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讀哪間學校、跟誰結婚、是否生小孩、想與誰為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教你繞開從眾偏誤,在人生關鍵時刻做出最佳決定

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讀哪間學校、跟誰結婚、是否生小孩、想與誰為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教你繞開從眾偏誤,在人生關鍵時刻做出最佳決定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24227
湯瑪斯.謝林
呂佩憶
樂金文化
2025年6月13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624227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 x 21 x 1.7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MASTER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大眾/生活經濟學











    為什麼課堂上的第一排總是沒坐人?

    把塞車路段的馬路拓寬,其實無助解決塞車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局理論大師,教你避開聰明決策下的從眾陷阱



      你說什麼語言,取決於別人說什麼語言;

      你與誰結婚,取決於別人是否單身或已婚;

      你與誰為鄰,取決於鄰居想要與誰為鄰。



      在日常的每一天,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以獨立思考的方式,做出最好的抉擇。

      但其實,你我都不自覺地被外在環境、慣習,以及他人的行為——「推著走」。

      本書探討每個人在看似理性驅動下所做的微小決定,最終如何累積成意想不到的、反直覺的群體結果!



      ˙ 假設有兩間餐廳,讓學生自由選擇要去哪間,唯一的前提是大家都想去「男女比例各半」的餐廳吃飯,卻會導致一間餐廳全是女生、一間餐廳人滿為患。

      ˙ 一張掉在公路上的床墊,竟讓數百輛車大排長龍。因為每位駕駛都想滿足10秒鐘查看的好奇心,結果集體讓後方駕駛多塞了10分鐘的車。

      ˙ 假設有兩個不同族群,都希望有至少三分之一的鄰居是與自己同族。縱使兩族群都沒有對對方帶有歧視偏見,最終仍會導致高度族群分離的社區出現。



      ◤人們總以為自己在理性思考,

      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卻渾然不覺所下的每一個決定,

      其實早已被這個社會悄悄安排好了位置◢



      某些情況下,重要的不是數量本身,而是數量所產生的效應。

      因此當人們看到別人都並排停車時,自己也開始並排停車;在人聲鼎沸的環境中,大家都提高嗓門才能讓別人聽到自己所說的話;或是因為騎腳踏車的人數夠多,使得汽車駕駛必須禮讓時,騎腳踏車就變得更安全。

      當我們能夠理解個人選擇如何牽動整體社會的行為時,就能更精準地判斷市場、流行文化,甚至國際局勢的可能走向。



    專業推薦



      王智賢|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教授

      沈雲驄|早安財經社長、知名podcaster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貝利.奈勒波夫|《分餅》《思辨賽局》作者

    ?


     





    前言? ? ?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賽局



    第一章? ? 為什麼課堂上的第一排總是沒坐人?

    只有人類具有動機�人類活動是否符合市場機制?�均衡狀態�難以讓所有人滿意的卡片寄送行為�市場機制的應用與局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第二章? ? 拓寬馬路依舊塞車的理由

    打電話、交換聖誕卡與大風吹遊戲�生活中的命題與其定義�為何總有人注定單身?�別忘了,人無法被切割�人口成長的動態學�需求放大與加速原理�我在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排隊、塞車與循環系統�漏損和遞減�等價關係和不變性



    第三章? ?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過剩與短缺的循環�社會科學中的模型�為什麼活動總是半途而廢?臨界質量的探討�二手車的檸檬市場�臨界質量圖解�個人利益為重的公地理論�自我應驗預言�能夠自我執行的社會常規�搭便車、公共道德與社會契約的形成



    第四章? ? 理性抉擇的族群不融合

    個體動機與集體結果�「混合」的數量限制�分離的機制�不知不覺的分離心理�透過硬幣實驗模擬社區的形成�連鎖反應與其他分離結果�極端分離結果的形成�邊界社區關係模型�「容忍度」分析�容忍度圖形的轉換�遷移動態背後的推力與拉力�完全分離與穩定混合的均衡�限制特定群體的人口數量�容忍度分布的雙重解讀�容忍度模型的局限



    第五章? ? 階級的形成

    分離與融合的模型�離散變數與連續變數�離散活動與連續活動�開放式模型�封閉式模型�封閉式模型中的偏好假設�更略具概括性的公式�第三個空間�強制分群是最好的安排嗎?�分群背後的邏輯,比你想得複雜�一些生活應用�其他「分類變數」�為什麼保險公司需要設定風險級距?�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的改變�形成「志同道合」的調節性變數



    第六章? ? 如果能夠訂製理想後代

    我們能挑選子女嗎?�基因選擇的技術與限制�性別選擇的獨特性�假如子女的性別可以被選擇�左撇子,還是右撇子?�當大家都在追求高個子�選擇能夠預測及塑造社會價值觀�與傳統優生學的對比�要融入,還是要與眾不同?�為誰選擇?�人為挑選基因,社會會變得更好嗎?



