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鑑往知來 永續傳承
  宜蘭,對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來說「就像故鄉一樣親」,有著極為深厚的情誼。現在的佛光山蘭陽別院,前身為雷音寺,是星雲大師在臺灣弘法的起點。可以說,沒有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海內外三百多間道場,更沒有二千餘名出家僧眾及數百萬信徒。當初的雷音寺,是大師實踐人間佛教最初的基地,也是帶動臺灣佛教復興的起點。
  一九五三年,大師受宜蘭信徒李決和、張輝水、林長青、馬騰等人的邀請,答應前往雷音寺講經說法,而開啟了弘法之路。大師領導宜蘭念佛會,積極組織「弘法隊」與「歌詠隊」,帶領弘法隊伍深入鄉間、通俗講演、幻燈片播放及佛教聖歌讚頌,此舉屬契理契機、創新創意之舉,提升了在地信眾對佛教的理解與信仰,也吸引大批知識青年踴躍參與。這群富有深厚文化素養與熱誠心志之青年追隨大師,有的還依止大師出家,心平和尚、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慈嘉法師等,日後都成為佛光山開山弘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位於宜蘭市郊的圓明寺,成就了大師寫作的因緣。大師在此得以安靜的專心寫作,《十大弟子傳》、《八大人覺經十講》,就是在圓明寺完成的。其後圓明寺重建之際,大師委派心平和尚前往大力協助與規劃,此段善好因緣,堪稱是臺灣本土法脈僧人與來臺僧人交流互動的美好佳話。
  靈山寺過去曾由佛光山蕭碧霞師姑的父親蕭松枝先生發心重建,說來也可算是他們家的祖廟。之後,輾轉交由佛光山管理,弘揚佛法,成為大眾共修的道場。這三座寺院皆為歷史悠久的百年古剎,亦皆為大師深植厚緣的寺院。
  寺志彙編並非易事,歷來皆由寺院人才與有志之士筆墨耕耘,方得成就。在現代教育體系的人文學科顯揚後,寺志工作也從以往的僧人、專家編撰,走向社會各界參與的大眾史學。緣起二○二一年,在佛光大學主管與老師們的發心策劃,結合大學教學計畫開設了專題課程,直至二○二四年已出版三冊的《宜蘭縣佛寺志》,成就七間寺院的文史紀錄,為蘭陽地區的佛教保存珍貴史料。
  闞正宗教授帶領學生實作與付梓的成果,使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發展為全臺最系統性,推動寺志田野調查的學術單位。值此佳緣,本書再次詳察宜蘭三間極具歷史的寺院:佛光山蘭陽別院、圓明寺、靈山寺,在師生縝密務實的史料收集、田調口述歷史,將寺院彌足珍貴的歷史發展記錄下來。一來彰顯各寺歷年僧眾與大德之悲智雙運行誼,亦可作為後世弘法者借鑑的典範,二者更可窺見星雲大師早年在宜蘭弘法的縮影。大師對於寺史看重,曾勉勵弟子:「我佛光弟子們,公餘之暇,要將開山以來的人、事、物因緣背景及信徒歷史,用心了解。一個人要能鑑往知來,沒有歷史觀念者,如斬斷的河水,如何成就?」
  《宜蘭縣佛寺志》不僅保存地方重要佛教文化,這種佛教界、學術界、教育界共同攜手編撰的模式,也提供了運作的典範。近年來臺灣已具備完備的數位化基礎與多元的學術支援,大學也教育出務實的撰寫人才。展望未來,期盼此計畫能引領更多教界同道,一同將寺院歷史有系統的記錄保存,並透過數位創新與擴大人才的持續培訓,使現代化的佛教寺志成為可活用的歷史文庫,實現佛教的永續傳承與法脈長存。
?
佛光山住持
心保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