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定價217.00元
8
折優惠:
HK$17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35136
黃光國
五南
2025年7月25日
173.00 元
HK$ 164.3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4235136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分
類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歷史
>
史學專題
同
類
書
推
薦
宗教環境學與臺灣大眾信仰變遷新視野(第一卷)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七):政治經濟學與本土篇
中國傳統「國際關係」之論述:〈五倫天下關係論〉的規範性理論建構
科學與史學:歷史專題研究論叢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
內
容
簡
介
本書為黃光國教授「中西會通四聖諦」系列的第三本─滅
我會寫這本書,可以說是純屬意外。我原本是余英時的「粉絲」,但後來我發現十分奇怪:一位真正的史學泰斗,身後怎麼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評價?取出余氏著作仔細拜讀,就很容易看出所包藏的三大「罩門」。
第一,他不懂《易經》。在傳統中華文化中,因為余氏不懂《易經》,所以他只能寫《朱熹的歷史世界》,而不敢探討朱子的價值世界。
第二,他深受「五四意識形態」的影響,迷信「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光明面,卻看不到其黑暗面。所以他的整體論述經常顯現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誤。
第三個罩門是「畫地自限」。堅持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思想史」,對於其他領域的議題一律抱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不予碰觸。怎麼可能對中國文化傳統作出公允的論述?
更清楚地說,儘管本書對「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展開嚴厲三大部分的批判,可是在批判余院士的過程中,我充分體會到:余氏治學的三大罩門,其實是華人知識分子的歷史宿命,也是我們的共業,批判余氏,就等於是在批判我們自身。從1905年清廷宣布廢止科舉之後,全中國都開始採取西方式的教育體制。這樣的結構性因素迫使華人知識分子必須「忘本」,必須走「西化派」的道路,也必須「自我殖民」。
唯有保持誠敬之心,用儒家「慎獨」的功夫,以清冷的批判意識,不斷進行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自我殖民」的覆轍,才能逐漸揮別「學術買辦」的世代。這就是朱子價值世界中所強調的「敬義挾持」。
?
目
錄
校訂序
作者簡介
自序
第一部分 余英時的「意識形態」
第一章 余英時與「自由主義」的異化
第二章 余英時的「意識形態」
第三章 余英時與許倬雲:史家的時代感
第四章 余英時的「自我殖民」
第五章 余英時的民主觀
第二部分 余英時的背景視域
第六章 余英時的「迷陣」與牟宗三的「偏誤」
第七章 余英時「反智論」的鏡子
第八章 余英時人文思想的「盲點」
第九章 余英時治學的三大「罩門」
第十章 余英時的科學觀
第十一章 余英時的「幫派」與「典範」
第十二章 余英時的論敵
第三部分 余英時學術思想的批判
第十三章 余英時誣衊《道德經》
第十四章 余英時的「華麗轉身」
第十五章 余英時「混接的謬誤」
第十六章 余英時的「不敗之術」
第十七章 余英時的「遁辭」及其「所窮」
第十八章 余英時「遮蔽」文化中國
第十九章 余英時的「詖辭」與儒家的「道統」
第二十章 余英時誤導史學研究
?
序
序
本書題為《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我會寫這本書,可以說是純屬意外。我原本是余英時的「粉絲」。1982年7月底,余英時返台,參加《中國時報》在宜蘭棲蘭山莊主辦的一次研討會,主題是「中國文化現代化」,邀請當時台灣的「現代化派」學者參加。余氏在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意識形態與學術思想〉,並跟參與學者針對此一話題,深入對話。
事後,這篇文章和對話紀錄一併收錄在余氏所著的《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一書中。那次研討會我因事未能參加,後來看到這本書中的文章和對話紀錄,對余氏的博學多聞佩服得不得了,從此變成他的「粉絲」,每當聽到他有新書出版,總以一睹為快的心情,購買閱讀,也沒有看出任何破綻。
治學三大罩門
2020年春節過後,新冠疫情爆發。我決定趁著這段疫情的隔離期間,回顧自己將近半世紀的研究心得,撰寫成「中西會通四聖諦」的書系。埋首寫作期間,2021年8月1日,高齡91歲的余英時在睡夢中辭世,海內外學術界一片哀悼之聲,中國大陸學者盛讚他是「中國學術第一人」,然而自稱跟他有「亦師亦友」關係的龔忠武,卻公開發表兩篇長文,批判他是「買辦學人」!
