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刀鋒下的溫柔: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

刀鋒下的溫柔:慈濟整形外科醫師的愛與傳承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74507
簡守信,李俊達,鄭立福,吳立萍
心靈工坊
2025年7月24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863574507
  • 叢書系列:Caring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Caring


  • 醫療保健 > 醫學/醫療史 > 傳記/醫療史











    冰冷刀光下,最熾熱的救苦心



      一群整形外科醫師,三十多年來,以精湛手術和慈悲心,細細修補傷口。他們從意外創傷修復、工傷斷指重接、癌症的術後重建、嚴重燒燙傷治療,到先天缺陷的修補、糖尿病足治療等,對病人的關愛是從頭醫到腳。



      1988年,簡守信醫師遠赴花蓮慈濟醫院深耕,整形外科才終於越過中央山脈、來到花東,為後山鄉親帶來曙光。



      他們曾為因重大車禍、身體幾乎被截成兩半的女孩,在跨科搶救下,不只救活她,更以新術式為她保留雙腿、免受截肢之苦;還有因工傷被切斷的手指,則被巧妙「種」在肚皮上,獲得重生。當臺灣發生重大公安意外八仙塵爆時,他們更是不眠不休地搶時間救人。



      書中11位醫師,帶來40則動人的醫病故事,他們修補的不只是傷口,更是尊嚴;他們讓許多絕望的人,重新找回希望!



      「他們以真純的醫術,進行精細複雜的手術,真是『妙手妙法妙人醫』,個個都是『活佛良醫福慧人』。」——證嚴法師



      「三十多年來,慈濟的整形外科協助不計其數的國際個案,更幫助了無數的臺灣病人,他們願意花長時間執行困難手術,非常不容易!」——林俊龍執行長



      「這本書是慈濟整形外科的縮影,更是上萬名病人用生命寫下的故事。他們教會我,手術難度不在執刀劃開皮肉的俐落,而在對苦難的不忍;真正的藏情是將每位病人視如至親,以醫術修補身心,以陪伴療癒絕望……每位年輕醫師接過手術刀時,心中都記得『世間沒有小傷口,只有未被看見的痛」。」——簡守信院長



    本書特色



      ★講述花蓮慈濟整形外科的歷史,以及三代11位整形醫師的故事、操刀的案例、以及面臨的挑戰,讓人可深入瞭解這個專科領域的另一個面向。

      ★特闢章節講述八仙塵爆事件慈濟的救治過程,感人至深

      ★除案例和發展史外,亦講述了如何培養醫學生和成為整形外科醫師的辛苦過程,建議想進入創傷重建外科領域的讀者可以藉此一窺堂奧。

    ?


     





    推薦序1? 慈悲妙手修復病傷—釋證嚴

    推薦序2? 整傷復全 刀鋒藏情—林俊龍

    推薦序3? 根植醫療人文 慈濟整外醫療樹開出希望之花—簡守信



    序曲:越過中央山脈的整形外科



    第一部 扎根?

    1-東部第一顆整外種子

    你放心,我陪你們

    簡院長的起心動念

    把病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從台大輪調花蓮看診

    成立次專科中心

    透過大愛電視傳遞愛與關懷

    培養整外新血

    【醫師心裡話】簡守信:醫療當以人為本



    2-妙手解構再精修 愛的醫療無疆界

    臺灣首例連體嬰分割 恩師劃下第一刀

    慈濟醫療體系無私傳承

    國際醫療個案一:罹患「惡性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女孩 逆轉人生

    國際醫療個案二:從未見過的病例——罹患「巨大型齒堊質瘤」的男孩

    國際醫療個案三:三對連體嬰分割 開啟各自的人生

    國際醫療個案四:右腿足足有一個人的體重

    【醫師心裡話】李俊達:整外參與國際醫療

    創新技術一:改善蘿蔔腿,不再遮掩,迎向自信人生

    創新技術二:開創「靜脈曲張」新術式

    不斷精進的秘訣—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手術研習

    整型外科慈濟樹? 蔚然成林



    3-不藏私的教學

    舉辦手術打結比賽

    幾乎全身都要植皮的小女孩

    【醫師心裡話】鄭立福:永遠要找出對病人最大利益的方案

    千萬別掉入陷阱!

    不只要你好看,還是尊嚴問題

    在肚皮上「種手指」

    醫病也醫心



    第二部 發芽?

