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圖解中國史(2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33828
林志宏
五南
2025年6月28日
140.00  元
HK$ 133  






ISBN:9786264233828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7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圖解系列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三大特色

      能夠輕易理解中國史的相關理論

      用簡潔的說明方式能快速的記憶重點

      以圖表方式來加深記憶



      「孟姜女哭長城」原本到底是怎樣內容?

      家喻戶曉的血滴子始於何時?

      唐太宗縱囚是仁政?或造作?

      墨家為何在秦漢以後遽爾消失?



      中國由陸權帝國走向海洋國家,從一元邁向多元的文化。在思想上,先秦時代儘管百家齊放,卻因一統帝國的出現而消失殆盡,這樣的情況必須歷經長時間才有所改變。透過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事件、制度,追尋其脈絡,以求當中軌跡。愈是走向近代,中國就必須愈抱持開放多元的關係和態度,並以此為基礎面對未來。



      透過圖解的形式,介紹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制度、藝文發展、文化融合以及走向國際的進程,並且穿插許多有趣的歷史小史料,將枯燥冗長的歷史事件簡化。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中那遙不可及的事件,而是充斥在你我身邊,那與我們切身緊密相關的人事物,本書可謂為全面性的中國史書籍。


     





    自序



    第一章 中國文明的起源

    UNIT 1-1炎黃子孫

    UNIT 1-2堯舜禪讓

    UNIT 1-3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的發現

    UNIT 1-4殷墟和甲骨文

    UNIT 1-5「層累造成」的古史觀



    第二章 城邦時代與政治

    UNIT 2-1宗法分封

    UNIT 2-2井田制度

    UNIT 2-3平王東遷

    UNIT 2-4春秋五霸

    UNIT 2-5尊王攘夷

    UNIT 2-6戰國七雄

    UNIT 2-7吳越春秋

    UNIT 2-8西施與范蠡

    UNIT 2-9郡縣制的推行

    UNIT 2-10游俠的出現

    UNIT 2-11諸子百家

    UNIT 2-12道家

    UNIT 2-13儒家

    UNIT 2-14墨家

    UNIT 2-15法家

    UNIT 2-16雜家



    第三章 帝國的初治

    UNIT 3-1 皇帝制度

    UNIT 3-2 秦始皇

    UNIT 3-3 萬里長城

    UNIT 3-4 孟姜女傳說

    UNIT 3-5 西楚霸王項羽

    UNIT 3-6 平民皇帝劉邦

    UNIT 3-7 丞相制度

    UNIT 3-8 司馬遷與《史記》

    UNIT 3-9 桑弘羊與《鹽鐵論》

    UNIT 3-10 張騫和班超

    UNIT 3-11 新莽變法

    UNIT 3-12 光武中興

    UNIT 3-13 察舉與徵辟

    UNIT 3-14 清議

    UNIT 3-15 黨錮之禍

    UNIT 3-16 佛教的東傳

    UNIT 3-17 黃巾之亂與道教

    UNIT 3-18 赤壁之戰

    UNIT 3-19 三國時代

    UNIT 3-20 門第世族

    UNIT 3-21 九品中正

    UNIT 3-22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第四章 民族與文化融合下的陸權帝國

    UNIT 4-1 五胡亂華

    UNIT 4-2 王與馬,共天下

    UNIT 4-3 清談

    UNIT 4-4 北魏孝文帝

    UNIT 4-5 均田制

    UNIT 4-6 府兵制

    UNIT 4-7 佛道之爭

    UNIT 4-8 隋唐運河

    UNIT 4-9 玄武門事變

    UNIT 4-10 貞觀之治

    UNIT 4-11 三省制

    UNIT 4-12 科舉考試

    UNIT 4-13 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

    UNIT 4-14 安史之亂

    UNIT 4-15 藩鎮

    UNIT 4-16 黃巢之亂

    UNIT 4-17 五代十國



    第五章 近世中華帝國的初曙

    UNIT 5-1 杯酒釋兵權

    UNIT 5-2 王安石變法

    UNIT 5-3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UNIT 5-4 宋徽宗

    UNIT 5-5 三蘇

    UNIT 5-6 岳飛

    UNIT 5-7 雕版印刷術

    UNIT 5-8 清明上河圖

    UNIT 5-9 書院

    UNIT 5-10 朱熹與陸九淵

    UNIT 5-11 成吉思汗及蒙古帝國

    UNIT 5-12 洪武廢相

    UNIT 5-13 東林黨爭

    UNIT 5-14 八股文

    UNIT 5-15 王陽明講學



    第六章 海權時代來臨前的中華帝國

    UNIT 6-1 滿清的入主與綏服

    UNIT 6-2 明鄭與臺灣

    UNIT 6-3 康熙

    UNIT 6-4 三藩之亂

    UNIT 6-5 雍正

    UNIT 6-6 軍機處

    UNIT 6-7 乾隆

    UNIT 6-8 四庫編纂

    UNIT 6-9 乾嘉考證學

    UNIT 6-10 明清時期的傳教士



    第七章 走向世界之林的中國

    UNIT 7-1 鴉片問題

    UNIT 7-2 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UNIT 7-3 租界

