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李登輝與台灣的國家認同》英文精裝本於二??五年九月,由St. Martin Press的全球分部紐約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十五個月後,中譯本由台灣前衛出版社於二??七年一月出書,承蒙國內讀者的眷顧,中文版目前已經絕版。為了滿足中文讀者的需求,涂豐恩博士創辦的「有理文化」出版社,徵求前衛林文欽社長的答應首肯,決定將此書的中文更新再版。涂博士請我為此寫再版「序」,我很樂意接受他的邀請。
Palgrave Macmillan英文版出書時,邀請了兩位國際知名的台灣研究學者丹尼•羅伊(Denny Roy)跟馬若望(Ramon H. Myers)於封底,為本書撰寫評論簡介。另外,《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也請紐約市立大學魯賓思坦(Murray A. Rubinstein)教授,對我的書進行評論。魯賓思坦在二??六年六月的《美國歷史評論》寫道:「蔡石山的李登輝傳記平衡、敏感,文筆優美。」魯賓思坦接著評論說:「儘管作者與李登輝關係密切,但是,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而慷慨的書。書中對李登輝的缺點和所有……都作了平衡而且深刻的描述。這本書寫得很好,某些段落可以細細品味……讓讀者深刻地感受到一個重要人物,一個在他所處的時代和地方改變國家的人物。台灣人、中國人、研究日本殖民主義的學生,都會發現這本書有趣、有啟發性而且充滿感情。」
李故總統長壽,但並非沒有潛在的健康問題和偶然的住院治療。二?一八年十二月初,李登輝再次住院,據說已臨生命的終點。就在此時,倫敦《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預見到李登輝的可能離世,為了搶先新聞報導,向我提出一系列有關李登輝對台灣民主化貢獻的問題。以下是完整的問題以及我回覆的答案(二?一八年十二月五日):
問:你認為他的生命中,有那些重要的時刻?
答:李登輝一生中,有幾個重要時刻,包括一九六八年六月在康乃爾大學獲得農業經濟學博士;一九七?年七月宣誓為中國國民黨黨員,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九日起擔任台北市市長;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被選為中華民國副總統。但我認為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開創性時刻是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當時台灣一千四百萬合格選民投票,以壓倒性多數,選出李登輝為首次民選總統。
問:如果沒有李登輝的堅強領導,台灣能否實現民主化?
答:如果沒有李登輝的堅強領導,台灣的民主化,也不無可能實現。除了李登輝那一代,對日本文化和歷史懷有鄉愁的台灣同胞之外,其他尚有數以萬計,受過高等教育,且具有奉獻精神的台灣青年人(他們或居住在台灣境內,或在海外接受教育或工作),他們自二十世紀七?年代以來,一直在台灣島內,透過和平及非暴力抗爭,堅持不懈地試圖在自己祖國台灣建立美國式的民主。再者,由於美國政府不斷的搪塞,加上獨裁者蔣介石及其兒子蔣經國的逝世,台灣的民主,遲早會成現實。儘管其步伐,可能會慢一些,過程也可能會複雜而且混亂!
問:野百合抗議活動後,決定聽取學生意見的歷史意義?
答:依照對野百合運動學生的承諾,新任當選總統的李登輝特別寬大處理二十七名持不同意見者(非國民黨籍),而且召開國是會議。會議確定了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未來。
問:他的領導對創建�強化台灣國家認同的影響?
答:李登輝領導的遺產和他最具特色的特質是他的擔當精神及敏銳的自知之明,並且願意將兩者傳播。李登輝的聲音鏗鏘有力,在喚起台灣民族方面且有奇妙的煽動力和誘感力。李登輝本人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在他大力強化「新台灣人」身份認同方面功不可沒!這種「新台灣人」建立的身份是──大陸人、客家人、福佬河洛人和原住民──納入一個和諧的國家,以便維護民主、自由、人權。他成為台灣獨立的擁護者,也是歷史的推動者。他是歷史的主體,就像每一個新國家的開拓者一樣,李登輝在台灣歷史上留下的記錄,對後世既是激勵,也是鞭策!
