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讀者迴響
第22屆《YES24》兒童讀後感比賽
高中三年級匿名讀者
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負責照顧急重症病患的加護病房醫師,因為我覺得,醫師詢問病人症狀、在電腦上劈里啪啦輸入資料、然後準確判斷出疾病的樣子,既神奇又帥氣。所以我非常喜歡《小醫師復仇者聯盟》這套書,喜歡到甚至纏著媽媽買下了全套。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是一個以「小醫師栽培計畫」中被選拔出的聰明小醫師們為主角的故事。他們在滿滿愛兒童綜合醫院工作,不僅治療兒童病患,也在過程中結交朋友、慢慢成長,是一個充滿趣味的成長故事。書中描寫了各種疾病的治療過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血液疾病」這一集。因為我未來想成為重症醫學科醫師,而這一集中介紹了很多與加護病房有關的內容,例如加護病房的規則、設備以及病人需要入住加護病房的情況。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進入加護病房竟然有這麼多規定:
1. 只能在指定時間探視。
2. 探視時為防止感染,必須穿戴口罩、防護衣、手套等防護裝備。
3. 探視前後一定要洗手。
4. 若體溫超過37.5度,或有咳嗽、喉嚨痛等感染疑慮,就不能進入。
我自己也曾經去過急診室。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全身突然長出蕁麻疹,那次的經驗讓我既陌生又害怕。但想到守護急診室的醫師們那麼努力,我就覺得急診室其實不是可怕的地方。我希望未來能成為急診室的醫師,為孩子們打造一個安全又乾淨的急診室。
《阿拉丁》讀者書評節錄
??
成為母親沒多久的新手時期,孩子曾經突然高燒起來,還長出了熱疹。那時候還沒有智慧型手機這種東西,所以都是透過育兒書來查資料,如果覺得情況緊急,就會趕去醫院。那位醫生診斷說,出現在九個月大嬰兒身上的熱疹,很可能不是熱疹,而是血小板減少症。
什麼是血小板減少症呢?我們的血液裡含有血小板。血小板能使血液凝固,讓出血停止。因此,如果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減少,就會在黏膜或皮膚上出現異常出血,這種疾病就叫作血小板減少症。血液循環能把身體各器官產生的熱平均分配,避免熱量集中在某一處,並根據周圍溫度調節體溫,還有運送免疫細胞,保護身體免受外來物質侵害的功能。
每到夏天,最討厭的就是那些蟲子……其中最讓人討厭的,就是吸人血的蚊子,被叮後皮膚又癢又腫,實在讓人受不了。被蚊子叮咬時,我們的身體會誤以為有害物質入侵,因此分泌出一種叫作「組織胺」的物質,這就是為什麼被叮後會腫起來又發癢。以前的長輩被蚊子叮時,常會塗口水或用手抓,但這樣會讓細菌侵入,導致更嚴重的發炎。據說最好的方法是用肥皂搓洗後,再敷上冰塊。
《小醫師復仇者聯盟》系列是醫學劇的兒童版,涵蓋了孩子們應該了解的各種主題。作者高嬉貞主修科學教育,也有電視編劇經驗,不僅能以學術方式探討醫學,更具備出色的故事敘事能力。這是一套以簡單、有趣、又感人的方式呈現的兒童醫學童話。
《阿拉丁》讀者書評節錄
lira
我的大女兒在小學三年級時,開始體會到閱讀的樂趣,而讓她正式走進閱讀世界的幾個系列書之一,
就是《小醫師復仇者聯盟》。我隨意從圖書館借了一本給她。老實說,當我打開書翻了翻時,覺得這應該不是我們孩子的風格——因為她平常喜歡那種以故事為主、能順暢讀下去的書。我本以為孩子會很快就把書闔上,結果出乎意料地,她居然從頭到尾津津有味地讀完,還說想把這系列的其他書都看一遍。
我原本以為,書裡若有太多專業詞彙,孩子大概不會喜歡,所以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趣味吸引了她的心??
在兒童綜合醫院的急診中心,有一群特別的醫師。他們正是「小醫師」!透過「小醫師栽培計畫」成為醫師的孩子們,在這裡與真正的醫療團隊一起工作。光看這樣的設定,或許會覺得這是一個與現實有點距離的幻想故事,但除了主角是「小醫師」之外,書中所描寫的疾病與醫院場景卻極具真實感。書裡直接使用了各種醫學名詞,也保留了醫院中的階層稱呼——護理長、總醫師、住院醫師等等。
一開始我就想:「咦,專有名詞比我想像得還多呢?」雖然我自己在社會上打滾多年,又看過不少醫療劇,對這些詞算熟悉,但小學中年級的孩子能看懂這些內容,還看得津津有味,真的讓我有點驚訝。然而,馬上就明白孩子為什麼能克服「專業名詞的牆」,完全投入故事之中。因為書中在故事裡會自然地用對話或插圖再解釋一次,把艱深的內容轉化成漫畫形式,讓人更容易理解。例如:「在我們的血液中,有一種叫血小板的物質。」這時,書中會將「血液」這個詞標成重點,接著在下一頁用漫畫說明「血液的功能」。起初我擔心這樣會打斷閱讀節奏,但事實完全相反——這些解說與故事流程完美銜接,反而讓理解更深入,而且解釋既簡單又具體,我自己邊看邊想:「啊!原來是這樣啊!」
書裡不只解釋醫學名詞。例如有一段將「雲霄飛車」這個詞特地標出來。我心想:「這不是醫學用語啊,有什麼好解釋的?」結果下一頁竟出現一個小單元——〈雲霄飛車刺激好玩的原因〉。能把單純的好奇心延伸成醫學知識,真讓人佩服。
看這些段落時,我也不自覺想到:「原來我們身體的某些反應,其實是荷爾蒙分泌造成的啊。」這樣的閱讀體驗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讓他們對日常事物產生「為什麼」的疑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查資料、找答案——這不就是自發性的探究學習嗎?能讓孩子從「只是這樣」轉變為「也許有別的原因」的思考,我覺得這樣的書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