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香港戰前華人屋宇與民生(上下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8913930
黃棣才
中華書局
2025年9月12日
600.00 元
HK$ 540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88913930
規格:平裝 / 640頁 / 17 x 23 x 3.7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香港
分
類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同
類
書
推
薦
圖說遼、西夏、金
遼夏金元史:多元族群的衝突與交融
蒙古帝國與伊斯蘭世界:從征服到改宗的歷史大變局
當鐵鳥在天空飛翔:1956-1962青藏高原上的秘密戰爭(三版)
內
容
簡
介
在1997年,作者記錄了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約有374幢戰前華人屋宇,而今天只餘268幢,當中只有141幢被評為歷史建築;其中24幢被保育的騎樓,3幢已經拆卸,2幢已經除名,只有3幢被定為法定古蹟;在全港1248項被確定或評為歷史建築的項目當中,戰前華人屋宇數目約佔一成。
香港戰前華人屋宇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逝,於是1997年始,作者拿?菲林相機,遊走全港,為戰前華人屋宇做拍攝紀錄。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講述戰前華人屋宇的歷史演變和香港市民的生活故事,下冊以大量圖片全面呈現戰前華人屋宇的面貌,並推薦遊覽現存戰前華人屋宇的漫步路線。
● 516張戰前華人屋字的舊照片:多角度地呈現樓字的全貌與細節,以及周邊相關的社區設施。
● 81幅彩繪樓宇復原線圖:解構不同類型的戰前華人屋宇,生動還原呈現已拆卸樓宇的原始面貌。
● 32幅特製地圖:全面呈現戰前華人屋宇在港九各區的地理分佈情況,帶領讀者遊走於樓字的歷史與現實之間。
作者將香港戰前華人屋宇與民生,用文字與影像的方式,羅褸紀存,留下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
目
錄
前言
第一篇 戰前樓宇的興建背景
第一章 戰前樓宇與唐樓的由來和轉變
第二章 戰前樓宇解構
第三章 《一九零三年公共?生及建築物條例》簡介
第四章 歷年相關建築物條例修定對樓宇的影響
第二篇 戰前樓宇的實用狀況
第五章 戰前樓宇的租金管制
第六章 戰前樓宇租賃的頂手費和鞋金
第七章 戰前樓宇中的社區配套設施
第八章 戰前樓宇中的校舍
第九章 戰前樓宇中的當舖
第十章 戰前樓宇的天台木屋
第十一章 戰前樓宇的騎樓底
第十二章 戰前樓宇的供水和制水
第十三章 戰前樓宇因火成災
第十四章 舊日的家居日常娛樂
第十五章 穿梭於舊日街道的華人會景巡遊
第三篇 戰前樓宇的拆除、重建與保育
第十六章 戰前樓宇中的危樓
第十七章 地下鐵路的建造需拆卸戰前樓宇
第十八章 戰前樓宇的重建與住客補償
第十九章 戰前樓宇保育面面觀
?
