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走進台灣新文學史:方法與視野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8226
陳芳明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10月30日
133.00  元
HK$ 113.05  






ISBN:9789570878226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自 序 在文學大海浮沉

    緒 論 文學與歷史的雙重視野

    在歷史脈絡裡觀察文學史書寫

    文學史也是文學批評的實踐

    第一章 後殖民史觀與歷史分期

    為什麼是後殖民史觀

    台灣文學史的分期

    為什麼解嚴是文學史重大事件

    作家的評價與定位

    第二章 殖民地現代性與台灣文學啟蒙

    現代性與台灣新文學的相生與相剋

    台灣新文學與近代知識的建構

    文學作為近代知識建構的一環

    政治運動作為近代知識建構的基礎

    第三章 迷人的一九二○年代風景

    文明的滋味

    殖民地現代性的衝擊

    台灣知識分子的語言苦惱

    民族路線與階級路線

    第四章 殖民地作家的成熟與文化認同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意義

    「碰壁」的台灣社會

    第五章 帝國論述與抵抗精神的交錯

    殖民地現代性成熟時期的台灣作家

    日語普遍使用與台灣作家的認同

    左傾是殖民地知識分子的宿命

    台灣日語作家的登場

    第六章 太平洋戰爭與台灣作家處境

    皇民化與六三法

    戰爭時期台灣作家的命運

    以家族書寫對抗國族立場

    日本近代超克論的提出

    第七章 戰後初期的展開:帝國與黨國的交錯

    歷史軌道從帝國轉換成黨國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苦悶

    楊逵在「橋」副刊的戰鬥身影

    戰後台灣魯迅學的萌芽

    第八章 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的鍛接

    冷戰體制與現代主義的傳播

    現代主義運動的持續發展

    壯觀的現代詩運動

    台灣現代主義之掙脫西方影響

    第九章 台灣現代小說與現代詩的成就

    現代小說家的登場

    現代詩與台灣抒情傳統

    現代主義運動中的性別議題

    同志議題浮出地表

    第十章 鄉土文學運動的崛起與文學史轉向

    文學與政治的辯證關係

    台灣文學史的轉向

    《夏潮》的誕生與鄉土文學論戰

    鄉土文學論戰的爆發

    第十一章 一九八○年代的文學與政治

    美麗島事件:時代的終結與再啟

    後殖民或後現代

    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差異

    一九八三年的政治意義與文學意義

    第十二章 朝向一部台灣文學史的建構

    編年體的歷史書寫

    文學史是文化特質的彰顯

    文學史的世代論

    文學史是文化主體的建構








    ?

    在文學大海浮沉


    ?

      完成這本書之際,也正是面臨我將退休的時刻。二○一一年,正式出版《台灣新文學史》,我曾經告訴自己這是一部生命書。從一九九○年代開始醞釀,到最後定稿完成前後長達十餘年。所謂生命書,指的是自己閉門書寫之際,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台灣民主政治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婚姻平權的追求,也正好與這本書的撰寫等高同寬。台灣公民社會所追求的性別平等、族群平等,也都在埋首撰寫的過程中逐漸實現。相應於整個社會的天翻地覆,這部文學史能夠在學院的圍牆內慢慢完成。對於書寫者如我,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畢竟,我所撰寫的文學內容,在相當程度上也與整個社會的脈動吻合。

    ?

      這部文學史的撰寫,始於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的前後。在那次鋪天蓋地的災難中可以倖存下來,隱隱中感受到上天給我的庇護。當時我在暨南大學任教,等餘震完全過去之後,我回到自己的研究室,才發現室內所有的書架都已經倒下。如果那天我稍遲回去宿舍的話,可能就會被掩埋在倒塌的書架之下。冥冥中,我不能不相信,有一隻看不見的命運之手,默默為我引導。那部未完成的書稿,稍後又跟隨我來到政治大學。為了完成我的餘稿,我一方面在大學部開授台灣文學史,一方面在研究所也開授「書寫台灣文學史方法論」的課程。授課之初,曾經暗自許願,凡是在大學部與研究所開授的任何一門課程,最後都要寫成一本專書。這樣的願望,在過去十一年逐漸實現。如今的這部書,應該是屬於我最後一本上課講義的改寫。能夠順利完成,我應該感謝政治大學繼續延聘我,終於讓最後一冊學術專書得以殺青。

    ?

