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
萃聚魂淵後方可凝眺靈明豫啟原型:榮格《意識與無意識》評薦
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著有《榮格的30 個夢》
?
穿鼻系株,為虎所拘。王母祝禱,禍不成災,突然脫來。──《焦氏易林.萃之豫》
?
榮格非常喜歡引用《道德經》,《道德經》中有一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非常適合用來形容榮格的學術生命,他是唯一一個死亡之後,還不斷出版新書的心理學作者。
?
正因為他著作太多,一開始只能出版《榮格文集》(Collected Works)二十卷,他死後才出版的這些「新書」,到現在有已經有二十多卷了,而據說,還有很多書信和研討會有待出版,所以他一直沒能夠出「全集」(completed works)。他已經是心理治療歷史上寫作數量第一多的人,寫作品質當然也不遑多讓,甚至可以說,除了佛洛伊德,誰敢和榮格比較寫作品質呢?
?
在這一大堆著作中,有三本,是他自己寫作的入門教材。一般來說,我們閱讀榮格原著,在閱讀完《回憶、夢、省思》和《紅書》之後,就是閱讀這些入門教材。
?
這裡簡要介紹一下這三本教材的不同和關聯。
?
最早的一個入門教材,是1925 年的《榮格心理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Jungian Psychology: Notes of the Seminar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 Given in 1925),這是針對二十七個榮格分析師舉辦的研討會(seminar),它其實是榮格對自己的生命和他的學術之間的關聯的自述。尤其可以看到《黑書》、《紅書》中各種意象如何啟發榮格的學術創作。這個講座比較適合榮格分析師、榮格傳記研究者閱讀。但是因為它2011 年才出版英文版,因此很多老一輩的榮格愛好者沒有讀過(Jung, 1925/2011)。
?
第二本,也是最有名的入門講座,是由1935 年的塔維斯托克(Tavistock)演講所收錄,它在榮格生前就出版,後來收錄到英文文集第十八卷。中國大陸的商務圖書館在1991 年出版此書後,很受歡迎,甚至把它收入了《漢譯世界名著》系列中。那是針對塔維斯托克診所的精神科醫生們進行的演講,診所主任克萊恩(Klein)的愛徒比昂(Bion),不但踴躍參加還舉手提問,後來我們發現,比昂及其愛徒葛羅斯坦(Grotstein)成為了客體關係派的榮格分析師。這個演講是最適合心理治療師們閱讀,尤其是學習過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師學習。因為這個講座中,榮格為了呼應比昂這群聽眾的要求,臨時加了「移情」的講座(Jung, 1935)。
?
但是為了講移情,榮格本來準備講稿中的一些內容就沒有講,這個遺憾,如今已經被讀者手頭這本《意識與無意識:分析心理學入門講座》補上了。榮格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的演講和塔維斯托克演講是同步進行中的,它是榮格一生中針對大學生舉辦的第二個講座,另外一個對大學生的講座是佐分吉亞講座(The Zofi ngia Lectures),那是1895 年4 月18 日進行的,那時候榮格自己也是大學生,再過兩個月才滿二十歲(Jung,1895/1983)。
?
三十九年之後在ETH 的講稿,則充分展現了一個作為「教師」的榮格,可以看出榮格認真備課,思維清晰,不像在研討會中和一群榮格分析師研討著研討著就魂飛千里之外。ETH 講座由淺入深,總共八卷,特別值得亞洲人關注的是第六卷,「瑜珈與冥想的心理學」(Psychology of Yoga and Meditation),在那一卷中,我驚奇地發現,榮格對於淨土宗的修行,尤其是《觀無量壽經》,有一種天才般的直覺,怪不得他懷疑自己前世是個佛學修行者(李孟潮,2025)。
?
而本書最有趣的是,有關聯想實驗的章節,我們發現,原來榮格還是一個犯罪心理學的偵探,怪不得他晚年的時候喜歡看懸疑破案小說。
?
整本書中有三段話,實為樞要,切關肯綮,特意拈出來與讀者共賞:
?
第一段話:「心理學首先研究的是普遍有效的東西。它涉及所謂的心靈或靈魂。人類所創造的事情和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歸結於此。一切都曾是心靈層面的,沒有什麼不曾是心靈的,比如說藝術家或工程師的幻想。像是鐵橋或藝術作品,當然這個講台也是。」
?
這段話,可以總結為「萬法歸心」。
?
第二段話,「意識永遠不可能與靈魂等同;它只是靈魂的一部分,或許是非常小的一部分。靈魂才是整體。」
?
