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的好友張耀騰:用棒球雕琢孩子的人生
曾文誠
(資深棒球球評)
?
?
一場座談會的開場,致敬基層教練
??? 先談一件事,某天去台東參加一個座談活動,主題是「棒球和閱讀」,台下聽眾有當地三級棒球隊。活動開始拿著麥克風的我第一句話是「請問各隊的教練有來嗎?麻煩舉手一下」,我這句話搞得大家一頭霧水,慢慢有人從席位中將手高舉,臉上還略帶害羞表情。對著這些教練,我跟全場所有人說:「麻煩大家給他們掌聲,在台灣沒有比基層棒球教練更辛苦的工作了!」
??? 我是真心這樣說的,我很懂得基層教練的辛苦,那是來自於過去三十餘年來在棒球圈的所見所聞,在和汐止少棒隊張耀騰教練有多次互動後,更堅信這樣的看法。
張耀騰:從球場傳奇到教育現場
??? 認識張耀騰並非從他擔任少棒教練時開始,而是往前推到他選手時代,離現在已經很長一段時間,長到我都忘了有多久了。但老球迷應該都對職棒明星張耀騰還有印象,印象中的他在球場裡滿場飛奔,是壘間的盜壘王;拿著手套防守也是無所不在,是金手套獎級的球員。甚至他還多個頭銜,是巴塞隆納奧運棒球銀牌的國手。
??? 過去我曾在運動專欄寫過張耀騰的故事,也曾邀請他上我的 podcast 節目。幾次訪談下來,我最喜歡問他 1992 年奧運奪牌的過程。他總是聊得很開心,特別喜歡說總教練李來發的「神算」策略。書中也提到了這一段:
??? 「還記得四強對日本那場比賽下車前,李來發教練說:『準備好了嗎?今天我們五比二要贏日本!』球員一頭霧水,心想能贏就不錯了,怎麼還能預測比分?直到我自己當上教練,才真正理解,那是『知己知彼』得來的底氣。」
??? 這段插曲之外,書中還有不少有趣的小片段,例如他出國時因為時差而睡不著,半夜起來自主練球;還有搞不清楚情況、結果跑去裸泳的烏龍事件,讀來令人會心一笑,增添了不少親切感。
??? 這些都是他留給大家的記憶──風光的一面。張耀騰在球場上滿場飛奔,榮耀加身,看似順風順水。然而,這一切背後,其實是一段段艱辛的旅程。
??? 在走到令人稱羨的位置之前,張耀騰的每一步都不容易。在本書中,我們讀到的是一條充滿坎坷與毅力的棒球路。書中從他小時候談起。他出身於普通家庭,自覺運動天賦並不特別突出。只是因為「好玩」、「愛運動」和「不服輸」,才一步步踏上棒球之路。
??? 但人生的第一個挫折來得很早。國中球隊因後援會問題突然解散,他一夕之間失去出賽的機會。書中寫道:
??? 「教練眼中的無奈,我至今難忘。球隊一夕解散,讓我第一次體會到,許多事情並不會因為我們很努力,就一定朝著我們期望的方向前進。」
??? 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而言,這樣的體會並不容易承受。所幸,他後來又獲得機會重返球場。
??? 然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那就是傷痛。書中提到,他在高三時遭遇腿部撕裂傷,此後大小傷勢接連不斷。身為職業運動員,張耀騰深知:「沒有人是帶著零病痛走完這條路的。」
??? 松?大輔在他的自傳中也曾寫道:
??? 「我的職棒生涯22年,有一半以上的日子在與傷痛對抗中度過。」
??? 所以,受傷是常態,關鍵在於怎麼面對。張耀騰分享,他如何經歷數月的心理與生理煎熬,最終重建信心,恢復狀態。他強調,這段重建歷程,才是最關鍵、最寶貴的部分。
??? 在健康恢復、與美和中學高強度訓練的加持下,他終於迎來成為國手的榮耀時刻。而那背後,是一次次跌倒後重新站起的堅持與不放棄的信念。
?
傳承經驗,教孩子面對真實世界
??? 前面說到,張耀騰和大多數職業選手一樣,都曾面對運動傷害。但與眾不同的是,他不僅走過來了,還將那段歷史整理成一種可以分享的經驗。
??? 那麼,這本書到底能帶給讀者什麼?若要用一句話概括書中的精神,我會說:這是一本由過來人寫給未來選手的提醒手冊。
??? 張耀騰透過這本書,想要讓所有想踏入棒球世界的人提早知道——這條路上可能會遇見什麼樣的問題與困難。他並不粉飾太平,而是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該如何面對傷痛、面對低潮、面對現實。
??? 在他擔任汐止國小棒球隊教練時,他傳遞給孩子們的觀念很清楚:
??? 「熱身與收操是習慣,不是例行公事。傷痛不是恥辱,而是你應該傾聽身體訊號的時刻。該休息時就該休息,這不會讓你變弱,反而會讓你走得更遠。」
??? 其中那句「該休息就休息」,我格外有感。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上要真正做到非常困難。無論是國小、國中,甚至職業層級,誰不想贏球?在比賽壓力下,教練往往希望選手「能上就上」,尤其是主力球員更難有喘息的空間。
??? 但張耀騰卻選擇說出這句話。他不是不懂贏球的重要,而是更懂得健康的價值。他知道:如果忽視身體的警訊,遲早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 所以,他才會在書中加上這句深具提醒意味的話:
??? 「你現在不做,未來可能就得去做更痛的復健。」
??? 這句話,不只是警語,更像是一位經歷過傷痛折磨的人,對年輕世代最誠懇的叮嚀。
??? 說到底,張耀騰在這本書中想說的不只是個人故事。他沒有把它當作一本文人傳記來寫,而是當成一分人生紀錄。他希望藉由自己的經驗──無論是光榮還是低潮──來喚醒讀者,提醒他們認清這條路的真實樣貌。
??? 那麼,除了傷痛與堅持,他還想說什麼?