      在大學時期,我讀的是歷史系。後來在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便赴美國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繼續研讀歷史。這條漫長而曲折的旅路,似乎也說明了,自己是如何從歷史系橫跨到中文系。二○○○年,政治大學中文系邀請我來授課,當時開了兩門課程。一是台灣文學史,一是文學批評。這本書的內容,也曾經在台灣文學研究所授課。當年都只是講義與大綱,而且學校也在教室現場錄影。如今得以使用文字,一字一句記錄下來,對我而言是相當珍貴的記憶。全書初稿都只是講義的形式,經過多年之後,才慢慢重新建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我學術生涯的一種紀錄。彷彿是心靈上的漫長旅行,如今可以用具體的文字保留下來。

    ?

      在整個東亞歷史的版圖上,台灣文學曾經被置放在非常邊緣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台灣作家歷經了戰前的殖民時期,又穿越了戰後的戒嚴時期,使島上許多文學創作者找不到自我定位。經過漫長的戒嚴時期,必須要到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之後,台灣文學的重要意義才逐漸呈現出來。身為台灣文學的研究者,我曾經在海外流浪十八年,正好可以在美國東西兩岸的重要圖書館涉獵無數「禁書」。沒有那段流亡的時期,我就不可能完成一部《謝雪紅評傳》;也是經由評傳的書寫,才逐漸接近有關左翼運動的史料。在知識追求的歷程中,才開始發現台灣文學史上的左翼運動者,被戒嚴體制所遮蔽的真相。畢竟在台灣戒嚴時期成長的知識分子,已經習慣使用「右眼」看世界,對左翼所知甚少。我也是在《謝雪紅評傳》完成時,才更加理解台灣左派知識分子的坎坷命運,而終於讓自己能夠「左右兩眼睜開」。台灣文學史上,也曾經有無數的左翼作家出現。但是經過日本殖民者的右派統治,又經過戰後國民黨的戒嚴,使得台灣知識分子失去左派的批判精神。

    ?

      整理台灣文學史之際,才逐漸了解文學史上的許多真相。被奉為台灣文學之父的賴和,在新文學發軔之際,便發表了〈一桿秤仔〉,有意為殖民地社會的底層階級發出聲音。這位歷史上的文學前輩,其實為我們後來的世代帶來許多強烈的暗示。他並不以左派自居,但字裡行間所散發出來的批判精神,到今天仍然是文學史上的重要資產。撰寫這部方法論之際,又勾起我在海外追尋史料的記憶。上世紀九○年代,我到達美國華府的國會圖書館,才發現台灣的所有禁書,都可以在館內找到。國會圖書館之旅,似乎又在我的生命軌跡裡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對於我個人而言,一輩子的知識累積,只是在文學史上留下一個逗號。這部書終於完成時,顯然也暗示了自己的書寫工作告一段落。過去所有的書寫,其實都是一種自我反省,也是內心思考的自我鑑照。這部書的完成,是一個長達十一年的承諾,不只是對我自己,也是對上過我課程的學生。站在時間的峰頂,我可以俯望自己所做過的努力。也許還可以繼續文學創作,這不是承諾,而是對自己的一種期許。

    ?

    緒論



    文學與歷史的雙重視野(節錄)   


    ?

      在歷史脈絡裡觀察文學史書寫

      台灣文學史的建構,從來都是與海島的歷史發展緊密結合。從日治時期開始,很早就有太多的知識分子嘗試去書寫。就古典詩的發展而言,連雅堂完成了《台灣詩乘》(一九二一),1書中劃分宦遊詩與台灣詩的歷史分野。依照連雅堂的史觀,他以林爽文之變,作為台灣古典詩的一個重要轉折,這是他在書中所呈現的重要史觀。依照他的解釋,民變之前,清朝的北京政府對台灣只強調武功,而疏於文教發展的經略。為了更進一步使台灣書生更向北京政權認同,在民變之後,大量在島上設立書院與孔廟。在此之前,發展出來的宦遊詩,大多是由中國來台的官吏寫出的作品。他們對這塊土地畢竟沒有深刻的認同,他們如果不是三年一任,就是五年一換。從官吏的眼光來看,台灣這塊土地只是他們的流寓。因此他們所寫出的作品,往往無法表達對海島土地的關懷。確切一點來說,宦遊詩大部分是在表達官員個人鬱悶的心情。

    ?