當時我覺得十分奇怪:一位真正的史學泰斗,身後怎麼會有如此兩極化的評價?取出余氏著作仔細拜讀,才發現其中問題重重:余院士才華過人,文章寫作十分流暢,而且旁徵博引,讀來如行雲流水,一般人很容易被他淵博的學識所折服。然而,近年來我正集中心力撰寫「中西會通四聖諦」書系,在該書系的對照之下,就很容易看出余氏著作中所包藏的問題。
〈余英時治學的三大「罩門」〉(收錄於本書第九章)指出他學術論述的三大弱點:第一,他不懂《易經》。在傳統中華文化中,《易經》是諸經之首,朱子(1130-1200)又是儒學第二期發展的集大成者,其理學是建立在「陰陽氣化宇宙觀」的基礎之上。但因為余氏不懂《易經》,所以他只能寫《朱熹的歷史世界》,而不敢探討朱子的價值世界。
第二,他深受「五四意識形態」的影響,迷信「民主」與「科學」的重要性,又忽視西方中世紀長達1,000年的「黑暗時期」(dark age),只看到西方文化的光明面,卻看不到其黑暗面。對西方文化缺乏相應的理解,所以他的整體論述經常顯現出「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誤(Eurocentrism Bias)。
因為他的治學有以上兩大侷限,便導致他的第三個罩門「畫地自限」。堅持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思想史」,對於其他領域的議題一律抱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不予碰觸。殊不知,目前學術機構中的學科劃分,根本是西方現代文化的產品。身為中國思想史的泰斗,卻接受西方人劃定的條條框框,怎麼可能對中國文化傳統作出公允的論述?
「士」的關鍵性任務
2021年9月4日、5日兩日,聯經出版公司舉辦「余英時紀念論壇」,其中一場「知識人的實踐」邀請錢永祥、周保松、蘇曉康三人演講,由《報導者》編輯並掛在網站上。錢永祥說余院士賦予知識人「一個關鍵性任務」:
他認為一個文化的價值系統,雖然起源自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但必須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然後才能夠形成一套基本規範,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發生引導作用。
這個論點是十分正確的。然而,《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一書的「導論」卻以相當長的篇幅指出:余院士雖然以皇皇60萬言,寫出《朱熹的歷史世界》,他卻想出許多理由,畫地自限,拒絕探討「朱子的價值世界」。他很明確地知道:朱子是儒學第二期發展的集大成者,自己卻出爾反爾,不願意「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儒家文化的價值系統,說他是「中國學術第一人」,是否過譽?錢永祥接著說:
余先生關心中國文化的價值系統,其實就是在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日常中能不能實現人生基本價值。人生的基本價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間實現?如何受到政治權力的阻礙與破壞?又需要藉由什麼樣的制度來落實?這些都是余先生在現實中的關懷焦點。在中國傳統中,這件工作正是由知識人,也就是傳統的「士」,還有現在的知識人所自覺地承擔的,這說明了他為什麼如此一貫地注重知識人這個概念。
我特別要強調,余先生用的這幾個詞就是:「整理、提煉和闡明文化價值系統」的重大任務,這在中國傳統裡面一直是由所謂的「士」來承擔。換言之,余先生重視知識人,是因為知識人承擔文化價值系統的詮釋和發展的責任。余先生研究中國思想史,他的切入點正是中國的文化價值意識,從軸樞時期(axial age)的形成,到它的內容在歷史間的變化等,因此他會對知識人關心有加,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之事。
