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弘一大師的心靈世界(新修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95180
張笑恒
風雲時代
2025年7月10日
147.00  元
HK$ 124.95  






ISBN:9786267695180
  • 叢書系列:心靈企劃系列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靈企劃系列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生活佛法











      ※「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

      ※近百年來最具傳奇性人物及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弘一大師李叔同,?在國學、詩詞、音樂、美術等方面皆有極高造詣,也是當時風光一時的才子,為何會在39歲那年,斬斷塵緣,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他的內心世界究竟產生了什麼巨大的改變?

      ※弘揚佛法智慧的人生感悟,一探弘一大師的心靈世界!

      ※出家之後,弘一法師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對律宗的研修和弘揚上。出家之前的熱鬧繁華和出家之後的冷清孤獨,使弘一法師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並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即使你不信佛,依然可以從本書中得到心靈寧靜的啟示!

      ※林語堂、張愛玲、梁實秋、豐子愷都推崇的曠世高僧!



      典藏一代高僧行儀風範 ?

      從絢麗歸於平淡的經歷

      開示無上甚深微妙法門 ?

      畢生體悟和心得之大成



      從富家公子變為苦行僧人? 從錦衣玉食轉而遁入空門

      他揮別的不只是紅塵俗世? 更是別人無法企及的境地



      貪婪的眼睛如果永遠不知滿足,終究會迷失方向。



      在生活中,我們面對無數的虛境,會生出無數的欲念,便會心有掛礙。一旦心有掛礙,便會產生無盡的煩惱。所以,「心有掛礙」是煩惱的根源之一。斷除這一煩惱的途徑便是做到「心無掛礙」。外界的事物干擾,我們就能心地清靜,減少很多煩惱。



      弘一法師在《格言別錄》中說:「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不為弘一法師出家後,潛心修行佛法,從不為一些雞毛蒜皮小事的干擾而煩惱。只有做到不受外界干擾,心無掛礙,才能靜下心來,做自己該做的事;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實現自己的夢想。深入大師的心靈世界,學習大師的謙卑風範,你也能成為自己的心靈大師。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弘一法師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編著本書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師在《改過實驗談》中所說的:「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世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以期對大家的人生有指導作用。



      ※ 弘一大師簡介:

      李叔同(1880∼1942),法號漱筒、弘一、晚晴。精通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是中國著名藝術家、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被譽為「二十文章驚海內」,更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後於1918年遁入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佛門。林語堂評價他:「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書中金句】

      ◎風景依稀或不同,更從何處覓禪宗。──弘一法師《靈瑞山勒石詩》



      ◎自處時超然達觀,待人時和藹為善。無事時澄清明志,有事時處理果斷。得意時平靜淡泊,失意時泰然處之。──弘一法師



      ◎佛法說有世間,出世間,可是很多人誤會了,以為世間就是我們住的那個世界,出世間就是到另外什麼地方去,這是錯的。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世界上,就算出了家也還在這個世界。──弘一法師



      ◎只要是濟世利人之事,都可攝入佛道之中,佛教哪裏會是消極避世的宗教呢?學佛本是一種『以出世的方法,行入世的事業』的智慧,這種智慧正是佛教的偉大之所在。──弘一法師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弘一法師



      ◎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於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弘一法師



    名人推薦



      ◎林語堂:「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裏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美學家朱光潛:「弘一法師是我國當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夏丏尊:「綜師一生,為翩翩之佳公子,為激昂之志士,為多才之藝人,為嚴肅之教育者,為戒律精嚴之頭陀,而以傾心西極,吉祥善逝。」


     





    ◎第一課?? 消弭:先要除去對佛的誤解

    1.人生為何是苦?

    2.出世並非拋開一切

    3.「空」非空,即空即有

    4.莫要誤解佛法

    5.空門生活很悠閒

    6.信仰佛教,國家就會衰弱?

    7.佛教對社會沒有益處?

    8.佛法是哲學



    ◎第二課?? 戒貪:清心寡欲養身心

    1.欲望太多會讓人迷失本性

    2.克制貪欲,內心才會純淨

    3.走出心中的乾闥婆城

    4.別因虛妄的東西而錯過路上的風景

    5.富貴人間夢,功名水上鷗

    6.學會知足,在世無惱也無憂



    ◎第三課?? 戒嗔: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

    1.嗔怒是一劑毒藥

    2.學會忍耐,心自寬

    3.將人間毀譽當做耳畔清風

    4.滅一點嗔心,關百萬障門

    5.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緒

    6.學會修煉「定火功夫」



    ◎第四課?? 戒癡:世事多紛擾,看淡心自安

    1.不為空無的事情擔憂

    2.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佔有,而在於體驗

    3.世事無常,何必執著

    4.在人生路上,輕裝前行

    5.不求完美,有缺憾才真實



    ◎第五課?? 放下:活在當下,順其自然

    1.放下的越多,擁有的就越多

    2.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3.不要把執著變成固執

    4.高處的蘋果夠不著,就去摘夠得著的

    5.任何多餘的都是負擔



    ◎第六課?? 靜心:生活中自有菩提

    1.像佛一樣靜心習勞

    2.平和由心而生

    3.讓人勞累的是心頭的重負?

