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赤色夢舞,伊莎朵拉.鄧肯的最後革命:藝術是她的信仰,革命是她的情人,在失序與動盪中,不願妥協的靈魂該如何面對終局?

赤色夢舞,伊莎朵拉.鄧肯的最後革命:藝術是她的信仰,革命是她的情人,在失序與動盪中,不願妥協的靈魂該如何面對終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66430
艾瑪.鄧肯
廉瑛,石牆,孔寧
崧燁文化
2025年7月02日
173.00  元
HK$ 155.7  






ISBN:9786264166430
  • 規格:平裝 / 384頁 / 17 x 23 x 1.9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藝術設計 > 舞蹈 > 舞蹈家傳記/文集











    她用舞蹈擁抱革命,用身體訴說理想與愛情

    她不是舞者,是燃燒的火焰

    跨越國界與語言,在幻滅中舞出靈魂最後的自由



      ? 現代舞之母的最後旅程

      本書是一部深刻描寫現代舞先驅伊莎朵拉.鄧肯晚年生活的傳記性作品,由她的養女與嫡傳弟子艾瑪.鄧肯親筆撰寫。本書聚焦於她自1921年應邀赴蘇俄創辦舞蹈學校,到1927年在法國尼斯過世前的最後六年人生。書中融合歷史見證、個人情感與社會變革,描繪一位藝術家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求存的生命軌跡。



      ? 理想與幻滅

      伊莎朵拉懷抱對蘇聯理想社會的憧憬,毅然踏上前往布爾什維克俄國的旅程。她視舞蹈為人類靈魂的教育與解放工具,計畫在當地創辦一所免費收容戰爭孤兒的舞蹈學校,將藝術獻給人民。然而,她在莫斯科面對的是物質貧乏、官僚體制與文化隔閡。從火車站的無人迎接,到食物匱乏、住所混亂,再到與芭蕾體制的衝突,這段旅程漸漸揭示理想化的革命現實中,藝術與自由的空間所受的種種限制。



      ? 與葉賽寧的悲戀

      書中不僅記錄了伊莎朵拉在藝術與教育領域的努力,也穿插她與俄國詩人謝爾蓋.葉賽寧之間充滿戲劇性的戀情。這段橫跨語言與年齡的愛情關係,帶著浪漫與毀滅的雙重氣息。葉賽寧個性狂放不羈,兩人言語不通卻心靈相惜,在動盪社會與個人矛盾中糾纏。這段關係最終導向悲劇,也成為伊莎朵拉情感世界的深刻傷痕。



      ? 文化衝擊與藝術堅持

      透過艾瑪.鄧肯的視角,書中細膩描繪伊莎朵拉在異文化環境中堅持舞蹈理想的過程。她與共產黨官員的文化摩擦、對芭蕾舞的批判、對古典教育的嚮往,處處顯示她是一位渴望以藝術改變社會的革新者。即使面對體制的冷漠與現實的殘酷,她仍不放棄對藝術真誠的信仰與實踐。



      ? 獻給自由靈魂的紀念

      本書不僅是對一位傳奇舞蹈家的寫實記述,也是一曲獻給自由靈魂的頌歌。書中以誠懇、親密而感性的筆調,描繪一位藝術家在混亂年代追求夢想與自我實現的身影。對愛好藝術、舞蹈史與女性書寫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史料與深刻的情感共鳴,值得細讀與珍藏。



    本書特色



      本書由伊莎朵拉.鄧肯的養女兼嫡傳弟子艾瑪撰寫,細膩描繪伊莎朵拉在俄羅斯與法國度過的動盪晚年。書中結合信件、演講與未竟的回憶錄構想,真實展現她對舞蹈與藝術理想的執著,從創辦舞校、與蘇俄政要互動、到與詩人葉賽寧的情感糾葛,呈現一位矛盾且充滿熱情的藝術靈魂,記錄她尋求生命意義的最後旅程。


     





    謝辭?

    序言?

    蘇俄逐夢 1921-1922?

    德國中轉 1922?

    美國巡演 1922-1923?

    重返蘇俄 1923-1924?

    隻身柏林,募資辦學 1924?

    西行巴黎,玉殞尼斯 1925-1927?

    附錄?

    伊莎朵拉·鄧肯 年表



    ?





    序言(節錄)?



      伊莎朵拉.鄧肯的死是一部悲劇,在此之前好幾個月──甚至在她從出版商那裡為自己的回憶錄收到合約之前──她就在心裡想過,嘴裡也經常提到寫一部傳記,她預計稱之為《我在布爾什維克俄國的歲月》。她說,那麼多人──H.G.威爾斯、愛瑪.高德曼、克萊爾.謝里登及數不清的其他人──都寫出過詳細的或討厭的、熱烈的或懷疑的印象,描述他們在「世界第六區」度過的或長或短的經歷。以往生活並不平凡的伊莎朵拉,也強烈地感到有必要寫下自己的印象,講出她看到的真相。她知道,這種印象在社會影響方面,不可能與專業作家和科學人物寫出的著作相提並論,如H.G.威爾斯和伯特蘭.羅素。但是從人的角度來說,她又經歷了那麼多陌生的、不一般的事件,不僅涉及她在莫斯科學校的生活,還有她在俄羅斯為工農演出的親身經歷,以她在語言表達上的才能,寫「我的布爾什維克生活」的讀物,對她已出版的著名回憶錄來說,也必然是相得益彰。?



      拙著的撰寫者希望記述伊莎朵拉在俄羅斯的日日夜夜,盡其所能地描繪出她的生命軌跡,寫到她的生命之線在1927年9月14日晚被痛心地扯斷為止。我們當年與舞蹈家也曾長時間地朝夕相處。第一作者自1905年就是她的學生。她與伊莎朵拉演遍了歐洲和美國,之後她又陪伴伊莎朵拉,踏上前往蘇維埃俄國的歷險之旅。她至今仍然是莫斯科伊莎朵拉.鄧肯舞蹈學校的校長。第二作者在1916至1917年之間是伊莎朵拉的祕書,在其生命結束之前,二人依然保持著密切接觸。伊莎朵拉最後在巴黎和尼斯活得並不風光,第二作者還經常與她相伴左右。?



      兩個作者合作撰寫伊莎朵拉.鄧肯在俄羅斯和法國度過的時光。他們希望引用舞蹈家身後的演講稿、筆記和書信,以此來再現她的足跡。此外他們的素材還來自伊莎朵拉為撰寫第二部回憶錄所制定的計畫。作者不想充當時下那些為好友寫傳記的人,所以也不想寫一部全傳或為傳主寫一部心理研究。二人不過是陳述事實,寫出伊莎朵拉最後六年的生活輪廓,與其以往的生活相比,這六年也是多彩多姿的。?



      這些事實和輪廓可能令有些讀者感興趣,因為伊莎朵拉的自傳戛然而止,他們難免要為此感到失望。作者還希望這一部並不全面的作品,對於將來研究這一位美國最偉大的女性天才的史學家,多少具有資料上的價值。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