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世界是上帝的家:從出埃及記、約翰福音到啟示錄的家園神學

世界是上帝的家:從出埃及記、約翰福音到啟示錄的家園神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0979
沃弗,麥克安納利林茨
柯美玲
校園書房
2025年7月05日
210.00  元
HK$ 199.5  






ISBN:9786267530979
  • 叢書系列:Future
  • 規格:平裝 / 472頁 / 14.4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Future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神學/教義學

















      世界萬物是神的家,

      萬有的故事,正是神要創造家園的壯闊歷程。



      出埃及記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埃及,

      不是為了使他們成為上帝的奴隸,而是成為上帝同行的家人;

      約翰福音中,耶穌來到這個不認得祂的地方,

      不是為了帶祂的門徒離開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而是要賜下三一神的同在、位格,幫助門徒接續建設家園的使命:

      啟示錄中,新耶路撒冷與巴比倫兩城的分野,

      並非信與不信,更是人生價值判斷、愛好與歸屬的差別。



      神學家沃弗及麥克安納利林茨以抽絲剝繭、縝密連貫的經文詮釋,

      揉合聖經的三卷書,

      對全球種族、社會、思潮,以及政治、經濟、生態等難解問題,

      提出耳目一新的家園神學:

      原來上帝要的,

      不是精壯的國度或雄偉的聖殿,

      而是要與人類共組美好家園,在其中親密同居。



      在本書熟悉卻陌生、簡單卻宏大、語言直接卻意趣無限的論述中,

      信仰不再只是一套堅持正確的教義經典,

      而是對上帝家園的共鳴、想念及回應;

      人人共有的想家情懷,原來不是希望回到過去,

      而是渴望抵達與三一神、受造萬物共築的真確關係中。


     





    導讀:從聖經、神學、靈修三合一,領受永生的豐盛�張聖佳 Ⅰ

    本書引用書籍縮寫表 Ⅸ



    前奏曲:渴望之箭 001

    序曲:家的故事 015



    第一部 出埃及記

    第1章 離開為奴之家 057

    第2章 住在神的家 091



    第二部 生命之道

    第3章 神回家 124

    第4章 生命與光 165



    第三部 生命之靈

    第5章 回家 205

    第6章 住在家裡 237



    第四部 生命之圓滿

    第7章 過渡 279

    第8章 巴比倫 317

    第9章 新耶路撒冷 341

    終章 選擇 379



    誌謝 383

    註釋 389





    序曲



      家的故事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對拔摩島的約翰(John of Patmos)說了這句話,而他一系列的異象,也在這一刻達到最高潮(啟二十一3)。在世界最後的圓滿結局、新天新地被創造、新耶路撒冷降臨的這一刻,一切都變成新的,死亡歸於無有,「悲哀、哭號、疼痛」都成為過去(啟二十一1?4)。這一刻,我們看見了居所、住處、居住地的畫面,這些家的意象,也是歸屬之地的圖像。



      把「家」的意象,放在神創造計畫完全實現的時刻,乍看似乎唐突。現代理想主義把家塑造成一個與「外面」公共世界隔絕的私人空間,這樣的想像難免會讓人覺得,「家」的意象似乎太封閉、太資產階級、太微小,不足以承擔人類與地球的一切希望。尤其是對那些被種種蠻橫的家庭束縛壓得無法喘息,或者是被家庭暴力傷得體無完膚的人,「家」恐怕更像「燒著硫磺的火湖」(啟十九20),而非瀰漫生命樹果實的香氣,沒有眼淚,閃耀神榮光的新耶路撒冷。家的圖像忽然出現在約翰最後的異象中,許多人會感到驚訝、不安,但是對有些人來說,家象徵完整、深度共鳴和歸屬感,「從小就在他們生命中閃耀著光芒」。



      「家」常被用來表達人類對共同棲身之地球的依戀與關切。「家」的美麗及不時出現的恐怖威脅感,都特別適合用來比喻神創造的目的。在許多方面,家是世界的縮影,家可以象徵眼前的世界,也可以作為世界在經過徹底改造後、可能展現的模樣。



      神造家的故事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的聲音和話語其來有自。會出現這句話,得追溯到聖經起頭的「家」的異象。站在啟示錄二十一章3節,從盼望神最終會回家的角度來審視基督教正典,會發現這個盼望好像一個鏡頭,將整個正典拉往一個特定的焦點。從這個角度來看,萬有都是在訴說神要來世上與人同住的故事。這個故事描述神在地上建立的家室,也是我們最終真正的家的故事,大綱如下:



      創造、會幕、聖殿



      這個故事從神的創造開始,而創造本身就是源自神的生命,這一點在第三章會再討論。故事發展的軌跡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不同階段的事件與發展,以及終末的結局也隱約可見。



      歷史性計畫(研究、工程)。不少解經家發現,創世記一章1節到二章4節,以及出埃及記後面的章節,有文學上的對應關係。前者是在描述神創造世界的過程,後者講述摩西領受建會幕的計畫以及搭建會幕的故事(出埃及記二十五章到四十章)。譬如,神用六天完成創造工程;摩西從神領受建造會幕的計畫之前,在山上等候的天數也是六天。創造的故事不斷強調「神造(God made)??」,而神指示摩西造帳幕時,也經常出現「當造??」和「使我??」(例:出二十五8),而建造帳幕的報導中,有一連串的句首幾乎都是「他使」、「他用」、「他把」(he made,出三十六8?三十九30)。這些文學上的對應,暗示了世界與帳幕本質的相似:帳幕是個「微觀、縮小」版的世界,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帳幕並不是模仿模糊不清、邪惡充斥的現實世界,而是呈現神親手所造的「理想世界」。另一方面,受造界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聖殿、神的居所」,把這個世界想像成一座聖殿,意味著神有意將這個世界作為祂的居所或家園。正如創世記所呈現的,神在第六天建好這座世界聖殿,「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一31),就停止了創造的工作。



      然而,在第一個創造故事的最後,神並沒有真的來住在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將來會成為神的家,但是在創世記和出埃及記的正典敘述中,從人類第一對夫妻咬下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天起涼風,神在園中行走(創三6?8)到金牛犢事件(出三十二1?6),一連串的分裂讓這個世界無法如神所願地成為祂的家。這個一再重燃希望,預備世界成為居所,分裂後又重新開始的模式,凸顯出讓世界成為祂和人類共同的家,並不是在創造過程中的偶發事件,而是神的一個計畫,既發生在歷史的進程中,其最終的實現也將超越歷史。



      神要藉帳幕與在曠野漂流的以色列人同住,是這整個計畫的關鍵時刻。這意味著,從這一刻開始,神要在祂立約的子民中、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開始實現祂要將整個受造界聚集起來的計畫。雖然帳幕是要讓人想起創造之初的景象,但它並非象徵(1)重返一個理想的世界、(2)遲未完成的受造世界竣工之後的模型,也不是(3)神定意要在這個世界安家的最終實現。反之,神是要在帳幕裡與立約的百姓同住,正如祂最終要與以色列和全世界同住。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