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一看就懂的中華制度史:從井田制到一條鞭法,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深入剖析制度演變與社會脈動,重建中國古代社會的運作邏輯

一看就懂的中華制度史:從井田制到一條鞭法,從察舉制到科舉制,深入剖析制度演變與社會脈動,重建中國古代社會的運作邏輯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81720
吳?
複刻文化
2025年7月16日
125.00  元
HK$ 106.25  






ISBN:9786264281720
  • 規格:平裝 / 262頁 / 17 x 23 x 1.3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說得明白,理解不難

    每天翻一篇,輕鬆建立歷史常識架構



    歷史不只記事件,更要懂得運作邏輯

    掌握制度與文化脈絡,讀通中國古代社會全貌



      【從度視角重新理解中國歷史】

      本書以制度為主軸,帶領讀者深入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基礎運作方式。不同於傳統的編年體敘述,書中以主題分類切入歷史,如土地制度、賦稅徵收、選官制度與軍政結構等,清楚地描繪出一個王朝如何從中央到地方建立權力與治理系統。透過這樣的編排方式,讀者不僅能掌握制度的演變過程,也能理解各朝代如何在相似或不同的條件下做出調整與應對,培養更具架構性的歷史視野。



      【文化知識的補充與延伸】

      除了政治制度,本書也納入了豐富的文化常識層面,包含天干地支、曆法變遷、技術發明與漢字書寫等,讓讀者對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與世界觀有更深入的理解。這些內容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富含文化意涵,幫助讀者在理解制度之外,進一步建立文化脈絡的知識架構。全書以清晰的邏輯整理龐雜的文化資料,使內容更容易吸收與記憶,適合各年齡層讀者作為文化補充讀物。



      【知識分類清晰,方便查閱與學習】

      本書採用主題式分類編排,每一節集中探討一項制度或文化要素,結構完整且篇幅適中,讓讀者能有系統地進行閱讀,也可依個人興趣自由選讀。各類主題之間互有關聯,卻又能獨立成章,特別適合查閱、教學或搭配其他歷史資料輔助閱讀。無論是想快速理解某個概念,還是想全面補足中國歷史的制度背景,本書都能提供明確、精要的知識參考。



      【通俗與深度並具的常識讀本】

      本書語言平實,注重知識的正確性與可理解性,是一部兼具深度與通俗的歷史常識讀本。無論是學生、教師、歷史愛好者,還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感興趣的一般讀者,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實用且有條理的知識。從社會制度到文化日常,從權力機構到生活節奏,讀者可藉由本書建立一套全面、簡明、實用的中國古代知識框架。



    本書特色



      本書內容聚焦中國古代的制度演變與文化常識,涵蓋土地賦稅、選官制度、軍政結構、技術發展、天文曆法、民族沿革與首都變遷等主題,具備高度的知識密度與實用價值。書中從各面向切入中國歷史結構,文字簡潔,資料精實,兼具深度與通俗性,適合作為全年齡讀者快速查閱與理解中國古代社會運作的通識參考。


     





    第一編 治國之道:制度與政制的建立

    第二編 文化之脈:古代社會的知識與技藝

    第三編 歷史之表:朝代與民族的演進

    第四編 山河之形:空間與都城的歷史記憶




    其 他 著 作
    1. 一看就懂的中華重大事件史:從猿人到皇帝,從傳說到元明清,用關鍵人物和經典事件,搭起你心中的中國史全圖!
    2. 誰在史書撒了謊?吳?破解歷史的誤讀與偽證:《金瓶梅》作者到底是誰?牛郎織女又是如何跟西王母扯上關係?穿越百年迷霧,吳?揭開塵封的真相
    3. 朱元璋傳:平民出身卻建立帝國、勵精圖治卻殘忍多疑……大明之始,洪武之治!
    4. 3ds Max 2022~2023室內設計速繪與V-Ray絕佳亮眼展現
    5. 西南聯大文化課
    6. 對,我月經來了 100個女生有100種經期,直面身體的誠實對話
    7. 明朝的錦衣衛和東西廠
    8. 中國歷史常識(典藏本)
    9. 超簡單!Autodesk Fusion 360最強設計入門與實戰(第二版) (附230分鐘影音教學/範例)
    10. 西南聯大國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