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轉化和結局的科學,它既是一門醫學的基礎課程,又是整合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整合課程。在教學中要求強調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專業課程打下基礎。是醫學院各個學系(包含醫學系)的必修課程之一。
病理學由普通病理學(General Pathology)和系統病理學(Systemic Pathology)兩部分所組成。病理學以細胞生物學、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寄生蟲學和免疫學等為基礎,同時又是臨床醫學的理論基礎。因此,病理學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轉化功能。? ?
一、課程的教學目的和任務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科學。其任務是依據現代的醫學模式使用各種方法來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患病身體的功能代謝和形態結構的變化,為疾病診斷、治療和臨床護理提供系統化的理論基礎。病理學主要從形態學角度來闡明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二、教學的基本要求
本課程要求學生能夠:
(一)運用現代醫學的模式來闡述疾病發生與發展的規律。
(二)運用系統化的方法,來解釋疾病過程局部與整體、形態與功能、心理與生理、損傷與抗損傷的互動關係,為臨床工作提供系統化的思考方法。
(三)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流程。熟悉常見病症的形態、功能、代謝的變化及病理臨床關係;瞭解病因與發病機制。
(四)學會病理標本、切片的觀察方法及動物實驗的基本方法,有較強的基本技能,並能夠有效地整合理論與實際的情況,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病理學包括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闡述不同疾病的共同病變基礎,包括細胞和組織損傷、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發炎症以及腫瘤。各論闡述了各個器官系統疾病的特殊規律,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本書可以使學生認識及掌握疾病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從而為防治疾病提供必備的理論基礎和實務技能。
本書針對教學中的重點與內容的疑難之處,充分運用非線性互動式的呈現方式,以圖、文、表並列的立體互動式空間,呈現出多樣化與生動活潑的嶄新教學方式,深刻地營造出更易於被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式。由於本書的教學內容相當多、臨床操作流程列富有真實的臨場感,而且圖片精美、呈現方式具有幽默感並相當地輕鬆愉快、引人入勝,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負擔、有效地縮短了學習的時間,強化了教學的效果。
本書參考了許多專業書籍,對其中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重點、疑難之處做了深入淺出的歸納與推理,從而形成了若干的教學專題。整體性教學流程力求內容的主軸清晰易懂、前後的連動關係密切整合,同時內容的層級相當分明,並特別凸顯出重點與疑難之處。
鑑於編著者編寫的時間相當匆促,疏漏在所難免,尚望親愛的讀者群與海內外先進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