余英時以他自己所謂的「知識人」自許,一生獲得難以計數的獎項,蘇曉康又盛讚他具有「中國士人的氣節」讓他占盡世俗所有的桂冠。可是,他卻自覺地「畫地自限」,不願意承擔「知識人」的「關鍵性任務」。這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錢永祥說:
但是余先生也深知,隨著現代發展,中國儒家為主的傳統價值體系逐漸解體,種種現代觀念也跟著出現,但是所謂的現代觀念究竟是什麼樣的文化價值?很顯然現代的觀念不可能再像傳統儒家一樣,具備足夠的完整性、體系性,而是相當零散雜亂的,甚至充滿衝突。現代的知識人如果要從事文化價值的經營與闡釋,所面對的挑戰會比傳統的士更為複雜。
余英時的弔詭
這個說法叫人好生奇怪:余院士明明知道,傳統儒家具備「完整性、體系性」,但他卻不願意承擔「整理、提煉、闡明」朱子價值體系的「關鍵性任務」,而把這個任務推給「己身之所出」的「新儒家」,卻又不屑與「新儒家」為伍;他明明知道現代的文化價值是「相當零散雜亂的,甚至充滿衝突」,他卻在這種「零散雜亂」的文化價值中堅持西方自由主義;對近代西方「自由主義」的異化視若無睹(見本書第一部分),又被華人知識界奉為「自由主義」的領航人。我們該如何解釋這種弔詭的現象?錢永祥接著說:
何況在今天的社會,不僅很難找到一個在社會上普遍接受其權威的價值體系,針對各種價值的詮釋、發揚與傳播,也已經不是知識人所能壟斷的。相反地,社會本身的多元、文化詮釋者這個角色的多樣化競爭,再加上國家政治權力的介入,余先生所想像的知識人,在現代社會中間所能做的事情難免愈來愈曖昧、愈來愈微弱;他所期望有文化價值形成基本規範、在民族的精神生活中間發生引導作用,似乎也愈來愈不可能。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余院士思想的混亂與矛盾:他「期望有文化價值形成基本規範、在民族的精神生活中間發生引導作用」,自己卻不願意承擔「整理、提煉、闡明」儒家價值體系的「關鍵性任務」,反而大言不慚地宣稱:「孔子所傳之道,未嘗一日得行於天地之間。」(見本書〈余英時的「詖辭」與儒家的「道統」〉(第十九章),身為「自由主義」的領袖,思想如此紊亂,難怪「余先生所想像的知識人,在現代社會中間所能做的事情愈來愈曖昧,愈來愈微弱」,最後難免淪為龔忠武筆下的「買辦學人」!
余英時思想的混亂與矛盾,其實是「其來有自」。早在1988年8月,他在新加坡講〈現代儒學的困境〉時,便很權威地宣稱:「制度化的儒學已死了。……儒學死亡之後,已成為一個遊魂了。……儒學又將以何種方式維持它的新生命呢?它將從此成為『遊魂』呢還是要『借屍還魂』呢?……」
不論儒學是從此成為「遊魂」,或是要「借屍還魂」,作為「自由主義」領航人的余英時,都不願意對儒學的再度發展付出任何心力,他優而為之的,是利用自己豐厚的史學知識,隨時拿儒學出來嘲弄一番。這樣的「大師風範」,當然成為其他「自由主義」者師法的對象。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部分,錢永祥說:
我認同余先生的看法,我相信一個社會的確需要一套能夠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價值,才能夠奠定我們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但是另一方面,我懷疑儒家的傳統、或者任何單一的現代觀念能夠滿足這種需要。不過,這並不是說現代社會根本不可能有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
華人知識分子的共業
錢永祥是《思想》雜誌總編輯,台灣中央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錢永祥的結論,反映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困境。我們大多相信:一個社會需要一套「能夠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價值」;我們也相信:現代社會可能有「共同生活的基本規範」;可是,我們絕大多數人卻像余英時一樣,懷疑「儒家的傳統」能夠滿足這種需要。我們在懷疑未經過理性分析的「儒家的傳統」,我們在懷疑一套我們所不知道的文化傳統!