    4-先苦後甘的體會

    即使半夜也會去

    致力於顯微手術

    到大林的第一位頭頸癌患者

    【醫師心裡話】黃介琦:守護地方民眾的健康

    滿足病人對美觀的期待

    整外醫師對完美的自我要求

    以病人為中心,發展次專科



    5-醫者同理心

    換個說法更柔軟

    打磨醫術的機會

    有時候必須要能狠下心

    【醫師心裡話】王健興:將病人的需求及倫理放在第一位

    與日籍船長互動的暖流



    第三部 開枝散葉?

    6-身心靈都要照顧

    不能走也沒關係

    【醫師心裡話】林志明: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外觀

    受到啟蒙師長的影響

    到慈院體系培養整外專科

    守護鄉親的健康



    7-試試看,不要放棄!?

    不放棄才能看見奇蹟

    從人醫會牽引的緣分

    最擔心的斷指或斷肢

    又快又猛的海洋弧菌感染

    學習師長的沉著穩定

    【醫師心裡話】許宏達:把握機會出國進修 提升專業

    聯合門診 幫助糖尿病足免於截肢



    8-減少取皮造成的傷害

    張不開的嘴巴

    【醫師心裡話】楊超智:一組血管連接兩塊皮瓣

    成為整外醫師的學習

    還好有值班



    9-看見當地的醫療需求

    熊貓家族

    偏鄉孩子無法選擇的弱勢

    慈大醫學系第ㄧ屆畢業生

    【醫師心裡話】吳孟熹:找到最適合的科別,虛心學習

    傷口要不要治癒?



    10-為淋巴水腫患者找到希望

    消除腫脹的下半身

    專精超顯微手術

    【醫師心裡話】莊濬綦:學習淋巴水腫靜脈吻合手術

    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第四部 串聯?

    11-那一役,整外橫向串聯

    全力搶救生命

    讓整外無後顧之憂

    浴火重生的護理師

    世界各地都是我的健身房

    來自長庚的訓練

    【醫師心裡話】盧純德:我被慈濟人文醫療精神感動



    12-八仙塵爆各方馳援

    密室裡的寶物

    汗流浹背 為病人植皮

    從支援任務中學到經驗

    花蓮慈院接力治療

    這場意外的「味道」





    ?





    推薦序



    慈悲妙手修復病傷

    釋證嚴�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創辦人




      人生際遇各有不同,並非人人自出生就能一路平順長大成人。有人自出生就受盡飢寒困苦的折磨,有人卻是天生就有身體缺陷或疾病,自身與家人都承受身心痛苦,若有因緣得遇貴人伸手援助,苦困人生就得以轉變。



      我時常說:「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這是醫療對生命最直接的價值。人吃五穀雜糧難免也會生病,幸好有醫師可以拔除病苦;而病人的苦難,都是醫師在承擔,這麼大的責任,多辛苦啊!但不挑擔子就不成人生,大醫王既來人間,總是要發心立願,挑起責任。



      位在偏遠花蓮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啟業之初,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由臺大支援醫師來花蓮看診。啟業第三年,包括郭漢崇、簡守信、李仁智等十幾位臺大的年輕醫師,基於醫者之愛同時發願落地生根,醫師人力才終於趨於穩定,當時他們雖然年輕,確有那分志氣要承擔起東部醫療的重任。



      醫院啟業後,經常聽聞慈院的醫師盡心竭力,及時救回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病人,發揮「妙手妙法妙人醫」的良能。而整形外科醫師更以一雙巧手,修補病患殘缺的身體,改善外貌與肢體功能,簡守信院長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尤其感恩簡院長在花蓮期間,對培育整形外科人才貢獻良多。



      爾後,簡院長從花蓮調任到大林慈院,陸續照顧了好幾位令人心疼的孩子。一位來自越南的官小弟弟,出生後遭遇火災意外,五官、肢體受損壞,因為家庭窮困,只能過著殘缺的生活。經由越南慈濟人的接引,官小弟弟來到大林慈院接受治療。簡院長的整形手術,是「以愛整心」,不只矯治他的身體,也調整病患的心靈,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讓他的母親很安心。孩子入院那天是媽媽揹負來的,出院時已可站立行走,還穿上鞋子回家。



      還有來自菲律賓的孩子傑博、世傑,他們的頭部五官一出生就是四分五裂,經過醫療團隊的治療和志工發心作伴,原本先天嚴重缺陷的頭、臉,外觀與功能都明顯改善了。感恩簡院長本著「尊重生命」的理念,造就跨國愛的醫療,即使希望渺茫也不放棄。



      其實慈院各科都有其特色,最感恩的就是那一份情,大家都把醫院當成自己的家,用守護自己家的心情呵護著來院的大德,不但做到視病如親,也是視病如己;在為病人動手術時,總有一份切膚之痛,以「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情,為病患做最好的治療。



