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商周兩朝交替,周公與禮樂之始:從踐阼攝政到還政成王,從制禮作樂到設官分職……王朝更替,他攝政而不奪權;百廢待興,他奠定中華千年秩序!

商周兩朝交替,周公與禮樂之始:從踐阼攝政到還政成王,從制禮作樂到設官分職……王朝更替,他攝政而不奪權;百廢待興,他奠定中華千年秩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82376
辜堪生,李學林,徐曉菁
複刻文化
2025年9月17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6264282376
  • 規格:平裝 / 212頁 / 14.8 x 21 x 1.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禮樂制度從何而來?

    商朝和周朝的根本差異在哪?

    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從周公開始!



    他不只是輔政賢臣,更是制度與思想的開創者

    走近中華千年文化的源頭,一探周公的政治理念



      【從史實出發,重現周公真貌】

      本書以扎實的歷史考據為基礎,跳脫傳統儒家對周公的神聖化詮釋,試圖還原一位在歷史現場中運籌帷幄、面對政治危局的人物。書中從周公參與伐紂、輔政成王到親自制禮作樂的實際行動,勾勒出一位身處建國關鍵期、深諳權力運作與文化建構的政略家與制度設計者。作者選擇從具體史料與政策措施切入,而非純粹從經學視角讚頌聖人,使本書更具歷史批判性。



      【政治與忠義的實踐】

      本書深入探討周公攝政期間面對的內憂外患,包括王位正當性危機、宗族不和、地方動盪等,並詳述他如何透過平定「三監之亂」、安撫殷商遺民、整合諸侯勢力,鞏固新生王朝。周公「踐阼代成王」一事,在古代常被視為至高忠誠的典範,作者則從政治現實出發,解析其策略與權衡,並提出這種「代君而治」的模式如何塑造後世對忠賢與權力之間微妙關係的理解。



      【制度文化的創立與規範】

      周公的歷史功績不止於政局穩定,他在制度建構上的創新更是中華政治文化的長遠根基。書中深入解析周公所制定的禮樂制度、宗法體系與空間秩序,並探討《周禮》等經典的源起與後世詮釋。透過這些制度設計,周公不僅形塑了王朝的治理結構,也藉由禮制規範民間生活與倫理秩序,將權力轉化為文化與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使統治更具持久性與認同感。



      【思想革新與文化奠基】

      在思想層面,本書強調周公對「天命」觀的轉化與推進,從殷商時期神權崇拜走向以道德為核心的正當性理念。書中指出,周公創建「以德配天」的新詮釋,使君權需以德行和政績來支撐其合法性,開啟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從神意到人道的轉向。這一思想不僅影響儒家「仁政」理論的誕生,也深植於中國歷代王朝對天命、政權與道德的思考模式中,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本書特色



      本書以宏觀視角系統梳理周公於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等多方面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透過歷史考據與經典詮釋,還原其思想脈絡與歷史影響。作者深入探討周公制禮作樂、踐行仁德、詮釋天命等行動如何構建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與治理理念,幫助讀者從源頭理解中華文化制度與哲學精神,極具學術深度與思想啟發。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周公的時代:從小邦到大邑

    第二章 天命思想:從蒙昧到理性

    第三章 政治思想:德治與權力基礎

    第四章 法律思想:明德與慎罰

    第五章 倫理思想:「德」與「孝」

    第六章 禮制體系:國家制度的雛型

    第七章 音樂創作:禮樂制度

    第八章 神祕策略:龜卜與占筮

    參考文獻



    ?





    總序



      這是一個需要聖人並且誕生了聖人的時代。



      在西元前800年至西元前200年,在地球北緯20°和北緯40°之間的地域,世界上一批思想巨星和藝術宗匠閃亮登場,他們的思想和學說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開啟了人類的智慧,並一直溫暖著人們的心靈。



      那是一個群雄紛爭、諸邦並列的時代:在古代歐洲,是希臘、羅馬各自為政的城邦制時代;在南亞次大陸,是小國林立、諸邦互鬥的局面;在古代中國,則是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西周王朝,轉入了諸侯爭霸、七雄戰亂的「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天下大亂,戰火連綿,強凌弱,眾暴寡,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百姓生活在被侵襲、蹂躪和面臨死亡的威脅之中。如何才能恢復社會秩序、實現社會安定?什麼才是理想的治國安邦良策?芸芸眾生的意義何在?人類前途的命運何在?正是出於對這些現實問題的思考,一批批先知先覺誕生了,一服服治世良方出現了。人類歷史也由此進入了智慧大爆發、思想大解放的「諸子並起,百家爭鳴」時代!



