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非群是種天賦:肯定自己「不歸屬」的特質,善用旁觀者的獨立與敏銳,創造更多,在工作與生活中都成為自己的主角

非群是種天賦:肯定自己「不歸屬」的特質,善用旁觀者的獨立與敏銳,創造更多,在工作與生活中都成為自己的主角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13396
拉米?卡明斯基
林步昇
天下雜誌
2025年9月03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6267713396
  • 叢書系列:心靈成長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靈成長


  • 商業理財 > 職場工作術 > 人際關係











      你不是內向、有社交障礙的I人,

      也不是外向、愛群體熱鬧的E人,

      你能侃侃而談,卻始終保持距離像個局外人,

      因為你是在I人與E人間切換的O人(Otrovert)。

      自帶獨特視角,是自由的靈魂,思考敏銳又有創意!

    ?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在多人聚會中感到孤獨、疲憊,但是在一對一的交流中卻聊不停,如魚得水,

      你不內向,也沒有社交障礙,但就是難以勉強自己參加團體活動。

      如果這是你常有的經驗,你很可能是Otrovert,O人。



      本書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從學術研究、政府部門到公共服務,在四十多年臨床經驗中觀察到,除了渴望成為群體一部分的內向者(I人)與外向者(E人)之外,還有第三種類型:對群體沒有歸屬感的O人。



      跟遭到排斥或邊緣化的人不一樣,O人沒有社交焦慮,有魅力且受人喜愛,卻從未覺得自己真正屬於某個團體,樂於當旁觀者,而非主動參與。O人既不內向,也非外向,而是「朝向與其他人不同的方向」,展現與眾不同的獨立、清晰,洞察力。這種人格特質並不是缺點,而是一種獨特的力量和禮物。



      ★展現真實的自我才是優勢,別讓群體來定義你的人生

      我們的社會推崇積極融入群體之人,卻也暗示:「你現在這樣還不夠,你要更像大多數人才行。」只要能讓O 人依照自己的步調前進,反而能在這個高度群體化的世界中擁有超能力。O人無需同儕來肯定自我價值,屬於溫和叛逆者,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原創者共有的特質,許多最重要的文化與科技貢獻者,發明家、作家、畫家、思想家、音樂家與喜劇演員都具備這種「跳脫框架」的局外人特質。



      ★從「O人自我檢測量表」更了解和接納自己?

      本書會提供知識與工具,讓O人在常規或群體之外,依然能夠茁壯成長。作者鼓勵O 人放下調整與取悅群體的重擔,而非活成別人的樣子,以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為優先,將能發揮潛能,身心更穩定,在群體之外洞察他人忽略的一切,提供獨特且有價值的觀點。



      ★O人在童年、愛情、職場上的特徵:

      ◆並非每個孩子都想成為群體的一份子:十二歲O人為了迎合同學,宣稱自己也和大家喜歡同樣的偶像,違背天性反而讓自己更容易感到脆弱。

      ◆獨處很重要,別貼上孤僻的標籤:父母催促孩子盡量融入群體,但他們更想默默觀察世界,常遭誤解為發呆,引來師長關切, 這種「矯正」反而適得其反。

      ◆與生俱來的親密能力:一開始的冷淡可能讓群體取向的伴侶感到挫折,但O人更願意從伴侶角度出發,不會試圖把對方套進既定的框架內。

      ◆在職場上找到自己的舒適區,發揮長才:精準辨識自己適合的工作環境,協作可能太耗費心神,O人生來就是要獨舞,在獨立作業和自主決策的領域表現最好。



    讀者和專家好評



      作者指出,童年時期是社會特別強調群體歸屬感的階段,建議父母要鼓勵孩子發展一對一的友誼,不要強迫他們參加像夏令營這類的集體活動,並且要意識到,雖然孩子的需求可能與多數人的偏好不同,但他們並沒有錯,他們只是與眾不同。這些O人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將會感到格外的滿足。——《出版者週刊》



      當家庭將某個孩子認定為「問題兒童」時,會導致進一步的孤立與破壞性的家庭互動模式,使孩子與家庭和健康的支持系統愈發疏離。正如本書作者所探討的,如果這種無歸屬感可以得到適當的支持與理解,反而能成為成長與轉化的契機。——青少年預防導師組織(YPM)家庭計畫主任,路易絲·斯坦傑博士(Dr. Louise Stanger)



      作者與生物統計學家合作,開發「O人自我檢測量表」。我的伴侶和同事都是O人,他們讀到本書後都覺得是種「解脫」,更深層地接納自己,並感到很有力量。作者說明:成為 O人並沒有錯,只是不同而已,就像在右撇子世界中的左撇子。這也是一種超能力,當你跳脫框架之時,就能達成許多成就。——B雜誌總編輯,艾咪·康威(Amy Conway)



