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做個自在的人:法念處今論

做個自在的人:法念處今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23371
苟嘉陵
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2025年9月10日
127.00  元
HK$ 120.65  






ISBN:9786267723371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宗教命理 > 佛教 > 佛教經典/解說











      四念處並不複雜,法念處也一樣。只是因佛教發展了兩千多年,中國佛教的大乘傳統更是「法門無量」,就使本書較難被理出頭緒。

    ?

      大部分的中國法友可能至今仍未明白,佛陀所建立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四念處。而法念處是四念處的核心。所以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在宗派林立與佛教思想浩如煙海的今天,向現代人介紹什麼才是佛陀所建立的修行主題。也是要指出四念處可用來鍛鍊與提昇人的智慧而體驗到法喜,也能變得更有能力與愛心。

    ?

      而這個修行方法不是宗教,更與宗派沒有關係。所以我並沒有要大家放棄自己的宗教或宗派,而只是希望大家在生活裡提昇自己覺知的能力,也就是佛法「五力」裡所說的念力。它是可以被人訓練的東西。而且這個訓練很簡單——只是對自己的身體、感受、精神狀態與思想觀念(身、受、心、法)保持覺知而已。



     





    推薦序 繼如法師

    感謝

    前言



    第一章 四念處是唯一道嗎?

    1. 無須相信或接受四念處是唯一

    2. 觀法如法 立念在法 有知有見 有明有達

    3. 法念處的修行不是對治



    第二章 閱讀佛典所應持的態度

    1. 人的經驗就是六根、六塵與六識

    2. 修四念處沒有需要讀很多書

    3. 從沒把他們當成大師



    第三章 四念處是如實觀

    1. 四念處是覺知 不是批判

    2. 所有的角色裡都有覺知與自在

    3. 不淨觀、墓地觀與安般念



    第四章 少少須臾頃 必得昇進

    1. 四念處不支持任何一法必須修

    2. 《念處經》也支持「法無定法」

    3. 不是要人去「主動出擊」

    4. 修行教條化的可能最壞結果



    第五章 四諦不是中轉站

    1. 佛教不會陷入個人主義的執迷

    2. 兩種對四諦的誤解——苦與滅

    3. 四諦指出了佛法修行的實事求是

    4. 「迴小向大」乃宗派之見



    第六章 如實照見五蘊

    1. 如實覺知五取蘊

    2. 凡有所行皆有識

    3. 人間至難與雞同鴨講

    4. 「此是識」乃不可省略的修行



    第七章 如法瞭解空義

    1. 空即緣起

    2. 解脫苦是在今生與當下

    3. 沒有主體的輪迴

    4. 需要調整與改變的世俗諦



    第八章 四念處是開悟的起點

    1. 開悟只能靠自己

    2. 沒有絕對的悟 也沒有絕對的迷

    3. 超越開悟情意綜

    4. 七覺分漸次而起



    第九章 法念處的核心——不以自為尊

    1. 佛陀所創的修行方法

    2. 喜悅是不可能的任務?

    3. 向道而不狹隘 亦不以自為尊

    4. 誰是恐怖份子第一名?



    第十章 般若觀空是法念處的修行

    1. 四諦肯定了人的行為價值

    2. 假名就是文字與觀念

    3. 般若是四諦在人生場景裡的用

    4. 梅克爾的痛哭流涕

    5. 修慧應能笑得出來



    第十一章 對外道所應持的態度

    1. 我法不爾 除憍慢心

    2. 人我對立構築了精神藩籬

    3. 容忍異己的能力

    4. 保留自己可能的「無明空間」



    第十二章 論「無我」

    1. 無我也是無我

    2. 若有是常見 若無是斷見

    3. 佛教的「輪迴」是種方便

    4. 出世間慧非世智聰辯

    5. 沒有要人懷著「無我」的觀念去看

    6. 「無我」不是必須接受的觀念



    第十三章 無緣慈、同體悲與愛的修行

    1. 無論行住或坐臥 應常培育此正念

    2. 無緣慈是解脫之愛

    3. 同體大悲與社會主義

    4. 伊蒂•史坦恩——不沈默的修女

    5. 「信行人」仍應保有自己的修行人格



    第十四章 欲望並不就是貪

    1. 欲望不是渴愛

    2. 請勿打擊魔鬼

    3. 真正的惡不是欲望

    4. 臣服者與被臣服者

    5. 少欲知足絕非禁慾

    6. 不可把管道都堵死



    第十五章 看清方能不二

    1. 超越有無二見

    2. 不二是不落兩邊

    3. 離生死怖畏

    4. 關於生死即涅槃



    第十六章 無分別非無差別

    1. 滅受想定不是解脫

    2. 非暴力的革命

    3. 不斷百思想

    4. 恥有所不知 恥有所不能

    5. 把「空」當成了動詞

    6. 對大乘空義的可能最大誤解



    第十七章 諸佛說法皆依二諦

    1. 聽得順耳的東西

    2. 「不受後有」不等於「不再輪迴」

    3. 「人生有苦」還是「人生是苦」?

    4. 他們需要一個儲存器

    5. 許多教說都有世俗諦

    6. 佛教現代化的合理性與如法性



    第十八章 現代人所需的信仰

    1. 精神疾病與精神空虛

    2. 被放逐的心靈困境

    3. 對賢聖所說善巧分別

    4. 演化論是關於空義的論述

    5. 此路不通與涅槃寂靜



    第十九章 不執取於四相

    1. 修行佛法應有證悟

    2. 佛法不是在講存不存在

    3. 「妄立人我」的懷疑與猜忌

    4. 眾生相與心靈空間

    5. 對自由的曲解

    6. 「你是我的過程」與「你是我的肋骨」



    第二十章 自在是法念處的用

    1. 知而不言 也是執取

    2. 菩薩道的主題就是方便道

    3. 念佛與修四念處相得益彰

    4. 超越「功德鄉」的煙霧瀰漫

    5. 信乃追求真理的信念與決心

    6. 「究盡」與「究竟」



    第二十一章 法念處與如來

    1. 佛陀十號是佛教的共同認知

    2. 莫把大乘佛法說成終極

    3. 覺的宗教

    4. 如實觀看人間的真實

    5. 生命的不斷革命






    前言




    其 他 著 作
    1. 生死海中任遨遊:佛教的生命觀與生死觀
    2. 四念處修行今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