      在古波斯,瑣羅亞斯德(西元前628年至前551年)出現了;在古希臘,蘇格拉底(西元前469年至前399年)、柏拉圖(西元前427年至前347年)出現了;在以色列,猶太教先知們出現了;在古印度,佛陀釋迦牟尼(約西元前565年至前485年)誕生了;在中國,則有管子(約西元前723年至前645年)、老子(約西元前571年至前471年)、孔子(西元前551年至前479年)、孫子(約西元前545年至約前470年)、墨子(約西元前475年至前395年)等一大批精神導師、聖人賢人橫空出世!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中,將這一時期定義為「軸心時代」,並認為,「軸心時代」思想家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未來的生活。在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有著「終極關懷的覺醒」,智者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生了宗教和哲學,從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智慧,逐漸形成了「中華文化圈」、「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圈」、「希臘-羅馬和猶太-基督教文化圈」,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這些文化圈內人們的思想因為有了「軸心時代」思想家的智慧火花,才一次又一次地被點燃,這些文化也才一代又一代地得以傳承和發展。



      相反,由於沒有「軸心時代」先知先覺思想的恩惠,一些古老文明也就無緣實現自己的超越與突破,如古巴比倫文化、古埃及文化、古馬雅文化,它們雖然都曾經規模宏大、盛極一時,但最終都被歷史的歲月無情地演變成文化的化石。



      中華民族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文化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竭,以雄姿英發之勢,傲視寰宇。中華文化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中傳承序列最明晰、文化形態最溫和、發展持續性最強的一種文化。



      浩浩龍脈,泱泱華夏,何以能創造如此文明奇蹟?中國「軸心時代」期間的「諸子百家」、聖人賢人所做的絕妙思考和留下的精神財富,無疑就是歷代中國人獲取治國安邦之術的智慧泉源。在這一群聖人賢人之中,有德有位、立言立功、多才多藝的周公(姓姬,名旦)無疑是東方智慧大開啟的奠基者。歷五百年,隨著王室東遷、文獻流播,而有管子、老子、孔子、孫子者出。管子是用知識和理想治理社會和國家而獲得成功的第一人,是後世儒與法、道與名諸多原理的蘊蓄者;老子曾為周守藏室史,主柱下方書,善觀歷史,洞曉盛衰,得萬事無常之真諦,故倡言不爭無為,而為道家鼻祖;孫子雖言兵,然而崇仁尚智,以兵去兵,而為兵家之神聖;同時,有孔子者出,遠法堯舜之美,近述周公之禮,刪六藝以成「六經」,開學宮以授弟子,於是乎禮及庶人,學術下移,弟子三千,達徒七十有二,口誦「六經」,身行孝敬,法禮樂,倡仁義之儒家學派因而誕生!



      自是之後,民智大開,學術鼎盛,家有智慧,人有熱忱,皆各引一端,各樹一幟,於是崇儉兼愛的墨家(以墨翟、禽滑釐為代表)、明法善斷的法家(以申不害、商鞅、韓非為代表)、循名責實的名家(以鄧析、公孫龍為代表)、務耕力織的農家(以許行、陳相為代表)、清虛自守的道家(以文子、莊子為代表)、象天制歷的陰陽家(以子韋、鄒奭、鄒衍為代表),以及博採眾長的雜家(以尸佼、呂不韋為代表)、縱橫捭闔的縱橫家(以鬼谷子、蘇秦、張儀為代表),紛紛出焉,蔚為人類思想史上之大觀!



      諸家雖然持說不同、觀點互異,但其救世務急之心則一。善於汲取各家智慧,品讀各家妙論,折中去取,必收相反相成、取長補短之效。《詩》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生今之世,學古之人,非徒抒弔古之幽情、發今昔鉅變之慨嘆而已,亦猶有返本開新、鑑古知今之效云爾!



      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