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當供應鏈中的企業開始就永續經營展開諮詢時,產品上的「Made in」標籤已不再具備絕對意義。該標示僅揭示最終完成生產的國家, 然而產品在抵達消費者手中之前,往往已跨越多個地區與產線,經過一張由資源與人力緊密編織而成的全球網絡。從僅有十餘名員工的微型企業,到年營收逾一兆韓元的中堅企業乃至大型企業,各種規模的公司皆已成為跨國企業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
  跨國企業對供應商提出的永續經營要求,涵蓋勞動與人權、環境保護、反貪腐以及永續採購等多個面向。供應商所提供的回覆與佐證資料,通常透過線上結構化平台蒐集並轉化為大數據,持續累積。而能夠存取並閱覽這些資訊的利害關係人數量,亦正不斷增加。
  企業間的永續性已逐漸演變為一種新的商業生態系。在全球舞台上,永續經營不再取決於企業規模,也不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一旦企業被納入供應鏈或合作網絡,便必須面對揭露永續績效的透明化要求,而這股趨勢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成形。
  在考量各國ESG 揭露時間表的同時,原本規劃自2025 年起強制要求企業進行ESG 資訊揭露。然而,由於具體義務化的時點尚未最終確定,許多企業已先行展開相關準備,包括永續經營策略的制定、績效管理系統的建置、評比應對以及報告書的編製等。整體而言,企業對ESG 的重視正呈現爆發式成長。
  本書特別為處於永續經營盲區的中堅企業與中小企業而撰寫, 同時也期望與這些企業合作的採購部門、ESG 部門及策略部門能夠一併參考。針對那些因投標、簽訂新合約或維持現有交易而被要求提交評估結果,卻缺乏相關基礎設施的企業,本書提出一系列具實用性的核心建議。這類企業的需求與大型企業大不相同;後者能投入數億韓元委託顧問諮詢,組成跨部門專案小組,發行永續經營報告書, 並培養專職人力,而中小與中大型企業則必須採取更具彈性與務實的因應方式。永續經營的推動必須從「提問」開始。這些問題依據產業風險、企業規模與國際標準所設計,針對永續經營各領域中的政策、行動與成果加以檢視。能否有效回答這些問題,決定了企業應優先推動的策略與行動,而持續提升其成效所需的各項要素,則共同構成建立永續經營系統的起點。
  在過去的實務經驗中,我曾與中堅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經營者及相關負責人共同建構具體且具成效的永續經營體系。當他們面對「永續經營?企業社會責任?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如今還要求以系統化方式進行評估並提交結果??這真的是非做不可的嗎?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因應」等疑慮與不安時,我皆以自身的實務經驗與專業洞察加以回應。
  如今,企業的永續經營水準已成為經營管理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維繫合作夥伴關係的重要依據。我們正處於一個「永續性已成為新標準」的時代。
2024 年9 月 永續推動者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