      對於那些一生都覺得自己是唱反調者或局外人的讀者而言,O人並非出於選擇,而是天性,這本書提供了肯定與清晰的解釋,令人倍受鼓舞。除了臨床經驗外,作者還引用文學巨匠如卡夫卡、吳爾芙、華萊士、沙特,以及卡繆的洞見,來呈現 O 人思維的運作方式,以及它如何塑造出一些我們最重要的文化之聲。——讀者Vaughan



      作者曾為我和家人提供諮詢,看似缺陷的東西可能是祝福。這本書對於擔心自己孩子猶豫不決或不愛社交的父母特別有幫助。作者解釋脫離「蜂巢思維」的好處,以及身為 O人所能帶來的原創性。這是任何認為自己是「黑羊」的人必讀的書。你不是羊群的一部分,你是 O人,擁有隨之而來的所有好處。——讀者Holman



      作為一位O人,我在書中看見了自己。在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之一,作者的智慧引導我完成康復與自我發現。他的自我分析方法溫和有力,適合任何曾感到與眾不同、不合時宜,或只是身而為「人」的人!這本書會帶來改變的契機,並理解這份奇妙的「禮物」。這是可以送給許多人的好禮物!——讀者KTG

    ?


     





    引 言 脫離群體的審視,喜歡自己原本的樣子?



    PART 1? 非群的邏輯

    1 在群體之外找到自己的位置?

    2 社會對「非群」的誤解?

    3 溫和的叛逆者

    4 善於扮演合群的社交家

    5 展現全新觀點的創造力

    6 與眾不同的共感力?



    PART 2? 群體世界中的獨立個體

    7 獎勵從眾的文化?

    8 鼓勵從眾的陷阱?

    9 歸屬感的假象?



    PART 3? 非群的優勢

    10 情感的獨立自主?

    11 真誠與人連結的力量?

    12 無須外界的肯定,也能感到自信與滿足?

    13 跳脫群體思維:「第二次機會」醫療計畫?

    14 內在世界的自由與富足?



    PART 4? 善用獨特的天賦

    15 O人的童年 :提早發現和接納獨特的特質

    16 O人的青春期 :擁抱自己的不同,安度煎熬的衝擊時期

    17 O人的愛情關係 :尊重界限,找到共識

    18 O人的成功之道 :精準辨識自己的舒適區,發揮所長

    19 我們如何活好餘生??

    結語 與自己建立充實和深刻的關係?

    附錄 O人自我檢測量表?

    謝辭 ?



    ?





    引言



    脫離群體的審視,喜歡自己原本的樣子




      「我能為你做些什麼?」「你覺得這次治療的目標是什麼?」這是我跟個案進行初次問診時,最常用來開場的兩個問題。大部分的人剛開始都答不出來,這個情況實屬正常。我問這兩個問題並不是要在當下得到答案,而是想讓個案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其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因為我們要面對的是他們自己的人生。



      通常個案來找我,想要尋求改變,進一步探討之後就會發現,他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成為受人喜歡與接納的人,也就是「融入群體」。他們從小就學會,歸屬(belonging)是一種美德、也是所有人都應該共同追求的目標。事實上,歸屬既不是美德,也並非人生目標,它只是某種感覺,不是現實中存在的具體事物。



      這也是人類面臨的一大困境: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卻總是不斷追求與自身獨特性衝突的歸屬感。



      在我四十多年的行醫歲月中,我的足跡從西奈(Sinai)沙漠邊陲、獨自照料貝都因遊牧部落,到紐約市西奈山醫院(Mount Sinai Hospital)的思覺失調病房,再到擔任紐約州心理健康辦公室醫學營運主任,負責全州精神健康照護的各種層面。我教授學生和住院醫師,並在社區和醫學中心(先後在西奈山醫院和哥倫比亞長老教會)治療病患,從事臨床和藥理研究,也一直維持私人門診。



      在曼哈頓的私人門診中,我接觸過各行各業的人。當中包括世界領袖、知名表演藝術家,各領域的頂尖人士。許多人來尋求解答,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與最親近、最熟悉的人(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感到如此疏離。



      經過幾次諮商後,這些人往往會出現一個共同點:一生都覺得自己難以融入群體。當他們與人相處時,始終無法有真正的歸屬感,像是旁觀者,而非真正的參與者。無論在哪個群體之中,他們都從未感覺自己真正融入其中。



      ★? ? E人和I人之外,還有第三種人格特質



      經過多年的觀察與研究後,我發現這些共通點源自一種特殊且從未被正視的特質,存在於世界各地,不分族群、種族與性別。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缺乏依附群體的內在驅動力;換句話說,天生無法對群體產生歸屬感。這是一種我自己也深刻理解的存在方式。



      我小時候常常感到困惑,為什麼總覺得自己和周遭的人不同?我沒有被排擠或拒絕,我有朋友,我個性幽默,人緣不錯。我喜歡上學。不害羞,也不內向,沒有社交焦慮…?



