鮮嗎?」「進口或國產?野生的或養殖?」「怎麼料理這尾魚?如何吃最美味?在哪裡買得到?……」關於魚的各種大小事、好奇,如雪片般飛來。



      臺灣四面環海,擁有得天獨厚的漁場及高超繁繁養殖技術,與遍布四大洋的遠洋船隊,生產多樣化的海洋及養殖漁產,加上全球四大洋五大洲各類進口水產品,經分切、加工與烹煮調味過後,來到我們面前,成為日常餐桌上不可或缺,美味又營養的料理。想當然耳,身為名實相符的魚達人,且能正確分辨及答覆近三、四百種餐桌上常見水產相關問題,除了要具備相當水產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像作者——黃之暘教授等一群熟產業的產學研究的專家、好友們可隨時「call out」支援。是以,看過國?外諸多有關魚的書冊與報導,再翻閱手上這本《好好吃魚:從產地到餐桌,從市場進廚房》我可以很負責的說——本書濃縮了懂吃魚、識魚又會料理的黃教授累積多年的魚知識,不僅將其化繁為簡,文字更是淺顯易讀。相信是想買對魚、吃好魚,或在餐桌上能自信的講出各類魚名、特色等的讀者們,必定得入手珍藏的「教戰手冊」!



      本書藉由黃教授對魚介貝類專業知識為基底,從專家與讀者的思維,系統性與讀者分享,從開篇「買魚去」,說明魚從哪裡來、可以到哪些通路去買好魚;接著告訴大家,怎麼選魚,將魚、蝦、蟹、貝、頭足及藻類等各類魚鮮的選購重點逐一述明;接下來,講出料理前該如何處理魚蝦等各類水產品,與處理後如何保鮮及保存;然後,以美食及料理家的經歷,提點從生食到清蒸、煎煮炸烤等各類料理時,要注意的訣竅與怎麼搭配佐料與調味;最後,黃教授以魚達人角度,不藏私的告訴懂吃魚的老饕,隱藏在各類水產品中不同部位或少被食用的美味。以五大章節、四篇專欄,共四十回文章,搭配每篇「重點」單元,讓讀者一步步的學習如何「好好吃魚」,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吃魚,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事」。生活在親海及多樣水產品選擇繁多、上天恩賜之地——臺灣,同種魚隨區域、漁場、季節、養殖捕撈及大小不同,衍生數萬種不同的滋味。光是想著如何烹飪品嚐才會幸福滿滿,怎麼採買搭配才能吃得安全又健康,學會識魚、懂吃魚,便是身為臺灣人值得貫徹一生的功課!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水產品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寶。二?二五年的如今,臺灣已然步入超高齡社會,活在「健康壽命比存活壽命更重要」的年代裡,懂得選擇及食用對身體好,且易消化的國產好魚是必然的。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說:「讓食物變成你的藥,讓藥變成你的食物。」(Let food be thy medicine and medicine be thy food.)此外,在聯合國所制定的十七項SDGs。目標中,有十二項與飲食議題高度相關,食事,不僅是文明的起源,也可改變當下和未來,從愛地球及滅碳等責任制消費立場,吃魚、吃國產好魚,當然是最佳且優先補充優質蛋白質的選擇。建議在市場或超市選購海鮮時,不妨多留意及選購臺灣本地的漁獲,除了支持在地漁業,更是實踐永續的方法之一。常聽到約有三分之一的水產品在生產及運輸過程中浪費掉;也常有人說,臺灣只有「海鮮文化」,但不可諱言的是,吃魚這件事也是海洋文化的重要一環——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就是人類與海、水最原始的關像嗎?難道不吃魚就不會魚類枯竭嗎?建議讀者從好好認識魚類生態開始,關心魚、關心漁業,將有助於我們珍惜魚類資源,讓資源多元、多種多樣,產業逐步永續發展。



      日本魚達人一生以追求「?????目利?」(意近於「挑魚的高手)為榮,本書濃縮黃教授數十年對魚的各種知識,讓以推展食魚文化的我能偷師,並藉此思考該如何以更貼近消費者及漁民角度推動認識國產好魚,做到吃在地、食當季的健康飲食模式!



      最後,且讓我借用黃教授在課堂上的經典開場白——「你今天吃魚了嗎?」趕快行動起來吧!依本書各篇章到市場、超市採購或網路下單,簡單料理,或或起身到餐廳吃魚,讓美味與健康成為你與家人的日常!



