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看就懂的圖鑑(數學+1mm+地底)

一看就懂的圖鑑(數學+1mm+地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2909725958
稻葉茂勝,清水美憲
陳朕疆,宋碧華
臺灣麥克
2025年6月15日
599.00  元
HK$ 509.15  






ISBN:4712909725958
  • 叢書系列:大能力學習館
  • 規格:精裝 / 312頁 / 21 x 29.7 x 4.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能力學習館


  • 童書/青少年文學 > 科普/百科 > 數學











    日本教育出版權威──東京圖書精心編纂

    在生活中挑戰數學極限,大幅提升觀察力和數感。

    探索地底下的生物、地理、歷史、地科等各種祕密!

    激發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開發數學潛能,培養科學腦!

    跨領域學習+108課綱精神+STEAM素養



      氣球是球嗎?足球有幾個面?什麼是比例尺?我們的生活中有好多好多的數字,這些數字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會說會寫,卻不一定真的有「感」。從生活的角度出發,從觸手可及的物品開始,讓我們透過《一看就懂的數學圖鑑》,在日常中培養數感、量感與空間感。



      《一看就懂的數學圖鑑》來自日本,是一群熱愛兒童教育與數學教育的專業團隊進行企劃、編輯,並由黃世穎老師(建國中學數理資優班教師)負責審訂,非常適合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或是數學教師藉由書本的主題開發相關領域的內容融入教學,是難得一見又值得收藏的數學科普書籍。



      1毫米有多長?感覺是很小的長度單位,而且不像公分和公尺那麼常用。但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試著去觀察1毫米的世界,說不定就會對這小小的世界感到訝異與興趣喔!



      《一看就懂的1毫米圖鑑》先從遊戲中帶領我們感受1毫米,了解1毫米的大小,再由人體、生活用品和食物等找尋1毫米的事物,實際體驗身邊1毫米的事物後,接著從昆蟲、植物和礦物等觀察大自然中的1毫米,會發現原來大自然中藏著許多奧妙與玄機。最後,透過展示1毫米的世界,再進入「微米」和「奈米」的世界。在微米和奈米的世界中,1毫米可是很大的!



      《一看就懂的1毫米圖鑑》來自日本,是一群熱愛兒童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專業團隊進行企劃、編輯,並由汪中和(前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簡麗賢(北一女中物理科教師)負責審訂,非常適合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或是自然科教師藉由書本的主題開發相關領域的內容融入教學,是難得一見又值得收藏的科普書籍。



      美好的陽光下,我們每天欣賞藍天白雲、浮光掠影的變幻,我們啜飲著流水淙淙的清爽、觀察枝葉繁茂的花草樹木,我們讚嘆著峽谷的鬼斧神工與海洋的波濤洶湧,我們享受著石油、瓦斯和礦物等資源帶來的便利生活……但你可曾知道,有多少地球的恩賜是來自於我們看不見的地底呢?



      植物必須扎根於土壤中,動物挖出蜿蜒地道居住或藏身,人類的建築物穩穩立基在地盤上,也同時往地表下爭取生存空間,存蓄在地底的水可以灌溉面積驚人的農地、甚至在地底下滔滔奔流。地底下還隱藏著數不盡的礦物與滾燙的岩漿、板塊──這些看不到的作用和原理,都將透過本書毫無保留的呈現在讀者眼前,以最簡明好吸收的說明、詳盡豐富且清楚的圖示,一舉披露地底下的神祕世界!



