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紅楓歲月》想帶給讀者你,怎麼樣的人間風景呢?帶給你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六年美國激昂的時代,我在一座前衛的大學校園裡,經驗風起雲湧的逆向文化:反越戰遊行、黑人力量運動、女權運動。我一面深入嬉皮世代的生活,一面苦讀學習西方文明。後來美國經濟下滑緊縮那幾年,好不容易找到大學教職,但其中一個聘我的科系,慘遭裁撤,幸虧我剛剛創辦的另一個學術單位,中國研究學士部門,不僅包庇我,而且培育出美國未來的外交、法律傑出人才。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以兩位美國著名的詩人為題材──蓋瑞.史耐德(Gary Snyder)和肯尼斯.雷克羅斯(Kenneth Rexroth)──我不但結識他們,還變成終生的朋友,那是怎麼樣的緣分呢?
這本回憶錄《我的紅楓歲月》是《我的青芽歲月》(二○二二)的續集。《我的青芽歲月》由我祖輩、父母輩寫起,寫到二十二歲離開台灣赴美留學。《我的紅楓歲月》由二十二歲寫到三十一歲,描述住在美國九年半的經歷,這九年半前段在威士康辛大學麥迪生校區讀碩士、博士,後段在紐約州立大學艾伯尼校區任助理教授。呈現了留學和工作的體驗,我的感情生活,還有這些經驗帶來的感悟。又描繪這期間結識的港台文壇和學界人物,希望描繪出他們的風采和精神,包括劉紹銘、胡菊人、周策縱、?弦、鄭愁予、林懷民、溫健騮、楊牧、白先勇、於梨華、李永平等,當然讀者你如果好奇胡金銓和我的終生大事,書裡寫得很詳細。
本書分為八輯,共四十六章。四十六篇散文,貫穿歲月和空間,構成這本回憶錄。八輯分別為:「騷亂激進的美國校園」、「威士康辛大學教授群像」、「文字創作和生命創作」、「內心如何得以平衡?」「聖芭芭拉城的文學奇遇」、「由研究生到助理教授」、「深入美國生活、美洲大地」和「回歸東方」。這八個標題顯示這本書側重美國生活、美洲大自然的體驗和感悟,也反思自己的心路歷程,以及反思事件的前因後果。
我用「紅楓」比喻這段歲月,因為楓葉轉紅象徵北美四季分明的氣候和景物。台灣的主調顏色是終年無處不在的綠,如果某地有幾棵楓樹、槭樹、落羽松,就寶貝得不得了!它們葉子一現微紅,人們蜂擁看紅葉。那裡像在北美洲大陸,大片大片楓樹林,火燒一樣遍燃!我這一生只有這九年半沒有住亞洲地區,其他時間,幼兒時期住過重慶、南京、日本東京;成長於台灣;之後在台灣、香港、澳門都工作多年。在美國這九年半,我親身體驗傳統殊異的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
一九六七年我被台灣留學潮的浪頭,推湧到美國。之前一直活在溫暖的、不同的安樂窩裡:家庭,兒時玩伴,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都是寵愛我、包容我、保護我的群體。一到美國,我落單了,必須一個人面對不測的未來、面對嚴冬的冰雪、面對西方文明、一個人面對不同文、不同種的白人社會,還要在其中爭一席之地。我算是走過來了,而且我還探出頭,因為正值年輕,敢於冒險,對新大陸的一切充滿好奇。我探索它的大自然、探索本地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以及進入在地人的心靈世界。這些一一記錄下來,希望對讀者你,本書有可讀之處。
寫書這三年,常問自己,何必寫這本書呢?我算什麼?別人為什麼要讀我的生活回憶錄?我寫的東西對別人真的有幫助嗎?想來除非寫的內容,對別人在生活上有所啟發,哪怕只有一丁點啟發,否則真沒有必要寫下來。如果我自己先達到啟悟,寫下啟悟的內容,或可能啟發別人。於是我整理每一段回憶時,在下筆前,先嘗試周延地、客觀地檢視這段回憶,檢視的時候,網路幫了我很大的忙。在我補充和調整回憶後,有了新的感受,就得到小小的啟悟,這才寫下來。例如有關博學鴻儒周策縱老師的回憶,第九章「長在異國的大樹──周策縱老師」,原本只打算撰寫受教於他的經過,下筆前我廣為檢視美國各大學的華籍漢學家,發現他們在美國工作的歷史緣由,是因為中國國內的大變化,這才有了新的啟悟,瞭解周老師沒有歸國,長留美國的夙因。我們往往忽略了所在的社會、歷史潮流、忽略了國內外大變化對我們人生的影響。
這本書不僅是回憶錄,也探索生活史的發展。常常那九年半發生的事是生活史的源頭,我會順著源頭描寫這條河中、下游豐沛的河水、兩岸的風景。例如三十一章「一九七二年粵語班播下的種子開花了」描寫在威士康辛大學最後一年,為香港同學開了一個國語班,因為我國語和粵語雙通,這班是免費的。三十年後我到香港浸會大學任職,跟這群朋友常常相聚,感情醇厚;國語班開班四十年後,我在澳門大學任書院院長,請他們之中的財經專家和教授,由香港來書院舉辦「金融風暴與金融道德」之類的座談,我們同心協力教育下一代的品德,這一切的源頭是就一點無私之心。
在美國這九年半,我為攻讀碩士、博士努力用功,後來在大學教書,也用心在備課上,所以回憶錄的內容難免掉書包,希望讀者讀到書中的詩句、文句時,耐心一點,也許會讀出趣味來。我推展《我的紅楓歲月》的時間和空間,努力探索歷史的和心理層次的意義。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學習到很多有關自己,有關別人的內在,希望讀者你也有所得。
?鍾玲 二○二五年三月十三日於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