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超圖解西洋美學與藝術風格流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32500
劉秋蘭
五南
2025年5月28日
220.00 元
HK$ 20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4232500
叢書系列:
超圖解
規格:平裝 / 484頁 / 17 x 23 x 2.9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超圖解
分
類
藝術設計
>
藝術總論
>
藝術理論
同
類
書
推
薦
圖解合成器入門
圖解流行•搖滾 吉他大師技法
花繪物語:畫筆下的植物學
Pattern Design圖解圖樣設計
清明上河圖:宋朝的一天
內
容
簡
介
對於藝術的體會、見解或詮釋,都是豐富、融會,並與自身生命緊密相接的。
本書分為兩編,第一編從美學理論出發,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可以有更深層、更廣袤的視野與解讀。誰創造了藝術?為何需要藝術?藝術和自然美的關係是什麼?將美學與人類自身連結,知道藝術品從創作到欣賞對人類自身的價值所在;進而探討內容與形式的問題。
第二編帶您遊覽西洋繪畫藝術史。在不同風格間,看到作品與歷史時代、流派的緊密相連,以及不同時期各流派之間的連動影響。古典時期的希臘藝術崇尚均衡優雅,而羅馬人偏愛寫實的精神。中世紀藝術可以說是為宗教而生,成為人們心中最溫暖的寄託;文藝復興則逐漸轉為關注現世、強調自我特質的人文主義。相較於洛可可的精緻纖巧,新古典主義回歸理性與簡單樸實。本書上從史前藝術,依年代序,到二十、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藝術流派,搭配畫作與圖解,介紹該流派理論與重要藝術家、作品。
?
目
錄
序言
Introduction 導論
第一編 西洋美學
Chapter 1 美的起源與詮釋
1-1 西方之美
1-2 東方之美
Chapter 2 美與藝術
2-1 刻在石壁上的早期住民生活
2-2 自然加上人類的意念成為美
2-3 藝術的分類形式
2-4 依階級、教育程度與功能價值將藝術加以區分
Chapter 3 藝術的起源
3-1 藝術的起源之說
3-2 為藝術而藝術
3-3 為生命而藝術
Chapter 4 藝術的意義
Chapter 5 藝術的特質
5-1 藝術的見解受個人主觀情感影響甚大
5-2 以具體形象呈現藝術創作
Chapter 6 藝術的形式
6-1 何謂形式
6-2 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6-3 形式的基本原則
Chapter 7 藝術的類別
7-1 八大類別呈現藝術多元化
7-2 文學
7-3 繪畫
7-4 雕塑
7-5 音樂
7-6 建築
7-7 舞蹈
7-8 戲劇
7-9 電影
第二編 西洋繪畫藝術風格與流派
Chapter 8 史前
8-1 舊石器時代
8-2 新石器時代
8-3 史前時代美學
Chapter 9 近東古文明
9-1 蘇美王朝與阿卡德帝國
9-2 巴比倫與亞述帝國
9-3 近東古文明的美學
Chapter 10 埃及文明
10-1 埃及的王朝分期
10-2 埃及的精神與藝術
Chapter 11 古希臘藝術
11-1 希臘藝術的分期
11-2 希臘時期的美學
Chapter 12 羅馬藝術
12-1 寫實主義的精神
12-2 帝國與城市文化
12-3 羅馬時期的美學
12-4 希臘和羅馬的風格比較