?
不只是成績,還有品格與信念
??? 在美和中學的訓練經歷,讓張耀騰深刻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團隊合作」。這不只是戰術層面的配合,而是一種為彼此犧牲、共同成長的精神。他明白,沒有誰可以靠單打獨鬥贏下比賽,唯有整體前進,才能創造真正的勝利。
??? 後來進入文化大學,他接連面臨傷勢與延畢的挑戰,人生一度跌到谷底。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 「在挫折頻頻的那幾年裡,人生陷入前所未見的低谷。但多年後再回顧那段時間,卻覺得那真是個關鍵又珍貴的人生轉捩點。」
??? 這段話不只是回憶,更是他想分享的核心之一──棒球的路,其實也是人生的路。挫敗會來,但不代表終點;真正的關鍵,是你是否學會從失敗中長出力量。
??? 然而,既然本書內容主軸既然是「我教的不只是棒球」,就意味著這本厚實的內容,不僅止於球場上的技術與比賽。
??? 張耀騰真正想說的是:一位教練的工作,從來不只是「教球」或「帶隊奪冠」。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品格、態度、抗壓性與團隊精神。而這些,連他自己在成為教練之後也仍持續在學習。
??? 書中詳盡記錄他如何從零開始打造汐止國小棒球隊。當時資源缺乏、招生困難、場地簡陋,他卻靠著一場場比賽、一分分計畫書,一步步爭取資源與支持,最終成功帶領球隊數次拿下全國冠軍。
??? 他認為,棒球就是人生的縮影。在球場上學到的自律、合作、面對壓力與失敗的能力,將成為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資產。
??? 他也強調,家庭教育與教練的合作同樣關鍵。孩子的成敗,往往不只取決於教練的訓練方式,更在於家長的態度與陪伴。只有家長與教練攜手合作,才能為孩子打下穩固的人格基礎與競爭力。
??? 張耀騰在書中提到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有一對來自功能失調家庭的原住民兄弟,剛進球隊時學習遲緩、行為難以控制。經過教練與乾媽長時間的陪伴與堅持,最終這對兄弟學會了自律、重返球隊,並徹底蛻變。
??? 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探討如何因材施教──例如,對於內向自卑的孩子,他透過小任務建立成就感;對於鴨霸型或個人主義傾向的孩子,則強調團隊合作與責任分工。
??? 經過二十多年教學的歷練,張耀騰深刻體會:
??? 「沒有不好教的孩子,只有不會帶的教練。」
??? 「成績不是全部,陪伴才是核心。只要孩子還願意學,教練就願意陪他走下去。」
??? 「球隊不是成績工廠,而是孵育平台。」
??? 比起冠軍,他更重視孩子從團隊中學到的責任感、合作能力與抗壓力。他提醒所有教育者與家長:
??? 「每個孩子都是璞玉,只要用心觀察、陪伴與雕琢,都能發光。」
??? 「真正決定一名選手未來成敗的,往往不是身手高低,而是面對困境與誘惑時的心態與選擇。」
??? 他也以黃勇傳事件為例,提醒年輕選手:品格與自律比技術更關鍵。
??? 「態度比天分更重要。」
??? 「球技可以訓練,但品格與態度,才決定一個孩子能走多遠。」
??? 這些話,不只句句經典,實則更是他超過二十年執教現場的實戰經驗與體會。
從棒球開始,展開人生豐收路
??? 「失敗不是終點,而是進步的起點。」
??? 這句話,是張耀騰教給孩子們最重要的一課。他希望孩子不只是學會打球,更要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從跌倒中重新站起來,因為這才是真正能陪伴他們一生的能力。
他也提醒家長:
「家長的選擇,會決定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是走得更穩,還是更快被替換掉。」
在他看來,家庭教育的力量,往往比任何訓練都深遠──因為態度與價值觀,是從家庭開始塑造的。這些話聽來像是句句金句,實則都是他二十多年教學實踐所淬煉出的真理,也正是這本書的精華所在。
張耀騰的確教的不只是棒球,而是一種能在未來世界中站穩腳步的「人生競爭力」。透過這本書,他想告訴每一位讀者:不論你未來是否繼續走在棒球這條路上,只要發揮「棒球精神」──堅持、紀律、合作、不服輸──就一定能在人生的球場上,打出屬於自己的一場漂亮勝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