      林爽文之變後,書院的設立,終於培養出本地的書生弟子。他們所書寫出來的古典詩,逐漸帶有濃厚的土地感情,這種風格正好與宦遊詩的內容大異其趣。這是連雅堂銳利的文學之眼,能夠鮮明區別宦遊詩與台灣詩之間的差異。這種銳利之眼,其實就是透視歷史的能力,同時也是透視文學藝術的能力。具備這樣的能力,等於建立了他個人的史觀,從而為台灣寫下一部頗具深度的文學史。縱然《台灣詩乘》的最初設計,是附屬於他所撰寫的《台灣通史》,這部作品卻足以為後人尋找到台灣的文學源流。如果說,這是書寫台灣文學史的源頭,應該也是可以成立。

    ?

      在戰爭時期,黃得時曾經在《台灣文學》發表〈台灣文學史序說〉,2便是在連雅堂的《台灣詩乘》基礎之上,以日文的形式重新建構台灣文學發展史。從後殖民的觀點來看,黃得時在撰寫之際,其實有他的微言大義。一九四一年,日本作家島田謹二在《文藝台灣》發表一篇〈臺灣?文學的過現未〉。3在這篇文章,島田謹二以「外地文學」一詞來概括殖民地台灣的文學發展。但是,他所強調的是殖民地社會裡的日本作家,完全沒有包括台灣社會的本地作家。具體而言,在皇民化運動時期,日本人從來不會把台灣本地作家納入文學史的範疇。這是一種非常粗暴的文學史觀,也是非常傲慢的文化霸權。

    ?

      相對於島田謹二的文學解釋,黃得時特別強調另外一種文學史的書寫。對島田謹二而言,台灣只是帝國日本的延長線。島上的任何文化活動,都屬於帝國文化的其中一環。台灣本地作家,原來無法歸入帝國文化的一環。因此,黃得時所寫的〈台灣文學史序說〉,其實是具有強烈的針對性。當他寫出屬於台灣本地的文學史時,正好與島田謹二的史觀劃清界線。島田謹二的外地文學論,其實是一種文學帝國論。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觀,則在於強調文學一島論,把台灣內部所發展出來的本地文學,劃在帝國範圍之外。這個歷史訊息,為後人傳達了極為鮮明的文化立場。具體而言,文學史書寫不再是靜態的鋪陳,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動態的文化抵抗。從後殖民的觀點來回顧,文學史的書寫,其實挾帶著豐富的政治批判在裡面。黃得時的〈台灣文學史序說〉,一方面是繼承了連雅堂的《台灣詩乘》,一方面則又延續寫了一篇〈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4,顯然有其微言大義。他不僅在區隔島田謹二的外地文學論,另一方面也在強調台灣文學史的繼承與銜接。具體而言,黃得時用心良苦地彰顯了外地文學的斷裂性,同時也在彰顯台灣文學的延續性。他刻意把古典文學與當代文學連接在一起,自然而然就使台灣文學的在地性格鮮明表現出來。這是了不起的文學史工程,縱然他在當時留下未完的工程,卻為後來的文學史家開啟了無窮的想像。

    ?

      這個未完的工程,在戰後的戒嚴體制下又帶來全新的靈感。一九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蓬勃發展時,陳少廷撰寫了《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5便是在黃得時的基礎上,重新整理了日治時期的文學發展。從出版的時間來看,陳少廷顯然要為當時的鄉土文學運動加持,為的是要證明台灣文學事實上有其歷史縱深的背景。這部文學史也許失諸粗疏,但是對於文學主體性的建構,卻具有強烈的暗示。換言之,文學史的出現,絕對不是為歷史而歷史,而是在對於當時的文化霸權帶著強烈的批判與抵抗。尤其在戒嚴體制的壟罩下,台灣文學或本土文學,一直是當權者眼中的假想敵。「台灣」或「台灣文學史」的字眼出現時,自然而然就帶著旺盛的抵抗精神。

    ?

