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怎麼教都沒用,是不是我的錯?擺脫教養焦慮的日常對策

怎麼教都沒用,是不是我的錯?擺脫教養焦慮的日常對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708445
Joe
李婉寧
楓葉社文化
2025年9月05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3708445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230頁 / 12.8 x 18.8 x 1.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解雜學系列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解除教養焦慮,重拾信心∼

    讓育兒不再那麼辛苦!



      「我說了好多遍,孩子就是不聽……」

      「教也教了,罵也罵了,到底是哪裡有問題?」

      面對一次次失控的情境、無效的對話、孩子的情緒反彈,

      讓人不禁懷疑:

      是方法錯了,還是自己根本不適合當父母?



      事實上,幾乎每位家長在教養的路上,

      都曾懷疑過自己,

      而《怎麼教都沒用,是不是我的錯?擺脫教養焦慮的日常對策》

      就是為了在這樣的時刻,接住你。



      本書不是育兒成功學,也不是完美父母指南,

      而是一套讓教育變得「沒那麼難」的日常對策。



      ? 放牧式育兒——設立基本界線,其他部分交還給孩子自己發展

      ? 三秒溝通——不講長篇大論,只用簡單回應建立有效連結

      ? 轉化情緒角色——從控制者,變成孩子願意親近的穩定存在



      不是改變孩子,而是換個方法陪伴。

      真正穩定的育兒方式,  

      來自情緒的安放、期待的鬆綁。

      練習鬆一點、慢一點,

      從今天開始,育兒不再那麼困難。



    本書特色



      ◎結合諮商師經驗?生活案例,讓情緒穩定成為育兒的起點!

      ◎不說教、不批判,專為「覺得自己不會教」的你設計的實用育兒指南!

      ◎Amazon日本讀者真心推薦:「看完只想對自己說一句『你已經很棒了』。」

    ?


     





    前言



    第1章 面對孩子的心「勿種植,應耕耘」

    .家長對孩子造成的兩個影響

    .「種植育兒」和「耕耘育兒」

    .來看看你是「種植育兒」還是「耕耘育兒」吧

    .達到「耕耘育兒」的兩個策略



    第2章 面對孩子應採取「放牧」法

    .用「放牧」的方式來育兒吧

    .孩子是一種能靠自己成長的生物

    .擴大放牧的「柵欄」範圍才是正確答案

    .設下放牧的「柵欄」吧

    .建議將提升學識的順位往後排

    .孩子規律的生活節奏,能讓你變溫柔



    第3章 「放牧系統」實踐篇

    .維護放牧系統「柵欄」的方法

    .若孩子多次跳脫柵欄,不如暫時擴大柵欄範圍吧

    .藉由「放牧系統」消除對孩子的罪惡感

    .給所有認為「我沒有育兒天份」的人

    .給所有不認為自己孩子可愛的人



    第4章 成為「帥氣媽媽」∼【方法1】氛圍很重要∼

    .「帥氣媽媽」策略能改善親子關係

    .「帥氣媽媽」實踐篇【方法1】氛圍很重要

    .零壓力的孩子心靈耕耘法

    .讓孩子心靈持續受到耕耘的「三秒溝通」

    .「三秒溝通」初級篇

    .「三秒溝通」中級篇

    .其他「三秒溝通」法

    .「三秒溝通」高級篇

    .覺得「三秒溝通」很難時

    .當孩子主動找你搭話時

    .孩子做得好時,應感到驚訝而非誇獎

    .家長只是孩子人生中的配角



    第5章 成為「帥氣媽媽」∼【方法2】冷靜應對∼

    .「帥氣媽媽」會冷靜應對

    .?【下功夫】和【放棄】的組合

    .?冷靜堅持

    .?帶孩子走入平穩的世界



    第6章 「帥氣媽媽」的斥責方式

    .斥責或下指示時,在十秒內說出「原因」

    .用較強硬口吻說完話後,在一分鐘內恢復心情

    .擁有「發怒是我的必殺技」的想法



    第7章 帶著驕傲育兒

    .帥氣媽媽就像「鋼管舞中的鋼管」

    .將「帥氣的自己」當作人生目標



    ?





    前言



      當因為孩子不如我意,而出聲責罵時,我也會因此感到悲傷。

      責備著沒盡到母職的自己,並且哭泣。

      然後再繼續怒罵:「為什麼要讓我這麼為難!」

      說著:「都是你,害我那麼傷心!」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媽媽都不知道該如何愛孩子。

      為什麼會不知道該怎麼愛孩子呢。

      那是因為媽媽本身,也沒感受到自己父母的愛。



      但我不一樣。我才不是那種媽媽!



