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序──為何要談「從人工智慧學習人生智慧」
當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還真的要想一下「為什麼」。
2018年以前我還沒有這個觀念和想法。直到2019年上半年回柏克萊大學去進修大數據分析和AI人工智慧之後,被問到有什麼學習心得,於是做了個簡單的幻燈片介紹,沒想到被鼓勵發表論文、出書。我按照這個主題中的「關鍵思考(Critical Thinking)」和「大數據分析」精神去詢問我所認識的人,沒想到又受邀做了好幾場演講,以及請我編教育版、教材,製作教育和訓練項目。
幾場演講後,收到許多很好的反應。有國中校長說這個觀念價值千萬;有教師來跟我說「以後再也不怕人工智慧了,因為知道這不是少數人才懂的東西,少數人才有的專利」,更有教師跟我說,他在教AI機器人時遇到瓶頸,聽完我的演講後,沒想到AI有這樣的解釋,「等於給我開了一道門,我接下去知道怎麼做了。」
我遇到更多的反應,是對AI的不了解和害怕,有更強烈的需求要了解AI。在不同場合的演講後,總是有母親來問:「你幾時有英文版會出來?」因為想要給她們的子女知道什麼是AI。我可以感受到父母親為子女的焦慮;有下一代要學AI,但不知從何學起的壓力。更有人直接跟我講:「很多人聽到AI會害怕的」。
我知道這點,也可以感受到這焦慮和壓力。因為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曾經有幾年因為採訪,不斷的聽到AI,也看到AI開始取代了一些新聞報導工作。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想了解AI和大數據,也試著看書和上網找資料或自學,但自己始終沒有好好的學個完整,於是決定回學校去上課。柏克萊大學提供在職人士的密集班,有很嚴謹及完整的教學,我在學習當中才把人工智慧和人生智慧連結起來。
柏克萊的教學方法是「高處著眼,低處著手」、「先見林再見樹」,先看到了大格局和相關領域,再去著手學習和練習相關技巧。所以談起這本書的緣起,就是我從AI人工智慧中所學到的觀念和原則。我看到了AI人工智慧的原理、原則,其實就是印證了李開復所講的:AI是「人」的智慧延伸。
「從人工智慧學習人生智慧」不談什麼高深的技術、編程、產品或AI相關的應用,而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來探討AI本身是怎麼一回事、怎麼來的。背後的原理是否能成為我用,甚至每個人都可以用。一開始是這麼想的,沒想到受到肯定和歡迎。
2019年年底到2020年年初之間,許多人對我演講和文章的熱烈反應,發現這個題目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地方,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會、用得到。了解AI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不用去害怕被AI取代了自己的工作,也不是看到了AI就不知道從何學起;而是回過頭來了解AI是怎麼形成的,學習AI根本的原理、原則。
這本書的原則,不是談有哪些AI科技,或有哪些編程、或是哪些亮眼的科技產品,那是永遠學不完、談不完的;這本書是從另一個方向切入、了解「AI(人工智慧)是什麼?」,然後「我們可以從這裡學到什麼?」。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會;而把這個觀念用在生活、工作各方面,成為人生的智慧。
「學習人生智慧」這個題目是重新探討我們現有的知識處理,重新檢討我們的思維模式。很多人提到「舊思維,新挑戰」這個觀念;談到AI帶來的新時代,就需要有新的思維來應付新的挑戰。「從人工智慧學習人生智慧」提供了新角度來探討新思維,這新思維其實並不新,它只是人類智慧累積、進化而成的「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我們每個人小我的「個人智慧」(Individual Intelligence)和這個集體智慧相較之下,當然有很多地方要去學習,套句西方常講的一句話:「永遠有進步的空間」。
有教授反映我這些觀念是「創新」,矽谷「科技趨勢觀察家」加大教授高耀京肯定我是第一位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但我認為這不重要。重要是如何把這個觀念,甚至是可行的方法介紹給大家,讓人人都可以學到、應用本來就是人的智慧,用「新思維」來應付眼前AI時代的「新挑戰」才是最重要的。
2020年初,才動筆寫了這本書的一半,全世界發生新冠疫情,打亂了許多日常行程,包括寫這本書在內。但這也很好,讓我重新檢驗我寫下的內容,是否能禁得起這場人類浩劫的考驗。雖然中斷了一陣子,但讓我更深思這本書裡面提出的觀點,是否有點價值;當然也有很多地方要調整,包括很多反映要求實用的部分,我會在不同的章節內做進一步的探討。
王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