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媽媽吃魚頭:臺灣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小史

媽媽吃魚頭:臺灣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小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7847
陳玉箴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9月18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570877847
  • 叢書系列:聯經文庫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聯經文庫


  • [ 尚未分類 ]











    「我想寫母親的菜。」

    這本書,寫的是一名飲食學者的家庭餐桌。

    是思念,是懷想。

    是一個小女兒眼中的母親,

    也是一個世代的臺灣媽媽。



      記憶的氣味

      飲食學者陳玉箴的童年,充滿了廚房氤氳的熱氣、炒鍋的鑊氣、調料的辛香,而菜市場眾聲喧譁譜寫出的,則是專屬一個時代的華麗背景樂。她的家庭餐桌豐富、澎湃,五菜一湯是基本,還不時額外加菜,多樣與不斷創新,鋪展出以餐桌為中心的臺灣家庭小史。



      「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

      因為母親廚藝高超,陳玉箴自小飽嘗各式食物的色香味,母親給予的多年家庭餐桌閱歷,開啟了她往後鑽研飲食研究的道路。《媽媽吃魚頭》是一名沉浸研究十餘年的學者,回首最初始、最純粹,個人喜愛上飲食文化的原點──有母親的家庭餐桌。



      她從家內寫到家外,寫母親為何與如何在當時代背景下投身廚房,又回歸職場;寫母親追隨的傅培梅、李梅仙、阿發師;寫他們這個小家庭的逢年過節好料理;寫她看母親走過的時代,也寫不同世代女性的錯身,母親與她,一位往家內安身,一位往國外探索。



      好想再吃媽媽做的菜,也想再做菜給媽媽吃

      情感無形,但能透過食物的色、香、味深刻入裡,正如陳玉箴所言:「這許多親密與衝突,或表現在廚房與餐桌上,或成為某種身體記憶。」她寫母親,同時寫一段社會變動快速的臺灣記憶。而無論走了多遠,母親的菜,總是宇宙的中心,萬事萬物的起點,令人回味。



    本書特色



      ★2025年第16屆日本「??雄食文化賞」受賞作品《「台灣菜」的文化史》作者陳玉箴新作。

      ★臺灣飲食文化學者深情書寫家庭餐桌,書寫記憶中的母親。

      ★結合堅實的臺灣飲食文化變遷研究,一邊說歷史,一邊說動人的家族故事。

      ★看臺灣食物的味、色、香、體驗,如何長久留在靈魂深處,成為親密的傳承。



    各界推薦



      ▍專文引讀

      番紅花|作家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創辦人

      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暖心推薦

      洪愛珠|作家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楊?子|《臺灣漫遊錄》作者

      韓良憶|作家



      食物之於陳玉箴老師的意義,不只是田野,不只是工作,她筆下的每一樣食物都泛透著靈光,而食物背後,有子女的孺慕之情,有父母為養育孩子所努力的一生,也有著大時代的政經變遷與常民美學軌跡。──番紅花|作家



      以學者的專業背景、以女兒的視角,從餐桌講到歷史,透過她流暢的筆觸,一窺現代臺灣飲食史。──陳靜宜|飲食文化作家、《臺味:從番薯糜到紅蟳米糕》作者



      想起家庭餐桌上的歡樂與飽滿,就能再支撐著向前──如果幸運,也許光亮就迎面而來了!正是讀《媽媽吃魚頭》的過程中,即使因為太想念媽媽的味道而數度掩面,但也因此能笑著哭著重複溫習生命中,因為煮食、品嘗、交流、滋養而成就的豐盛與美好!──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創辦人



      玉箴是研究臺灣飲食文化的學友,她的研究著作豐富了我們對於臺灣飲食文化的認識,我拜讀許多,佩服不己。但前此閱讀經驗從未如本書般,具有豐沛的感情能量,書裡的媽媽味,你我都曾有類似的熟悉,比如那「飽到天靈蓋」的滿足,還有想再嘗一口的遺憾。情感的共鳴,帶自己回到那張母親一手燒煮的家庭餐桌。──謝仕淵|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推薦序 照見簡單、深重的幸福�番紅花