      我孩子的幸福,比什麼都重要。

      比起自己,我更希望我的孩子能幸福。

      正因如此,我拼命思考、計劃該如何讓孩子未來能幸福。並希望引導孩子按照計畫走。

      然而孩子不會依照媽媽的期待行動。

      不希望孩子步上自己後塵的媽媽,會拼命對孩子說。



      「你應該這麼做。」

      「這麼做就對了。」

      「若照我說的做,你就能得到幸福。」

      「若這麼做,就不會像我一樣不幸。」

      「為此,我什麼都願意為你做。」



      媽媽這麼說著,並竭盡全力努力。但孩子卻不開心,也不願意照著做。

      無論怎麼做,孩子看起來都很不幸。

      明明應該開心的啊,但孩子卻露出了不幸的表情。



      「我以前很不幸,所以我絕不希望我孩子跟我一樣。」

      「但為什麼他沒展露笑顏呢?」

      「該怎麼讓孩子理解呢?」



      明明縝密地計算,並希望能引導他,但孩子卻不往幸福的道路上走,讓這位媽媽幾乎失去理智,最後暴怒。



      「別露出那種不幸的表情!」「為什麼你看起來不開心呢!」



      這位媽媽之所以會變成如此,原因很簡單。

      因為這位媽媽認為,身為家長的我,應該為我的孩子構築人生。

      但這個孩子並非媽媽,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

      所以即使照著媽媽的話去做,也不代表能感受到媽媽想像中的幸福。

      那個孩子帶著自己的特質來到這個世界。順著這種特質生活,才是最有可能讓那孩子獲得幸福的方法。只要採取這方法,連媽媽本人也不需要那麼辛苦了。



      但由於在那位媽媽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情緒未被接納過,因此她並不懂這件事。正因如此,每當看著自己的孩子沒走在自己鋪好的完美道路上,就會感到絕望。

      身為精神暴力防治諮商師,有無數的被害者來找我商量。

      找我商量的人之中,有在家庭、職場上遭到精神暴力的人,也有無論去哪裡,都會成為霸凌目標的人。又或是對生活感到痛苦,無法順利建立人際關係的人,以及許多光是活著就感到痛苦的人。



      而這些人,其實多半在童年時的教養方式上就已經出現問題了。童年時持續經歷嚴苛的逆境,會對一個人的一輩子中帶來諸多不好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會在這個人有了孩子後,再以嚴苛的形式呈現。

      也就是說,會不知到底該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因為自己也沒有好好被教育過。



      在聽這些媽媽傾訴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了一件事。 

     「這麼說來,都沒有針對這種人出的育兒書籍耶。」  

      這世界上的育兒書籍,目的多半都是在教我們怎麼做好育兒。



      該怎麼育兒,才能讓孩子進好的學校;該怎麼育兒,才能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該怎麼做,才能培育出未來被社會稱之為菁英的人類。而這些書,基本上都是以育兒一定會順利為前提而寫,且所期望的目標都相當高。



      至少並沒有針對認為:「我連怎麼教育孩子都不知道」、「我連一般的育兒基礎都不了解」、「我連該努力到什麼程度都不知道」這種媽媽所寫的內容。



      因此我決定針對平時遇見的那些對育兒沒信心、沒有餘裕、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媽媽們,寫下一本「不懂育兒的人,只要先做到這些事就沒問題!」的書,也就是本書。



      所以這本書的受眾很明確。

      我希望符合以下狀況的人,可以實踐這本書中的內容。

      .現在正被育兒逼到絕境的人

      .育兒時,完全得不到幫助的人

      .單親媽媽,獨自育兒的人

      .過度追求理想中的教養方式,卻事與願違的人

      .自己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完全不知如何育兒的人

      .看過其他育兒書籍,卻仍不順利的人



      符合以上狀況者,就是這本書的受眾。



      重點在於首先要讓媽媽本人變輕鬆。



      當媽媽變輕鬆後,育兒也會開始走向順利。

      關於原因和具體方式,我接下來會一一向大家說明。

      不要好高騖遠,盡可能迴避風險,不要耗費太多心力,一起開心育兒吧。

      因為這才是孩子們心目中,最想看到的媽媽。



      ※本書中的育兒對象原則上為4∼12歲的孩子。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