    UNIT 7-4 拜上帝會和太平天國

    UNIT 7-5 同治中興

    UNIT 7-6 曾國藩

    UNIT 7-7 從朝貢到條約的外交關係

    UNIT 7-8 世變期間的動亂

    UNIT 7-9 傳教士與教案

    UNIT 7-10 自強運動

    UNIT 7-11 官督商辦

    UNIT 7-12 甲午戰爭

    UNIT 7-13 留日學生

    UNIT 7-14 翻譯外來語彙與思想

    UNIT 7-15 變法維新運動

    UNIT 7-16 中體西用

    UNIT 7-17 《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

    UNIT 7-18 鄒容的《革命軍》

    UNIT 7-19 孫中山



    第八章 現代中國的形成

    UNIT 8-1 新文化運動

    UNIT 8-2 《新青年》

    UNIT 8-3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UNIT 8-4 聯俄容共

    UNIT 8-5 國民革命軍北伐

    UNIT 8-6 蔣介石

    UNIT 8-7 主義崇拜

    UNIT 8-8 抗戰與民族國家的建設

    UNIT 8-9 國共內戰

    UNIT 8-10 毛澤東

    UNIT 8-11 「二•二八」事件

    UNIT 8-12 冷戰時期的國共關係

    UNIT 8-13 文化大革命

    UNIT 8-1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UNIT 8-15 「六•四」天安門事件



    大事年表









      記得1990年夏天,剛入門成為歷史學徒一年的我,跟幾位同學相約一齊讀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我們共同被他著書充滿「溫情與敬意」所感動,也驚訝於這部中國通史裡竟有如此許多精彩的分析。幾年後,又從錢先生《師友雜憶》中讀到,他年輕時思索有關撰寫「新國史」將與前廿五史有何不同 ?為此,錢先生曾親問章太炎有何想法,也開?他日後編寫通史的緣由。提到這兩段往事是想說明:直到今日,我個人雖不再篤信那種「從歷史拯救民族」的民族主義史學信仰,卻仍對如何因應新時代的歷史,抱有強烈地關懷。至少在我看來,過去國共雙方長期籠罩在華人世界所建立的國民革命史觀和唯物史觀,今日早已不敷時代需求。換言之,我們需要是擺脫兩種史觀帶來的桎梏。



      本書最先寫作理路,其實來自上述的動機。我對中國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理解是這樣的:由陸權帝國走向海洋國家,從一元邁向多元的文化。各位讀者如果留心本書標題的編排,會發現中國有如此的歷史經驗。特別是十九世紀受到歐美國家影響所致,中國被迫拋棄原來的朝貢外交體制,甚至是農業立國的思維,轉往進入到日益全球化的列國之林。在思想上,先秦時代儘管百家齊放,卻因一統帝國的出現而消失殆盡,這樣的情況必須歷經長時間才有所改變。愈是走向近代,中國就必須愈抱持開放、包容多元的關係和態度,並以此為基礎面對未來。如果不是朝往這樣的趨向,那麼中國勢將無從發展,甚至走入死胡同中,民眾也因此受害無窮。所以,無論陸權→海洋,還是一元→多元,其實將是一條無法避免的道路。



      由於今日歷史學界愈來愈專業化、零碎化,撰寫「通史」以成一家之言,早已是不可能的夢想。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有太多「未知」需要我們努力去填空、消化和理解。這本小書只是盡可能透過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事件、制度,追尋其脈絡,以求當中軌跡。有許多對某朝代產生重大意義的課題,因為本書有限的篇幅和作者的能力下,或許掛一漏萬,自所難免。然而,有三點是必須先向讀者言明的:第一、書名為「圖解」,而非「圖說」,不以圖述史。主要是希望把史實勾勒其中概念,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呈現,同時透過「知識補充站」與「小博士解說」的功能,強化所敘內容在歷史長河裡的位置,以期能讓讀者有所反思。第二、書中採取「詳近略遠」的方式,交代中國過去所發生的事蹟。我們都知道,歷史有其「鑑往知來」的功能,而「鑑往」的目的就是要理解「現在」(present);愈是距今影響深遠的事,就愈值得去檢討其中緣由。本書毋寧是帶著這樣的立場來思考和書寫中國歷史。第三、書中時限止於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主要因素是該事件共同影響了海峽兩岸不同兩個「中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局勢發展,之後則分殊各途。以中華民國而言,此後隨著民主化的展開與臺灣主體意識逐漸地深化,政治氣候有了截然不同地變遷;不但舉辦首次總統民選(1996),而且發生政黨輪替(2000、2008),迄今仍在發展之中。有關這一段長達20年期間的史實,作者認為不該純粹視為中國史之範疇來看待,而是需要更多學術研究深入探討。



      實際上,本書寫作一直都在平日緊張研究之餘抽空完成的,而且當中工作難度也遠遠超乎原來的預期。以下幾位朋友都是本書編寫最大的「功臣」,我想藉此表達個人感謝之意。首先是編輯陳姿穎,她以極大地寬容和耐心協助完成這本小書,可以說沒有她就沒有本書。盧宜穗和唐屹軒兩位最先開?撰寫的建議,而且一直對我支持鼓勵,希望本書不負他們的使命。王中奇經歷此書過程最多,圖解的部分幾乎都由她費力完成;林易澄、陳昀秀、李行之,其實也是本書的參與工作者。上述幾位使我得以免於負擔過多的前製作業和雜務,在此謹表謝忱。何淑宜、唐立宗、吳雅婷三位教授百忙抽空在本書出版前夕通讀一遍,以避免作者的無知錯訛,令人銘感五內。我自知匆忙寫就,所誤在所難免,還望方家不吝賜正。


    林志宏

    2011年11月29日

    於東京都國立市一橋大學旅次




    其 他 著 作
    1. 跨境的文化觀察: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
    2. 看不見的逆轉勝
    3. 中國歷史研究法
    4.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5. 圖解中國史
    6. 視光學概論
    7. 通史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