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地理的未來:太空如何成為地緣政治的新戰場

地理的未來:太空如何成為地緣政治的新戰場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083793
提姆.馬歇爾
林瑞
遠足文化
2025年7月16日
140.00  元
HK$ 126  






ISBN:9789865083793
  • 叢書系列:遠足新書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 x 22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遠足新書


  • 人文社科 > 國際關係/外交 > 地緣政治�外交











    邁向太空地緣政治的時代

    仰望星空,思索國界與主權的新樣貌

    太空將成為二十一世紀權力與競爭的新戰場



    提姆?馬歇爾最新地緣政治鉅作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全球已譯為多國語言,出版即廣獲各界好評



      在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中,提姆?馬歇爾以十張地圖剖析地理如何決定各國命運,贏得全球讀者的青睞。繼續篇《地理的力量》之後,《地理的未來》將視野從地表拉升至大氣層之外,探討太空這片新領域如何正在改寫二十一世紀的地緣政治。



      本書聚焦於「太空地理學」的崛起──從通訊衛星到太空武器、從低軌道競爭到月球與火星資源爭奪,馬歇爾帶領讀者梳理一場正在形成中的全球競賽。他指出,太空早已不只是科研探索的場域,而且是通信、軍事、經濟與政治角力的重心。從GPS導航到全球網路連結,從地球氣候監測到太空能源開發,我們的生活深受其影響,而未來的衝突與合作也正於太空邊界上展開。



      書中主要描繪三大強權──美國、中國、俄羅斯,如何將地緣政治帶入軌道,發展太空軍事單位、打造獨立通訊與導航系統、爭奪低軌道與月面據點;同時也評析私營企業如SpaceX、藍色起源如何挑戰國家主導的太空格局,甚至帶動一波新太空經濟革命。



      馬歇爾以一貫犀利的筆觸與歷史縱深,回顧古代天文觀測到冷戰太空競賽的發展脈絡,說明人類如何從仰望星空,到將主權與資源爭奪推向無垠的太空。他強調,若無全球的共識與規範,太空將可能重演歷史上帝國擴張與殖民衝突的舊戲碼;若能善用科技與合作精神,太空也可能成為人類團結的契機。



      在這本融合科學觀察、地緣政治與未來想像的著作中,提姆?馬歇爾提醒我們:「地理」從不止於山河疆界,未來的邊界將高懸於夜空之上。掌握太空,將成為全球權力重新洗牌中奪得先機的關鍵。



      邱師儀 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全新戰略視角:首度以「地理」角度全面解析太空,帶領讀者理解未來衝突與秩序將如何升空展開。

      ★延續暢銷系列:《地理的囚徒》續篇,再次展現馬歇爾深入淺出的敘事功力,讓複雜的國際局勢變得一目了然。

      ★掌握未來趨勢:從太空軍事部署、衛星科技到商業太空競賽,揭示太空如何深刻影響我們的日常與全球權力平衡。

      ★國際情勢關鍵讀本:從美中俄三強角力,到私營企業的崛起,本書是理解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不可或缺的敘述基礎。

      ★適合所有關心世界的人:不需要科學或軍事背景,也能讀懂太空如何成為下一場全球競爭的核心。



    專業推薦



      王立第二戰研所

      巫仰叡∣「巫師地理」粉專社群版主

      吳明杰∣軍事專家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創夏∣媒體理工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富有洞察力,充滿希望且無比迷人……馬歇爾最新非虛構傑作揭示了未來的可能性與潛藏的陷阱。」──《每日快報》(Daily Express)



      「充滿見地與機智……對權力、政治與人類未來的關鍵詮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大膽踏入地緣政治思想家從未涉足的領域。」──《商業郵報》(Business Post)



      「帶領讀者踏上一段銀河發現之旅。」──《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



      「引人入勝又清晰易懂……科學與政治分析兼備。」──《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探索太空權力政治的一場精采旅程。」──《愛爾蘭獨立報》(Irish Independent)



      「對星球政治的卓越總覽。」──《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發人深省……帶來對被忽視的太空探索面向的寶貴見解。」──《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引人入勝……馬歇爾展現出對新太空時代的清新理解──一個人類將進入太空並留在那裡的時代……這本書是太空強權研究中重要的一環,既可讀、富有智慧又前瞻性強。為我們在太空中不可避免的未來提供了實用願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本引發思考與憂慮的書。」──《科學人雜誌》(Popular Science)



      「《地理的囚徒》的作者探討人類進入太空不僅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也是必要的……本書內容引人入勝、資訊豐富,馬歇爾展現出機智與對議題的深刻理解。一本研究扎實、充滿洞察、熱情洋溢的好書。」──《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節奏明快、清晰透徹……讓人輕鬆理解歷史地緣政治,並發人深省。」──《BBC夜空節目》(BBC Sky at Night)