序
前言
筆者從事生態、環境和文物保育研究和教育,在2011年至2021年間,出版了一套四冊的《圖說香港歷史建築》系列叢書,展現香港開埠至今所有重要建築物的面貌、人事變遷和城市發展歷史。建築物主要是社區功能建築,例如學校、教堂、醫院和政府機構等等,只有四座附有騎樓的戰前樓宇和一幢唐樓作為代表。
本書則以戰前華人屋宇為主題,也加入一些戰後唐樓,主要透過戰前華人屋宇,以19篇文章訴說香港市民的生活故事。因應不同年代《建築物條例》的頒佈,香港戰前的華人屋宇可以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03年以前興建,以青磚或紅磚興建的木樓;第二代是1903年至1930年代興建,只以紅磚、水泥和木材建造,有雙坡頂及騎樓或露台的樓宇;第三代是1930年代至1950年代建造,以紅磚和鋼筋水泥興建,主要是平頂及有騎樓或露台的平頂樓宇。戰後出現的第四代華人屋宇,指的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以鋼筋水泥興建懸臂式露台或騎台的唐樓。
過去租住以上樓宇的市民,生活多為困苦,居住是民生一大難題,起初香港的屋宇沒有正式規限,?生環境惡劣,常有傳染病爆發流行。1894年鼠疫大爆發,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導致港府立法規管建築物,以改善居住環境的?生情況。由於人口不斷湧入香港,造成房屋不足問題,租金飆升。港府雖然施行租金管制,但頂手費和鞋金等苛索層出不窮,禁之不絕。戰後香港人口暴增,出現木屋區、天台木屋和在騎樓底露宿的災民,港府設立了徙置區和廉租屋,其後推行公共房屋政策,也要經過三十年才能解決這些居住問題。現在我們每天都有清潔的自來水供應,誰又知道四十多年前,香港仍有制水這一回事,戰前差不多每年每月都要制水,也缺乏排污沖廁的設備,生活殊不容易。
現在已少見嚴重的住宅樓宇火警,但過去在戰前樓宇卻有引致大量人命傷亡的火災發生,一發不可收拾,那不是一個單位起火,而是一幢或是一排樓宇?火的大災難。風雨飄搖,歲月蹉跎,戰後樓宇老化破敗,一經被定為危樓,居民要立即遷離,其他舊樓住客,人人住不安心,提心吊膽度日。另外樓宇日久失修,掉下混凝土鐵枝,或是偶然不慎,掉下晾衫竹竿,也會傷人奪命。
既然有戰前樓宇,也會有戰前社區配套,街市可說是每一個小社區都有,這是社會必需的生活設施。戰前的政府機關皆集中在中環,警署也分區設立,戲院則沿幹道興建,政府醫院在港九各有一間,但有民辦的醫局和教會開辦的醫院支援。官辦中學只有四所,皆設在中西區。教會開辦的私立或津貼學校擔當了重要的教育角色,多設有自置校舍。華文學校也有不少,有津貼也有私營,大多設在華人屋宇內,設施和教學質素良莠不齊,大多數在1970年代隨?九年免費教育的施行而被淘汰。當舖常是以整幢樓宇經營的行業,它們多數設在街角,以防火災波及,1997年時還有五間,現在所餘無幾。
戰前或戰後初期的娛樂並不多,市民會上茶樓、看電影,經濟較好的居民會逛百貨公司,會購置收音機在家聽香港電台廣播。戰後才有收費和後來免費的電台和電視服務,但收音機和電視機還是昂貴的消費品,最初有租用服務,電視機要到1980年代才見普及。會景巡遊是民間最大規模的娛樂節目,過去的英王加冕和登基紀念,或是王室到訪,都有盛大的會景巡遊活動,全城共歡,萬人空巷。遊行的行列可以有一英里長,遊行隊伍穿插多區的大街小道,維時兩三個小時,陣容龐大,浩浩蕩蕩,居民可以安坐家中觀賞街中盛事,但現在已鮮有所聞了。
戰前樓宇經歷了幾次重建浪潮,大多是《建築物條例》或是《租務條例》的更改所致,因重建對業主和地產商有利,而條例的修定目的主要是解決租住問題和增加樓宇單位數目。樓宇的重建牽涉向住客作出補償,補償對住客公平還是對業主公平,很難定論,有些長期交低廉租金的商戶或住戶,補償再多也不知足;對於只靠租金過活的小業主,要有資金重建樓宇卻是難事,一般會和發展商合作重建,以取得應有回報。
