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97212
蔡曉玲
時報出版
2025年9月16日
143.00  元
HK$ 121.55  






ISBN:9786264197212
  • 叢書系列:新人間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人間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男女不拘,謝絕蟲類」

      馬來西亞作家、花蹤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

      蔡曉玲首部散文集《洞》

      ──祕密生長,愛無邊界。



      當我終於要被生活打敗以前,我必會想像著那個無所事事的時刻,陽臺上的光與風一直帶我到一片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人要盲目樂觀的生活下去。



      「《洞》正是「洞」,是曉玲心心念念築起的家屋,也是她為所有讀者悉心布置的狡兔三窟,讓我們在簡直退無可退的時代洪流中得以稍稍喘息緩步。書名固然呼應那篇榮獲花蹤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雋永佳作,但實際上,整部散文集都充滿了「洞」,裡頭有數不清的線索,指向她始終未曾言明的祕密。」──鄭芳婷



      三十二歲時,蔡曉玲擁有人生中第一間房子,遠離家鄉的她逐漸失去原生家庭的房間,過起離城的獨居生活,不禁思索,女人成年若不結婚生子該何去何從?人生難道只能上演同一套劇本?房子,是她狡兔三窟的洞,在這裡祕密得以與世隔絕,不受打擾。



      自幼隨著父親移居各處,所謂的家,是移動的城堡,有父母給予的最初的溫柔,有貓相伴,讓多愁善感的她,能依然對世界有愛。即便與途中友人各在天涯,斷了聯繫,敲起鍵盤,也能重回相遇有光的剎那。然而看似令人欣羨的順遂人生,卻有無法於世安穩的部分,幸好文學並非無用,電影是春藥,順著人生的河流而行,有伴相攜遊走,即遇大疫也未放棄,如今居於永夏,心似逢春。



      從馬來西亞古晉、老越的遷徙成長,到離家求學、求職,蔡曉玲在不同的地方居住、短暫停留與旅遊,臺灣、日本、香港、中國……都有她的身影。擅記憶的水象巨蟹,好的壞的都記住了,友人、貓咪、父母的愛、文學電影、不可輕易言說的祕密,都在時光的溪水中,以溫柔的語調,潺潺地溯往,彷彿引領她回到最愛的屋前草地,享受著自由與幸福。



    名人推薦



      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楊佳嫻�楊隸亞�蔣亞妮�騷夏�龔萬輝──溫柔守護推薦



      舉重若輕,極端的節制,即便是非常感傷的事,也淡如水。──黃錦樹



      富有馬來西亞風土滋味的女性成長散文,對台灣讀者來說,仍有熟悉的光影,因為共享了同樣的、亞際傳播的流行文化和翻譯文學。寫童年,筆致明麗溫暖,寫疫情前後的小日子,難免恐懼、迷惑,也有對於女性社會身分與實踐的思索,柔情中帶一點硬脾氣。──楊佳嫻



      曉玲擅長在情節推進處,恣意切換敘事鏡頭,讓情節接連到不同的路徑,時而自拍,時而他拍,時而遠景,時而空景,脫離閱讀者的預判。──楊隸亞



      作者讓我們聞嗅古晉的貓童年,領我們踩踏吉隆坡的空氣,品嘗記憶之釀的同時,又讓讀者警醒於現實對於女性的桎梏。即使擁有「自己的房間」,在吳爾芙百年的現在,就真能擺脫性別的期待了嗎?

      或許,走過濃霧一般的不明確,比魔幻寫實還魔幻的疫情,讓我們更能了解,所謂的不可能都可能被撼動,《洞》像是是黑暗裡點火,讓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騷夏



      讀曉玲的文字,就像看著貓伏在日光下,悉心地梳理著自己的毛髮,那即是我心目中,散文柔軟而美好的樣子。──龔萬輝



    ?


     





    推薦序?

    平淡的溫柔◎黃錦樹

    她讓時間長出柔軟的毛◎鄭芳婷



    輯一 洞

    洞?

    我跟隨河流?

    最美的時光?

    雨天?

    迷宮?

    羽化?



    輯二 貓都不見了

    末路花開?

    貓與天涯?

    走過白貓雕像的路?

    只喝可樂的貓?

    無人知曉?

    走貓路

    貓都不見了?



    輯三 最初是溫柔的

    A女的心聲?

    遠方

    跳舞吧女孩?

    最初是溫柔的

    圖書館?

    早餐?



    輯四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太陽城與太子傳說?



    龍貓表弟的愛情?

    愛情不停站?

    同居者?

    水晶流年

    在San Francisco Coffee寫信

    Dear I

    就在教堂後面

    跳舞的馬

    2429

    春藥



    輯五 陽臺

    新病來了

    自由的森林

    太陽天出遊

    下午做夢

    我所不了解的圖像

    白日夢女

    電影裡的場景

    陽臺



    後記�從一個洞到另一個洞去





    ?