      「這是一部充滿幽默與熱情的作品,對未來之路提出精闢的見解;同時也是一則警世寓言,提醒我們,若無法趨近更多的國際合作與資訊透明,後果將不堪設想。」——《地理雜誌》(Geographical)



      「在某種程度上,馬歇爾讓我們重新認識太空,也讓太空議題真正『落地』──這正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事。」——《外交信使》(Diplomatic Courier)



      「馬歇爾是一位極具魅力的作家,擅長於同時剖析科學與政治,而且總是能點出關鍵的細節。」——《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週刊



      「對未來五十年間太空地緣政治預言的願景。」──ClimateWithBrian.com



      「內容引人入勝,為這個長年受到關注的主題注入了新鮮而激勵人心的觀點。提姆?馬歇爾以通俗易懂、極具娛樂性的筆調,讓讀者得以一窺過去半世紀主導太空議題的脈絡,也進一步引導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在這片最終疆域中的定位。」——Pilgrim House



      「本書帶來一個迷人且關鍵的洞見──即使人類正逐步邁向太空這片最終疆域,太空中的地理結構仍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未來。馬歇爾,再次做到了!」——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人類文明》(Being Human)作者



      「延續其一貫機智犀利的文風,馬歇爾帶領我們展開一場愉快又目眩神迷,而且科技上完全可信的太陽系之旅。沿途他揭示人類與太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並指出我們可能踏上的未來太空之路──也提醒我們,有些路最好不要走。我忌妒,我真希望這是我寫的書。幸好我至少有機會讀到它。」──艾佛列特.多爾曼(Everett Dolman),美國空軍參謀學院戰略與比較軍事學教授,《天體政治》(Astropolitik)作者



      「在本書中,提姆.馬歇爾再次展現將驚人事實化為精彩敘述的獨特能力。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旅程,引導我們深入探索太空及它對地球上人類的生活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其過程既專業又不時令人發噱。」──伊恩.高丁(Ian Goldin),牛津大學全球化與發展教授,《未知之地》(Terra Incognita)作者



      「一本發人警醒、富含洞察力的著作,深入探討我們進入太空後的政治與軍事含義。」──布萊恩.克萊格(Brian Clegg),《最後邊疆》(Final Frontier)作者



      「這本令人激動的書揭示了太空政治何以對地球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不僅僅是科學家與夢想家。」──布萊丁.鮑恩(Dr Bleddyn E. Bowen),《原罪》(Original Sin)與《太空戰爭》(War in Space)作者



      「『太空政治』這個詞從未出現在我字典裡,直到我讀完這本迷人的書。」──貝琪.史莫赫斯特(Becky Smethurst),牛津大學天體物理學家,《黑洞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Black Holes)作者


     





    導讀? 太空競爭的一小步,強權爭奪的一大步�邱師儀

    前言



    第一部? 通往星際之路

    第一章? 仰望星空

    第二章? 上天之旅



    第二部? 就在這裡,就是現在

    第三章? 天體政治時代

    第四章? 沒有法治的蠻荒

    第五章? 中國:長征……進入太空

    第六章? 美國:回到未來

    第七章? 退化中的俄國

    第八章? 旅伴



    第三部? 未來的過去

    第九章? 太空大戰

    第十章? 明日世界



    後記

    致謝

    參考文獻



    ?





    導讀



    太空競爭的一小步,強權爭奪的一大步

    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當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在阿波羅十一號任務中成為人類史上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時,地球上最緊張、最激動的地方,莫過於德州休士頓的NASA任務控制中心(Mission Control Center)。當晚十點五十六分,阿姆斯壯踏出登月小艇「老鷹號」(Eagle)的艙門,站上月球表面,並說出了歷史性的話:「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二○一六年八月六日,筆者有幸在這個任務控制中心的玻璃帷幕後的觀景區,感受當時控制中心裡的興奮之情。而這個觀景區正是當年供NASA官員、VIP賓客與記者使用的區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CapCom〔全名為:指令艙宇航通信員(Capsule Communicator)〕的角色,這是唯一被允許直接與太空人對話的人。當時的CapCom是杜克(Charlie Duke),當阿姆斯壯回報「The Eagle has landed」時,就是由CapCom來回應。對於研究與太空有關的自然科學家來說,阿姆斯壯登月是劃時代的科學突破,但對於研究國際關係的政治學者來說,阿姆斯壯登月卻是美蘇冷戰期間太空競賽正式由美國拔下頭籌的分水嶺。作者在本書中寫得很清楚,蘇聯比美國更早將人造衛星升空(一九五七年),甚至蘇聯也先把人類送上太空(一九六一年)。然後,終於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美國逆轉勝,狠狠超車蘇聯,阿波羅八號載著三名美國太空人首先完成繞月,最後成就了一九六九年阿姆斯壯的登月壯舉。



