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徐霞客遊記:晚明背包客策杖獨步山川,挑戰極限的壯遊實錄

徐霞客遊記:晚明背包客策杖獨步山川,挑戰極限的壯遊實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6513
徐弘祖
好優文化
2025年8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536513
  • 叢書系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408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風華


  •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古典文學











    跟著徐霞客來趟說走就走,沒有既定路線與保險措施的旅程!

    渴望冒險卻苦無機會的你,準備好了嗎??



    活躍於十六、七世紀之交的徐霞客,挑戰最瀟灑浪漫,

    卻也最險象環生的自由行:

    他僅憑竹杖攀登冰封的黃山,

    在湖南造訪連當地居民也不敢進入深邃洞窟,

    甚至一度遭遇盜賊劫掠,身無一物……

    他所體驗的不是風雅的遊山玩水,而是獨步中國各地山川,

    既宏大又瘋狂的壯遊。



      《徐霞客遊記》為明末徐弘祖據其行旅經歷所寫的日記體地理著作。此書包羅徐弘祖跨足大半個中國的旅途見聞,涉及名山大川、動植物、手工業、礦產、農業、交通運輸、城市建造等諸多範疇,更有徐氏細緻詳實的考察,為研究中國史地、自然的重要材料。



      而《徐霞客遊記》不僅是地理之書,其對自然景觀的描寫亦栩栩如生,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另外,此書也反映徐弘祖不畏路途惡劣,勇於探索未知地域的態度。此種不止步於文人雅士觀景覽勝的深度行旅精神,亦可謂《徐霞客遊記》的重要特色。



      《徐霞客遊記》最早由季夢良整理徐弘祖遺稿編成,但在明清之交的動亂背景下,大部分手稿不幸亡佚。其後,經過季夢良、徐弘祖之子李寄等人的多次蒐羅整理,此書方免於湮滅。《徐霞客遊記》版本繁多,包含前述季夢良抄本、徐建極(徐弘祖之孫)抄本等。此外,清人楊名時依據各本重新互校、編訂,將此書分為十二卷,成為日後收入《四庫全書》的版本。



      本書為《徐霞客遊記》的選編本,收錄二十五篇記載徐霞客旅途見聞的日記、隨筆等,並採「題解」、「原文」、「注釋」與「譯文」四部分的形式注譯。在各篇「原文」之前的「題解」,提點篇章概要及寫作背景。而在原文之後,本書另作「注釋」針對難解詞句進行說明,並在「譯文」部分將原文通篇直譯,以利讀者更加全面理解。


     





    導讀:旅行扛得住——明代最狂行腳節目腳本,在私藏景點中壯遊追尋極限人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曾暐傑

    前言

    一、遊天台山日記

    ——於浙江台州府

    二、遊雁宕山日記

    ——於浙江溫州府

    三、遊白岳山日記

    ——於徽州府休寧縣

    四、遊黃山日記

    ——於徽州府

    五、遊武彝山日記

    ——於福建建甯府崇安縣

    六、遊廬山日記

    ——江西九江府;山之陰為九江府,山之陽為南康府

    七、遊九鯉湖日記

    ——於福建興化府仙遊縣

    八、遊嵩山日記

    ——於河南河南府登封縣

    九、遊太華山日記

    ——於陝西西安府華陰縣

    十、遊太和山日記

    ——於湖廣襄陽府均州

    十一、閩遊日記 前篇

    ——崇禎改元戊辰之仲春,發興為閩、廣遊

    十二、閩遊日記 後篇

    ——庚午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

    十三、遊秦人三洞日記

    ——釜之底有澗,澗之東西皆秦人洞也

    十四、湘江遇盜日記

    ——各跪而請命,賊戳不已,遂一湧掀篷入水

    十五、遊七星岩日記

    ——穹下平,中多列筍懸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是為七星岩

    十六、與靜聞永訣日記

    ——「汝可起行,余當還候。此何必索之今日乎!」?

    十七、遊白水河瀑布日記

    ——而擔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

    十八、遊盤江橋日記

    ——盤折二里,逾坳脊,是為梅子關

    十九、隨筆二則

    ——嗟乎!朝廷於東西用兵,事事如此,不獨西南彝也!