    推薦序



    她讓時間長出柔軟的毛

    ◎鄭芳婷(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二○一九年的夏天,我在臺文所國青三樓的教室見到曉玲。那是嚴肅又炎熱的學術活動後的茶歇時間,我沒有預期會見到平常在馬來亞大學教書的她;她或許也沒有預期會見到我,因為當時那幾年,我的暑假總在異地與人團圓。但是,當我們見到彼此的那一刻,好像有什麼堅硬緊繃又暴力填充著這個世界的東西,瞬間開始融化。



      其實,那只是我們第二次見面。但相比第一次見面是在學界長輩環繞的合菜場子,這一次,我終於能和她好好地講講話。



      說是好好地講講話,其實也還是在教室裡,旁邊都是人,可是怎麼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所身處的理應不斷等速向前流動的時間,具體且實在地緩慢了下來,升起了柔軟的毛海。曉玲眨眨眼睛,像是早就熟稔這樣的變化。而一向風馳電掣的我,卻是無比震撼,原來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中,憂傷與痛苦可以被安放,我們終於能夠在滿布結痂破口的生活裡勇敢地一步一步走下去。



      《洞》正是「洞」,是曉玲心心念念築起的家屋,也是她為所有讀者悉心布置的狡兔三窟,讓我們在簡直退無可退的時代洪流中得以稍稍喘息緩步。書名固然呼應那篇榮獲花蹤文學獎散文首獎的雋永佳作,但實際上,整部散文集都充滿了「洞」,裡頭有數不清的線索,指向她始終未曾言明的祕密:《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薰衣草園標誌上的手牽手女孩、不知名的短髮女生、既非家人也非朋友關係的一對女性鄰居、《誰先愛上他的》、《荒人手記》??。「洞」裡的線索倒不是一場解謎遊戲,因為一點也不難解開,反而正是因為如此清晰坦率,「洞」實際上毋寧更是「連結」的邀請:邀請任何能一眼望見謎底之人,與她心連心。一九九○年代末,政大「陸仁賈」欲組「奇娃社」,社員於是刻意在圖書館館藏的《藍調石牆T》裡夾入手寫的便條紙,邀請這本書的讀者參與聚會。在那個隱匿又壓抑的時空,小小的便條紙如同視界奇點,展開素來被「緊緻化」(compactified)而無從得見的更多維度。



      「那可能都是很小的心事,塵埃一樣,只有在光照之下才會被曝光,否則都被隱藏得很好。」曉玲是這麼說的。她同時也承認自己:「記憶力驚人,好的壞的都記住了,流水一樣湧出來。」正因為異於常人的記憶力,她以近乎紀錄片的超寫實主義筆法,不僅再現日常生活的吉光片羽,更將片羽中捲曲起來的通通展開。展開後,發現這裡是眼淚,那裡是愛,這有風,那有海。



      但是這些被展開的情動維度,完全不耽溺。雖然其中有好幾篇作品提及了較為沉重或具張力的事件,包括級任老師逝世、朋友逝世、貓咪逝世或走失,以及同居室友遭遇性暴力等。但是,這些事件陳述並未張牙舞爪地燃燒延伸,反而像水靜靜流淌,流過的地方留下水痕,但同時也滋潤了原本乾枯的地方。我想起是枝裕和與?元裕二的《怪物》:?本龍一早些年就已寫好的〈aqua〉,在電影結尾粼粼波光,沒有任何一種痛真正消失,可是這些痛都轉化成綿長的力量。曉玲說:「我不止一次希望我在她還是孩子的時候,去那些命定時刻救她出來,我希望我是一個守護者。我真的這樣想,真的。」讀到此處,我也想去救那個想去救人出來的曉玲出來,我也想守護她,真的。



      正如她所說,「文學並非無用的」,這本散文集,其實就是各種「洞」裡的相逢與守護。我們如今身處的當代世界,戰爭、疫情、汙染、霸凌、階級剝削、極端氣候、性別歧視、宗教壓迫交織纏繞,極端右翼保守勢力全球崛起,推遲了更為公義的世界的到來。數位科技的翻新以分秒計,連帶使我們連呼吸的速度都不敢拖延。可是曉玲的文字給了我們一些「時間零」或「魔術時光」,像那隻鑽進車底讓整個吉隆坡瞬間安靜下來的小貓。唯有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才終於能回看自身,肯認我們經歷人生所無可避免的傷口,甚至將傷口示於人前,甚至望見他人的傷口。



      有人稱曉玲為「貓老師」。想一想,這個綽號實在適合。曉玲愛貓,出身古晉貓城。但她對貓並非只是豢養寵愛,而更多的是一種向貓學習的精神。她幼時經歷家中貓咪來來去去,接受各種意料之外的來到與分別,長成以後,她經常拎著罐頭在街頭尋貓請客。疫情過後,她花了好一陣子才終於找到熟識的黑白母貓,沒想到問貓好嗎,竟然反被貓咬了一口。至此,許多讀者想必莞爾一笑吧!不過,這個可愛又出人意料的結尾,卻精準體現曉玲對自己愛貓之心的自反性。於是,更多的時候,她向我們展現的不是她的片面貓咪想像,而是她對自己想像貓咪的後設觀察,如同一位生態女性主義人類學者般地,她明白知曉自身人類視野的侷限。



      我好像能想像,那個跨過陽臺護欄,躡手躡腳地走在屋頂上的童年曉玲,像貓一般靈動柔韌、專注悠遠,在漫長的歲月裡留下光霧似的掌印。像塵埃的小小心事不曾消逝,反而在她變慢的時間中匯聚成風,風吹來了臺灣,拂上我們總有圓缺的心魂。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