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閱讀「古典微小說」的故事,帶我們走入想像世界
相信很多朋友不會忘記,過去在學習文言文的篇章時,總會遇到語言晦澀、難以理解的問題。這時,如果有人能幫我們把這些難懂的部分,轉化成現代易懂的文字語言,再搭配精彩有趣的詮釋,那麼這些古老篇章的學習,想必就不會這麼困難。
確實,古典文學的學習首先必須克服的就是語言的障礙。如果這一關無法通過,就算文字的描述再怎樣美妙,傳達的微言大義多麼深刻有用,我們就是無法找到可以穿越的入口。為了讓更多朋友,能夠更容易地進入古典文學高深的殿堂,詩佳老師特別規劃了「高詩佳說經典故事」系列,在浩瀚如煙的經典中為讀者選取最重要的篇章,透過獨特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將原本簡易難懂的文言文,改寫成一個又一個好看的故事。
本書選取了從漢魏至清代以來,最精彩的五十篇筆記小說。並且在【新編故事】單元中,由高詩佳老師與小說家張至廷老師,對原作進行小說式的鋪敘和改寫,先輕鬆帶領讀者深入淺出的理解原作,接著再對照【經典原文】和【註釋】,進一步的理解文言文。這才是真正有趣的讀法,我們先透過閱讀改寫過的故事,運用創意思考的技巧,理解每一篇文言文裡的故事和寓意,之後回到字、詞、義的學習,就相當容易了。這樣的引導安排,使整個閱讀的過程充滿趣味,讀者也將與我們一起閱讀古典小說的故事,在迷人的故事中,開啟生命的格局與智慧。
本書在寫作時,除了顧及原作故事的主旨和精神,更希望能跳脫框架,讓閱讀成為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利器。比方說,在讀者耳熟能詳的〈玄齡悍婦〉裡,一般人僅讀到房玄齡的妻子如何的好妒,這樣負面的意義,卻沒有注意到房妻對愛情的執著其來有自,也忽略了唐太宗、皇后等人的觀點和看法。同樣的,在〈定伯賣鬼〉中,一般理解的是宗定伯如何的機智聰明,能制伏鬼、出賣鬼,值得頌揚,卻忽略了「人比鬼還可怕」才是原作想傳達的主旨。所以,我們在【新編故事】時,特別重視對原作的解讀、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故事的精彩度,如此,人性的多面與完整性,在這樣的改寫中就可以獲得保全。
諸如此類,我們在細心閱讀原文尋找問題的過程中,試圖表現古典小說中的各種趣味,過程遇到不少障礙,卻也發掘出不少有趣的想法。為了能夠跟大家分享,於是決定將我們對文言文原作的理解、考察、思索與觀點,化成一則則的短篇故事,用現代小說的筆法取代直白的翻譯,將生硬的文言文「再創作」,讓埋藏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一一解密。同時也讓更多的朋友們,在透過閱讀增強語文能力時,也能一同分享生命的智慧與喜樂。
推薦序一
「微」也可以擁有「大」力量
故事可以說得很長,然而要在較短的篇幅之內,講得動聽,或許更為不易,畢竟從人物性格的塑造,以至於情節結構的變化,壓縮在一個限制性的字數中,反而需要更精準的思慮與呈現,而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若從現代的眼光來閱讀,便具備這樣的特色,或許可以稱之為古典「微小說」,亦無不當。
若從寫作的角度思考,我們在各級教育的現場,時常憂慮學生無法以口說或文字的方式,通順地表達所思所想,甚至於連最基本,關於敘述一個事件起承轉合的發生歷程,都產生語意纏夾不清、內容雜亂不知所云的情況,若想進一步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創意或想法在寫作當中,更是困難的事情。
在這個強調速度與資訊便捷的時代中,「微」似乎變成了一個當代特色,無論是生活科技上的「奈米」,濃縮專業精華的十八分鐘演講「Ted」,還是「微電影」的拍攝,「微小說(極短篇)」或「微型詩(小詩)」的推展與書寫,都可以看到文化走向效率化的變遷,有識之士也不斷對於這種情況產生憂慮,提出警訊與反省。然而,「微」就一定不好嗎?一篇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往往承載蘊蓄著精鍊的文化力量與人生反省,同時也能夠讓讀者學習到如何以準確流暢,卻不失細膩精緻的方式,表述事件的前因後果,這不就是一種屬於「微」的「大」力量嗎?
而這本由寫作教育專家高詩佳老師,與臺灣當代頗負盛名的微小說作家張至廷老師,傾全力編纂的《文言文閱讀素養:新看古典小說的故事(古今對照版)》,是一部體例相當特殊的寫作教育用書,除了精選魏晉六朝至清代的重要古典小說篇章加以注釋分析之外,最特別的是每一篇均附有兩位老師所撰寫的「故事新編」,在其中讀者可以看到兩位老師如何翻轉改寫原來的筆記小說,讓古典的文字透過當代的語言,進入一個全新的「慢讀」視野。換言之,學生便可以透過此書的概念,自行練習以「微小說」的方式,開始舊故事的新編,進而訓練能夠自己說一個好故事。兩位老師以「新編」取代「翻譯」,就是為了讓此書引起寫作的興趣,不但提升閱讀古文的能力,同時也能讓讀者享受「翻轉寫作」的樂趣。
本書不僅僅是中國筆記小說的選析,同時也是一本教我們寫作的工具書,當我們可以表述一個好故事的時候,寫作與閱讀就不會成為困難的事,說話也就不再變成人際關係溝通的障礙,要如何在短時間內達到上述進展,我認為,本書將是你學習上最好的選擇之一。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丁威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