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在文學大海浮沉
緒 論 文學與歷史的雙重視野
在歷史脈絡裡觀察文學史書寫
文學史也是文學批評的實踐
第一章 後殖民史觀與歷史分期
為什麼是後殖民史觀
台灣文學史的分期
為什麼解嚴是文學史重大事件
作家的評價與定位
第二章 殖民地現代性與台灣文學啟蒙
現代性與台灣新文學的相生與相剋
台灣新文學與近代知識的建構
文學作為近代知識建構的一環
政治運動作為近代知識建構的基礎
第三章 迷人的一九二○年代風景
文明的滋味
殖民地現代性的衝擊
台灣知識分子的語言苦惱
民族路線與階級路線
第四章 殖民地作家的成熟與文化認同
台灣鄉土文學論戰及其意義
「碰壁」的台灣社會
第五章 帝國論述與抵抗精神的交錯
殖民地現代性成熟時期的台灣作家
日語普遍使用與台灣作家的認同
左傾是殖民地知識分子的宿命
台灣日語作家的登場
第六章 太平洋戰爭與台灣作家處境
皇民化與六三法
戰爭時期台灣作家的命運
以家族書寫對抗國族立場
日本近代超克論的提出
第七章 戰後初期的展開:帝國與黨國的交錯
歷史軌道從帝國轉換成黨國
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苦悶
楊逵在「橋」副刊的戰鬥身影
戰後台灣魯迅學的萌芽
第八章 反共文學與現代主義的鍛接
冷戰體制與現代主義的傳播
現代主義運動的持續發展
壯觀的現代詩運動
台灣現代主義之掙脫西方影響
第九章 台灣現代小說與現代詩的成就
現代小說家的登場
現代詩與台灣抒情傳統
現代主義運動中的性別議題
同志議題浮出地表
第十章 鄉土文學運動的崛起與文學史轉向
文學與政治的辯證關係
台灣文學史的轉向
《夏潮》的誕生與鄉土文學論戰
鄉土文學論戰的爆發
第十一章 一九八○年代的文學與政治
美麗島事件:時代的終結與再啟
後殖民或後現代
後現代與後殖民的差異
一九八三年的政治意義與文學意義
第十二章 朝向一部台灣文學史的建構
編年體的歷史書寫
文學史是文化特質的彰顯
文學史的世代論
文學史是文化主體的建構