    第七章? ? 二元選擇與囚犯困境

    彼此的選擇,影響彼此的決定�囚犯困境�多人囚犯困境�關鍵參數:選擇合作的最少人數�無效均衡狀態�相交的曲線�有條件的外部性�雙重均衡�不完整雙重均衡的多人囚犯困境�曲度�一致性�互補性�充足性�各種圖形的總結說明



    附錄? ? ? 零核武六十年:廣島的歷史定位

    致謝



    ?





    前言



    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賽局




      這些年來我出版了好幾本書,但我認為這本書是撰寫起來最有趣的一本。我能夠透過文字探索那些當時吸引我、且至今仍令我著迷的社會現象。



      我撰寫《自由選擇背後的行為賽局》至今已過了三十年(本書初版於1978年出版,新版於2006年出版),我仍然偶爾會拿起這本書,懷舊地讀個幾頁。那些讀過這本書但不認識我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我是一名經濟學家。對此我感到欣慰,因為我相信自己能夠在不使用正式模型或數學的情況下,呈現重要的觀念。讓我至今仍感到驚訝的是,有多少看過這本書的人,還記得開頭的那一段文字。



      有些讀者可能知道,我在2005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或許會好奇這本書是否與此有所關聯。對此我無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因為選出我和羅伯特.奧曼(Robert Aumann)教授的評審委員會,在頒獎時並沒有具體指出是哪些著作讓我們獲獎。然而,頒獎公告中確實提到,該獎項是因為「透過賽局理論分析, 增進了我們對衝突與合作的理解。」



      那麼,這本書和賽局理論有關嗎?



      我對賽局理論的定義是,研究理性的個體如何在多種可能性中做選擇的學問;尤其是我們在兩個選項中的較佳選擇,或是多個選項中的最佳選擇,完全取決於別人會選什麼,或正在選擇什麼的情況時。顯然地,這就是本書所要討論的:「相互依存的決策」。有些賽局理論學者採用更嚴格的定義—對此類決策的數學分析。我很少使用太多數學,所以評審委員會顯然沒有採用這種狹義的定義。



      如果各位喜歡我這種類型的賽局理論,或許也會對我其他可能被評審委員會注意到的著作感興趣。我推薦《入世賽局》(The Strategy of Conflict),這本書同樣不使用數學,內容主要探討的是雙人而非多人情境,並且與我在斯德哥爾摩獲獎後應邀發表的官方演說內容有些相似之處。那次的演說已被收錄在這本書原有的7 章之後。



      有時有人會詢問我,本書的想法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萌芽的。說實話,這並不容易回答。畢竟,這一切都發生在三十多年前。我認為我大部分的靈感,都是源自於觀察那些曾令我分外好奇的行為模式。當這些例子出現在書中時,讀者可能會以為我早已預備好了理論,而這些例子僅是用來佐證理論的;然而事實上,往往是這些例子本身啟發了我的想法。舉個例子,我以交通號誌為例說明「協調」;實際上,是交通號誌幫助我理解了「協調」的概念。我還舉了床墊掉在高速公路上的例子。當掉在路上的床墊造成塞車時,每輛車都轉向等著繞過它,並好奇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但當某位駕駛終於繞過床墊後,他卻沒有產生要將床墊移開的動機。這樣的情況,我自己也親身經歷過。



      其實,我認為許多讀者對這些例證的印象往往比理論更為深刻,而這些被記住的例子,反過來又幫助他們回想起理論是如何運作的。我曾讀過一起曲棍球比賽中的受傷事件,如果選手配戴頭盔就可以避免受傷。這起意外幫助我理解了競爭性自我危害行為(competitive self-endangering behavior)的誘因,讀者記得的則是這起曲棍球意外及其所體現的原則(如今我可能會改用運動員服用類固醇作為例子)。



      本書並非一開始就規畫要寫成一本完整的書。第1章原本是為了引介某本書而設計;其他每一章節都是獨立發展的,並且早在本書的概念成形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到了最後,每一章看似都能獨立演繹,卻又妙不可言地融會貫通,成了一本書。新版的附錄──也就是我的諾貝爾獎得獎演說──是我思考了半個世紀的內容;如果我必須解釋將其納入其中的合理性,我可以說它探討了社會(國際)行為規範的演變:遵守規範的決定,往往會強化這些規範本身。



      我希望這個新版本能夠再被閱讀三十年。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