Chapter 13 中世紀藝術
13-1 中世紀的各類藝術
13-2 中世紀的美學
Chapter 14 文藝復興
14-1 多重原因和文化演變產生的文藝復興
14-2 文藝復興的萌芽
14-3 文藝復興的建築
14-4 文藝復興的雕刻
14-5 文藝復興的繪畫
14-6 文藝復興盛期的來臨
14-7 歐洲其他地區的文藝復興浪潮
14-8 文藝復興的衰退
Chapter 15 矯飾主義
15-1 疫病與宗教問題造成社會現實的疏離
15-2 矯飾主義的產生與定義
15-3 矯飾主義時期的重要畫家與畫作
15-4 矯飾主義的美學
Chapter 16 巴洛克與古典主義
16-1 在動態中捕捉瞬間的藝術風格
16-2 何謂巴洛克藝術
16-3 巴洛克藝術時期的畫家介紹
16-4 盛行於法國的古典主義
16-5 巴洛克與古典主義並盛的十七世紀
Chapter 17 洛可可藝術與新古典主義
17-1 啟蒙運動下的藝術新時代
17-2 學院派的成立
17-3 自由放縱的洛可可藝術
17-4 新古典主義美學遍及歐洲
17-5 洛可可與新古典主義並盛的十八世紀
Chapter 18 浪漫主義
18-1 藝術被邊緣化的新歐洲
18-2 拿破崙現象激起愛國情感及浪漫主義
18-3 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畫家
18-4 厭惡迂腐學院派而成立的前拉斐爾派
18-5 不受拘制於理性而生的浪漫主義
Chapter 19 寫實主義
19-1 「普桑式」和「魯本斯式」的論戰
19-2 面對社會現實的社會寫實畫派
19-3 戶外寫實風下產生的巴比松畫派
19-4 描繪精神世界的寫實主義美學
Chapter 20 印象主義
20-1 印象主義下的藝術環境
20-2 產生於咖啡廳內的印象主義
20-3 印象主義大師介紹
20-4 藝術成就更為成熟的後印象主義
20-5 純粹由光與夢幻構成的新印象主義
20-6 以內心的感覺寫實創作的印象主義
Chapter 21 世紀末繪畫
21-1 發源於文學的象徵主義
21-2 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
21-3 吸收外來藝術融合而成的那比派
21-4 不滿學院派的保守觀念而形成的分離派
21-5 矛盾、恐懼、令人不安的世紀末美學
Chapter 22 二十世紀藝術
22-1 世界的迅速變化衝擊二十世紀的藝術型態
22-2 從沙龍中孕育的野獸主義
22-3 野獸主義派的代表藝術家
22-4 由自然的物體形狀產生的立體主義
22-5 立體主義派大師簡介
22-6 未來主義與其藝術家介紹
22-7 充滿不安、神祕的表現主義
22-8 二十世紀美學繪畫的特徵
Chapter 23 抽象藝術
23-1 抽象主義緣起與代表畫家
23-2 表達純粹意識的至上主義
23-3 強調結構特質的建構主義
23-4 蓄意破壞與惡意嬉鬧的達達主義
23-5 超越過去美學定義的超現實主義
23-6 超現實主義的主題與畫家介紹
Chapter 24 二十世紀中期後的藝術(1945-)
24-1 流向美國新大陸的藝術之河
24-2 抽象表現主義及其大師介紹
24-3 由抽象表現主義衍生的極限藝術
24-4 以色彩為主而生的歐普藝術
24-5 與觀眾拉近距離的普普藝術
24-6 如照片一般寫實的超級寫實主義
24-7 利用大自然而生的地景藝術
Chapter 25 總結
25-1 關於美學與繪畫藝術之再反思
25-2 藝術的寬廣,乘載人類世界的所有夢想
序
序
藝術家如何觀照世界?如何運用材料?形式與內容如何互相對話、滿足?藝術品完成後,觀者如何感受?觀者與創作者的關係是什麼?感受的過程對藝術品的價值是什麼?不同藝術之間所感受的美是相同的嗎?
