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性別與社會學入門讀本套書: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格差浪潮

性別與社會學入門讀本套書: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格差浪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600342
上野千鶴子,山田昌弘
陳介,許郁文
這邊出版
2025年7月09日
220.00  元
HK$ 198  






ISBN:9786269600342
  • 叢書系列:邊境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4.8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邊境


  • 人文社科 > 當代思潮/哲學 > 性別研究 >











    日本家庭社會學兩大權威

    用最深入淺出的方式,帶你了解牽一髮動全身的性別與社會!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Girls, be ambitious!  

      從家庭、校園、感情、職場到社會,

      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性別議題,妳意識到了嗎?



      性別的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

      想當全職主婦難道不行嗎?

      所謂的「女子力」其實是一種詛咒!?

      錯的明明是色狼,為何受害的女性還會被譴責?

      女性專用車廂算是一種逆向歧視嗎?

      身為女兒就應該負責照護年老的父母?

      女性求職路上陷阱一籮筐!?

      性別歧視是不是沒有終止的一天?



      •東大名譽教授、《厭女》作者上野千鶴子力作

      •完整收錄2019年度東京大學開學典禮致詞



      書中內容大大突破性別分野,我認為不分性別的青少年都該閱讀,若有父母因為沒有養育女兒就錯過這本書,那就太可惜了。……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擁有「覺得不對勁」的權利,而且不分性別,每個人都可以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自由選擇,過得自由自在。──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這是一本為女孩而寫的書,家長、老師也應該看一看,沒有集合全宇宙的力量,要達成性別平權的目標,仍會走得跌跌撞撞。……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者及教育者的角度,為女孩寫下此書,社會不動,女孩自己動,一代一代地接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不拘泥性別的社會」。──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身而為人,人人都擁有特定的一套生理條件,也必然會發展出與他人相同又不同的生命經驗──真正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問清楚自己想要活出怎樣的人生?無論那是什麼色彩的人生,只要是全力以赴,必然光彩奪目,也必然會為其他女性帶來光芒,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許菁芳(作家)



      2019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女性主義者暨知名作家上野千鶴子以性別為切入點,在東大的開學典禮上向新生致詞,開頭便提及前一年(2018)東京醫科大學入學考試不公的醜聞──校方為了壓低女學生的錄取率,長期透過人為手法操縱分數使女考生落榜,消息曝光後,頓時輿論譁然。而這樣的歧視與不公平,正是日本女學生所置身的現實。



      至於貴為日本最高學府的東京大學,即便沒有這類性別歧視的黑箱作業,隱形的歧視仍舊無所不在。突破重重「男」關、考上東大的女學生比例出乎意料地只有兩成,東大男學生還會忌憚和自己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優秀女生,只願意找崇拜東大生的外校女子大學生聯誼。在致詞中,上野教授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等在所有學生面前的,是「就算努力也得不到公正回報的社會」,不僅努力無法獲得回報,還有更多人(尤其是女性)會在發憤努力之前就被周遭的人潑冷水澆熄了志向。這番振聾發聵的致詞發表後,不僅立刻在日本國內引發諸多迴響,也獲得海外各國的廣大共鳴。



      另一個鄰近的亞洲國家南韓,儘管握有先進國家的資源,性別意識卻仍落於人後,不只有82年生的金智英暴露出傳統與保守的側面,性別爭議更在2022年的總統大選中成為關鍵因素,由於性別政策而引起撻伐的尹錫悅甚至選上了總統。至於台灣,我們有民選的女總統,更有許多女性議員與立法委員,但在乍看女力當道的表象下,卻動輒必須承受針對女性身分的歧視發言與不理性的人身攻擊,甚或淪為家暴受害人。在標榜性別平權的現代社會,隱而未顯的刻板印象和明目張膽的厭女言論卻仍無所不在,不只流露在個人的言行舉止間,也反映在社會風氣與大環境裡。