      也是在同一個時期,葉石濤已經在《夏潮》發表〈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如果不致太健忘的話,我們都應該還記得,葉石濤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的《文星》月刊,發表他戰後的第一篇文字〈台灣的鄉土文學〉。現在回顧時,不能不使後人感佩他的膽識。因為在那篇短文裡,他已經表達了自己的心願,在有生之年,他要寫出一部台灣鄉土文學史。在鄉土文學論戰臻於高峰之際,他又寫了那篇導論,恰好可以窺見他的心願並未消失。當論戰的煙火平息之後,葉石濤默默守住自己的書齋,孤獨地進行文學史的書寫。一九八七年二月,戒嚴體制還未解除之前,他正式出版了《台灣文學史綱》。6距離他最初的發願,二十二年已經過去。他的決心與毅力,帶給後輩過於強烈的暗示。這部史綱,是戒嚴時期本土文學論者的典型產物。即使受到權力的干涉,他從未放棄;而不放棄的這個行動,便是後殖民論述的最佳典範。

    ?

      《台灣文學史綱》也是從古典詩的發展寫起,遙遙承接著連雅堂《台灣詩乘》的歷史敘述,同時也繼承了黃得時的〈輓近?台灣文學運動史〉。這種雙重的繼承,代表著殖民地台灣擁有了不滅的文學靈魂。葉石濤所寫的《史綱》,最動人之處,莫過於在歷史敘述過程中挾帶著左翼立場。所謂左翼立場,指的是他站在社會弱者的這一邊,使被壓迫者的深層感覺獲得能見度。有些本土論者始終忽略了葉石濤的左翼史觀,對他們而言,似乎「左」就等同於共產黨,而共產黨就等同於中共。這種簡單的思考方式,正好暴露了台灣本土論者的缺陷。如果對殖民地歷史稍有涉略的話,左派思考具備了最旺盛的文化批判力。曾經讀過左派書籍的葉石濤,在一九五○年代曾經受到思想檢查,而且還被判刑坐牢三年。他在一九八○年代曾經寫過兩本書,一是《台灣男子簡阿淘》7,一是《一位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8。這兩本書,其實就為了糾正國民黨統治者的歷史錯誤,同時也是為自己受過的冤屈,提出他的雄辯與證詞。如果了解他的生命軌跡,就可明白《台灣文學史綱》的左翼觀點並不值得訝異。

    ?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台灣知識分子從未放棄過文學史的建構。無論是日治時期的連雅堂與黃得時,分別為古典詩與當代文學運動留下了可貴的歷史記憶。他們的史觀全然不同於日本的權力在握者,戰後的陳少廷與葉石濤也分別的繼承了他們的書寫策略。無論是帝國時代或黨國時代,文學史的書寫不只在於強調抵抗精神而已,同時也是在強調這個海島所生產的文學,也有其文化主體性的意義。只有回到他們的時代,才能夠理解文學生產的困難。在日本人眼中,在國民黨眼中,「台灣」一詞蘊藏了太過富饒的政治意義。生產文學的台灣作家永遠都活在鷹犬的監視之下,甚至有太多時候要為自己的作品付出慘重代價。有些作品被查禁,甚至遭到逮捕,更嚴重者還被判死刑。這足以證明,戰前帝國是屬於殖民時期,戰後黨國則是屬於再殖民時期。透過作家的命運來檢驗,台灣社會從來沒有獲得解放過。在如此嚴酷的歷史環境裡,文學史的意義就不容忽視。




    其 他 著 作
    1. (套書3本) 跟著課綱讀歷史
    2.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
    3.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下)
    4.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下)
    5. 台灣新文學史(十週年紀念新版)(上、下)【獨家附贈限量陳芳明印刷題詞典藏書票】
    6. 邊界與燈
    7. 跨界東亞:現代性及其轉化
    8. 深淵與火
    9. 晚秋夜讀
    10.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