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面對同學嘲笑,該怎麼辦呢?
文�林玫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培學院兼任講師)
名字,是一個人最親密的符號。它承載著父母的愛與期待,卻也可能成為同儕眼中的笑料。《我的名字Chrysanthemum》就是一個關於「名字與自我」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Chrysanthemum(菊花)是一隻小老鼠。父母因為覺得她完美無比,為她取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剛開始,她也喜歡極了;沒想到上學之後,卻因名字「太長、來自花卉」而成為笑柄。她從自豪到枯萎,甚至夢見自己被一片片摘走,只剩下一根孤零零的莖幹,直到一位特別的老師出現,才重新發現名字的美麗與價值。
凱文.漢克斯的文字簡潔有力,透過重複與對比,呈現孩子在自我認同上的拉鋸。畫面更是暗藏許多細節:當Chrysanthemum自信時,色彩明亮,她昂首挺胸;當她受傷時,姿態低垂,背景轉暗,彷彿真的「枯萎」。
同學還發現Chrysanthemum的名字整整有十三個字母,剛好是一半的英文字母。這句話看似天真,卻把她的「與眾不同」放大成一種尷尬。書中有一頁老師點名的場景,畫出Chrysanthemum在團體中身影縮小,名字甚至被寫得超出了格子。這個小細節無聲地暗示著:當大家的名字都能整齊落在框架裡,自己的名字卻「裝不進」格子時,對渴望融入的孩子來說,是沉重的壓力。
台灣的孩子也常因名字而困擾:筆劃太多,寫得慢總是吃虧;名字裡的諧音容易被取笑;姓或名用字罕見,總得解釋怎麼念;名字太普通,常常在班上「撞名」……這些看似小事,卻在團體生活裡被放大,讓孩子開始懷疑自己本來理所當然的名字。當這些經驗和故事連結時,就能理解Chrysanthemum的掙扎。
面對孩子的焦慮與困擾,父母與老師該怎麼辦?我們看到Chrysanthemum的父母擁抱受挫的女兒、給她最愛的食物,甚至拿起親職教養書籍,努力想幫助她;兩位老師的對照更是鮮明──一位忽視同儕的嘲笑,沒有及時處理,只是叫孩子「快點躺下睡覺」;另一位老師Twinkle則以自信與讚美扭轉局勢,讓Chrysanthemum終於重新綻放笑容。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並不是要比較誰的名字比較好。重點不在於名字的長短、美醜,而在於「每個名字背後,都有家人的愛與獨特的意義」。孩子需要學會欣賞並接納自己的名字,也要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
故事最後,班上排演音樂劇,之前最常嘲笑Chrysanthemum的同學Victoria卻在演出中失誤了。這也在提醒讀者:嘲笑別人的人,也可能在別的地方出糗;更別因為被嘲笑就看輕自己,因為連取笑別人的人,也未必比你更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