    推薦序 以愛餵養�劉昭儀

    推薦序 通往家裡最近的路�謝仕淵



    自序 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



    第一章 媽媽的時代

    豐原的孩子

    小姐變大廚



    第二章 我家的餐桌

    吃不膩的家常菜

    消暑必備涼拌菜

    夏日甜湯冬日暖

    麵食、水餃、酸辣湯

    媽媽吃魚頭

    過節吃好料

    東安雞、紙包雞與珍珠丸子

    走在時代最前端



    第三章 跟媽媽一起

    逛市場

    在廚房裡



    第四章 我們這個小家庭

    麵食小館的燭光晚餐

    武昌街排骨大王與城西記憶

    三商巧福牛肉麵

    我家牛排、華新牛排:西餐初體驗

    小美冰淇淋

    豐原糕.餅

    生日蛋糕



    第五章 女兒的時代

    小女兒的烤箱

    早餐吃糜

    二十年幸福便當

    電鍋,鑰匙兒童的好朋友

    愛心蛋

    鄉愁肉羹

    留學生鮭魚頭

    跟媽媽自助旅行



    跋 好想再煮飯給媽媽吃



    特別收錄 我們的媽媽

    阿母的食譜�陳逸帆

    媽媽的便當�陳逸帆

    最害怕也最懷念的滋味�陳玉芬





    推薦序1



    照見簡單、深重的幸福

    番紅花�作家




      闔上《媽媽吃魚頭》的最後一頁,我內心澎湃不已,雖非抒情之作,卻燃起我對母親的種種念想。



      陳玉箴老師筆下為養育孩子而不斷蒐羅食譜、學習做菜、終究成為家庭料理專家的慈愛母親,已經天上遠遊,而我何其幸運,屬老虎的母親今年八十七歲,雖不硬朗,猶能日日進廚房炒菜、滷肉、煎魚。前幾天,她還炒了一大鍋鑊氣十足的臺式什錦炒麵,尋常的香菇、瘦肉絲、胡蘿蔔、高麗菜、木耳、蛋皮,讓弟弟妹妹們吮指連連,弟弟一邊吃,一邊在 Line 群組發送炒麵照片和讚嘆文字。隔著手機螢幕,那著墨不多的圖文,卻使我充分感受到「媽媽還能做菜」帶給子女的安心與幸福感。



      只是,玉箴老師清晰記得媽媽吃魚頭的點點滴滴,對於媽媽的成長背景和數十年的廚藝演進之路,爬梳細膩、觀察敏銳,而我掩卷回想,卻不那麼確定餐桌上的媽媽,究竟喜歡吃哪些菜……



      這本書讓我決心得多回去陪媽媽吃東西、說說話,不限於一起吃正餐,早點、下午茶、宵夜都應該是,也可以是我探究媽媽飲食愛好的機會。



      最近水蜜桃盛產,我在媽媽家附近的傳統市場閒晃一圈,看見水蜜桃又大顆又掛著枝葉,非常新鮮,遂挑了漂亮的幾顆,心中暗忖媽媽如果不愛吃就算了,至少她可以留著拜拜用,拜拜始終是她這輩子的極重要日常,像是出國買回來送她的日本高級糕餅伴手禮,她一律說,這留著拜拜,拜完再吃。我不確定媽媽喜不喜歡水蜜桃,沒想到正打算去睡午覺的她,見我進門手中那一袋香氣十足的粉紅色桃子,瞬間臉露驚喜,頻頻說水蜜桃好吃!我甲意!我甲意……



    推薦序2



    以愛餵養

    劉昭儀�水牛書店×我愛你學田創辦人




      最近讀到一段文字,大概的意思是:人生免不了經歷難關、顛簸不平的坎、或各種過不去的時刻;若有原生家庭或家人的愛與支持,就可能是助跑後一舉跨越的關鍵。若這是逆轉的神秘力量,那麼《媽媽吃魚頭》的陳玉箴老師,肯定就是個「食力」女超人!



      我們是幸運的五、六年級生。在成長的年代,才剛剛開始起跑的社會變動,讓日常雖然緩和向前,卻又在加速度中充滿期待;當時在學校的自我介紹中,總說自己來自小康家庭。小康家庭的樣貌跟我們畫的全家福統統一個樣,就是嚴肅的爸爸,規律出門工作;溫柔的媽媽,負責操持家務;討人厭(喂)的兄弟姊妹,在盟友與背叛者之間偷偷做鬼臉。小孩的小世界,當然看不到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與家庭結構的關係。所以爸爸的薪水袋到底怎樣變成我們定時繳交的學費、永遠嗷嗷待哺的三餐點心,與稀薄但卻令人悸動不已的娛樂,以及之後畫面快轉般的搬家、換屋、換電視、冰箱、洗衣機──然後才驚覺,靠著全家省吃儉用的運籌帷幄,終於換得我們體面而自在的長大。