      上野千鶴子教授長年投身性別研究與女性運動,在本書中,她著眼於家庭、校園、感情、職場與社會等面向,透過淺顯易懂的筆法,以一問一答的QA形式回答44道乍看單純卻十分值得深入討論的性別議題,囊括女孩子在成長路上與出社會之際會面臨的各種困境,令人對性別意識有更多的認識和啟發,既是一冊性別教育的入門讀本,也可以視為一門女性主義的先修課,從學生、教師到家長,人人必修的性別學分。



    專文推薦



      許菁芳|作家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性平教育講師

      謝美娟|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 

      (依首字筆畫排序)



    誠摯推薦



      王如玄|財團法人現代婦女基金會董事

      王婉諭|前立法委員

      李屏瑤|作家

      杜瑛秋|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

      律師娘林靜如

      烏烏醫師|禾馨婦產科醫師

      陳怡嘉|作家�教師�學習策略專家

      陳珊妮|音樂創作人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瑋軒|吾思傳媒(女人迷) 創辦人

      郭葉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

      覃玉蓉|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祕書長

      番紅花|作家

      黃越綏|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作家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依首字筆畫排序)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5星好評



      上野教授以女性主義的觀點痛快地一刀砍向男性社會的荒謬!採用一問一答的QA形式,讓讀者不管從哪一篇開始都可以輕鬆地閱讀,此外書中還收錄了備受好評的東大開學典禮致詞,希望接下來要思考未來方向的中學生與高中生都能讀到這份熱切的訊息。──瑪蒂達圓舞(?????舞)



      我前陣子正在煩惱自己到底算不算是女性主義者,但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可以肯定地說自己就是一名女性主義者,這本書給了我這樣的鼓舞。因為是由上野教授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回答學生的問題,所以不論從哪一題開始讀、想讀幾遍都可以!而且這本書真的很老少咸宜,不僅是青少年,希望大人也可以讀讀看,而且不管是什麼性別都好,真希望那些既得利益者也都能一讀。──松本美優(松本??)



      《格差浪潮:從家庭、教育、工作、地域到消費的後疫情社會學讀本》

      新冠疫情導致過往社會已經存在的「格差」加倍擴大,

      從未婚與少子化問題到資訊與城鄉的差距等,

      家庭、校園、職場與地域之間的落差變得更具體可見,

      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該如何突破這樣的困境、創造新的時代?



      「格差」意指差距、落差,如今也用來指稱社會上階級分化與僵化的現象。

    新冠疫情就像人際關係與社會問題的引信,不僅讓人們的生活型態為之改變,還促使過往潛伏在水面下的格差浮出水面,甚至進一步拉開了差距。

     

      本書將從社會學的五個觀點剖析因新冠疫情而加速變化的社會格差──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之前這些格差就已存在,但疫情卻助長了這一切,讓情況越演越烈。想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必須打造一個讓更多伴侶能因為愛情結合的環境、透過教育讓每個人擁有新時代所需的各種能力、試著弭平職場第一線的各種格差、奠定一個便於各式各樣的人居住與建立人際關係的地域社會,並透過不同的方式滿足每個人被認同的欲望。



      雖然僅憑一己之力難以力挽狂瀾、無法阻止格差愈見擴大,但如果能知道這股洪流正往哪個方向去,或是知道在這場土石流中能稍作休息的陸地在哪裡,存活的機率或許就會大幅提升,即便面對未知的將來也會充滿希望。



      【家庭格差】

      未婚人口愈來愈多,少子化現象愈見嚴重,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使人加倍害怕破壞現有的生活,不願輕易結婚或生育。失業率提升與薪資的低迷使家庭生活受挫,夫妻之間平常不太在意的價值觀差異,也因為疫情浮上檯面。



      【教育格差】

      整個社會逐步邁向全球化與資訊化,新型態社會所需的外語與數位資訊等能力卻很難透過現行的學校教育徹底習得,孩子的教育也因父母的財力與受教程度產生落差,想靠教育翻身愈來愈困難。