    二十、遊茈碧湖日記

    ——十八日昧爽促飯,而擔夫逃矣

    二一、遊大理日記

    ——則負芻之樵,猶匍匐箐中

    二二、遊高黎貢山日記

    ——但如唐人所詠:「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情與境合也

    二三、遊雞足山日記 後篇

    ——老僧牽衣留待瀹茗,余急於觀瀑,僧乃前為導

    二四、法王緣起

    ——吐蕃國有法王、人王

    二五、溯江紀源

    ——江、河為南北二經流,以其特達於海也





    導讀



    旅行扛得住——明代最狂行腳節目腳本,在私藏景點中壯遊追尋極限人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曾暐傑



      真?旅行的意義:「遊」與「玩」真的不一樣




      你是否曾有過「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頭、渴望立刻放下工作,立馬過上「今夜台灣,明天下龍灣」的旅行衝動?但通常想歸想,我們總是被現實所擊敗,始終無法跨出那一步——對我們而言,我們不須要梁靜茹給我們的勇氣,我們須要的只是錢。但如果這是你退卻的原因,那麼你想要的可能不是真正的「旅行」,而只是「玩耍」,你並沒有領會旅行的意義。



      我們為什麼要旅行? 旅行的意義是什麼?這點或許是中國第一旅遊達人徐霞客可以告訴我們的。生在四百年前還沒有客運高鐵的明代,徐霞客從二十二歲起直至五十六歲去世,他人生三分之二的時間便過著「我不是正在旅遊,就是在準備去旅遊的路上」的生活;一個人靠著雙腳走過了大半個中國、至少十六個省份——北至河北、南至福建、西至雲南、東至江浙。



      當然,霞客先生當然是有些祖產沒錯,的確偶爾也會坐坐轎子,但如果你以為他是富二代的紈褲子弟,那麼你就錯了!他的出遊原則是:「不治裝,不裹糧;能忍飢數日,能遇食即飽,能徒步走數百里,凌絕壁,冒叢箐」——這個旅遊風格絕對不是「愛玩客」「食尚玩家」那種歡樂風格的「玩性」,而是「冒險王」「MIT臺灣誌」那種超越極限的壯遊。



      大部分的時間,徐霞客都是如同其在〈遊嵩山日記〉中所說的:「余策杖獨前,愈下愈不得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走在荒山野嶺,專走別人沒有走過的私藏路線,在迷路中自得。正因為他是在「遊」而不是在「玩」,對霞客而言,旅行的意義就是生命的意義,是以他往往在山川之間、月色當空之下,思考著人生,而有「往事如看鏡,浮生獨倚岩,慨然者久之」(〈遊高黎貢山日記〉)之嘆。



      是以真正的旅行,不須要很多錢,只要有基本的赤貧以上,富裕未滿之經濟能力,便能夠隨時出行;重點是你有沒有領悟徐霞客所告訴我們的——「遊」與「玩」的差異。如果你還沒有行萬里路的決心,也沒有讀萬卷書的動力,那麼何不讀讀《徐霞客遊記》,讓霞客帶你「讀萬里路」,一起穿越回到這四百年前玩很大的行腳節目。



      狂?霞客玩很大:在壯遊中成為極限玩家找到生命的意義



      如果我們品讀《徐霞客遊記》和他一起玩很大的話,會發現徐霞客不僅是「遊」,更是在「壯遊」,挑戰自己的極限——因為只有「壯遊」,才能真正體悟生命的無常與艱難,也才能逼顯出生命的意義。是以如同徐霞客在〈遊九鯉湖日記〉中便回憶到,他這次的福建行旅「為日六十有三,歷省二,經縣十九、府十一,遊名山者三」,這樣的極限行程,絕對不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也不是拍照打卡吃美食那種玩樂模式,而是真正要在浮生若夢的短暫人生中、在天地中追尋意義的企圖與決心。