    4.不是生活太艱難,是你的腳步不從容

    5.靜心思考才能得智慧

    6.心有掛礙不如定心明志



    ◎第七課?? 慈悲:寄悲憫心於人於物

    1.仁愛應摒卻私心

    2.善待一隻螞蟻

    3.為他人提一盞燈籠

    4.憫物之心長存

    5.憐憫之心怎可圖利

    6.救苦救難,遠勝過個人聲名

    7.吃素是為了長慈悲心

    8.以無所求之心培養善心善行

    9.菩薩慈悲,也有怒目金剛



    ◎第八課?? 自省:懺悔是淨化心靈的力量

    1.時常自省,才能掃卻心中的塵埃

    2.懺悔,喚醒沉睡中的良知

    3.改過自新方為善

    4.常常失敗常常悟

    5.以品德去感召他人



    ◎第九課?? 喜悅:找到心中盛開的蓮花

    1.快樂不在於環境,在於心境

    2.以歡喜心想歡喜事

    3.恬靜的心態才會開出蓮花

    4.笑容總在雜念頓起時消失

    5.永遠保有天真之心

    6.心中有佛,處處是佛



    ◎第十課?? 惜福:十分福氣,享受三分

    1.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

    2.一衣一食,當思來之不易

    3.厚植善因,必收福報

    4.僧侶為什麼只穿布做的鞋?

    5.人生的美好不只在於有物質享受

    6.無論順境逆境,都懂得感恩



    ◎第十一課?? 修行:在家裡也可以

    1.掃地亦是修行

    2.不可因早晚誦經影響家庭生活

    3.在家修行更要自律

    4.多學靜坐,以收斂浮氣

    5.做紅塵中的真菩薩

    6.佛教的簡易修持法



    ◎第十二課?? 持戒:提高自我修養

    1.學佛者如何改過?

    2.十條最應注意的改過遷善之事

    3.用自尊增進自己的德業

    4.改掉不好的生活習慣

    5.切切實實持戒

    6.隨時隨地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第十三課?? 隨緣:鹹有鹹的好處,淡有淡的味道

    1.隨遇而安是一種境界

    2.萬事需積累,不能急於求成

    3.一切順其自然,結果反而會更好

    4.天然無飾,便是本性

    5.淡看世間風光,枯榮皆有驚喜

    6.得不到的就放手



    ◎第十四課?? 寬心:不要讓煩人的瑣事糾纏身心

    1.不受誘惑,心境更開闊

    2.珍惜生,卻不畏懼死

    3.面對挑釁不生氣

    4.停止為雞毛蒜皮的事煩惱

    5.學會欣賞別人的長處

    6.要有從善如流的胸襟



    ◎第十五課?? 從容:氣顯於外,不如內斂於胸

    1.心浮氣躁百事不成

    2.事到臨頭,要避免驚慌失措

    3.逆境知胸襟,順境曉涵養

    4.緊急的事,和緩地辦

    5.唾面自乾,視為高人

    6.受到不公正待遇時,不可氣急敗壞



    ◎第十六課?? 謙卑: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1.世人謗我,只需微微一笑

    2.炫耀是做人的最大障礙

    3.多一分恭敬,就多一分福慧

    4.暫時的忍讓並不會讓你失去什麼

    5.委婉含蓄地指出別人的過錯





    前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首《送別》,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優美的歌詞,出自弘一法師之手。弘一法師是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的傳奇人物,也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弘一法師的前半生是富家公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後半生出家,面對古佛黃卷,過著苦行僧生活。然而無論是在紅塵俗世,還是遁入空門,弘一法師都取得了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就。他的高尚情懷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心嚮往之。



      在皈依佛門之後,弘一法師篤志苦行,成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師。他被佛教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在佛學思想研究方面,弘一法師自然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對此,林子青概括說:「弘一法師的佛學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鏡,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的。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諸譯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可以窺見其用心之一斑。」



      入佛初期,弘一法師除閱讀僧人必讀的經典之外,其進修博覽而廣納。弘一法師說:「我平時對於佛教是不願意去分別哪一宗、哪一派的,因為我覺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長處。」他主張要博采眾家之長。



      弘一法師對佛學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他對律宗的研究與弘揚上。弘一法師為振興律學,不畏艱難,深入研修,潛心戒律,著書說法,實踐躬行。中國佛教律學,故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律》、《五分律》。為弘揚律學,弘一大師窮研《四分律》,花了四年時間,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書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合為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出家之後,弘一法師了斷塵緣,超然物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對律宗的研修和弘揚上。出家之前的熱鬧繁華和出家之後的冷清孤獨,使弘一法師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他曾經感歎:「人如花,不久時;人如萍,無定處;人如煙花,現一時;人總歸於一己,踏五大;人至山巔無他路;自古聖賢皆寂寞,悲欣交集誰了然?」



      弘一法師還是一個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告訴世人,以期對大家的人生有指導作用。



      弘一法師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編著本書的目的,就像弘一法師在《改過實驗談》中所說的:「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世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於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




    其 他 著 作
    1.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爺爺的22個人生智慧:生而為人,何謂正確,以真誠與利他贏得人心【漫畫好讀少年版】
    2. 南懷瑾大師的16堂課(新修版)
    3. 十天內,使自己成為說話高手:溝通心理學
    4. 亞洲首富李嘉誠傾囊相授:給你的24堂財富課
    5. 說話心理學-好說歹說看你怎麼說
    6. 說話心理學:好說歹說看你怎麼說(暢銷修訂版)
    7. 卡住人生致勝點:卡內基教你的12堂財商課
    8. 弘一大師的心靈世界
    9. 弘一大師的悠遠智慧
    10. 南懷瑾大師的人生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