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印象派的膽識:卡米耶.畢沙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02347
安卡.穆斯坦
鄧伯宸
立緒
2025年6月18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863602347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8 x 21 x 2.0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世紀叢書.文化


  • 藝術設計 > 繪畫 > 畫家傳記/文集











      「我們可能全都來自畢沙羅……他是第一個印象派畫家。」——塞尚



      印象派,現代藝術的奠基石之一;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1830–1903),身為印象派的創始人,畫友暱稱他為印象派之父。他是印象派核心成員中最年長的一位,是19世紀藝術界的核心人物,現代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之一。



      除了作為創始人,畢沙羅更是這個多元又常爭執不斷的藝術團體的「精神領袖」。他與莫內結為至交,與竇加及瑪莉.卡薩特長期從事實驗性創作,是塞尚及高更的支柱,並在梵谷低潮時給予慰藉,而自己終身受到巴黎大畫商保羅.杜蘭—魯埃爾的支持,但畢沙羅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格格不入,沒有歸屬感——他出生於加勒比海地區,但25歲後就定居法國,他既非純正法國人,更是一名猶太人。儘管他是堅定的無神論者,從未在作品中傳達政治或宗教訊息,卻深知自己出身所帶來的影響。



      專業傳記作家安卡.穆斯坦(Anka Muhlstein)深度描繪了畢沙羅的生命歷程,並探討其猶太背景如何影響他的藝術創造。畢沙羅留下大量書信,他的通信對象廣泛,包括他的家庭成員、印象派同僚與其他藝術家、畫商、藝評人,甚至政治與文學界人物,內容機智幽默、具政治意識,並富含對藝術學生與兒女的理性忠告,是現代藝術中最具文學價值的信件之一。



      觀賞他的作品,需要時間和專注,要以踏實的眼光關照林蔭中交纏的輪廓,充分運用這些原始資料,透過畢沙羅豐富的畫作與大量毫無保留的私人書信,描繪出一幅細膩而親密的藝術家肖像,其筆下的畢沙羅,由於既是猶太人又是個外國人而戒慎恐懼,在藝術表現上不斷做出大膽選擇,時時改變風格,絕不向公眾壓力妥協;在個人生活中,拒絕接受家庭或社會傳統;不公開參與當時的政治鬥爭,卻又在意社會的不公不義,盡其所能支持無政府主義者刊物。



      這部傳記關注的重點在於「人」——呈現出畢沙羅的冷靜踏實,作為一位有思想深度的父親、老師與朋友;關懷弱勢、政治上堅定的左派分子;更重要的是展現出畢沙羅獨立不羈的精神,如何培育出印象派自由與自主的創作氛圍。



      畢沙羅不是一個簡單的畫家,他力主一種新的傳統,一種現代的傳統,賦予藝術家發想創新的能力,無負於「激烈革命」的美譽;而這部傳記,還給了畢沙羅一個活生生的面貌。



    本書特色



      .重塑印象派核心人物:畢沙羅是印象派最年長卻最被低估的創始者,啟發莫內、塞尚、高更,安慰了梵谷,影響整個現代藝術史。



      .跨越畫布與文字的深度傳記:專業傳記作家深度描繪其生命歷程,探討局外人身分猶太背景如何影響藝術創造。



      .最具文學價值的藝術書信:收錄大量精采私人信件,展現其深厚思想、藝術理念與時代精神。



    好評推薦



      塞尚說他是印象派第一人,從這本傳記來看,畢沙羅的確當之無愧。面對種種困阻艱難,從經濟拮据到巴黎公社時期的畫作劫難,到藝術界的不友善,畢沙羅始終如一,未嘗間斷新題材與新風格的實驗。Anka Muhlstein筆下功力了得,畢沙羅定能含笑九泉。全書優雅、深刻、生動,堪稱傳記典範之作。——Stacy Schiff,Cleopatra: A Life及The Revolutionary: Samuel Adams作者