要言之,美學對於「看懂」藝術之所以重要,在於讓觀者明白藝術與美的本質所在,意即其所觀賞之客體究竟為何?唯有在了解美與藝術本身後,才有討論及發展思想的基礎,也才可能看懂藝術。此外,美學所提出看似瑣碎的問題,卻不僅建構了西方美學邏輯系統,更結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領域的研究。討論藝術的起源時,人類學家從考古中發現更多初民的藝術品,而這是否證明了「藝術」概念的產生?抑或這些帶有圖騰、符號的器具只是一種所有權標記、權力象徵?又如社會學家與歷史學家考察藝術與人類社會的關係,收藏畫作所內涵的身分、階級象徵,以及文藝復興時期沙龍的集體欣賞,促使西方「畫廊」、「策展」概念形成,向公眾開放的欣賞模式,建構「博物館」雛型理念,以及西方文化對不同時期藝術愛好者與收藏家「品味」的重視。就思想層面而言,不同的文化思想脈絡當然深深地影響了藝術。在西方,注重邏輯、思辨而發展出的美學,使西方美學家衍生出「形式」的概念,以及各種藝術方法論,甚至與色彩學、光學的概念結合,對後來的攝影、電影與新媒體藝術更有直接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美學理論就像是眾多不同領域學者對於藝術的意見發表;學習這些理論知識,將讓我們擁有更多元、更深入的藝術視野,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有更豐富的詮釋與解讀。本書第一編將從美的起源開始介紹,並將美與藝術連繫,同時反省美與藝術的起源,使讀者清楚美學所討論的「主體」意涵。接著,討論人與藝術的關係(第三、四章):誰創造了藝術?為何需要藝術?藝術和自然美的關係是什麼?將美學與人類自身連結,讓讀者知道藝術品從創作到欣賞對人類自身的價值所在。進而探討內容與形式的問題(第五、六章),即藝術家如何將所思所感藉由技巧傳達出來,讓人共感。使讀者理解創作者在「理念」與「表現」中的鋪排、調配方式,進而在從事藝術欣賞時,既分析形式,亦看透作品內涵;以及這些形式的派別轉遞,如何相承、如何反動?使讀者在藝術品間能夠有歸納統整的能力,以及初步了解繪畫藝術演繹之架構。最後,帶領讀者接觸更寬廣的藝術類別(第七章),舉凡文學、繪畫、雕塑、音樂、建築、戲劇、舞蹈和電影,讓讀者認識不同藝術類別中的美有何關鍵性差別,也期待讀者能從各式各樣的藝術領域中,體會美的多面與價值。
繼第一編美學探討,第二編分析各時期西方繪畫畫作與風格,以期讀者藉由實例,而對美學與繪畫藝術有更深的認知。同時,我們將以「平面藝術」的架構帶領讀者觀察「風格」與「流派」的轉換。「風格」、「流派」本身包含不少美學意涵:風格可以是形式,也可以是思想內容;而流派則暗示了藝術的「共識性」,相同藝術理念的人會有意或無意地齊聚一堂,共同發揚其藝術觀,不同理念的人則將有所抨擊、改革。流派的認同與否定之間,環環相扣,接串出繪畫藝術的時間長河。有趣的是,當我們把藝術放入歷史之中,藝術便擴大到某一時期中的文化意涵,因此,第二編探討繪畫藝術的同時,帶入不少歷史的脈絡,不僅以藝術扣合歷史,更從歷史解釋藝術,讓讀者能從更宏觀的視角發現藝術與人、與社會的關聯。
在眾多藝術類型中,我們選擇了「繪畫」為討論核心。值得先說明的是,「繪畫」的概念可大可小,可以限縮於畫布的二維平面空間與筆墨、顏料的交織,也可以是利用顏料在任何空間中的揮灑。以繪畫藝術的角度來說,「畫布」的發明大約在文藝復興末期,所以用狹義的繪畫定義來說,只能從文藝復興後期開始討論。但是,本書認為,縱然以二維平面空間作為繪畫的主軸,從史學角度來看,仍可以上溯到「畫布」成形前的「濕壁畫」,進而又可以追溯至更遠的浮雕藝術、石壁藝術;而就顏料與圖形的概念形成來說,史前的圖騰、符號也必須納入討論,後期的雕塑所注入的空間概念更有其重要性。綜合來說,「繪畫藝術」可以上溯至史前時代,而且必須交代在平面繪畫成為主流前的其他繪畫樣貌,以及雕刻、建築的空間概念,因為這些都與繪畫有極高的相關性。
因此,第二編以〈西洋繪畫藝術風格與流派〉為題,仔細交代了平面繪畫形成的文化背景;而自「文藝復興」開始,則著重介紹平面繪畫的風格與流派,以讓讀者建構出更為立體而多面的繪畫史觀,並能從更深入的文化層面去認識平面藝術的背景及發展。更重要的是,將「美學」與「繪畫藝術」的知識結合,理解一件藝術品形式與內容的豐富多變,以及在時間中美學的概念如何轉換,又如何應用在藝術之中。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意象.藝象:蘇一仲畫作品味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