      【工作格差】

      正職與非正職之間的格差愈拉愈開。當遠距工作普及,社會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落差,那就是「可遠距進行的新型數位經濟工作」與「不能遠距進行的傳統產業」之間的落差。



      【地域格差】

      人口稠密的大都市與人口不斷流失的鄉下之間的格差愈來愈大,都會與鄉間、富裕階級與貧困階級所居住的地區涇渭分明。



      【消費格差】

      消費型態變得多元,個人特色消費的模式也產生了變化,許多人將購買的商品上傳至社群網站以得到認同,疫情則讓這股趨勢愈演愈烈。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東大教授寫給女孩與女人的性別入門讀本》

    【推薦序】賦予未來世代自由選擇的機會(諶淑婷)

    【推薦序】為自己和社會而讀(謝美娟)

    【推薦序】為年輕女孩的未來照見新的道路(許菁芳)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了不折斷女孩的翅膀



    第1章 學校裡,為什麼女生總是排在男生後面?

    為什麼老是男生在當學生會長?

    不像男生就不行嗎?

    顏色也分成女生的顏色和男生的顏色嗎?

    成為理工科的研究者是男生的目標?!

    點名簿上的第一位為什麼總是男生?

    該怎麼看待沒有辦法全心投入工作的人呢?



    第2章 在家裡,為什麼老是感到鬱悶?

    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的錯

    光是上課還不夠

    我想當全職主婦!

    我才不想變得跟媽媽一樣!

    當女生真是吃虧?!

    男生和女生的升學方向為什麼不一樣?

    就算是女生也想上東大!

    女學生佔兩成

    社會上所謂的合乎常識與不合乎常識

    應該怎麼稱呼另一半呢?

    關於「女」字邊的詞彙

    全職主婦的年金

    「扶養」的陷阱

    有哪些支援多樣化生活方式的機制?

    關於夫妻不同姓這件事

    說到墳墓的事就讓人覺得很沉重

    應該照護父母的是我嗎?



    第3章 感情生活太充實,其實也很辛苦?!

    控制狂男友

    戀愛才算是現充

    結婚的條件

    「女子力」的詛咒

    嘴上說不要,心裡卻很喜歡?

    什麼是對等的性?

    不是異性戀者難道就不行嗎?

    這樣算是逆向歧視嗎?

    遇到色狼是我的錯嗎?

    只有高中女生可以打的工

    要不要辭掉工作呢?

    邁向婚姻的路只有一條?



    第4章 我們該怎麼改變社會?

    女性部長和議員人數是不是太少了呢?

    沒有我想投的候選人

    女性的求職路上陷阱一籮筐!?

    歧視沒有終止的一天嗎?

    應該選擇綜合職或是一般職呢?

    正式僱用與非正式僱用

    女性主義者都是什麼樣的人呢?

    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女性人數增加的話會怎麼樣呢?日本所謂的「男女共同參劃」目的是什麼?



    二○一九年度東京大學大學部開學典禮致詞

    後記



    《格差浪潮:從家庭、教育、工作、地域到消費的後疫情社會學讀本》

    前言

    新冠疫情造成了不可逆的變化

    階層社會化的不安



    第一章 家庭格差──戰後型家庭的極限

    疫情的衝擊力道比震災更強

    自殺的年輕女性增加

    不斷加速的少子化現象

    夫妻之間的愛情格差

    因新冠疫情而惡化的家庭格差

    新型家暴

    戰後型家庭因新冠疫情而走到盡頭



    第二章 教育格差──雙親格差的延續

    支持中產階級意識的教育

    家庭所得減少造成的學習格差

    新冠疫情造成的教育力落差

    數位格差、溝通能力格差、英語格差

    因新冠疫情而浮上檯面的家長格差

    才小學四年級,人生就已經定型了?

