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更富裕也更平等:對西方財富史的新觀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967
丹尼爾.華頓斯通
閻紀宇
春山出版
2025年10月07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7478967
  • 叢書系列:春山之巔Summit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1 x 1.7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之巔Summit


  • [ 尚未分類 ]











    作者簡介



    丹尼爾.華頓斯通 Daniel Waldenstrom




      斯德哥爾摩工業經濟研究所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關注財富與所得的分配以及賦稅,成果發表於頂尖學術刊物與書籍。華頓斯通曾任教於烏普薩拉大學、巴黎經濟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目前是經濟政策研究中心(CEPR)、勞動經濟研究所(IZA)、經濟研究中心(CESifo)等研究網絡的成員,亦曾於芝加哥大學貝克傅利曼經濟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



      二○二一至二○二四年間為瑞典財政部顧問委員會委員,同時也是新冠危機政策特別委員會委員。他長期擔任各種公部門機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以及歐盟執行委員會顧問,經常在歐洲及全球媒體針對政策與研究事務發表評論。



    譯者簡介



    閻紀宇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翻譯與國際新聞報導。曾任《中國時報》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風傳媒》執行副總編輯。重要譯作包括《中國即將崩潰》、《遮蔽的伊斯蘭》、《魔鬼詩篇》、《非理性的魅惑》、《別對我撒謊》、《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強國論》、《決斷2秒間》、《價格戰爭》、《永不屈服》、《向法西斯靠攏:從尼采到後現代主義》、《石頭之屋:家園、家族與消逝中東的回憶》、《新疆再教育營》、《亞洲海洋大歷史》、《從經濟發展到民主》等書。


     





    序言



    1 發掘一個正面的故事



    第一部:建立財富

    2 財富累積的歷史

    3 變化中的財富本質

    4 住宅與退休金:家庭財富的支柱



    第二部:財富不平等

    5 二十世紀的大規模財富平等化

    6 探討大規模財富平等化

    7 藏身境外的財富

    8 公部門財富

    9 遺產繼承與財富不平等



    第三部:一部關於財富的新歷史

    10 結論與政策見解



    注釋

    參考書目

    章節詳目

    圖與表



    ?





    序言



      近數十年來,西方世界的私人財富倍增,讓我們達到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然而只要匆匆一瞥億萬富豪──有些還是國際名流──蒸蒸日上的人數,就會引發一個問題:我們是否也生活在一個不公平程度前所未有的時代?



      一種廣獲認同的論述主張的確如此,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這種論述將財富呈現為權力與不平等的工具,論述的起點是十九世紀的歐洲,低稅負與最低限度的市場監管任憑資本毫無節制地累積;接下來是兩次世界大戰與其後的累進稅政策,兩者限縮了富人的財富。論述繼續發展,指稱二十世紀末期湧現一波對市場友善的政策,逆轉了這項趨勢,也將財富不平等推上歷史高峰。



      這樣的論述雖然引人入勝,但卻有嚴重瑕疪。



      本書的寫作目的就是要改造關於財富史的對話。筆者運用新出現的歷史材料,搭配現有的研究,主張推動財富平等的催化劑既不是戰爭摧殘,也不是累進稅制度。儘管這兩項因素都會產生影響,但無法解釋作用更為廣泛、更為強大、能夠塑造財富的各種力量。我將指出,真正引發變化的關鍵因素是愈來愈多的尋常百姓擁有資產,主要的動力則是住宅自有(homeownership)與退休金儲蓄的興盛。



      本書還有另一項更廣泛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幫助我們更加瞭解經濟政策能夠扮演的一個角色:促進整體人群的財富成長,從經濟弱勢族群到億萬富豪都能受惠。當我們必須因應顛覆性科技創新、氣候變遷、全球貿易退潮態勢等挑戰時,私人財富會發揮核心作用。它可以充當投資的發動機、金融振盪的緩衝、公共計畫的資金基礎。我希望藉由對西方經濟史的探索,找出能夠促進以新方式創造財富的政策,同時避開會威脅財富創造的政策。



      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欠下相當可觀的人情債,在這裡要一一致謝。關於本書初稿的可貴討論與評論,我要特別感謝Anders Bjorklund、Bertrand Garbinti、Branko Milanovi?、Charlotte Bartels、Clara Martinez-Toledano、Daron Acemo?lu、David Splinter、David Weil、Enea Baselgia、Enrico Rubolino、Eric Zwick、Erik Bengtsson、Isabel Martinez、Gabriel Zucman、Guido Alfani、Jacob Lundberg、Jakob Madsen、James Davies、James Heckman、James Robinson、Johan Norberg、John Sabelhaus、Lucas Chancel、Jesse Bricker、Mikael Elinder、Neil Cummins、Olle Hammar、Peter Lindert、Rodney Edvinsson、Rolf Aaberge、Salvatore Morelli、Thilo Albers、Thomas Helleday與Thomas Piketty。同時我也在多場工作坊與研討會進行報告時,得到頗具建設性的意見回饋,包括Bonn University、the Harris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the Lifecycle Working Group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the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Orebro University、the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IFN) in Stockholm、Statistics Norway、Stockholm University與Uppsala University。



      此外,我對於財富不平等與財富歷史的理解,Andreas Peichl、Anthony Atkinson、Anthony Shorrocks、Ariell Reshef、Enrico Rubolino、Facundo Alvaredo、Frank Cowell、Ignacio Flores、Henry Ohlsson、Jean-Laurent Rosenthal、Jeffrey G. Williamson、Jesper Roine、Leandro Prados de la Escosura、Luis Bauluz、Magnus Henrekson、Marc Morgan、Moritz Schularick、Roberto Iacono、Spencer Bastani與Yonatan Berman和我的討論讓我受惠良多。我也要感謝Bertrand Garbinti、Charlotte Bartels、Clara Martinez-Toledano、Eric Zwick、Facundo Alvaredo、Jakob Madsen、Miguel Artola Blanco、Rodney Edvinsson與Thilo Albers協助收集資料。



      與我合作的Polity Press編輯Ian Malcolm鼎力支持我的出書計畫,在每一個過程提供卓越的導引。我很幸運得到兩位評審給予意見,對於論證與證據幾個相關的重要問題,他們協助我預先做好準備。當然,本書最後的定稿與任何可能出現的錯誤,都應由我負起全責。



      最後,我要感謝妻子妮娜(Nina),在孕育本書的漫長過程中給予意見、耐心對待。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