      有一位來自印尼巴淡島,才五歲的諾文狄(Noventhree),出生在窮困偏僻的地方,罹患罕見的「巨大型齒堊質瘤」,臉上腫瘤不斷地長大,在家鄉無法治療;幸好有那份福緣,印尼慈濟人發現了他,儘管病況很棘手,花蓮慈院愛的醫療團隊仍然排除萬難研判病情,在印尼慈濟志工的協助與陪伴之下,飄洋過海送到花蓮,接受跨科醫療團隊執行高難度的手術治療。



      諾文狄接受第一次手術那天,透過視訊,我看到手術房裡一群醫師圍繞在他身邊,一雙雙戴著白手套的妙手,謹慎地落下每一刀,不僅要救活他的性命,還要盡力恢復他的容貌,讓這個孩子能夠恢復健康的身體,同時擁有健康的心靈。看到這一幕,不由得衷心讚歎:「這就是最美的手!」這群矢志救人的醫護菩薩,不僅擁有細心、精純的技術,也有很充沛的愛心。



      花蓮慈院整形外科團隊還參與了三對菲律賓連體女嬰的分割手術,是醫療團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這些困難的手術完成後,醫療團隊分享時,沒有人說自己負責的部分手術有多困難,反而相互推崇。這群良醫不但對病人做到尊重、關懷與愛,同事之間還互相讚歎、不居功,這就是修養,也是富有醫德的團隊精神!



      第一對連體嬰慈恩、慈愛分割成功後回到菲律賓,她們不但長得活潑可愛又健康,也相當有愛心,她們會跟著雙親去參加慈濟的活動,向眾人勸募愛心。她們現身說法,提及過去曾經在花蓮如何被愛、被救,志工如何安頓她們的生活,所以她們也要學習慈濟人幫助他人,因為有能力付出是最快樂的事情。二十年後,二○二三年她們回到慈濟大學就讀第一屆四技護理外籍專班,期待她們未來成為亮麗的白衣大士,幫助更多需要照護的病人。



      而台北慈院的整形外科團隊,在八仙塵爆的中、重度傷患送至急診搶救後,與各慈院整形外科醫師合心協力進行手術換藥。醫療團隊為了保護傷者不至因為失去皮膚而導致失溫,關掉手術室空調,汗流浹背的醫師將冷凍成冰塊的寶特瓶,用繩索吊掛在自己的後背降溫。因為傷者眾多,手術一檯接一檯,融化的水滴溼透了他們的手術服,但也救回傷者的性命。



      醫師學醫就是為了救人;不只要救活病人的生命,還要考慮到如何恢復他的容貌,讓他將來能擁有健康的身體,更要有健康的心靈。他們以真純的醫術,進行精細複雜的手術,真是妙手妙法妙人醫,個個都是「活佛良醫福慧人」。而在資深醫師的帶領下,醫療團隊師徒之間情感緊密,且開枝散葉,許多醫師已在其他慈院獨當一面,就地培育、傳承慈濟醫療精髓。



      感恩眾多愛心融會在一起,妙手、妙法、妙人醫,期待這分尊重生命的大愛,搶救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技術與人文,代代傳承,綿延不息。



    整傷復全 刀鋒藏情

    林俊龍�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




      談到「整形外科」,或許多數人想到的是當今最流行的醫美,其實在我學醫、早年行醫時期,根本沒有「醫美」,人人都是自然美。整形外科的出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九三九—一九四五)期間,當時主要是為戰場上的傷兵整形重建;爾後也為先天性缺陷,如唇顎裂嬰幼兒的治療與修補。



      在慈濟醫療體系,整形外科醫師最常面對的,則是急重症的創傷——因工傷、重大車禍或燒燙傷送來急診的病人;癌症病人的修補與重建,如頭頸部癌症;慢性病傷口,如糖尿病足的治療等。還有一項比較特別的,是來自海外非常困難治療的國際個案(如頭部巨大腫瘤、象腿等)以及連體嬰的分割。



      身懷絕技 駐守偏鄉



      慈濟的整形外科能在偏鄉救急救苦、支援各個外科手術的修補重建,得從一九八八年說起。這是花蓮慈濟綜合醫院啟業兩年後,一群原本只是從臺大醫院定期來支援的年輕醫師自願留任花蓮慈院,開創不一樣的醫療與人生。其中一位便是簡守信院長,他是慈濟整外的第一顆種子,讓臺灣東部終於有了唯一的一位整形外科醫師。