第三段話,「從所有意圖和目的來看,意識都是靈魂的器官、一隻眼睛或耳朵。」
?
這兩段話,可以歸結為「心歸靈魂」。
?
理解了這兩段話,「萬法歸心」,「心歸靈魂」,才可以理解本書的另外兩句話,一句是「『我』(I)也是一個情結」,「情結可以說是我們的家族鬼魂(家庭靈)。」
?
我們可以如此簡單地來發揮。
?
第一,「『我』(I)也是一個情結。」是說自體(self)是一個情結,所以,自體心理學和自我心理學,其實是研究了一種情結,也就是「自我情結」,它又可以呈現為自戀情結和自卑情結。
?
第二,「情結可以說是我們的家族鬼魂。」啟示我們:「客體」,尤其是客體關係八老,「老爸老媽,老哥老妹,老闆老師,老公老小」同樣也是情結。他們和「自體」一樣,是通過家族的投射性認同鏈條不斷傳遞的,這種情結傳遞的過程產生了本書中所說的神祕參與。
?
第三,以榮格為代表的深層心理學,是不局限在自體、客體、意識和無意識的範疇,而是要和它們之後的那個東西,也就是萬法歸心,心歸靈魂的這個本源,也就是「靈魂」產生連結。
?
對於榮格以及ETH 的聽眾來說,把「靈魂」設定為心理學的本體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就像西藏的某仁波切做講座,他大概不會想要對觀眾說明觀世音菩薩究竟是定位在大腦頂葉、顳葉還是腦幹。
?
也就是說,自認自己這一世是天主教徒,前一世是佛教徒的榮格,自然而然地認為,心理學就應該是建立在有神論的基礎上的。但是後世的心理學,無論是美國的APA 心理學,還是中國的心理衛生協會,都把心理學建立在無神論的基礎上了。
?
所以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等榮格分析師會吐槽說,我們有了一百年的心理學,怎麼病人卻越來越多了。究其根本,大概也是因為,沒有靈魂的心理學,其實只能從腦理學邁向藥理學,人工智慧出現後,它就有潰不成軍的趨勢了。就是我可以一邊鼻噴氯胺酮快速抗抑鬱,一邊問DeepSeek 各種認知行為技術和釋夢理論,為什麼要花幾千塊錢去找個人談呢?
?
心理諮商,本來是就是多學科綜合產物,所謂「醫科宗哲藝,五大合一體」就是它至少包括了醫學、科學、宗教、哲學,藝術五大元素(李孟潮,2017)。追求科學一家獨大,其實是要科學自己一黨獨裁,消滅所有反對黨。獨裁者的命運,一般都是在追求獨裁過程中自毀毀人,斷子絕孫(李孟潮,2024)。
?
佛洛伊德和榮格,在科學和宗教各執一端。歲月悠悠流過,就像古城畔雪山奔流而下的河水。如今對於靈性和宗教,哪怕是信奉科學神教的美國心理治療界的態度,都已經比較中立客觀了。這方面,最近一篇較好的綜述是盧凱蒂(Lucchetti)等人寫的,文中發現,宗教和靈性經驗對於抑鬱、自殺、雙相障礙、物質依賴、創傷後障礙都有很好的保護作用,相關研究數量很多。但是對於精神病、焦慮障礙、飲食障礙等研究較少,研究結果也有矛盾之處,有些研究還發現有負面作用(Lucchetti, Koenig & Lucchetti, 2021)。
?
另外,其他眾多研究發現,其實決定心理健康程度的,不在於「信仰什麼」,而在於「怎麼信仰」、「信仰的虔誠度如何」,發現堅定的有神論和無神論者,心理健健康水準都不錯,而半信半疑者則是健康程度較低的。毛澤東說,「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此語也適用於基督教徒、佛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乃至國家主義者(Abdaleati , Zaharim, Mydin 2016;Baker, Stroope & Walker,2018)。
?
1934 年的春夏之交,榮格的腳步聲在穹頂大廳的廊柱間回盪,講堂的穹頂高聳如倒懸的天空,每一道石紋都像被時間鑿刻的無意識溝回,數百座橡木椅呈放射狀鋪展,仿佛被某種神祕意志馴服的潮水;石灰岩柱廊在暮光中投下修長的陰影,榮格的輪廓被拓印在斑駁的牆面上,而數百張沉默的面孔萃聚暗影之中,只待他的聲音如鐘擺般蕩開,驚起塵埃中沉睡的原型。與此同時,集體無意識的深淵,無論歐亞,古老的富強統一之夢如長毛。蔣介石開始第五次圍剿共產黨,在黨內也被下台毛澤東在1934 年的江西,寫下詩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暴力的記憶在廟宇中集結,英雄原型凝眺黎明的角膜,所有靈明都呈負極排列,那些被遺忘的咒語正沿著沉默的聯想在大母神子宮裡受孕,萬物在碎屑中重新校準,瞳孔的重量等同於所有失語的砝碼。
?