    本書特色



      罕見的主題式知識圖鑑

      系統性分析植物、動物、人類對地底資源的應用

      大量實照+示意圖,具體展現看不到的地底世界

      淺顯文字+豐富生活舉例,閱讀時輕鬆長知識



      ◆符合STEAM精神

      本書符合STEAM精神,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和五感學習,幫助讀者脫離背誦、記憶、填鴨或專為考試準備的教育,從生活中培養對數型的興趣和敏感度,練習擁有數學思維,樂於挑戰並探索各種生活中的知識。



      ◆一起動動手

      每個主題都會有一個主要提問,建議讀者可先嘗試回答,再深入閱讀,並配合相關每個圖鑑與文字所要傳遞的關鍵資訊,再進一步搭配「動動手」的實作活動,尋找手邊常見的材料,按照各步驟的提示進行操作,進而思索、跟著進行驗證與討論。



      ◆融於藝術中

      在這本書裡,會見證數學和藝術交織出的美,利用七巧板或各種不同的板塊,考驗你能拼出什麼有趣的輪廓、一起尋找〈最後的晚餐〉圖中的透視點、觀察街上的磁磚是有規則的排列……等,這些數學在藝術上迸發出的火花都在本書中等著你一起欣賞。



      ◆生活中的連結

      常有人問,學數學能做什麼?本書中有許多謎題和生活中息息相關,例如該怎麼分蛋糕、用手錶判斷方向、大自然中常見的黃金比例和水果的截面問題…等,處處皆可驗證數學於生活中俯拾即得。



      ◆一跨頁一主題

      本書共有四大類別:有趣的立體圖形、神奇的平面圖形、長度數量與測量、美麗的數與比例。每個類別下都有不同的數學概念,以跨頁全彩的方式呈現,每一個跨頁都只對應一主題。全書共有38個主題,每個主題都可以獨立分開閱讀,讀者可以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將地底世界知識以系統化分類,概念更全面且具體

        地底世界的樣貌隱藏在厚實土壤和堅固岩層之下,一般人通常難以窺見全貌。本書以獨特的主題式分類,將地底世界分為植物、動物、人類應用和建築、地科和地球構造等四大面向,完整介紹地球豐富的地底資源,概念全方位且具體。平日不可見的視野瞬間擴展,從小自大、由淺入深且系統性的鋪陳繁雜知識,在增長見聞的同時,也兼具最佳的學習效果。



      ◆完美展現「一看就懂」系列特色,各種地底奇觀彷若親見

      在科學概念的建構上,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總是能夠帶來最佳學習效果。本書帶領讀者從淺層地表下的土壤開始,從植物的根、動物的地下巢穴、人類建築和地下水道/隧道等設施,最後震撼呈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地下洞穴、地下河流湖泊和壯麗的板塊活動,所有知識點皆有清晰實照或示意圖以供比對,所見所讀充滿新奇與樂趣,勝過千言萬語的厚重科學叢書!不論是親子共讀或孩子自己閱讀,都是展開地底世界冒險的最佳嚮導書。



      ◆圖文並茂,舉例生動且說明性完美扣合重點

      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獨特有趣且經典的舉例,再加上實照呈現與示意構造圖的搭配,完美扣合各篇章的知識點!展開精緻全彩的書頁,可以看到又深又廣的大樹根系、錯綜複雜的蟻窩、世界聞名的日本地下宮殿、壯闊的地底湖和含有不同時代遺物的堆疊地層模型等相關圖照。除了生活化的各式建築基礎和地下管線的鋪設外,也舉了知名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火之鳥》和世界名著《悲慘世界》等作品,取材多樣、生活化且豐富有趣,刺激讀者思考:知識不再只是單一零散的多個斷點,而是像我們所在的地球一樣,是彼此息息相關且密不可分的。





    ?


     





    推薦序



    讓你輕鬆具備理科腦

    黃世穎 109年台北市優良教師&建國中學科學班數學教師兼導師




      在學齡階段的兒童,需要大量的感官刺激,奠定良好的核心知識。每個孩子在成長初期都喜歡看繪本,透過親子共讀,能輕易從插圖與短語中涉獵到想要傳達的初步知識與情感表達。然而,開啟科普大門的最有效形式之一,就是具有視覺刺激的「圖鑑」。繼《一看就懂的單位圖鑑》和《一看就懂的數學圖鑑》之後,終於又推出了《一看就懂的1mm圖鑑》,這些都是來自日本兒童科學教育的暢銷叢書,足見日本十分重視在兒童階段的科學教育。慶幸這些優質的科普書籍有了中文譯本,將科普精神原汁原味呈現在大家面前。