      太空的戰略位置

      不過到頭來,對讀政治的人來說,太空實在太遙遠,但也因為尚未認知到太空的無限可能,政治學家才會局限於地球上的有限土地與各國因有限資源而互相競爭與開戰的現象。只懂得地緣政治很重要、老是談窒息點(choke point)、包括蘇伊士運河與荷姆茲海峽的政治學家,怎麼能不瞭解「天體政治」其實就是下一個世代的地緣政治呢?而且太空也沒有想像中的遠,海平面往上一百公里處叫做卡門線,也就是太空的起點。如果車子可以向天空一直開,六十分鐘後就會抵達卡門線。



      卡門線之上存在著太多人類活動的稀有資源。從距離地表二百公里開始的「低地球軌道」,作為通信衛星的存在空間;與距離地表二千公里處及以上的「中地球軌道」,作為提供人類導航服務衛星的空間;再到距離地表三萬五千七百八十六公里的「高地球軌道」,作為軍事衛星、電視、電台與氣象衛星的容身之處。每一個位階的軌道都有當今美、中、俄等世界強權競逐的痕跡。而這一本書,很清楚且鉅細靡遺的點出這些強國在太空中的爭執點。而關心人類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文組人,若能好好讀完這本書,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天體政治如何讓美、中或俄羅斯成為下一個世代的地球強權。也可以了解這個未來的強權將掌握天體政治哪個關鍵的位置與技術。



      台灣處於被太空競賽影響的第一線

      身為台灣的讀者,其實我們最迫切想知道的是在二○二五年的今天,這些美中俄之間的太空競賽對於台灣的影響為何?誠然,在本書的第八章,作者點名美俄中三個太空強權之外的其他中小型國家,包括義、德、法、英、日、澳、阿聯、伊朗、以色列、印度與南北韓,甚至包括非洲國家。這些國家都有各自的太空計畫,不管這些計畫是先進還是不成熟,各國都有自己的太空盤算。本書作者點兵點將,書寫全面而且詳細,可讀性極高。



      但台灣是在這本書中未被提到其太空計畫的國家,只說到亞太地區可能會因為中國-台灣議題而引發嚴重的太空衝突。尤其是今日美軍若因為台灣議題與共軍起了衝突,其戰力則完全依賴太空支援,這些能力包括飛彈導向、情報與跟監等。所以美中開戰前共軍若可癱瘓美國的太空支援,那麼共軍拒止美軍於第一島鏈甚至第二島鏈之外的勝算就會大為增加。作者甚至設定在二○三○年五月二日中國衛星迫近美國衛星,進而「打瞎了」美國衛星的假想情況,最後導致兩萬名共軍傘兵空降金門。在台海戰爭一觸即發之際,美軍雖未正式參與台灣本島的防衛,但仍及時出手,以雷射武器將中國衛星擊成碎片,成功地挫敗其行動。雖然這只是一個假想情況,但對於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是一個連「演成一部電影」都可以感受到壓力的沉重夢靨。



      我們來實際看看台灣如何在這場太空爭霸中生存下來。台灣的飛彈系統是有效嚇阻中共渡海攻台的關鍵利器,包括攻擊型與防禦型飛彈。攻擊型飛彈有雄二、雄三、雄二E與雲峰,雄二與雄三是反艦飛彈,可以對付中共航母與兩棲艦隊;而雄二E與雲峰都是巡弋飛彈,類似美國戰斧,具精準打擊對岸基地的能力。防禦型則包括天弓一、二與三型飛彈,還有愛國者三型飛彈,這些都可以攔截共機與來自對岸的巡弋飛彈。這些台灣飛彈都得依賴衛星才能運作,巡弋飛彈以GPS為核心,若GPS被干擾,則飛彈命中率將大幅下降;反艦飛彈若要在長距離精準打擊,也需要衛星座標來支援。此外,情報蒐集也需要透過衛星。現在的問題是,儘管台灣從一九九九年起有「福爾摩沙衛星計畫」,已發射氣象、光學、科學實驗等衛星,但目前尚無自主的、具有軍事用途的、由國防體系主導發射的軍事衛星,因此台灣的飛彈系統非常依賴於美國在低與中地球軌道衛星追蹤的能力。換言之,如果共軍攻台,中共先癱瘓了美軍的軍事衛星,就等於癱瘓了台灣的飛彈系統。這正是本書作者在二○三○年五月二日所假想的台海衝突情況。