推薦序2
?
《意識與無意識》的定位與開展
陳宏儒�諮商心理師,翻譯榮格著作《移情心理學》
?
現在市面上榮格心理學相關書籍琳瑯滿目。那麼,這本《意識與無意識》有什麼特別的呢?
?
目前坊間已經許多榮格心理學的入門書籍,且深度不一,都是榮格分析師們根據後來較為定型的榮格心理學架構所做的統整。像是最通俗易讀的《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或是教科書般的《榮格心靈地圖》,另外也有學術性較強的《榮格心理學指南》。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前兩本書大概就能幫助了解榮格心理學的重要概念,開始用榮格觀點來看自己的生命。
?
但如果你讀著讀著,開始對這些概念的「來源」產生好奇,想知道榮格的思想發展歷程,或者你也有點想知道他到底在回應什麼樣的問題—那麼你可能還會想閱讀以下的書籍。
?
這條閱讀路線有三本書籍,包括《分析心理學二論》、《榮格心理學導論—1925 年講座筆記》,以及這本《意識與無意識》。它們的書寫時間和內容脈絡剛好反映出榮格理論從早期走向中期的進展歷程。
?
《分析心理學二論》是榮格在與佛洛伊德決裂後最早的理論陳述,裡面有很多還在塑形中的概念原型。《榮格心理學導論》則是研討會記錄,有榮格的演講,也有現場的問答,臨場感很強,但內容比較零碎。
?
《意識與無意識》是1934 年夏天榮格在百人大禮堂的系列演講紀錄,因此文字有榮格的口語感,每一講除了開頭的提問回答,都有對一個主題的完整論述。這本書的時間點是在榮格的思想中 期,那些我們熟知的後期概念—像是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人格面具、個體化歷程等—雖然在書中有提到,但不是本書的書寫主軸。書中主要處理的是無意識的結構、四大心理功能、情結理論,以及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的基本輪廓。
?
閱讀過榮格一些系列講座的書籍,有時會覺得沒有標題而困擾,在此略作一些命名與摘要,希望能對讀者在了解本書架構與內容上有所幫助,也點出一些本書在理論上特別深入之處。
?
• 第一講:心理學與語言的張力──心理學無法靠定義運作,它是一門處理主觀經驗的象徵科學。
• 第二講:不停運作的無意識──無意識不是沉默的地底,而是始終在動的深層暗流。
• 第三講:四大心理功能──感官、思維、情感、直覺,是意識與世界互動的四種方式。
• 第四講:四大心理功能的運作──每一種功能都可能在無意識中自動運作,並浮現在夢中。
• 第五講:意志與直覺──榮格少見地談論「意志」在心靈活動中的位置,並進一步地定義直覺功能。
• 第六講:自我與自性──榮格區分自我與自性,逐層描繪心靈結構與動力,他點出一些儀式、習俗背後有著無意識的入侵。
• 第七講:原型的痕跡──原型以情結浮現於個體經驗中,可透過語詞聯想觀察其干擾效應。
• 第八講:從語詞聯想看情結──個實驗案例說明情結如何干擾語言反應與記憶。
• 第九講:語詞聯想測驗用於測謊以及家庭中的神祕參與──榮格介紹語詞聯想測驗如何用在犯罪調查當中的測謊,並提出「家庭靈」與「神祕參與」概念。
• 第十講:語詞聯想的類型與家庭心理學──語詞聯想反應的分類,從家庭成員間語詞聯想結果得比較來描繪家庭動力。
• 第十一講:再論情結與夢的類型──回答聽眾對情結的提問,並介紹幾種常見夢境類型。
• 第十二講:解夢手法──解夢程序,以及一個自性浮現但不被接受的夢境案例。
?
榮格在這十二場演講當中不僅說明了心靈的結構、無意識的運作模式、情結與心理功能、夢的解讀方法,也讓我們看到他用以支撐理論的豐富案例、實驗與人類學觀察,讓我們能對榮格心理學理論的證據基礎有更多體會,這也深度描繪了榮格心理學是如何在人類行為當中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