      成為大人的我們,建立自己家庭的同時,終於必須面對,讓這個複雜的有機體順利運作,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從小以來的耳濡目染變成內建反應,自然而然地便以母親為師,先複製貼上,然後再來尋找當媽媽的流量密碼;即使在社會巨變後的時空現實中,無法按下 reset 重置鍵,但可以搜尋過去的生命經驗,尋找解方。玉箴老師找到了媽媽的味道,重新整理了母親以料理鋪陳的養成軌跡,記錄不同階段、多樣品味的與時俱進,每一次餐桌的繁華盛景,集滿成為家庭巨量的雲端檔案。



      因此我也鼓起勇氣,在我的雲端中搜尋母親的菜色……



    推薦序3



    通往家裡最近的路

    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我想寫母親的菜」,這是陳玉箴教授寫這本書的目的。



      玉箴是研究臺灣飲食文化的學友,她的研究著作豐富了我們對於臺灣飲食文化的認識,我拜讀許多,佩服不己。但前此閱讀經驗從未如本書般,具有豐沛的感情能量,書裡的媽媽味,你我都曾有類似的熟悉,比如那「飽到天靈蓋」的滿足,還有想再嘗一口的遺憾。情感的共鳴,帶自己回到那張母親一手燒煮的家庭餐桌。



      家庭餐桌的強悍力量,我二十年前剛到臺南生活時體會最深。那時日日沉浸式體驗臺南味,熱情詢問許多在地人,好味在何處?才發現,好味要不是「我家巷口」就是「我都在家吃飯……」有點讓人洩氣的答案。豐美的美食田野,何以要放棄?後來,我才知,無知者,是我。



      我接著慢慢聽說:「我家的鍋燒意麵、我家的菜粽、我家的虱目魚粥、我家的肉圓……」原來我所吃過的,都可以有個「家」版本,我家的跟店家的,品項一樣、沒有不同,但用料更多、更豐,因為是給家人吃的,用料捨得──鴨母寮、水仙宮與東市場的高檔魚跟肉,最終都會跟著誰家的媽媽回家。不出門吃飯的人,或許都有位勤於烹煮的媽媽。經常守在爐頭看似苦差事,但有人極喜歡,因為能為所愛的人煮飯,而且看著家人統統吃光,是最大的滿足。在家吃飯,事關延續生命的本能吃飽,當然,味道認同牽連的情感交會,更因此成為日常。媽媽味,通常是通往家裡最近的路……



    自序(節錄)



      這本書的出發點,是很個人的原因,我想寫母親的菜。



      媽媽是做菜能手、民間隱藏版大廚,我有幸吃了幾十年,也經常跟友人聊媽媽的手藝。念大學時某一天,兩個男同學來找我,提出要求:「那個……常常聽妳說媽媽多會煮,我們聽了好嘴饞,可不可以到妳家,看有什麼工作給我們做,不用錢,讓我們吃上幾頓就好?」



      我雖然很想答應以證明所言不虛,但想到這樣媽媽勢必會煮滿桌菜招待同學,一定累翻了,因此還是婉拒。我這也才意識到,自己有多常提到母親的菜。如今思之,這多年的家庭餐桌閱歷,正是引領我進入飲食文化研究最初的鑰匙。



      近十年,討論臺灣菜、臺灣味的人確實多了,隨著政治經濟情勢的改變,美食界、餐飲界發生許多變化,臺菜展露復興之勢,呈現出與二十年前我剛投入相關研究時截然不同的景象。《「台灣菜」的文化史》一書,也很榮幸得到許多討論與引用,日文版並在日本獲得「??雄食文化賞」。



      但我總覺得不夠,當前所談的臺灣菜,好像還是在餐館裡、在小吃攤上、在米其林榜單,那麼,作為一切之根本的家庭餐桌呢?



      「家庭的飯桌,就是一部家族史」這句話,近幾年約莫出現在我所有臺灣菜相關演講簡報的最後一頁。如同「臺灣菜」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臺灣社會變遷的歷史,家庭餐桌菜餚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家庭或家族成員的歷史。每一代新成員的加入,可能帶來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新口味;新的經濟與社會條件,也會促使家庭餐桌發生變革。



      這本書以我母親的菜餚為主軸,但不僅是談食物或烹飪技藝而已,我更想了解,這些食物的發生與轉變,與臺灣的社會變遷間有什麼關聯?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單獨生存,而是鑲嵌在時代與社會之中……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