    教育格差導致大學遭淘汰



    第三章 工作格差──中產階級加速崩壞

    三種格差浮上檯面

    必要工作者與遠距工作者

    必要工作者的困境

    遠距工作者的活躍

    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分水嶺

    遠距工作造成的現實弊端

    觀光業與餐飲業的勝負



    第四章 地域格差──地域再造的生命線

    地域社會的普遍性與必要性下滑

    遷出人口高於遷入人口的首都

    是否有讓人得以度過人生每個階段的環境?

    高學歷者的出生地

    勝出與落敗的地區

    在地社群消失的結果

    「住宅大富翁」無法發揮作用

    富裕階級外移與貧困階級滯留

    教育與年薪、地價之間的關係

    「有餘力提供幫助的人」與「需要幫助的人」

    強調自我責任的階級社會

    賴在家中的「單身寄生族」

    繭居族多達百萬的日本社會

    從「點」到「面」的地方再生

    地域格差的關鍵在於多元性



    第五章 消費格差──反映時代的鏡子

    消費改變了富足的定義

    積極型幸福與消極型幸福

    為了得到認同的消費童話

    家庭消費的系統

    個人消費興起

    超越家庭與個人的極限之後

    對個人特色消費的另一層期待



    結語──令和格差的趨勢













    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為了不折斷女孩的翅膀




      妳讀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這本書嗎?



      這是日本兒童文學家兼新聞工作者吉野源三郎在一九三七年所寫的暢銷書,於面世八十年後,到了二○一七年又由雜誌之家出版社改編為漫畫重新發行,再次躍上了暢銷排行榜。我也讀了這本書。書中描寫獨立的思考、面對霸凌的勇氣、超越立場的友情等等,令人動容。但讀完之後,我的心頭卻縈繞著一股奇異的感受,久久不能釋懷。



      原來是因為書裡提到的「你」,指的全都是男孩子。



      我過去在閱讀法國哲學家盧梭知名的教育論《愛彌兒》時,也曾有同樣的感受。這本書的主角是少年愛彌兒,為了施予他良好的教育,書中寫下許多很有道理的事,像是必須重視孩童的自發性、讓孩子自由發展並發揮所長等,但一路讀到最後卻令人傻眼,因為書末竟寫道:「上述?容一概不適用於女孩子。」盧梭認為應該要把女孩子培育成可以扶持未來丈夫的人,看到這樣的論調,我不禁心想:豈有此理!



      妳肯定也這麼覺得吧?真是豈有此理!──我這本書就是為了會這麼想的妳而寫的。



      畢竟會問女孩子「妳想活出怎樣的人生?」的書,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提到少年就會想到男孩子,提到青年則會想到男性,在總是讓人下意識這麼聯想的社會,所謂的「你」,指的往往只有男生,女生並不在討論的範圍內。男孩子是人生的主角,女孩子則要安於配角的身分──在盧梭那個時代就已經擺明了這麼說,而直到現在,不少大人仍然這麼想。女孩子明明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告訴她們應該怎樣扮演人生主角的書卻不多。



      我所下的副標題「不折斷女孩的翅膀」,是引用自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的父親。當時年僅十五歲的馬拉拉在巴基斯坦提出了「想要上學」的訴求,被那些主張女性不需要接受教育的男人盯上而遭到槍擊。在那樣險惡的局勢下,明明只是希望女孩能受教育,卻必須賭上性命。好不容易撿回一條命後,馬拉拉開始在世界各地奔走,宣揚每個女孩子都應該接受教育。當被問到:「您是怎麼養育出這麼勇敢的女兒呢?」馬拉拉的父親回答:「我只是沒有折斷她的翅膀罷了。」沒錯,不管是男孩或女孩,只要是兒童,都會有想長大、想學習、想有所成長的欲望,也就是希望能擁有翅膀,但女孩的翅膀卻被折斷、被彎曲、被拉扯了下來。因此,養育女孩子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不去妨礙她一開始所擁有的、自己搧動翅膀的力量。這本書所關注的不只是「女孩子要活出怎樣的人生」,還有我們應該「如何養育女孩子」。 



