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序
自去年(2024)年初開始迄今,一連串律師涉入詐騙集團共犯遭到檢方偵辦的事件陸續在媒體披露,其中更有部分現職法官、檢察官牽扯其中,對司法公信造成極大損傷。此一現象,不但震驚一般社會大眾,即使專業的法律人也無不搖頭嘆息,大家都在問:這些律師究竟怎麼了?何以律師倫理蕩然無存至此?為何連法官、檢察官也無法守住職業倫理底線?這是法律專業人的價值偏差?還是法律倫理教育的失敗?
曾經擔任過司法官學院院長、負責司法官養成教育的我,對此現象更是憂心忡忡,深恐過去著力甚深的司法倫理教育成果盡為社會所否定。就在此時,元照出版公司的紀總經理主動聯繫我,她表達對這個現象的關切,希望能結合審檢辯學共同透過法律倫理案例的研究討論與出版,帶動法律人對法律倫理議題的重視,並深化法律倫理教育。此一倡議正合我意,因為法律倫理課題經常流於抽象的倫理道德訴求,一般法律人總認為那是職業「通識」,向來未被法律實務界或學界人士認定是專業的學門,通常也不是律師及司法官在職訓練會安排的研習課程,它的內涵及理論架構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
或許有人會認為,此時講倫理教育,未免緩不濟急,況且許多違反律師倫理或法官、檢察官倫理的案例,其違法情節極其明顯,違法者並不是不懂倫理規範,而是明知故犯、投機取巧,如何糾舉與懲戒不法毋寧更為重要。此觀點誠然有理,但相較於事後的懲戒,我更關心事前的預防,紮實的倫理教育如果能在大學法學教育階段提早進行,建立法律人正確的倫理觀,許多違紀行為或許不會發生;對已經執業的律師、檢察官、法官,如果能強化在職期間的倫理教育及倫理意識,也會提高組織內部自律的強度、有效管控紀律風險。
因為法律倫理已列為目前司法考試的科目,坊間已有不少法律倫理專書,但多數仍以法律倫理的理論論述及現有倫理規範內容的闡釋為主,較少有包含律師、檢察官、法官職場上實際案例解析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倫理實務書。對於法律學子而言,尚未踏入法律職場,對抽象的法律倫理規範實難具體想像倫理衝突的場景,學習上未免隔靴搔癢。而法官倫理規範、檢察官倫理規範均已實施十餘年,近幾年律師倫理規範亦有大幅修正,均已累積不少違反倫理規範實例,值得作為倫理案例的教育素材。 為了讓法律倫理教育不再流於空泛的理論與道德論述,我們需要一本法律倫理實務書,以具體的案例提供倫理討論的基礎,尤其是許多未必構成違法、但有損司法的獨立與公正、影響人民對司法信賴的灰色地帶情境,更需要從實務場景進行觀察與理解;特別是律師、檢察官、法官在執行職務時的倫理違反行為,通常均與訴訟程序的實際操作息息相關,因此,對於以審、檢、辯為核心的法律倫理課題,更有需要以司法實務的場景模擬可能的倫理衝突情境,讓律師及司法官們可以更具體的學習應對倫理衝突時可能的抉擇與判斷。
基於以上的目的,元照的編輯們於是策劃出版本書,並請我擔任主編,邀集了審、檢、辯、學四方的專家共同撰稿,以案例解析的方式針對司法實務上25個重要的倫理議題進行分析討論。這些案例,有些是已經懲戒法院職務法庭判決確定或律師懲戒委員會議決懲戒的案例;有些雖未進入正式懲戒程序,但曾引發倫理爭議,或經機關自律程序處理、或經法官、檢察官評鑑程序處理;也有的並非真實案例,但以現實上可能發生的情境或真實案例加以改編;另也有以外國案例作為解析對象以供我國類案參考者,均是目前實務上具有討論價值的案例。其中有部分文章已陸續發表刊登於月旦律評雜誌,亦一併收錄於本書。
本書收錄的25個倫理課題涵蓋三十幾個有關律師、檢察官、法官的倫理案例,作者們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帶領讀者思考不同的倫理衝突情境會面對的價值選擇與倫理責任。其中有些案例未必有標準答案,作者之間對類似的倫理情境所採的觀點也未必一致;事實上許多倫理爭議,即使在國外也未必有統一見解與判斷標準,這也凸顯法律倫理的課題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價值的取捨與選擇。本書的目的即在提供法律人做這些價值選擇的思考路徑。
我們期待倫理教育的目標,無非希望法律人都能有職業倫理意識,把法律倫理要維護的價值內化到自己的職業及生活中,心中時時刻刻放著倫理這把尺,不管未來走在哪一條法律的道路,都能做出符合法律倫理價值的正確選擇。
感謝元照出版公司為推廣法律倫理教育的努力與付出,更感謝本書所有作者一年來的耕耘寫作與協力,讓這本兼顧理論的法律倫理實務書得以順利出版,嘉惠所有關心法律倫理的法律人!
蔡碧玉謹識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