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法海津梁在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研究

法海津梁在香港:佛教法相學會研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11886
趙敬邦
秀威資訊
2025年6月05日
127.00  元
HK$ 114.3  






ISBN:9786267511886
  • 叢書系列:讀歷史
  • 規格:平裝 / 242頁 / 14.8 x 21 x 1.2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讀歷史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居士弘法 × 闡揚唯識 × 香港角色



      1965年,羅時憲先生在香港創立佛教法相學會,以弘揚唯識(vijnapti-m?tra)思想為志業。作為由居士推動的弘法組織,法相學會在香港深耕一甲子,見證唯識思想在近現代中國佛教中的承續與轉化。



      唯識宗一向被視為忠於印度佛教的宗派,保留印度佛教的原本面貌,幾未受到傳統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甚至被視為一種印度哲學。然而,它在中國唐代僅短暫盛行約七十年便告衰落,直至清末民初才出現復甦跡象。當學界普遍認為弘揚唯識的風氣已然消退,卻不知羅時憲早於1949年便將此學脈自中國本土帶入香港,為唯識思想的延續開啟了新的可能。



      依循太虛法師的觀點,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之地,既非傳統中國佛教的延伸,也不完全受限於現代西方的宗教模式,因而得以孕育出一種別於中、西的獨特文化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唯識思想得以重新被理解與實踐,展現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命力與思辨價值。



      本書以「居士弘法」、「闡揚唯識」與「香港角色」為三大主軸,深入探討佛教法相學會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實踐,揭示其在當代香港佛教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深遠意義。



    本書特色



      ★本書以「居士弘法」、「闡揚唯識」與「香港角色」為三大主軸,深入探討佛教法相學會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實踐,揭示其在當代香港佛教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與深遠意義。


     







    編輯書前註

    羅時憲先生與佛教法相學會照片集錦

    凡例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引子——《佛經選要》編纂的啟示

    第二節:研究問題

    第三節:釋名及進路



    第二章:在華唯識與居士弘法

    第一節:唐玄奘留印的因緣

    第二節:明代的知識論轉向

    第三節:近代對「真佛教」的追尋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香港角色與學會成立

    第一節:兩岸以外的出路

    第二節:戰後香港的文化環境

    第三節:羅時憲與香港佛教

    第四節:佛教法相學會簡史

    第五節:小結



    第四章:學會工作簡析

    第一節:討論的角度

    第二節:唯識在佛教的角色

    第三節:對中國佛教的助益

    第四節:為未來文化作預備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學會的性格

    第二節:殊勝及局限

    第三節:法海中前航





    附錄一:羅德光先生訪問

    附錄二:李潤生先生訪問

    附表一:羅時憲先生年譜

    附表二:佛教法相學會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









      這是一本有關佛教法相學會的書籍,之所以有此書籍的出現,當要從筆者認識佛教法相學會一事說起。



      筆者自大學開始便喜歡閱讀哲學類的書,由最初的西方哲學,漸漸喜歡閱讀中國哲學。傳統的說法,多以儒、釋、道思想為中國哲學的主流,而在大學中雖不乏學者講授儒道兩家的思想,但對於佛家思想卻未有太多接觸的機會。日後雖在不同場合修讀過一些佛學課程,但總覺得與課堂所授不太相契,甚至有愈讀愈亂的感覺。當時有一位剛在香港大學修畢佛學碩士的人士偶然聽到筆者向人查詢修讀佛學的門徑,遂主動告訴筆者,如欲正確認識佛學便應找尋由李潤生先生教授的課程。這是筆者首次聽到李潤生先生的名字。當知道李先生即將在志蓮淨苑講授《六祖壇經》後,遂立即報讀,由此即開始以一較具系統的方式來理解佛學。李先生在課堂上旁徵博引,談笑風生,時借古代詩詞引領學生進入禪境,時用儒道思想突顯佛家的理趣,其風範實讓筆者大開眼界。至課程結束,遂繼到能仁書院修讀李先生的「佛家輪迴理論」課程,並知佛家思想確博大精深,若非下大決心學習定難有成就。在課堂上,李先生經常提及乃師羅時憲先生的名字,筆者其時才知悉原來曾有這樣的一位學者存在,並知羅先生創立了佛教法相學會,成功把唯識思想傳入香港,對香港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貢獻。



      至在修讀研究院期間,有一次於英國牛津大學參加了一個有關閱讀古代漢語文本的工作坊,席間一位德國裔教授提及現今華人已鮮有評注古代漢文佛典的能力,而只能借助西方概念來理解漢文佛典,這一情況實甚可惜。筆者當時即告之以佛教法相學會的情況,並用白紙寫下羅時憲和李潤生兩位先生的名字以供該位教授參考。筆者其時即萌生一念頭,希望將來能撰文介紹佛教法相學會的工作,好讓更多人能注意到學會的價值,而這一文章即為後來發表於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的〈唯識在香港的傳承〉。文章刊出後,筆者曾把一樣本寄給佛教法相學會以作保存,並以為與學會的緣分已然結束,卻不知與學會的緣分原來才真正開始。一天,時任佛教法相學會主席的陳雁姿博士透過友人聯絡筆者。傾談之後,陳博士不但促成筆者有於志蓮淨苑文化部教學的機會,更讓筆者參與佛教法相學會五十週年紀念晚宴等活動,乃至在數年後得以加入學會。凡此種種,至今還是歷歷在目。由此,筆者遂有一個近距離接觸佛教法相學會的機會,並能親身感受學會的一眾前輩是如何認真和持續地弘揚佛法。記得多年前關子尹老師在課堂上提及,歐洲大學的一些哲學研究往往是跨代的,一代人完成不了的工作便由後來者繼續,如此才能為一地成就深厚的文化。在這講求速食和功利的社會,這種跨代的文化工作實在令人嚮往,恰巧佛教法相學會正是如此難得的一項文化事業。適逢學會創立六十週年,筆者愧於加入學會以來並無寸功,遂不瑞學力淺陋,冒昧建議撰寫一本介紹佛教法相學會事跡的書籍,冀能把羅時憲先生以及學會其他前輩的工作紀錄下來,讓有心人能對這一細水長流和實而不華的文化事業更作認識,藉以共同為佛教法相學會的未來和香港佛教的發展出一分力。



      本書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佛教法相學會諸位董事和前輩的信任和支持,讓筆者能夠有最大的空間和最多的材料撰寫此書。筆者尤其感謝羅德光先生抽空接受訪問、李潤生先生百忙中解答疑問,以及趙錦鳳女士的多次協助。另外,感謝佛教法相學會的職員幫忙尋找甚具歷史價值的文件和相片、新亞研究所圖書館讓筆者查閱相關碩士論文,以及劉國強老師的家人准許轉載《毅圃》的內容。當然,本書如有任何史實上和觀點上的錯誤,一切責任仍由筆者負責。期待本書能得到各位讀者的指教。

    ?




    其 他 著 作
    1. 即凡見聖:唐君毅人學論
    2. 唐君毅與香港
    3. 激盪即無礙:佛教與儒道思想的互動
    4. 了解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