      是以可以說,徐霞客是在「一路玩到掛」的勇氣中去實踐旅行的意義、去追尋生命的意義,直到他晚年身體狀況並不理想,甚至腳可能有些不良於行,他都沒有放棄旅行,在他最後的旅程雲南之行回鄉後三個月,便在刻苦地著書與回憶中過去。但正如他死前所說:「吾以老布衣,孤筇(竹杖)雙屨(鞋子),窮河沙,上崑崙,歷西域,題名絕國,死不恨矣!」因為他在宇宙蒼穹之間,找到了人在天地之間的意義,也完成了他年少時所發豪語:「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而從《徐霞客遊記》中便可以發現,他為何能夠在晚年不懼生死、瞭然面對一切,正因為他在「壯遊」中便已體悟到的生命真理。他在〈遊秦人三洞日記〉中便提到:他到湖南的上青潭洞時,當地人告訴他:這個洞「其門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勝。」徐霞客聽到不僅沒有改變路線,反而有種「我好興奮啊」的衝動。於是他就一個人試圖爬進這個水流離洞頂僅有大約十五公分可以呼吸,且只能匍匐前進、火把都帶不進去的洞穴——雖然最後實在無法進去而退出,但身子已然濕透,冷得徐霞客不要不要的,趕緊生火取暖;也正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極限挑戰中,他領悟了人在天地間的有限性。



      但徐霞客不僅沒有放棄,還是繼續向下一個麻葉洞挑戰。雖然當地人驚恐地告訴他:「此中有神龍」,不可以冒犯啊! 夭壽喔!「此中有精怪,非有法術者,不能懾服」,要去你自己去!而沒有任何一個嚮導願意帶他入洞。不過霞客終究是霞客,他還是不畏神怪之說,堅持拿著火把入洞了!



      對他來說,任何事情都要親自去嘗試與驗證,才能確認能或不能、真實或虛假;神怪洞穴的傳說,有何可懼? 那些信仰與權威,都是可以被克服與打破的,唯有人在自然中的限制,是無法克服的——他進了神怪洞窟後全身而退一點事都沒有,但在狹小到無法呼吸的上清洞面前,他也不得不臣服而退卻。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徐霞客所遊之處,多為高山險谷、所見多為壯麗可怖之景象—如〈遊天台山日記〉「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勢甚怒。」「余從樑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遊武彝山日記〉:「兩崖夾峙,壁立參天,中通一線,上下尺餘,人行其間,毛骨陰悚。」這也是徐霞客「壯遊」具有生命意義的關鍵。因為在哲學上可區分為「優美」與「壯美」,前者僅能在表象上吸引我們,讓我們產生快感;但後者包括複雜的心情轉換,能讓人在懼怕與痛苦中使生命昇華為崇敬與滿足,這也是「遊」與「玩」最關鍵的差異所在,也正是徐霞客之「遊」的深刻意涵——《徐霞客遊記》不只是遊記,而是生命的印記。



      禪?衝組桃花源:一個人的孤單行旅卻是心靈的狂歡



      是以闖蕩黑暗的洞穴,就如同面對內心的陰影並去克服它;進入神怪的秘窟,就如同挑戰自我的心魔並去消滅它;走上險峻的懸崖,就如同面對生命的恐懼並去感受它——旅行的意義就是生命的意義,這無非是在探索自我的定位;是以可以說,徐霞客窮其一生的行旅,便是一趟自我療癒之路;是面對明末亂世、面對家族受到官宦科舉場不公平對待的無聲抗議與療癒。



      這也是為何徐霞客總是一個人吃飯睡覺旅行的原因——這是一種神遊的狀態,是自我的探索之路,是以和遊玩中那種在共遊中的喧囂與熱鬧之歡快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只屬於徐霞客一個人的孤單、一個人的狂歡—當然,有錢就是任性,身為名門世家之後,他通常還是會帶個奴僕啦。不過我們可以發現,在《徐霞客遊記》,雖然他往往是千山我獨行,但他卻很常與僧人、道士相談共行,也常借宿於佛寺與道觀之中——他在〈遊廬山日記〉便吃著慧燈大師手做豆腐而滿足、在〈遊嵩山日記〉中提到至僧人瑞光房裡用飯之樂。



      這或許可以說便是徐霞客將旅行作為療癒之旅的一種體現,他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與修行之人交談與交往、會前往清幽之地尋求清淨的解脫與快樂;也可以說,旅遊就是一種修行,而在修行中所遇到的人事物都是一種開悟與警醒。開悟的是:旅途中所有僧人道士的智慧之語以及溫暖地相處、是他所看見的一切勝景;警醒的是行旅之路上所有的惡俗之人、是他所見到的一切可怖壯美之景。