1997年時,筆者發現港九約有374幢戰前舊樓/華人屋宇(不包括山頂區建築、加多利山花園洋房和九龍塘花園洋房),而今只餘268幢,只有141幢戰前華人屋宇被評為歷史建築,當中只餘24幢被保育的騎樓,3幢已經拆卸,2幢已經除名,另外有3幢為法定古蹟,在全港1248項被確定或評為歷史建築當中,佔總數約為一成。被評為歷史建築並不等同於受到官方保育,市建局在社區重建方面參與了46幢戰前華人屋宇的活化項目,發展局轄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則對11幢戰前華人屋宇作出保育,民間至少有9幢華人屋宇得到私人自發保育。戰前何文田梭椏花園城市約有60組別墅,但在1997年時已全部消失。戰前加多利山花園城市有38組洋房,現存28組。戰前九龍塘花園城市約有250組洋房,估計現存94組。
筆者自小在舊區長大,出世後便從戰前樓宇遷進新建的唐樓,讀中學、上大學都在大埔道,後來又住進了當時大埔道最高的新廈,旁邊有座大教堂。還有過海到般咸道進修,打政府工,或多或少都生活在古蹟之內或與之為鄰,周圍還有戰前樓宇。起初它們還很新淨,現在筆者也要退休了,從認識至今,已過了50年。有的老態龍鍾,已屆百齡;有的受到保養照顧,被冠以法定古蹟或歷史建築之名;另一些卻又築起圍板,準備拆卸重建,還有一些已成過去,不留蹤影。
1998年啟德機場遷走後,航道改變,九龍半島的大廈高度限制便放寬了,筆者家就是位於區內最先建成的一幢高廈之內,後有靠山。從居處往外望,撫今追昔,起初可以看到整個九龍和香港島,可以看煙花,可以看對海燈飾;雨後可以看到雙彩虹早上橫跨在整個西九龍上空,午後則在東九龍展現,視野寬廣;看長空落日,看風起雲湧,朗月星沉,太平山、柏架山、飛鵝山、獅子山、大東山,盡入眼簾。推想二戰之前,樓房全是一樣高度,站在每個天台瞭望,都有這般景致。後來一些久未改動的戰前樓宇和戰後唐樓陸續拆卸,換成了高廈華宇,登峰造極,如香枝佈置,景觀已走了樣。
1997年正值香港回歸,筆者把握當下,拿?菲林相機,遊走全港,為戰前建築做拍攝紀錄,包括戰前華人屋宇,一直至今。起初古蹟文物的資料不多,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時,對於市區的文物古蹟,除了書籍資料,還可以根據社區的開發年份,逐條街道行走找尋,地圖、舊相和航拍相幫助很大,地產網頁也提供了部分樓宇的建成年份資料。新界和離島的主要鄉村都走過了,單單天后廟也訪尋了81間,至千禧年總算把全香港跑了一回,研究也用上了自己學科背景的思維和探究方法。現在坊間的文物資料相當充裕,拍攝也改用了數碼相機,搜尋資料也有新的門路。為戰前樓宇查家宅,故事大同小異,無非生老病死、酸甜苦辣,但戰前樓宇的發展及其相關的民生歷史,卻值得撰寫成書,羅縷紀存。
筆者經歷了四冊叢書的編寫,對香港歷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進而撰寫戰前華人屋宇故事,當中大部分資料是直接查閱報章新聞所得,查閱和選取內容相當費時,但資料絕對真實準確。多年來拍攝了很多相片,為本書選用時,優先取最早攝得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在1997年至2000年間拍攝的,當時樓宇多未受到保育活化,街道招牌林立,樓宇一身風塵,保留了當時社會環境和建築物的原貌,例如木窗木門、附生的花草樹木、舊建築猶如用久了的宜興茶具,蘊含歷史風華。揀取相片也相當費時,要從頭把這些景物在相片中一次又一次地閱覽和細心挑選。另外又根據舊相、地圖和航拍相資料,運用線圖,把部分戰前樓宇以連排的形式重組還原。從1997年開始拍攝舊建築至本書完稿,相隔了28年,當中曾住醫院四個月,後來為了照顧父親和母親,編寫擱置了兩年。而今成書,不獨是個人退休之作,也是為2004年1月身故的慈父而為,以資紀念。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46-1997
2.
搖籃地:中西區教育今昔
3.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1945
4.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841-1896
5.
圖說香港歷史建築 1897-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