      一本堪稱罕見的藝術家傳記,寫盡了其人喜悅與美的追求,也寫盡了其人必須超越的艱難困阻。卡米耶.畢沙羅正是這樣一個人物,Anka Muhlstein筆下,他栩栩如生,活在讀者眼前。——Judith Thurman,美國國家圖書獎Isak Dinesen: The Life of a Storyteller作者



      不愧傳記大師,功力盡見於此,Anka Muhlstein 筆下,一位受人愛戴的藝術家,活出了世人從所未知的面貌。身處認同與歷練的十字路口,畢沙羅脫穎而出,是世人真正的典範。本書不僅可見Anka Muhlstein之學者深度,尤其展現了她識人的慧眼。——James McAuley,The House of Fragile Things: Jewish Art Collectors and the Fall of France作者



      Anka Muhlstein的筆下,畢沙羅的一生無非奉獻。我們見到這個年輕人從故鄉加勒比海聖托馬斯島出發,一路下來與印象派同甘共苦,歷經貧困、詆毀與家庭不幸,始終如一,成就自己成為法國一代宗師。Anka Muhlstein筆下,一則藝術與友誼的故事娓娓道來,其繽紛與細緻一如畢沙羅的畫作。讀畢掩卷,滿心感動。——Rosanna Warren,Max Jacob: A Life in Art and Letters作者



      書寫人生,其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本書當為箇中之最。畢沙羅對藝術用力之深,對畫友之慷慨大度,有父兄、聖人之風。Muhlstein 筆下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斯人在生活與工作上強勁的活力。她筆下的畢沙羅令人難以抗拒。——Benjamin Taylor,Proust: The Search作者



      從加勒比海老家到巴黎,到置身印象畫派起伏跌宕的核心,Muhlstein對卡米耶.畢沙羅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通過藝術家的書信往來,畢沙羅對自己猶太身世的極端敏感,對長年奮鬥與失落的安之若素,對家人的奉獻,以及他非凡的藝術才華,在年輕於他的印象派友朋間扮演父親的角色,無不躍然紙上。——Susan Grace Galassi,Picasso’s Drawings, 1890–1921: Reinventing Tradition 作者



      「印象派之父」,卡米耶.畢沙羅。Muhlstein 筆下帶有感情,以往來的書信為基底,寫活了一個終身不懈、特立獨行的藝術家,一個無畏的勇者。全書追述一個文化史上關鍵性的人物,行文流暢明快,可讀性極高。——Peter Brooks,Seduced by Story 及 The Use and Abuse of Narrative and Balzac’s Lives 作者


     





    前言



    1聖托馬斯島—巴黎—聖托馬斯島

    2委內瑞拉的無舵探險

    3巴黎單程票

    4妻子、母親,家不成家

    5團體

    6戰爭、逃難與巧遇

    7戶外派作品與友誼

    8動盪、貧困與意外變化

    9家庭男人

    10畫家與畫商

    11政治巨變:德雷福事件,1894-1906

    12窗外的巴黎

    13光芒消逝



    後記

    致謝

    年表

    全書註釋





    ?





    前言



      沒錯,藝術家大多異於常人,但說到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這個人,卻算得上是箇中之最。畢沙羅心裡明白,相較於同時代的同行,自己與巴黎尤其格格不入。他承認:「我生性粗野,看起來粗枝大葉,沒什麼文化。」後來又說:「我太過於嚴肅,不善於迎合大眾,異國傳統之於我,如同陌路,真正懂我的人沒有幾個。我又太隨興,常常不按牌理出牌。」二十五歲定居法國,但出生於加勒比海,不是法國人,更重要的是,他是猶太人。他自己就從不諱言這一點,心裡也明白,這事非同小可。在他看來,在法國,自己是一個不請自來的闖入者。儘管身為法國一個新畫派的創始人,畫友暱稱他為印象派之父,與莫內(Monet)結為至交,與竇加(Degas)及瑪莉.卡薩特(Mary Cassatt)長期從事實驗性創作,贊助過塞尚(Cezanne)及高更(Gauguin),關心過梵谷,而自己終身受到巴黎大畫商保羅.杜蘭—魯埃爾(Paul Duran-Ruel)的支持,但他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外人,沒有歸屬感,也正因為如此,才令我迷上了畢沙羅。