五四時期主張「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未曾深入研究儒家文化傳統,便大聲疾呼要「打倒孔家店」,這跟現代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懷疑相比較,差異僅在五十步與百步之間。之所以要窮畢生之力,撰寫《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並將之列於「中西會通四聖諦」之「道」部,主要理由即在於此。
更清楚地說,儘管本書對「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展開嚴厲的批判,可是在批判余院士的過程中,我充分體會到:余氏治學的三大罩門,其實是華人知識分子的歷史宿命,也是我們的共業。從1905年清廷宣布廢止科舉之後,全中國都開始採取西方式的教育體制。這樣的結構性因素迫使華人知識分子必須「忘本」,必須走「西化派」的道路,也必須「自我殖民」。
不僅如此,在「五四意識形態」的陰影籠罩之下,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的華人社會科學之作者不僅不懂自己的文化傳統,而且也不了解科學哲學的的演化系譜,只會盲目套用西方流行的研究典範,使得華人科學界陷入余氏所謂「雙重邊緣化」的危機。龔忠武批評余英時是「買辦學人」,這是正確的;但他寫的〈辛丑元年祭〉副標題卻說余英時是「海外最後一個買辦學人」,這就大有商榷的餘地。不論是海內或是海外,「買辦學人」多得很,余英時怎麼可能是「最後一個」?
依照我撰寫「中西會通四聖諦」的構想,原本要寫一本《破解科學主義的魔咒》,作為「苦、集、滅、道」中的「滅」部,嚴厲批判社會科學界常見的「科學主義」。基於上述理由,我決定改弦易轍撰寫這本《余英時的歷史與思想》,並將之列於「中西會通四聖諦」的「滅」部。這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杜甫的〈前出塞〉詩有云: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不斷的反思與批判
余英時逝世後,中國大陸學術界稱讚他是「中國學術第一人」,從本書的立場來看,其實他是最為傑出的「買辦學人」。對他進行徹底的批判,就是杜甫詩中所謂的「擒賊先擒王」。我寫「中西會通四聖諦」的目的,既然是要「破除科學主義的魔咒」,與其砲火四射,到處樹敵,還不如集中火力,單挑一人。這就是杜甫所說的「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前兩部分從不同的面向,分別討論余英時的「意識形態」和「背景視域」,第三部分則對他的學術著作進行深入的批判。
余院士是世界公認的史學泰斗,他的學術成就不容否認。我一向主張:對一位學者最大的尊敬,就是對他的學術作品進行嚴厲的批判。「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如果一個學者的著作沒什麼重要性,我們也不必大動干戈,對他的作品進行批判,因為在現代的學術市場中,時間是每一個學者最大的敵人,這類著作自然會被時間淘汰掉。
但余院士並不屬於這一類,他的作品不僅暢銷,而且長銷。從他的背景視域和意識形態中,每一個中國的知識分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影。因為「現代化」或「西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共業,批判余英時,就等於是在批判我們自身。即便是我有意識地撰寫「中西會通四聖諦」,亦無法閃避這樣的歷史宿命。唯有保持誠敬之心,用儒家「慎獨」的功夫,以清冷的批判意識,不斷進行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才有可能避免重蹈「自我殖民」的覆轍,才能逐漸揮別「學術買辦」的世代。這就是朱子價值世界中所強調的「敬義挾持」。是為序。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超越與實在:牟宗三的科學觀
2.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3.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4.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5.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6.
儒家文化系統的主體辯證(第2版)
7.
宋明理學的科學詮釋
8.
華人本土心理學30年:本土研究取徑及理論
9.
夾縫中的台灣三部曲(《中西文明的夾縫》+《台灣自我殖民的困境》+《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套書)
10.
潛龍與禿鷹的文明對抗:共構文化中國,兩岸和平是唯一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