      生活周遭的事物與現象,大部分都可以透過肉眼觀察到,但要如何帶領孩子進入看不見的微觀世界?本書透過精彩生動的圖鑑,先讓孩子實際感受到實際1mm的大小,再探索相關知識,進而一窺更微觀的抽象世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來一場探險的奇幻旅程。



      本書共分為四大主題:玩1mm的遊戲、來體會1mm吧、放大1mm、微米奈米的世界。每個主題都會透過一些「提問」進行互動性思考,搭配豐富的「知識小百科」,了解有趣又有用的資訊,以及「再多學一點」介紹專業知識與更多的相關資訊,讓大人與小孩都能以獲得科普知識為樂趣。



      透過「動動手」的手腦眼並用小活動,利用垂手可得的材料,仿照完整的詳細步驟,製作出能體會1mm世界的實用小工具。利用這些小工具,培養孩子重要的科學觀念,進行科學深層對話,開啟探索科學的大門。



      本書巧妙融入了生命教育、自我覺察、藝術欣賞,結合孩子生活上能接觸到的各種細節,轉換成可以理解的名詞。跨領域學習、一次滿足全方位的科學入門知識,深入淺出的介紹,非常適合國小中高年級的孩子閱讀,自然地接受並引起對萬物的好奇心。每個孩子都能因此兼備人文、藝術、科學的素養,將科普知識晉升成為更具價值的層級,使科學不再難以想像,每個孩子都可以輕鬆具備理科腦。



      這是非常棒的親子共讀、收藏的經典好書!讓我們一起感受這本書的魅力,達到一看就懂的1mm世界吧!



    文圖並茂易讀易懂的科普書

    簡麗賢? 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一公尺(1m)或一米究竟多長?一公分(1cm)或一厘米又多短?大家都看過、摸過臺灣的一元硬幣,你估算它的直徑是幾公分?沒有真正測量過一元硬幣的直徑,或許直覺猜1.00 cm或1.50 cm,結果一測量是2.00 cm。一公厘(1mm)或一毫米,又多短呢?一微米(1 m)、一奈米(nm)又如何?一般人頭髮的粗細程度是多少微米?



      1mm的長度,可延伸許多聊天題材,《一看就懂的1mm圖鑑》是好聊好讀的科普書,打開這本圖鑑,可聊出長度的學問,聊出身體的結構,聊出自然的奧秘,聊出微型的藝術,聊出科技的鋩角,聊出古今中外的長度比較。如果再搭配與結合《一看就懂的單位圖鑑》和《一看就懂的數學圖鑑》這兩本科普書,旁徵博引,知識源源不絕。例如讀過這套書後,才知道原來「流明」和「勒克斯」是與光強度和照度有關的單位,一勒克斯是指「以一流明的光通量均勻照射一平方公尺平面時的照度」。



      在中小學的科學概念養成教育中,強調完整的紀錄包含數字和單位,1mm可以是很小,也可能是很大的數字,以生活用品的長度或運動競賽的距離而言,1mm很短,但放在身體內的結構組織中的尺度,比起細胞、細菌、病毒、DNA等,1mm卻很長,長與短,視比較狀況而知。



      從1mm圖鑑,不妨聊一聊古代的長度和單位,所謂「丈夫」究竟是多高的男子?英制的「呎」如何訂出?這是有趣的科普聊天話題。



      一丈有多長?根據古文學者考證,周朝的一丈,很接近現代人的一百九十公分。英國國王亨利一世則定義「自他的鼻尖至伸展的手臂的大拇指距離作為長度的標準」,當作一呎,英制的一尺。古代用身體作為比較的長度單位,算是當時的思考維度,例如「寸」是由人的手指尖端量至腕口動脈處,稱此部位為「寸口」。至於成語「咫尺天涯」是指距離雖近,但人心裡的感覺,距離卻很遠。這裡的「咫」則由女子的手指端量到寸口。