      三十年間,畢沙羅為自己畫過四次像,從這些自畫像,可以領略到他的冷靜、肅穆及銳利的眼神,但他還有第五幅,是更細緻、更複雜、往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幅,那就是他的書信。讀別人的書信,有點像在偷窺,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闖入人家的私密世界。往返的書信越多,透露的個人訊息也就越多,由此而形成書寫者的自畫像,更深刻也更鮮明。



      畢沙羅留下大量書信,絕大多數經潔妮.巴伊—赫茲貝格(Janine Bailly-Herzberg)編輯,彙整成為五大冊,透過這些書信,了解一個十九世紀畫家的生平,以及印象派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勇氣和膽識,雖不敢說巨細靡遺,卻也綽綽有餘。但話又說回來,這批書信最令我著迷的還是其中呼之欲出的自畫像。書信大部分是寫給孩子的,用字遣詞毫無拘束。但給畫友的信,甚至是學生時期就認識的,他也不用一般常用的「你」,而總是客客氣氣,有所保留,但與孩子們書信往返,特別是長子,卻是無所不談。宗教問題經常在信中出現。在一段消沉的日子中,這位堅定的無神論者承認,出身對自己的影響至大:「在這個國家,迄今沒有一個猶太人從事藝術創作,或曾創作過動人的、無私的藝術,我認為,我之所以舉步維艱,這可能是原因之一。」



      這段話頗值得玩味,畢竟他的藝術從來不碰政治或宗教。身為希伯來人,他坦承從未畫過聖經題材。在他看來,繪畫無關乎文學或歷史,無關乎政治或社會,只是一種情感表達。但不可否認的是,對於自己的血統所造成的影響,他卻心知肚明,承認自己雖然身在法國,有時候卻覺得是個外人。既是猶太人,又是個外國人,難免戒慎恐懼,在藝術表現上,不斷做出大膽選擇,時時改變風格,承認錯誤,絕不向公眾壓力妥協;在個人生活中,拒絕接受家庭或社會傳統。絕不公開參與當時的政治鬥爭,放逐的威脅迫使他採取保守立場,終身未變,卻又因為十分在意社會的不公不義,盡其所能地支持無政府主義者刊物,但針對勞工階級苦難所繪的系列漫畫《腐敗的社會》(Les Turpitudes sociales)卻又從未拿出來發表。對德雷福派(Dreyfusards),他雖然公開支持,卻又不同於許多同行,如尤金.卡里耶(Eugene Carriere)、愛德華.維亞爾(Edouard Vuillard)及費利克斯.瓦洛東(Felix Vallotton),扮演著積極抗爭的角色。



      他把全副精神投注於自己的藝術工作、孩子們的藝術教育,以及致力於現代藝術的得到認可。他工作格外努力,不僅留下大量作品——一萬五千多幅油畫,更不用說粉彩、水彩及素描了——他還是一位天生的教師,四個兒子都成為備受敬重的藝術家。他又特別有人緣,吸引了風格各異的藝術家如竇加、塞尚、高更、席涅克(Signac)及秀拉(Seurat),攜手與他一同奮鬥。即便是機會大好,他也絕不接受官方的藝術要求,寧願獨自一人陪著竇加參加每一次的印象派展覽,對於嘲笑與侮辱甘之如飴,深信自己的實驗作品是正確的。



      或許是特有的獨立精神使然,在教學上,他採取自由與自主,叮嚀兒子:「不要讓規則束縛你的想法,至少要把那些令你不愉快的規則拋諸腦後。」秉持這樣的態度,他力主一種新的傳統,一種現代的傳統,賦予藝術家發想創新的能力,不斷重估自己的作品,無負於「激烈革命」的美譽。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