      整形外科是臺灣所有專科醫師中訓練年限較長的,要六年;在臺大醫院完成精實訓練的簡守信醫師,卻願意將他所學的一身功夫留在花蓮、服務偏鄉,一待就是十二年,讓人動容。直到二○○○年,我邀請他與我一起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打拼,他也帶著剛成為整外主治醫師的黃介琦醫師一起,讓大林也有了專業的整外醫師救急苦、扶病傷。



      九○年代初期,李俊達、鄭立福兩位醫師投入花蓮慈院整形外科,與簡院長一起肩負傳承重任。隨後,整外第二代的黃介琦、王健興等醫師來到花蓮;二○○○年之後,第三代的許宏達、楊超智,以及慈濟醫學院訓練出來的吳孟熹、莊濬綦、游騰祥等後輩醫師陸續在花蓮慈院受訓、成長,如今他們早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主任或資深醫師,分布在花蓮、大林、台中慈院,帶領著新生代。而在台北慈院,盧純德醫師二○○五年加入慈濟整外的大家庭,二○一五年遇到臺灣重大意外災難八仙塵爆時,他在慈濟醫療體系及台北慈院趙有誠院長的全力支持下,組織整外醫師,一起照顧嚴重的燒燙傷病人。



      頭頸部癌症的修補與重建

      

      整形外科要做的,除了急症重傷患者外,還包括癌症病人的修補。一九九八年,花蓮慈院的陳培榕副院長在臺灣東部成立第一個「頭頸癌跨科整合治療團隊」,救治了花東非常多頭頸癌的病人,通常耳鼻喉科開刀將腫瘤清除乾淨後,就由整形外科協助縫補回去,有時要拿身體其他部位——包含血管莖的皮瓣來修補、接血管,甚至還要接骨頭,是非常精密、經常得超過十幾個小時的手術,非常辛苦。在花蓮,李俊達醫師、王健興醫師、吳孟熹醫師都是跨團隊的主力醫師;而在大林慈院,黃介琦醫師的游離皮瓣手術也是技術一流,他曾經執行三個皮瓣的接合,超過十二小時的手術,雖辛苦卻讓病人癒後極佳,如今,他已經在雲嘉南累積了兩千多位病例,讓鄉親重新找回健康人生。



      不忍目睹的海外醫療個案 跨海求醫



      慈濟的整外除了醫治臺灣病人,也經常參與「跨團隊」合作,醫治海外困難治療的個案。二○○三年到二○一五年間,花蓮慈濟醫院曾經成功分割過三對來自菲律賓的連體嬰,其中兩對是胸腹相連,一對是臀部相連。而連體嬰正式分割手術之前,就需要整形外科醫師,先劃第一刀,在相連的部位放置組織擴張器,每隔一段時間注入生理食鹽水,也就是俗稱的「養皮」,通常得經過兩個多月的養皮、確保擴張的皮膚足以包覆分割的傷口後,才會開始進行分割手術。李俊達、鄭立福、王健興等醫師都曾參與過這項重要任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三年慈院成功分割的連體嬰莉亞和瑞秋(慈恩、慈愛)兩姊妹,在相隔二十年後的二○二三年,從菲律賓來到慈濟大學護理系就讀,她們也希望日後能成為助人的護理師。



      除了連體嬰,花蓮慈院也協助過來自馬來西亞,臉部罹患「惡性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女孩,她臉上大大小小突起的多顆腫瘤比她的頭還要大,覆蓋住她的左臉及眼睛,由耳鼻喉科、眼科、整形外科、麻醉科跨團隊合作,三個月內七次手術,整形外科團隊負責重建,讓原本求醫無門的女孩,重獲新生。還有,來自印尼巴淡島的五歲小男孩,他整張臉都被「巨大型齒堊質瘤」覆蓋住,是非常困難治療的罕見病患,來到花蓮慈院時無法說話、無法正常飲食、氣管也因為腫瘤壓迫、瀕臨呼吸道阻塞的險境,但在花蓮慈院跨團隊的治療下,不僅挽回一命,整外也讓他恢復正常容貌,雖然一年多後,他因腫瘤復發、最後病逝,但他曾度過一段有品質、且看得見、吃得下的快樂時光。



      台中慈院的簡守信院長,也曾協助過罹患水腦症併多重畸形的菲律賓男童;還有來自越南,被火紋身導致四肢、顏面嚴重攣縮的少年,原本被判必須截肢,卻在簡院長的巧手醫術下,保住肢體並且能正常行走。



      三十多年來,慈濟的整形外科協助不計其數的國際個案,更幫助了無數的臺灣病人,不僅在臺北、臺中,更將他們的一身絕技發揮在偏遠的花東、大林,他們體貼病人,願意花長時間執行困難手術,讓病人能在他們的巧手下保留最佳身體功能、得到最好的照顧,非常不容易!看到他們的慈悲與醫術,代代相傳,甚感欣慰,非常感恩慈濟各院的整形外科團隊,在此書付梓之際,欣為之序。