    自序



    吃好,也好吃




      吃好,也好吃,是領略水產迷人風味的個人心法,請容我在此野人獻曝。



      所謂「吃好」,並不是只看那些人氣爆棚的流行種類,或是挑選價格昂貴的食材享用,也與將尚未入口品嚐的料理,搶先一步拍照並放上社群平臺上打卡昭告親友無關,而是在意、節制並且有目標的吃。



      而「好吃」,自然就是除了想一飽口腹之慾外,也希望藉由親身體驗,從食材到料理的持續轉變過程,透過飲食來認識資源、了解產業、感受時令與環環境。而這樣的「吃」,多半可以同時滿足「吃飽、吃巧也吃好」的念想。



      不論就時空條件,臺灣理當有完整且扎實的海鮮文化。臺灣除有底蘊深厚卻各自綻放的原民文化,歷經清領、荷治、日治與國民政府遷臺,加諸漳泉閩客等不同族群先後到來,在時間的長河上,不管文史資料如何記載與解讀,總不如日常三餐來得真實且容易親近。更何況雖是叢爾之島,但四面環海——除東西兩側及離島海岸的地形與周邊海洋各具特色,南北微妙的氣候差異,也讓農林漁產真實反映時令。尤其是分別由魚蝦蟹貝藻所組成的水產品,不僅種類組成之豐富,遠遠超越禽畜產,同時分別來自養殖與撈捕兩大來源,互為幫補的充分供應,也讓在臺灣吃魚是何等幸福之事!不知道是因為如此,而讓大家喜歡吃魚,還是因為風味、口感與料理干變萬化,總是讓人以河鮮海味優先,促使養殖與撈捕技術持續精煉?這雖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難解之謎,但卻充分呈現了水產對大多數人們莫名的吸引力。



      從採購、烹調到食用等不同消費形式中,我們吃歸吃,但卻因為日益龐龐雜海量的飲食資訊,不免讓人感到焦慮徬徨,甚至迷失;或是利之所趨,總讓水產在看到與吃到之間的價值與價格不對等。因此我在近年許多場次的演講、課程或是主題活動中,都希望能向聽眾傳達「吃其然,也吃其所以然」的概念。或許節奏快速的都會生活,讓人們逐漸習慣資訊、商品唾手可得,甚至撥通電話或使用網路,便能讓美味以宅配或快遞到府直達面前,但飽足之餘,卻總覺得少了些什麼;而近幾年因為社群平臺的發達,形成美食當前手機先吃的風氣,拍過照片的料理好像被奪去了其中靈魂,味道顯得差強人意,甚至遠遠不如預期……其實,問題就在所謂料理,不僅是針對材料進行妥善打理,也在於應充分感受並體驗烹?的過程。



      全程或完整的體驗,理當包括從看到挑、由買到煮,還包括仔細在意的依據食材的「能」、「性」與「味」,搭配時令、節氣、場合與夥伴,一步步的精心安排,與最終在餐桌上的呈現與分享—正因如此,面對美味的河鮮海味,我們必須從產地到餐桌,從市場進廚房。



      這本書雖然提到從觀察挑選、採購打理,直至烹飪調味的基本操作,但本意並非寫作一本料理書或食譜,而是希望各位在吃好吃飽之餘,也能關注風土,記錄時空最完整且涵蓋中西古今所累積,以魚蝦蟹貝藻等河鮮海味的飲食日常;用輕松但不隨便,節約卻仍充滿隨興自在的方式,為自己、家人或夥伴,打理以水產為動物性蛋白質優先選項的每一餐。



      從先前分別由歐美日韓提出的「慢食」(slow food)、「百哩飲食」(100-milediet)、身(生)土不二與地產地銷(消)等運動,甚至是呼應近年分別被公司行號、大學端乃至已形成全球公民運動的CSR、USR、ESG與SDGs等目標,食當令、吃在地,已經成為當代人們感受季節更迭與踏查風土時的必要元素。正確認識食物與食材,進而了解其生產來源、供應方式與產業關聯,並挑選當令或當地食材,循線體驗從源頭到末端,伴隨春夏秋冬與東南西北的真實路徑,透過滿足自己喜好的料理與調味方式,成為彼此理解認識或溝通交流的媒材。以這真實紀錄並充分反映時空更迭美好的各類河鮮海味,絕對可以同時滿足身心靈,並成為無時無刻的滋潤與撫慰。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引誘或激勵,突然有股立刻起身進入?房,甚至前往市場,為自己或身旁的人挑選食材或煮上一頓的衝動。別急,新鮮的水產總是隨時序更迭,輪番上陣。提醒大夥兒總能保持對風土與風味的熱情,讓生活不管酸甜苦鹹,真實感受那耐人尋味的萬般精采。



      ——寫在一個剛吃飽,但還想來些什麼的午後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