      所幸解放軍即使以反衛星手段「打瞎了」部分美國衛星,台灣飛彈部隊並非完全失能,例如把美軍「戰斧」巡弋飛彈用的那套備援導航系統搬過來,也就是飛彈自己用雷達量高度、對照內建的地形地圖來認路,還會比對目標區的照片;就算GPS全部被干擾,飛彈命中的誤差還是可以控制在三十公尺以內,大概就是一個籃球場的範圍。又譬如給飛彈安裝一顆「多合一」的衛星導航天線,它不只吃得到美國的軍用GPS,也同時能抓歐洲Galileo的加密訊號和日本QZSS衛星。三條管線一起用,哪怕其中一條被干擾,另外兩條還能撐得住,如此一來導航就不會整個掛點。



      太空垃圾的戰略功能

      另外,書中提及目前在繞地軌道中,直徑超過十公分、約柚子大小的垃圾有兩萬三千多件,而直徑為一到十公分的垃圾也有五十萬件。整體而言,超過一毫米的太空垃圾約有一億件。這些太空垃圾雖很小,但它們的運轉速度為時速兩萬五千公里,以一個一公分大小高速飛行的碎片而言,撞上太空人或太空船威力就像是被一台汽車以四十公里時速衝撞。事實上,中共從二○○七年就以動能攔截彈摧毀自家的「風雲1C」氣象衛星,製造了三千片以上的太空垃圾,至今仍有超過兩千塊碎片停留在距離地表約八百五十公里的軌道上,對所有位於低地球軌道的衛星構成威脅。當年,這一事件也被美軍視為太空作戰的開端。此外,二○二○年共軍的長征5B火箭在發射後就任它在太空中繞行,幾天後失控掉回地球,就可能砸到世界任何地方。中國這種作法被批評為「打著民用發射的旗號,卻把砸到人或製造更多碎片的風險丟給全世界」。二○二四年,共軍發射的長征6A火箭也出現了對太空垃圾置之不理的問題。



      從戰略上來看,共軍有可能是故意的。美軍依賴龐大的低地球軌道衛星(預警、通訊、導航),因此當美中因為台灣而起衝突時,共軍就有可能把目標衛星與不相干的衛星全部扯進由太空垃圾所形成的碎片雲當中,讓美軍只能縮減軌道活動,不然就要付出更高的成本來閃躲這些行動垃圾。此外,北京可以派一種叫Shijian 21的「太空拖板車」飛到美國的Starlink或SBIRS衛星旁邊,嘴巴說是幫忙「清理廢棄衛星」,實際上卻把人家的衛星偷偷推離正確軌道,甚至拖到「墳場軌道」丟掉。這招不用炸掉目標,也不會製造新碎片,但對方的衛星一樣會報廢。整個過程沒爆炸也沒有殘骸,很難立刻查出是誰搞的,因此北京可以在灰色地帶動手腳而不易被追究。



    ? ? 最後,書中提到有「中國航太之父」之稱的錢學森,他出生於一九一一年,死於二○二○年。錢學森不僅是麻省理工學院博士,也曾在美國主導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為美國早期的太空計畫設計導彈並奠定基礎。但後來錢學森在一九五○年代因為麥卡錫主義被懷疑是共諜而被軟禁,美方最終在一九五五年將他驅逐出境。他返回中國後主導中國火箭與飛彈建設,包括東風、長征系列,錢最終成為中國人造衛星、洲際飛彈與太空計畫的靈魂人物。書中認為美國當年誤把錢學森當成間諜,結果「送了整套火箭系統給中國」。對比於「川普2.0」時期大力整頓、並被川粉指控為「中共黨校」的哈佛大學,這些美國菁英大學是否真的培育了「共諜」尚不得而知;但極右翼的華府人士,從一九五○年代起,就不遺餘力地對抗這些頂尖學府中的「左膠」勢力。



      科技強大的美國,尤其是在太空發展仍舊領先中俄的情形下,希望不會因為川普兩任總統期間的意識形態鬥爭,而排擠掉更多太空研究的人才。因為這些外來人才,才能讓美國繼續偉大。《地理的未來》可以切入的角度實在很多,自然或人文學科不同背景的讀者,只要能細細品味,必能看到太空中的不同風景。

    ?




    其 他 著 作
    1. 地緣新秩序(2冊套書)地理的力量+地理的未來
    2. 地理的力量:十張地圖揭開世界的未來
    3. 分裂的世界(2冊套書)牆的時代+國旗的世界史
    4. 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
    5. 牆的時代:國家之間的障礙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