    根植醫療人文 慈濟整外醫療樹開出希望之花

    簡守信�台中慈濟醫院院長




      一九八六年,從臺大醫院往返支援花蓮慈濟醫院,搖晃的火車旅程穿越宜蘭平原,經常迎向蔚藍的太平洋濱,入眼的波瀾粼粼映照陽光,彷彿有著一種生命的預示。似乎像詩人向陽十行詩《小站》的一段:



      透過今春異地黃昏的車窗

      望去:一隻鷺鷥

      舞動著灰白的雙翅

      在緋麗的晚雲裡,翩翩

      飛逸!



      跟詩句情境不同的是:詩人的異鄉在繁華的都市,我追尋的故鄉是後山花蓮。兩年後,我決定在花蓮慈濟醫院任職,當年自己也未曾預期的慈濟醫療體系整形外科傳承,會像鷺鷥般翩翩飛起,終於蔚然成林。



      至今,回顧慈濟三十七年醫療生涯,仍然不忘許多與病人及家屬互動的時刻,凝視他們因傷病惶恐的眼神,同理他們深沉的痛。因此拉回重傷病人多年後,他們告訴我回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時,我總內心澎湃,慶幸自己能在危急時刻為他們撐起保護傘,度過淒風苦雨。



      我常儆醒自己,不只常保從醫初心,教導年輕醫學生時,也一定鼓勵大家不要只是「看病」,要看見「一個人、一個家庭」;更要常常與病人、家屬互動,體會疾病可能帶來的衝擊;學習證嚴上人教導無量義經中的大醫王,能分別病相、隨病授藥,更要當大船師,能運載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



      除了守住醫療初心,也期待大眾,看見慈濟醫療之美。正如我看待的整形外科,修補的不只是傷口,更是尊嚴。慈濟的醫師薰習佛法馨香,總在聽診器與刀鋒藏著滿滿溫情,互動的醫療溫度,總是讓社會回溫,充滿動人情感。在慈濟,醫療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技術,我們有大體老師無私奉獻、有志工巡迴門診處處膚慰。



      二○○三年菲律賓連體嬰到花蓮慈濟醫院實施分割手術,證嚴上人為他們取名「慈愛、慈恩」,寓意「以大愛感恩重生」。兩姊妹二十年後,又回到花蓮學習護理,因醫療而生,又回報於醫療!遭砂石車碾壓幾乎送命的秀政,截肢後展開新生,可以有機會拄杖到日本天守閣賞櫻,多采的生命告訴世人:活著真好!這不正是醫療終極目標:讓絕望的人,重新相信希望,更有重新選擇生命的機會。



      慈濟醫療的整形外科從無心插柳到蔚然成林,在花蓮有燒燙傷中心、次專科聯合門診;在台中有傷口治療中心,結合血管外科保住糖尿病足。制度之外更有人的傳承。李俊達醫師帶領團隊完成三對連體嬰分割;鄭立福醫師設計「打結比賽」,訓練學生手巧心細;許宏達醫師跨海進修,帶回超顯微手術造福雲嘉地區。後起之秀在慈濟醫療志業開枝散葉,用技術與慈悲,縫合疾病與人心的傷口。我想到的是證嚴上人「傳功夫、搏感情」的教導,前輩願意傳,後輩願意接,薪傳相續不斷。



      醫療能力與技術的開展,始終離不開慈濟將佛陀的悲心化為行動的「人本醫療」,醫療團隊的努力,是能否讓一個孩子免於截肢、讓一位母親重展笑顏的關鍵。他們的醫療人文訓練,在手握手術刀時,心中有病人的淚;繕打病歷時,指尖也刻畫著對生命的敬畏。



      三十七年足以讓一顆種子長成巨木。從東部第一個整形外科門診,到四院聯手培育數十位醫師;從自己駐守花蓮,到見證優秀的學弟群在國際醫療舞臺發光,我在緋麗的晚雲裡,看見鷺鷥群翩翩飛逸!



      這本書是慈濟整形外科的縮影,更是上萬名病人用生命寫下的故事。他們教會我,手術難度不在執刀劃開皮肉的俐落,而在對苦難的不忍;真正的藏情是將每位病人視如至親,以醫術修補身心,以陪伴療癒絕望。祝願這棵慈濟整形外科醫療樹繼續茁壯。每位年輕醫師接過手術刀時,心中都記得「世間沒有小傷口,只有未被看見的痛」。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