      可惜在目前的日本,「女孩如何養育�成長」和「男孩如何養育�成長」,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才覺得自己非寫下這本書、告訴「女孩要活出怎樣的人生」不可。而我這本書的日文原版正是由當年出版《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岩波文庫)的出版社岩波書店發行,這一點也著實讓人感到欣慰



    前言



      新冠疫情造成了不可逆的變化



      直到本書撰寫的此刻,在全球大流行、讓全世界陷入混亂的新冠疫情尚未完全平息。



      新冠病毒不僅威脅民眾的健康,也對公司、家庭、學校、大眾運輸、娛樂活動、餐廳這類人潮聚集的場所造成了莫大的影響。



      我服務的大學在疫情爆發前後完全變了樣。疫情期間,上課的方式幾乎都改成遠距教學,校園裡也幾乎看不到學生的身影。為了避免群聚,除了人數較少的講座或是理科的實驗課程之外,校方都盡量減少面對面授課──到底要多久才能恢復原貌,當時實在難以估算。



      一群人聚在一起彼此交流的場域稱為社會,但疫情肆虐下,卻不允許人們相聚,面對面的溝通也遭到禁止,我因此感覺新冠疫情改變了社會整體的樣貌與本質,相信不少人也有相同的感受。



      儘管醫療從業人員及政府機關傾全國之力阻止疫情蔓延,但新冠疫情不僅直接影響了國民的健康,也間接對日本這個國家的「型態」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我長年以來從家庭社會學的觀點研究日本人的家庭(婚姻、戀愛)與性別議題,也從「金錢」與「愛情」兩個領域探討日本年輕人的變化,稱長大成人、從學校畢業後維持單身,並長期與父母同住的人為「單身寄生族」,更將這個愈來愈難結婚的時代所衍生的社會現象稱為「婚活」。



      長期探討日本的家庭與生活後,我發現日本社會有兩個隱性的問題因為新冠疫情而浮上了檯面──一個是看似被掩蓋,實則擺在眼前、人們卻不願正視的「格差」,另一個便是所有國民普遍產生的「再也無法回到過往社會」的預感。



      階層社會化的不安



      距離日本媒體開始使用「格差社會」一詞,至今已經過了十五年左右。在多數情況下,這個詞是用在探討經濟問題的時候,但日本社會的「格差」不只發生在經濟層面,實際上,「家庭」、「工作」與「教育」這些建構社會基礎的元素,也都看得到「格差」現象。我曾經用過「希望格差」這個詞談論日本社會,但其實每個人的意識與態度這類心理層面也都有所謂的「格差」。



      造成社會上的格差根深柢固的變化,如今因為新冠疫情而加速,也在日本社會惶惶不安的氛圍中變得更加顯著。



      本書將從社會學的五個觀點剖析因新冠疫情而加速變化的日本社會格差。雖然僅憑一己之力或許難以力挽狂瀾、無法阻止格差愈見惡化的洪流,但如果能知道這股洪流正往哪個方向去,或是知道在這場土石流中能稍作休息的陸地在哪裡,存活的機率就會大幅提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說法,百年前在全世界造成大流行的西班牙流感曾導致全球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人口感染,推估有一千七百萬人到一億人因而死亡,儘管這項數據目前尚無定論,但造成三十九萬名日本人死亡的這場流感僅三年就平息,而且長期來看,全球經濟還是持續成長。



      儘管不知道這次的新冠疫情何時才會完全平息,但這些總有一天會過去,我們遲早會回到不需擔心被感染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社會還是疫情爆發之前的社會嗎?



      肯定不是吧。



      就算整個社會的型態因為新冠疫情這股洪流而出現不可逆的變化,我也由衷希望本書能盡可能成為人們手中的「航海圖」,以及未來規劃生活時得以參照的路標。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