      《一看就懂的1mm圖鑑》圖文並茂,易讀易懂,以此書啟蒙孩子科學概念是絕佳的選擇。希望孩子能了解身體的結構長度、動物昆蟲的大小、所見的物品長寬,《一看就懂的1mm圖鑑》提供許多與孩子對話的圖文,如果爸爸媽媽能使用這本《一看就懂的1mm圖鑑》,搭配《一看就懂的單位圖鑑》和《一看就懂的數學圖鑑》,說長度和單位的故事給孩子聽,耳濡目染,幼兒也能讀出科學概念,積學儲寶。



      科學概念可透過閱讀而累積成知識,加強判斷的直覺能力,因此《一看就懂的1mm圖鑑》、《一看就懂的單位圖鑑》和《一看就懂的數學圖鑑》的三本系列科普書,筆者推薦讀者可以買來親子共讀,尤其小學生最適合閱讀這一套系列書,成為最好的課外補充書籍。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生




      人類是很單純陸棲生物。每一種生物都有最適和生存的環境,也有無法生存的環境。對水裡的生物來說,陸地是必死無疑的焦土;對人類來說,天上、天下、天外、水下,是九死一生的險境。生物花費千百萬年的時間,才有機會演化為適應新環境的生物。而人類呢?雖然跑得不快,但是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很有用的大腦(對!你也有一顆!記得用!)。短短的200萬年,我們已經飛天遁地、登月球探海溝,不過也把地球搞得很糟。



      有個環境,是腳下的土壤,甚至地殼深處。那裡沒有陽光、不一定有水和空氣。如果史前人類來到現代,應該會很訝異現代人,每天都得進入地底下幾次。先別急著懷疑:我哪有每天在地上挖洞往裡面鑽?想想看,地下停車場、地下室、地下街、搭捷運和地下鐵,都是必須的地下空間。而地下還有許多管線,維持我們生活所需的水電瓦斯,以及如生命線般的網路。不僅如此,許多食物,也都是在土壤中孕育成長,最後才端上餐桌。這下子,知道我們有多麼充分利用土壤和地下環境了吧!



      《一看就懂的地底圖鑑》要帶你從最淺層的土壤表面開始,看看這裡有哪些動物和植物,他們如何運用土壤下的資源,甚至可以放棄視覺,終生在暗無天日的土壤中生活。再繼續往下鑽,會看到人類自古以來如何運用地下環境和空間,改善自己的生活。最後一路向地心,經過蘊藏天然氣、礦石和石油的岩層,抵達最深最深的地核。



      期待這本書能讓你能更認識看似遙不可及卻又近在足下的地下空間,也可以自己挖挖土壤,讓書中的知識與自己的體驗結合,那就會是你獨家擁有的知識資產。



    探索神祕的地底世界

    董家莒�臺北市立內湖高中校長




      人類因為好奇心而觀察天空,記錄下日月星辰的週期變化,藉此瞭解了天體運行的規律、地球時序的更迭,甚至氣候及天氣變化的端倪,但對於我們生活中每日實踏的地球表面,由於開發與觀測工具的不足,實難了解「地下空間」的神祕全貌。



      早期人類以挖掘的方式,僅能探勘地表下最多十二公里的深度,與目前所知六千多公里的地球半徑比較,只是運用地球皮毛般的資訊來想像地宮神奇的樣貌。隨著上世紀後期地球物理學的發展,科學家們運用地震波的量測,有根據的推論出地球內部的概況,這樣的知識建構不只滿足我們的好奇心,也滿足地球資源探索、資源運用等商業價值,讓我們的生活更為安適。



      本書帶領讀者深入地球的「地下空間」,了解我們前所未知的地下領域,以好奇及探險的角度深入喀斯特地形,隨著地下河流蜿蜒探索驚奇的洞窟、地底湖及地形地貌。藉由現代更先進的鑽探技術,尋找深埋地底的煤層、礦石、石油等礦產,並建構出地球內部的整體架構,是老少咸宜、非常推薦的科普讀物。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