      外表上,我看似是個快樂且適應良好的孩子,但在內心深處,我覺得自己就像醜小鴨。童年時期我參與過好幾個小團體,卻從未覺得自己真正屬於其中。無論隔開我與他人的原因是什麼,那道牆是無形的。無論我有多受歡迎,我始終覺得自己是個局外人。



      我更喜歡真誠的對話,交換心事與真相,而不是膚淺的閒聊或逞強。然而,就像多數青少年一樣,我假裝成為群體期待的樣子…我全年無休地配合演出,演技也許值得拿一座奧斯卡小金人了,卻讓我感到空虛與筋疲力盡。



      直到我二十多歲時,情況開始出現轉變…當時我已是大學生,後來進入醫學院,課業繁重,空閒時間有限,更沒有動力參加自己其實不喜歡的活動。我開始渴望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親密的一對一友誼,不再受到群體氛圍限制。我不再覺得需要依靠群體的認同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也不想再讓大部分人的看法影響我的觀點與決策。我決定,是時候停止表演了。



      就在那段時間,我也意識到,自己長久以來無法理解群體,難以產生共鳴,反而讓我成為一個非常敏銳的觀察者,總是設法解讀那些讓我困惑的行為模式...我才明白,原來我長年不斷質疑群體共識(即便沒有直接表達),其實培養了「跳脫框架」的思維習慣,能從他人看不見或不願面對的角度看待問題。



      我並不是醜小鴨,也不是天鵝,而我是完全不同的鳥類。經過青春期那段備受折磨的歲月,這個發現展現令人振奮的可能性:我不需要跟著鳥群飛,我可以自己創造一條獨特的航線。



      ★天生對群體沒有歸屬感的O人



      多數人都熟悉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的概念:「外向者」(extrovert,簡稱E人,即向外看的人)與「內向者」(introvert,簡稱I人,即向內看的人),這些名詞如今已成為大眾心理學用語的一部分。但像我這樣的人,既不是朝內,也不是向外,我們很少與他人的方向一致。因此我創造了Otrovert一詞,簡稱O人。在西班牙文中(語源可追溯至拉丁文),「otro」意指「他者」,「vert」則是「方向」。從字面來看,otrovert就是「看著不同方向的人」。



      我們的社會非常強調群體與歸屬的好處,背後的原因其來有自,尤其在這個時代,愈來愈多人表示飽受孤單、疏離與無法交流的痛苦…在現代社會中,「部落意識」並不會讓人感到更為安全、更有連結或對生活更加滿足。只要看看當今日益對立的政治局勢,就會明白事實正好相反。



      即便如此,在一個高度推崇「參與」與「服從」的世界裡,O人往往被視為問題人物,總是遭勸說要「配合大家」、「融入團隊」,也就是將自己真正的「無歸屬」本性擱置一旁,融入群體之中。偏偏O人在一對一互動時,可以很健談外向,展現社交能力,因此往往讓人困惑:為什麼他們對團體活動興趣缺缺…?



      但對他們來說,設法合群、成為團體的一份子,體會「在一起」的感覺,其實是徒勞無功。因為他們本質上對群體沒有歸屬感,即使獲得邀請或肯定,也無法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當中的一份子…



      這正是身為O人的最大益處:一旦你能接受、理解自己是誰,就不再被群體成員身分帶來的龐大社會期待所限制。



      當你對任何特定群體都沒有歸屬的渴望,你的自我價值感就不會受到群體的認可所制約。你不需要附和多數人的觀點、立場或意見。你可以在個別的人際關係中享受親密與連結,同時擺脫要將群體置於自我之上的社會壓力,也不用犧牲個人需求來滿足群體需求。你會學會分辨,哪些是天生就了解的信念,哪些只是從小被灌輸的教條。最重要的是,你唯一的思考方式就是獨立思考。



      ★不依靠群體決定人生的幸福



      這就是本書的主軸,用意在說明一旦脫離群體的框架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自由與滿足感,同時突顯O人的視角對這個世界貢獻的非凡價值。當然,傳統觀念對於維持穩定實屬必要,然而,若要有進步,突破性的想法不可或缺。與其排斥,我們該學著加以包容,正如佛洛伊德所說:「凡是思想領域的重大決定,以及關鍵的發現與解決方案,往往只誕生於獨自思索的時刻。」



      無論你是否在書中看到自己或熟悉的人,我都希望本書能幫助你理解:O人的生命經驗可以為既有的群體智慧注入全新養分,讓我們對「如何存在於這個世界」有新的認識。



      無論你是否為O人,這輩子最持久的關係,永遠是你與自己之間的關係。藉由強化這段關係,你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內在心理空間與能量,更加深刻地理解,並且與其他人建立連結。



      把人生交給群體來審視,最終只會讓你失去主導自己幸福的能力,正如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寫:「自由,就是願意為自己負責。」我衷心希望,本書會幫助你擁有屬於你內在的自由。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