      是以我們可以看到,徐霞客非常喜愛記錄他看到了什麼巨石峽谷像似何物,就如同我們看野柳女王頭、宜蘭龜山島如何形似那般。他屢屢提及諸如「僧坐石」「仙人榜」「藥臼石」「老僧岩」等等。正如法國詩人多克考所說:「世界之所以混亂,是因為觀者自身的混亂。」觀看與聯想正是面對自我內心的一部分。或許也正是在對照此一自然地景的像與不像間,便無形中成為一種自我無意識的探索與療癒。



      如在〈遊雁宕山日記〉即記載:「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岩……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這便是其心中有佛,自見無非佛;心中有老僧入定之了然,所見則是老僧。這是其在旅遊中的樂趣,卻也是心境的流轉之痕跡。而他也的確在旅程中遇見了一切美好與罪惡——在〈湘江遇盜日記〉中便提及船上遇到盜匪砍殺掠奪財物的可怕經驗,但也從中看見了萍水相逢之遊客彼此互助之溫暖、僧人靜聞的冒死為人;卻同時看見了紈?子弟不知感恩、怒責他人「母湯」的惡行。這一切無非都是構成旅程的每一瞬間,也都是人生最真實的導師與生命昇華的經驗驅力。所以徐霞客便在〈遊鯉魚湖記〉中告訴我們:在上山下海、觀幽攬勝的行中,「正似武陵誤入,不復知在萬峰頂上也」——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武陵人口中的桃花源而不得其門而入;但當徐霞客不斷地在挑戰各種惡劣而難至之地,不就同樣經歷了〈桃花源記〉中所說:「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那進入桃源之通口嗎?



      羈?人生紀念品:旅行中帶不走的那些才是最珍貴



      在旅行的當下,只要用心去感受天地,便無處不是桃花源!桃花源不在彼岸,而在我們心中。唯有走出宅男腐女的厭世動物園,從同溫層中破繭而出,真正實踐「世界越快,心則慢」的真諦,那麼何處不能怡然自得。徐霞客這樣的超狂瘋面仔,看似自殺式地行旅方式,事實上類似達到「跑者愉悅」所產生的腦內啡——一旦撐過痛苦、超越極限,隨之而來的快感將比單純地「愛玩客」所有的好玩上千倍萬倍!



      也只有在這樣在孤單中狂歡的真旅行,才能看見鐘乳石洞之壯美(〈遊七星岩日記〉)、看見瀑布如玉龍雙飛之壯麗(〈遊九鯉湖日記〉),享受身體極限帶來的肉身疲勞後的溫泉之爽快——別看霞客只是個硬漢直男,他更是個懂得享受人生的溫泉控喔!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看見天地之奧秘,而不僅只是在美顏相機中隔一層看見世界,也才能有心思去探問一切。這也是為何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會讚嘆《徐霞客遊記》比起廿世紀野外探勘學者所寫的考察記錄一點都不遜色。



      如徐霞客般的壯遊,讓我們了解到:真正的旅行是不需要紀念品的,旅程中生命的印記便是最好的紀念品。霞客大抵只有在武當山時,渴求一種叫「榔梅」的果實,因為據傳那是玄天上帝修道時所栽下的樹種,極其珍貴。根據〈遊太和山日記〉記載,徐霞客每見武當道士便追要榔梅果,最後也才好不容易要到了約莫十顆發黑的果實,且道人一再叮囑不要告訴別人是我給你的—雖然徐霞客還是寫出來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



      但為何從來不帶走一片風景的徐霞客,如此瘋狂搜集榔梅果呢?我們發現他後來將這幾顆珍貴的果子帶回家為母親祝壽,可以見得其在行旅中仍然掛記著老母親,期望榔梅的神力能帶給母親安康。同時,榔梅果實也可視為生命的果實,應該是所有在偉大航道之上的探險者都渴求的——那是追求生命昇華最真實的力量,也是旅人在疲憊中繼續前行的神奇果實!



      你還在找尋生命中的神奇果實嗎?你不踏上旅程永遠不可能找到喔!——還沒有決心跨出第一步嗎?那拿起《徐霞客遊記》進入這場身歷其境的野蠻遊戲,讓徐霞客給你勇氣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