問:在回顧李登輝的一生時,你認為還有什麼其他重要,不為人知的事,值得注意。
答:李登輝不接受單一中國歷史觀。中國歷朝的政治版圖,似手提風琴一樣,有時擴大,有時緊縮,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必然的現象。反之,他以文化主義的思想,將中國視為一個完整的華夏文明,就像歐洲的基督文明一樣,比利時,丹麥,荷蘭等小國在其中成為共同文化的政治單位。又如中東,北非的伊斯蘭阿拉伯文明體系,總共有二十二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一言以蔽之,李登輝自己的歷史演變方案,是把台灣的海洋型憲政民主與中國大陸型的共產主義極權結構區分出來!
擁有農業經濟學博士的李故總統,對世界歷史興致濃厚。他尤其喜愛探討跟台灣有緊密關係的荷蘭跟英國。有一次,在台綜院的訪談中,我們討論到荷蘭和英國之所以從最早的殖民地小國,發展成為全球性的海洋帝國。荷蘭原本是西班牙Habsburg王朝的一部份。一五七二年獨立後的一百年間,在全世界建立了二十九個貿易站,包括紐約、雅加達、長崎與我們的安平等等。他們以冒險患難的精神,再以海島貿易為背景,創建了人類最早的股票市場。
英國南部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曾經是羅馬帝國的一部份,總共超過三百五十年(公元四十三年到四百一十年)之久。當時叫做Britannia,就是後來的Britain(不列顛)。可是到了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大不列顛(英國)變成為世界最大的海洋帝國,充分的表現了英國人冒險患難的海洋文化精神。他們發跡的理由固然很多,但主要的是英國人在一七六?年代以後發明了蒸氣機,隨之引起了人類的工業革命,以新的動能創造各種新的機器,再加上「海」與「島」為背景的強大海軍,以及百年順序演進的君主憲制議會民主政治,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英國變成了全球最強盛的國家,目前英國國協總共有五十六個會員國,這些會員國,隨著大戰前後,紛紛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包括加拿大(一八六七),澳洲(一九?一),南非(一九三四),紐西蘭(一九四七),巴基斯坦(一九四七),印度(一九四九),科爾多(Kuwait,一九六一),杜拜(Dubai,一九七一),巴林(Bahrain,一九七一),馬爾他(Malta,一九六四),阿曼(Oman,一九七一)等等。
李故總統地下有知,近來台灣的發達也具備英國當初發?時期的三個主要條件:(一)台灣目前是全球最新科技晶片的重鎮; (二)台灣是一個憲政、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三)台灣以「海」跟「島」為腹地,也向全世界發揮了冒險患難的海洋文化精神與作為。
經過長期住院治療,李登輝總統最終於台灣時間二?二?年七月三十日離世,享年九十七歲。同一天(美國東部時間),《華爾街日報》援引我書中的序言,報導了他去世的消息,其中寫道:「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李登輝塑造了台灣的意識,就像納爾遜曼得拉塑造了南非的意識一樣;他創造了台灣的身份,就像李光耀塑造了新加坡的身份一樣;他使台灣能想像一個不受外國勢力控制的獨立國家,就像一八九?年代何塞黎剎塑造了菲律賓的身份一樣。」
回想,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正當台灣舉行歷史性第一次民選總統的時候,中共黨報《人民日報》詆毀當時七十三歲的李登輝,說他的政策會把「台灣人民推入災難的深淵。」但是十九年以後,事實證明,李故總統不但沒把台灣人民推入災難的深淵;恰恰相反,李總統佈局的諸多政策,反而帶來台灣人歷史上享受最繁榮的經濟生活與安穩的民主自由。依據二?二五年「國際貨幣基本組織」(IMF)所統計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在全世界一百九十七個國家當中,美國排名第九(八萬九千六百七十八);台灣跟荷蘭排名第十一(八萬兩千六百一十五);南韓排名第二十六(六萬五千五百八十二);日本排名第三十六(五萬四千九百?七);中國卻排名第七十三(兩萬八千?八)。
最後,我要再度感謝李故總統為我們下一代台灣人的子子孫孫創建並留下令人值得驕傲,穩固的政治,經濟基石。更重要的是,他帶引我們朝向歷史正確的方向!
蔡石山 謹序 二?二五年四月寫於竹北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